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李季紋

發表文章 10 篇
  • 吳明倫
    焦點專題(二) Focus

    劇場編劇的IP挑戰—向宇宙提案一

    IP旋風近幾年橫掃各國文化創意產業,一個故事的創意,在某種形式載體上被認知、關注,接著在各種形式平台中變形,影響力如漣漪般向外擴散那麼,什麼是IP?IP概念目前如何被運用?以劇場來說,一般的改編與IP的改編有什麼差別?台灣目前有「劇場IP」嗎?台灣與世界他國的IP運用現況又是如何?

    文字|吳明倫、宋厚寬、李季紋、李憶銖、林孟寰、黃煚哲、蕭登及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中國戲劇的一代傳奇 「老人藝」與「人藝演劇學派」

    提到「老人藝」,指的就是人藝的第一代藝術家,也包含了對於他們藝術成就與人品風骨的敬意,以及讓人津津樂道的藝界傳說。不僅導演、編劇俱是文人中的翹楚,演員的文化水平也很高。可說是第一代演員的創造形成了「人藝學派」,但當年的輝煌,可能也是當前人藝的牽絆。

    文字|李季紋
    第282期 / 2016年06月號
  • 金俊秀主演的《死亡筆記本》音樂劇海報
    特別企畫 Feature

    星光加持助聲勢 資源跨界新契機 韓流明星與韓國音樂劇

    韓國的音樂劇產業相當蓬勃,除了觀眾人口眾多,更重要的是明星的參與加持與商業資源的不吝投入,甚至連國防部都徵召服役中的韓流明星來演出音樂劇,替國家「發聲」。對於這種「外來劇種」,除了引進原版演出,購買海外版權然後在地化,或自製原創劇目,都是韓國人駕馭音樂劇的方式,甚至大舉投資興建專門為音樂劇演出的劇場,或結合新科技開發新型態的節目,讓這塊大餅愈來愈大。

    文字|李季紋、本刊資料室
    第274期 / 2015年10月號
  • 《未生》的漫畫是暢銷作品,保證了一定的故事水準與觀眾群,改編的劇集也開出紅盤。
    專題

    婆媽三寶外的秘密武器——韓劇篇

    從婆媳爭鬥的婆媽劇、演員貌美背景富麗堂皇的偶像劇,到製作精緻講究的歷史劇打造「韓流」的主要功臣韓劇,日新月異推陳出新,擄獲許多台灣觀眾的心,而看到網路點播平台的未來趨勢,韓劇乘勢而上,甚至出現了專門針對網路播出設計的劇集。

    文字|李季紋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 驢得水》以機巧的對白與快速推動的劇情,讓符號式的人物顯得熱辣鮮明、針砭時事讓觀眾擊掌叫好。
    回想與回響 Echo

    中國年輕劇場人 帶著紙手銬跳舞 從《未完待續》與《驢得水》看中國小劇場的文化消費傾向

    中國年輕的創作者已漸漸摸索出一套「帶著紙手銬跳舞」的方法,左擋審查、右進資金。他們的前輩到現在可能還在做一些干犯禁演我亦獨往的戲,但他們卻好像與審查、金主、觀眾形成了一種奇妙的默契,演出後也幾乎無惡評。他們真的極具才華,也站上了文化消費在中國的浪頭。公營劇團與民間戲劇之間的那一條界線,未來也會隨著劇目的合作與人才的流動,變得愈來愈模糊。

    文字|李季紋、胡福財
    第259期 / 2014年07月號
  • 黃盈
    藝號人物 People

    中國劇場導演黃盈 讓觀眾看懂、感動 是做人起碼的道理

    來自北京的黃盈,是二○○三年SARS風暴之後、北京劇場創新風潮中崛起的新一代導演,繼前年的《黃粱一夢》,這個月將帶著演超過百場的《未完待續》再度訪台。不同於其他導演呈現艱澀哲學思維與尖銳社會批判,他的作品平易近人,讓觀眾可以「輕鬆」看,他說:「藝術家這種頭銜只是自封的,每個人都吃喝拉撒,只是藝術家的工作比較具創造力而已,所以也別「端著」,要讓觀眾看懂、感動,這是做人起碼的道理。」

    文字|李季紋
    第257期 / 2014年05月號
  • 林兆華(林兆華戲劇工作室 提供)
    焦點專題 Focus

    從僵固到流動 從藝術到商業--中國小劇場迎向三十年

    中國的小劇場運動很快將邁入三十年,年過七十的大導仍有新作問世,中生代的導演們確立了風格,新生代的導演們則在剛剛開放的市場中試水溫。北京的小劇場戲劇會怎麼走?資金倒不是問題,而是要看這些獲得資源的創作者,最終的藝術選擇。

    文字|李季紋
    第213期 / 2010年09月號
  • 孟京輝
    焦點專題 Focus

    孟京輝 形式實驗不斷 最具票房魅力

    作為中國早期的「先鋒派」導演之一,孟京輝卻能在不斷的劇場形式實驗中,發展出驚人的票房魅力。他的作品多以形式進行一種擦邊球的挑釁,諷刺中國人習以為常的假道學;更能以突破傳統主題的作品,吸引更多年輕觀眾的心。現今他更涉足劇場經營,擁有檔期與場地的主導權,除了讓他創作上更有發揮空間,更有利於栽培新一代的劇場演員。

    文字|李季紋
    第213期 / 2010年09月號
  • 綜藝團的演出近年來列為開場節目,圖為雜技節目《晶球軟功》。
    專輯(二)

    是教育傳承,也是傳統推廣 談國立戲專「碧湖劇場」的發展與定性

    國立戲專經營的「碧湖劇場」,雖然創立源起的確是以觀光戲為重點,劇目安排上也選擇適合國外觀光客的內容,但近年來卻也成為國內中小學「藝術與人文」課程最受歡迎的校外教學地點,使這個劇場不但可讓青年演員有機會演練,在讓觀光客體會戲曲文化外,也成為戲曲教育向下扎根的據點。但要讓國外觀光客能更深入體會戲曲傳統,詳盡的解說與外文字幕,應該是下一步改進的重點。

    文字|李季紋
    第129期 / 2003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北京

    業餘「群星」,小戲發光 中國大陸「群星獎」與其農村小戲趨勢

    從這次「群星獎」小戲調演的表現可以看得出來,中國農村基層已培養出一群具專業水準的業餘隊伍,農村小戲與現代題材的結合也比想像中的輕便,而且是與現代農村觀眾與演員的生活結合的。從這些點看來,農村小戲生命力與韌性還是很強,他們的創造力反而因種種限制而變得更強大與靈活。

    文字|李季紋
    第124期 / 2003年04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