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程轉運站》(Ken Photography 王勛達 攝 賴翠霜舞創劇場 提供)
回想與回響 Echo

跳著舞的台灣男人女人

關於賴翠霜舞創劇場《單程轉運站》

賴翠霜舞創劇場《單程轉運站》 

2024/10/19 19:30 台南 台江文化中心台江劇場

《單程轉運站》猶如一場從黑暗中升起的夢……

演出以多人群舞作為開場,搭配快節奏、神秘的中東風配樂,舞蹈動作看似繁複,視覺上仍保有俐落感,在整齊中蘊含著有機變化的韻律,相當好看。舞者自然散發自信的舞姿,使我們可以剝除「以素人或學院訓練舞者的刻板判定法」下的濾鏡。出演的舞蹈身體多為年長者與青壯年,穿著服裝雖以大地色系為整體搭配,演出者其姿態、裝扮之於我們再日常不過,從舞台上的他們,彷彿看見坐在台下的自己。

映入眼簾,在舞台上跳著的,是歷經生活歲月的身體,將所謂的用身體跳舞,還原到最自然,如其所是的直觀認知。

這種開場即受舞台磁吸效應的觀看注意,令人精神一振,我清楚看到正在跳舞的台灣人——男男女女共舞著。(註1)生命的歡快就在眼前,開頭與結尾相互共構重疊呼應的群舞,中間結構以一段段一幕幕片段的故事持續流淌(為了讓每位參與者都有表現的機會,中間片段部分以整體來看稍顯冗長),像是舞者說著「青春,過站很久了啊?」、或詢問「大叔大叔,你有聽到時間停止的聲音嗎?」甚至是一直不斷在找青春站的長者……

《單程轉運站》(Ken Photography 王勛達 攝 賴翠霜舞創劇場 提供)
兩廳院-微笑聖誕季廣告圖片

台江劇場中的深邃黑盒,左右兩側搭配打出如海上燈塔似的照明度,明暗迷濛,舞台上反射出釉黑瓷器般的光澤。整場演出,舞台道具僅由5個空白的站牌佇立於虛空之間,幾張長凳錯落擺放變換位置,那些被喊出與欲前往的站點「青春站」、「夢想站」、「未來站」,猶如觀看一場夢境。一時之間,喚起了許多電影場景回憶:如侯孝賢的《最好的時光》(2005)中舒淇與張震的3段(也猶如三生三世)戀愛、自由、青春夢之場景切換;如黑澤明由8個夢境片段組成的《夢》(1990)——尋找彩虹雨中的狐狸、桃園中轉瞬即逝的人形娃娃與荒桃山,底片流轉生命片段的曾經,永不褪色;如安哲羅普洛斯《永遠的一天》(1998)中,一棟家屋在長鏡頭一前一後推移之間,老人湧現的回憶,交織著家族的過去與現在,緩慢平淡卻分秒沁心。

觀看《單程轉運站》的同時,舞者活過、尋過的生命此刻,竟與那些過往曾被觸動的膠卷影像交疊在一塊,皆訴說著關於人的日常/平常/無常。

劇場變成了夢幻空間,舞蹈成了生命之舞,舞者像意識流一般隨著節奏韻律緩步或奔馳,驚訝著,原來,舞蹈竟是可以這麼動人的嗎?

如果如姬爾美可(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所言,編舞是一種「在人群的空間中書寫」,亦探討「空間是如何呼吸的。」(註2)在賴翠霜嚴謹的要求下,舞台上23位舞者,因「舞蹈劇場地方深耕計畫」而有緣一起相聚跳舞3、5年時光的作品,奠定了其鮮明的跳舞的台灣人身體簽名。與其說透過編舞看到了什麼舞蹈動作,不如說透過賴翠霜的編舞與舞蹈工作的訓練之下,台灣人跳著舞的身體,清晰有力地被突顯出來。

《單程轉運站》(Ken Photography 王勛達 攝 賴翠霜舞創劇場 提供)

編舞家對舞蹈的學習可回溯到賴翠霜在台灣學芭蕾,年輕時曾赴德國埃森福克旺藝術大學學舞,後旅居德國擔任職業舞者近10年,德國舞蹈劇場亦是其精神養分。直覺的視覺聯想,自然會想起德國舞蹈劇場編舞家碧娜.鮑許的《交際場》——舞者版(1978)、長者版(2000)、青少年版(2008),呈現男歡女愛之眾生相在舞台上。跳舞的台灣人,或許會令我們想起2003年,郭珍弟及簡偉斯完成的紀錄片《跳舞時代》, 所掀起對1930年代日治台灣的時代回望,現代化(Modern)生活如何影響了當時候的流行樂以及交際舞作為公開社交活動的風潮。從黑膠保存特有的音色中,台語流行樂手純純唱起:「阮是文明女 東西南北自由志 逍遙恰自在 世事如何阮不知 阮只知文明時代 社交愛公開 男女雙雙 排做一排 跳道樂道我上蓋愛。」(〈跳舞時代〉,1933)(註3)豈不也曾是台灣人的跳舞時代,走過戒嚴禁舞、民族舞、現代舞蹈,到當代的舞蹈劇場與推廣,能舞不亦樂乎。

《單程轉運站》這些跳舞的台灣人身體是這麼好看,這麼有生命力,我思考著學院訓練的舞者身體和非學院訓練的舞者身體,是否在本質上兩者根本無關差異,而在於當我們用身體進行表達時,靈魂和身體是否共在,是否正熱切地向觀眾表示著什麼。

賴翠霜舞創劇場從2017年至今,與台南、台江文化中心的合作推廣舞蹈劇場素人工作坊,從兩年一期到三年一期,舞蹈持續疊上時間的厚度,除了跳舞的身體被模塑,共事的情感與地方似乎也漸漸芽發了關於屬己社群的可能性。相聚共舞,韶光易逝,在這群成年人、年長者的身影中,表面上看到的是歲月在面容鑿下的身體刻痕,實際上舞蹈則成了抗衰返老的回春妙方。

《單程轉運站》談論的是青春與人生,那些一去不回頭的時光,我卻在舞台上看到台灣男女比青春還更閃耀的生命——那些還繼續跳著舞的人,永遠年輕。

註:

  1. 參與該計畫的23位舞者中,女性占大多數:女性有20位(60歲以上女性有8位,50至60歲有2位,40至50歲5位,30至40歲有5位);男性比例較少,僅有3位(年齡分別是45、30、27歲)。
  2. Bohe H.:〈舞蹈家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在這場異樣的「編舞」中,我們的身體和思想都應該是靈活的〉,《cacao可口》線上雜誌。
  3. 引用自《Viva Tonal 跳舞時代》預告片(原畫質版)中的歌詞,同喜文化YouTube。
《單程轉運站》(Ken Photography 王勛達 攝 賴翠霜舞創劇場 提供)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4/11/28 ~ 2025/02/28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