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剧场创作者都会有只有自己才看得懂的笔记本,上面画著一格一格走位图和场景解说,高俊耀也不例外。不过在这教课与创作手记的其中一页,倒是出现比较特别的东西。那是他在一堂讲香港电影的课程预备笔记。
长得像符号的手写字有著图形结构,很像什么神秘的练功心法,其实是高俊耀脑中的港片关系图。以「港迷」自称的他,虽然如今的他不再港片成瘾,不过当以港片为主题进行联想时,他可以扩展一圈又一圈,跟你细说英雄角色塑造从1980年代至今的变化、喜剧拍的发展、切入社会阶级矛盾的主题流行等,俨然自成一派港片影像哲学。
「我在小地方长大,会播放的电影或是香港连续剧的主题,以腥膻色为主。从小看到大,一开始就建立了我看戏的角度,说不影响是不可能的,后来接触到其他艺术电影,才慢慢被打破。」
这样的早期经验,进入剧场工作的应用后逐渐去芜存菁,发展出自己的路数。那些鲜明的冲突、角色正邪两立的元素,放进当代剧场的身体逻辑,成了某种「政治不正确」的手法,设计出玩味立场的桥段,透过挑拨感受,打开议题的讨论空间。
尤其属于80到90年代的港片荤素不忌、胡闹而雅俗共赏的特性,或许给人「乱七八糟」的印象,对他来说却也是一种生命力和叙事的韧性,以特殊的动态印象留在观众的心里。
关于在场景构思的过程,高俊耀进一步说明:「如果我们想像在剧场里用剪接的概念创造结构,港片的对话、打斗拍子,变成一种浪漫化的舞蹈。它潜移默化在我身体里头,会浮现在我的剧场创作。有时效果各有利弊,但是这些不同风格的『呼吸』,都成为我自己作为导演的功课,去多尝试要如何创造独特的节奏。」
如这次《暗夜.腹语.鬼托邦》,其中马来西亚共产党与英国殖民军对峙的桥段,高俊耀就大量运用电影剪接的概念,以幽默而快节奏的动作编排,穿插角色个人情感的深沉独白,在连续场景中创造不同层次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