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声杰(刘璧慈 摄)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布袋戏主演

吴声杰 闯进不孤独的布袋戏「武林」

2025台湾戏曲艺术节:台北木偶剧团《赤子》

2025/4/18~19  19:30

2025/4/19~20  14:30

台北 台湾戏曲中心小表演厅

 

2025台积心筑艺术季:《水鬼请戏》

2025/5/24~25  14:30

新竹市 国立阳明交通大学演艺厅

布袋戏演师仰赖的是「操偶」与「口白」的技艺。操偶是让戏偶能有动起来的生命,口白则赋予戏偶声音,而剧中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声线也往往由同一位主演担纲。不过,演师多数时候藏在戏台后头。但随著现代剧场的介入,演师的「现身」成为全新课题,也是多数布袋戏团陆续尝试的创作方法。其中,台北木偶剧团大概在2019年前后开始有此尝试,借此去找寻人与偶间的共鸣,以及两者存在于舞台的平衡。

身为台北木偶剧团主演之一的吴声杰,不只是从戏台里头走向舞台前方,被喜爱看布袋戏孩子们称为「猴子哥哥」;他更是在大学之后才接触布袋戏,进而从一名二胡演奏者,闯进布袋戏这片「武林」,随著无数位门派宗师、或民间高人,持续进化成现在的青年好手。

《水鬼请戏》(台北木偶剧团 提供)

转向:从演奏到演戏,从后场到前场

「我爸把他的梦想建筑在我身上。」吴声杰有点开玩笑,说起学二胡的原因。吴声杰的爸爸因兴趣参与社区国乐班,想著吴声杰不爱读书,不如学个一技之长,乘著当时国乐兴起的浪潮,未来还有可能担任老师。

吴声杰对二胡没太大兴趣,但他接著说:「不管学什么东西,只要学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有成就感;一旦有成就感的时候,就慢慢会去接受它,也会怀抱梦想。」常拿比赛第二名的吴声杰在高中毕业前,争取到最后上台的两个二胡席次,让全班伴奏,就是人生重要回忆。

不过,大学学测的数学只考0级分的他也一度错失了顺利就读大学的机会;最后有惊无险地以备取一的资格,录取国立台北艺术大学传统音乐学系的独立招生。他笑说,当时连南、北管都不知道,只听同学说南管很无聊,就决定报考北管。真正接触北管后,他才意识到小时候看电视京剧的声响,让他与北管音乐早已结缘,甚至充满兴奋之情。

当时的他是徬徨的,「就想说我学这个要干嘛?一方面在学,一方面在质疑。」以前学国乐还有老师梦,而传统南北管最常接触的是殡葬业的西索米(Sí-so͘-mì),未来若要继续走这行,人脉才是最重要的。不过,当时在北艺大任职、并同时于台北木偶剧团兼职的谢琼崎,开设了一门后场音乐的应用课程,将布袋戏引入。误打误撞,吴声杰只是「觉得蛮好玩的」,却开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选择。

大学才接触布袋戏,然后以此为业,在业界而言是非常晚的——台湾布袋戏演师多半来自家族,或是国小所成立的布袋戏社团。而吴声杰从演奏转到表演,不过是当时修课人数规划,必须有一位男生到前场,才在划拳输后,开始学习。

PAR广告买二送一广告图片
吴声杰(刘璧慈 摄)

定锚:「学习布袋戏」与「成为演师」的两个时间点

「哇,原来传统布袋戏有这么细致的动作,当时的我其实心里震了一下。」吴声杰稍微还原了自己当时心底的声音。

那是第一个时间。一堂课引发了吴声杰的兴趣,也让他在大三时正式加入了台北木偶剧团。不过,将近20年后回想刚开始学布袋戏的他,曾有这种念头:「夜深人静的时候会想说,我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先是必须跨越身为客家人的母语障碍,特别是口白所使用的台语并不白话。但黏住了,似乎就黏住了。连当年团长林永志不愿意让还在就学的他加入剧团,吴声杰还拜托共同认识的长辈说情。

而第二个时间点则是他念完5年多大学、正式退伍之后。吴声杰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学生,而布袋戏真正成为他的未来。「于是我的容错率必须变低。」他又比其他演师起步晚许多,必须更积极,不是抱持「把事情做完」的心态。

「我觉得布袋戏就是要泡在里面。」吴声杰重新反刍自己的学戏经验,认为台湾传统艺术的教学并不像西乐、国乐已有系统化的教材与课程,「布袋戏没有,就是口传心授。」缺乏系统化看似最困难之处,反而让在音乐班系统成长的吴声杰著迷。「它很像『武侠片』。」他说,老师看起来都没在教任何东西,只是很日常的去扫地、擦桌子……但过了数年后,才发现自己什么都会了。

吴声杰笑说,自己很像《射雕英雄传》的郭靖,拜了很多位老师,像是担任邱火荣艺师的艺生,替他开启了声音的另个部分;向升平五洲园团长林政兴老师请益口白的五音分明;每年都会到漳州去向庄陈华老师学戏等。但他也说,这些老师都不像是在教课,更像待在他们身边,用聊天的方式,把自己的问题慢慢厘清,像是从郑安成老师习得的「戏窍」(演戏精髓),就是在聊天过程中;或是透过邀请他们演出,从旁学习技艺。

《得时の梦》,左为吴声杰。(林育全 摄 台北木偶剧团 提供)

吸收与整合:从一位主演到一个团队

「我觉得自己的功夫都是『偷来』的。」吴声杰半开玩笑、也半正经地说:「偷来的东西好像才会珍惜,因为人家给你的并不一定接收得到。」似乎意识到「偷」这个词汇不够精准,他随之解释说,更像是截长补短,把老艺师已经无法改掉的习惯调整,彼此拼贴成属于自己的戏,然后融会贯通。

与其说是吴声杰的特点,或是也是台北木偶剧团带给他的可能。

「有的时候人家做100次,自己吸收不了,是因为还没开窍。」吴声杰回想自己加入台北木偶剧团后的作品,紧接著说:「不是说一夜之间、或者是某个作品之后,我、或我们就变成全新样子,都是『过程』。」这个过程是台北木偶剧团在找寻自身特色,也是吴声杰摸索技艺的每个阶段,一同成长。

台北木偶剧团也更像是在「整合」。从吴声杰自身的汇流百川,到整个团队能够愈扣愈紧,形成缺一不可、又难以替代的状态。吴声杰说:「把台北木偶剧团的某出戏里的成员换人,我就会觉得少了什么。」这也与其他布袋戏团以「明星主演」为重的不同样貌;同时,他也特别提到导演伍姗姗的加入,替他们带来更多思考面向。

因此,台北木偶剧团也持续尝试不同主题,从在地传说的《水鬼请戏》到讲述皇民化布袋戏的《得时の梦》,让吴声杰抡元两座传艺金曲奖最佳偶戏主演奖;而即将首演的《赤子》,以日本时期才子吕赫若为题材,不只是内容的挑战,更有自身的再次提升——布袋戏,是吴声杰的武林,也不是自身一人的孤独武林。

吴声杰(刘璧慈 摄)

吴声杰

毕业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传统音乐学系。2005年开始学习传统布袋戏,师承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庄陈华老师、国家文艺奖得主邱火荣老师、李传灿老师、郑安成老师等。荣获第34、35届传艺金曲奖最佳偶戏主演奖。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5/04/14 ~ 2025/07/14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