:::
工作中的许雁婷,于台东森林公园录音。(郑亦婷 摄 许雁婷 提供)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声响创作者

许雁婷 声音 代表著一个个观点,如同见证历史存在

声响创作是什么?或者,我们该回头问的是,声响是什么?所以这些创作者才会运用它来进行创作,而又与过去我们所认识的乐音、乐曲有何差别?制造出怎样不同的声音?这次,我们就让声响创作者——许雁婷,透过文字,让我们展开另一种聆听。

声响创作是什么?或者,我们该回头问的是,声响是什么?所以这些创作者才会运用它来进行创作,而又与过去我们所认识的乐音、乐曲有何差别?制造出怎样不同的声音?这次,我们就让声响创作者——许雁婷,透过文字,让我们展开另一种聆听。

1、是什么契机,让你开始以声响作为创作的主体,而非仅是传统定义中的乐音?对你来说,声音创作与所谓的「作曲」或「配乐」,有何不同之处?

最早是从2008年与声音艺术家澎叶生(Yannick Dauby)合作「嘉义声音计划」,一个建置声音资料库的计划开始。在这个计划之前,我只是对音乐有兴趣,学过一点乐器,但计划执行期间,Yannick推荐我许多声音艺术作品及声音艺术家,让我开始对声音艺术产生很大兴趣。

后来某些机缘巧合下,在不同国家认识了几位艺术家,在我根本还没什么创作经验时,邀我尝试以田野录音创作参与展览、创作电台作品,或是为舞蹈做声音设计等,让我开始试著以声音创作,渐渐开启这条路。

声音创作的光谱极广,光是以声音为主体的创作便有很多不同形式、种类及面向:声音装置、音景、噪音、电子音乐、电子原音(electroacoustic)、声音纪录片、声音雕塑、声音诗、声音表演、人声等等。同时声音也时常与其他媒材混融创作或是和不同的创作媒介合作。我想,所有形式、种类的声音创作都是一定程度的作曲,「曲」一般较是以「旋律」被认识,但作曲就是一种编排、组构,当以声音在创作时,也是考量时间、音色、节奏、动态等,将不同声音构成一个篇章。配乐也是作曲,也是一种声音创作,只是配乐还要考量其合作媒介的内容,譬如为电影配乐,要考虑影像中的叙事、情节等,如何相辅相成,或补遗。

2、你创作中所使用的声音,通常来源有哪些?

田野录音、录音声音取样、软体╱硬体合成器、软体音源、键盘、运用各种物件发出的声音、人声等。其中田野录音包括在城市、生活空间、自然环境中,刻意寻找或偶然遇到的各种声音。有趣的是,上述各种来源的声音使用在创作中时,不一定能被辨别来源,人工和自然的声音也不一定能区分得出来,大多时候能否被辨别也不见得重要。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Profile

许雁婷,艺术创作者,以声音为主要媒材,作品常映照声音与环境、个人/集体记忆或内在情绪的关系,其探索常摆荡在录音声音的纪录及虚构、叙事及想像特质间,亦时常混融其他媒材及艺术领域创作,以装置、表演、声音纪录片、电子原音音乐等形式呈现。另也从事舞蹈剧场及影像声音设计/配乐。

作品曾于台北国际艺术村、台北市立美术馆、台东美术馆、成龙湿地国际环境艺术节、伯斯当代艺术中心PICA、澳洲液态建筑(Liquid Architecture)、法国Arte Radio、日本富山玻璃美术馆、伦敦「办桌」展览、失声祭、台北艺术节《噪集》(2018 Asian Meeting Festival )、台湾声响实验室等展演。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