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楊忠衡

發表文章 98 篇
  • 林克昌在樂壇留下的印記不算多,卻是點點關鍵。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華人樂壇的燦爛霹靂

    林克昌宛如一顆巡航的慧星,經歷海外、中國大陸、澳門、香港、台灣等華人區域,而且都留下里程碑的建樹。他長期悠遊歐陸,可說是同時期華人音樂家中,浸潤西方音樂文化最深的一位。林克昌不是思考、分析型的藝術家,他用感性吸收、消化西方音樂美學精髓,加上無法言傳的東方民族感性,融匯、發展出一種獨到的詮釋邏輯。

    文字|楊忠衡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芝加哥》 NSO馬勒第八交響曲

    所謂的美國風味有時像臭奶酪,喜歡的人甘之如飴,討厭的人避之猶恐不及。《芝加哥》毫不保留地,把土生土長的美式趣味推到極端,勢必在觀眾群造成兩極反應。 嚮往演藝事業的女歌手,槍殺謊騙她的登徒子,結果卻因收買律師、並操弄媒體,而在獄中一夕成名。色情、暴力、欺詐、功利所有社會上血淋淋的陰暗,全被搬到舞台上當成嬉鬧素材。但在舞台之上,《芝加哥》卻是無比嚴謹,不要說豪華絕倫的爵士樂,演員肌肉就是肌肉、大腿就是大腿,扭腰擺臀都是太空梭規格,不容一絲瑕疵。也許正因如此,舞台簡單到幾乎只剩一桌二椅,可能設計者就是希望觀眾把注意力聚焦到演員的歌藝和肢體吧。 馬勒的第八號交響曲是史上最龐大的作品。馬勒創作時真的想太多了,恨不得把腦裡能有的東西,全都打包塞進作品裡。偏偏他又有這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能耐。他說:「你不妨想像無垠宇宙發出聲響的情形,那簡直不是人類的聲音,而是太陽運行的聲音了。」如果演得好,經過一個多小時醞釀,曲終可以帶來集體靈魂出竅般的效應。幾年前NSO曾演過一次,只見指揮尤里麥爾疲於奔命,效果並不理想,這回就看台灣之子簡文彬的吧!

    文字|楊忠衡
    第150期 / 2005年06月號
  • 簡文彬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不要自抬身價,也不要妄自菲薄!

    成立已十九年的國家交響樂團,自八月一日起正式成為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的一員,也擁有了法定的地位。面對樂團的新紀元,本刊總編輯盧健英與資深樂評人楊忠衡,在新樂季的一開始,深入專訪這位國家交響樂團成立以來最年輕的音樂總監簡文彬,談樂團的未來與規畫。

    文字|楊忠衡、盧健英、鄭淑瑩
    第153期 / 2005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封面人物 People

    痞子、舵手與天真的探索者

    舞台下的他常常穿得一身黑,平頭短鬚造型看來很酷,其實「痞」味十足,不但會講冷笑話,還會模仿阿扁總統說話口吻。 但搞笑的他也擅長經營,把知名難馴的NSO帶得生氣勃勃,排出一場場精采的主題音樂會。

    文字|林采韻、楊忠衡
    第143期 / 2004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封面人物 People 認真的「導航者」

    指揮棒下,經略音樂沃土

    簡文彬認為,本土創作與觀眾間的互動障礙,錯也許並不在作曲家和觀眾,而在於表演界沒有提供足夠的環境和條件。是否果真如此,當然有賴長時間實踐和試驗,但簡文彬義無反顧地投入這個冒險,因為他認為無論如何,嚴峻的現代環境中,停步不前終是死路一條。

    文字|林采韻、楊忠衡、盧家珍
    第143期 / 2004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錢南章是少數我認為值得一聽的台灣當代作曲家

    三月份的節目非常豐富,首先就管弦樂來說,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是首選。我很不願意湊熱鬧,但是布隆斯泰特和布商大廈確是少數我誠心尊敬的組合。呂紹嘉的每場音樂會都值得用紅筆圈下來備忘,他的演奏紮實而發人深省,有心人不妨比較他和萊比錫的兩個版本孟德爾頌四號交響曲,而老呂的雷斯匹基《羅馬之松》也保證刷亮聽眾耳朵。 作曲家發表會方面,錢南章是絕少數我認為值得一聽的台灣當代作曲家,他的作品兼具樸實內斂的才華與堅實的技術底子,和聽眾間進行一種智性的對話。這次「一棵開花的樹」發表會,我也想聽聽怎麼開法。本土音樂家方面,我推薦「拉縴人」男聲合唱團音樂會和吳天心小提琴獨奏會。拉縴人本是成功高中校友團,這樣的業餘團體如何能經營得這麼好、水準如何維持得這麼高,確是奇蹟,值得觀摩。出身宜蘭的吳天心上次和北市交合作維尼奧夫斯基,雖未成熟但可見潛力,是個傑出新秀。 傳統節目方面,我對亦宛然掌中劇團《驚見虹霓關》和漢唐樂府《新荔鏡記》有相當的期待,這兩個團體都默默為傳統創新做謹慎而前瞻的嚐試,這次亦宛然的跨界幅度將會更大一點。

    文字|楊忠衡
    第146期 / 2005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 女子十二樂坊

    每年暑假都是合唱團體最活躍的日子,部分原因是合唱參與者,大都是活躍在校園或社會的業餘音樂家,暑期便群起而動,成為舞台熱門族群。台北愛樂主辦的「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今年已經進入第六屆。我喜歡合唱音樂節的原因,在於合唱有別於暮氣沈沈的管絃樂界,近年有說不盡的創新。人聲團體可塑性高、包袱小,愛怎麼玩就怎麼玩,形式與風格變化萬千,沒有兩個團體是一個樣兒的。再加上「世界音樂」風盛,表現民族風格的團體越來越多,舞濃濃民風,幾乎等同一場世界音樂節。今年團體有來自北美、東西歐、東南亞、中東風格則結合古典、爵士、流行、民族,搖滾各種風格。同時也包括斯洛維尼亞少女合唱團等標榜肢體和視覺效果的團體。如果你是落單的「人聲迷」,是該起來醒醒腦的時候了! 另外,想讓眼、耳吃冰淇淋的,別錯過紅透半邊天的「女子十二樂坊」。十三個年輕女性民樂演奏者,本該是表演界中的弱勢,但是這群小女子在全球表演舞台一年的產值(含表演和出版品),比全台灣所有音樂團體加起來還多!雖然有人將之歸功於商業炒作,實則沒這麼簡單。一個團體的成功必然背後有可供借鑑的實力和文化背景,我曾寫文章分析其成功因素。您可以放輕鬆看熱鬧,也可以有備而來看門道,但是女子十二樂坊確實是不能不知道。

    文字|楊忠衡
    第151期 / 2005年07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聆聽獨奏家的「地方風味」

    本月來訪的國際古典明星以三位弦樂獨奏家最為耀眼,而且也大都「忠於」地方風味:法國的杜梅有別於德奧和東歐的厚重嚴肅,帶來浪漫芬芳的音樂氣質。美國的希拉蕊‧韓,無疑承續了美式明亮、爽朗而戲劇化的樂風。俄羅斯女大提琴家顧德曼,嚴謹無華,有西伯利亞農婦的膂力和風霜。三人都帶來奏鳴曲等室內曲目。 朱宗慶打擊樂團長年首席吳珮菁推出獨奏會,她的一雙纖手可以打出震聾發聵的動態,更有獨樹一幟的舞台丰采。來自花蓮的隆信真、隆愛真曾贏得一九九七年艾利斯雙鋼琴大賽首獎,難得返鄉巡演,值得期待。 民樂方面,有在台灣很罕見的首屆「台北笛管藝術節」,網羅兩岸吹管夢幻組合,如詹永明、戴亞、王次恆、杜如松、王高林、胡天泉、郝玉琪等。加上胡炳旭指揮台北市國、瞿春泉指揮實驗國樂團,堪稱歷史盛會不為過。 此外,「黑盒子講座音樂會-台北」找來創作歌手林強談音樂與文化中的台北。這是實驗劇場的突破製作,台北的聲音本來就不該只在學院派身上。台大迴廊咖啡館的「歌仔戲飆爵士」,由爵士人啟彬凱雅夫妻檔,顛覆唐美雲與劉文亮的歌仔戲。認真的電影學者藍祖蔚策畫,認真的電影作曲家史擷詠操作,再由認真的江靖波帶領樂興之時管絃樂團,使「華語電影一百年音樂會」應比同類節目有聽頭。最後,創意不服老的杜黑推出愛樂劇工廠年度音樂劇《天堂王國》,改編自蘇利文《天皇》,這是筆者必到的節目。

    文字|楊忠衡
    第148期 / 2005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期待風格逆轉的費城之音

    費城管絃樂團在史托柯斯基和奧曼第調教下,以輝煌音色和堅強的絃樂著稱。上次由沙瓦利希率領來台,帶來濃郁保守的德奧風,這次則由「前鋼琴王子」艾森巴赫領軍,此君近年毫髮脫盡,卻是罕見企圖心超旺的中堅指揮家。並將與郎朗合作協奏曲,勢必有驚天動地的風格大逆轉。 另兩位國際獨奏巨星是鋼琴家普雷特涅夫和長笛家高威,均以老調新彈著稱。普雷特涅夫細剖慢磨的功夫,頗受現代愛樂者喜愛。小提琴家明茲屬與帕爾曼、祖克曼同期的猶太幫,名氣小一點,身手卻相當,與NSO合作協奏曲自不容錯過。 兩場室內樂值得注意,五十週年的茱莉亞絃樂四重奏是巨星出巡,內行人把握機會拔頭香一睹丰采。台灣「丹楓樂集」則默默立下壯志,六年內演遍貝多芬室內樂,並以「傳承」、「進化」、「融合」為題材,探索貝多芬與其他文化時空的聯結。其用心堪稱台灣第一、唯一。 新上檔音樂劇有綠光劇團《女人要愛不要懂》,改編自雷哈爾輕歌劇《風流寡婦》,小野操刀改劇本,范宗沛編曲,跨界色彩濃厚。有李永豐的狂想,邱瑗的嚴謹,資深演員的撐場。法國當代「Soli-Tutti」是專業無伴奏人聲重唱團,此類團體近年在台灣大盛,本地各派人馬不妨同來觀摩。號稱世界第一快腿的愛爾蘭大河舞劇《舞王》也將在全台登場,音樂舞蹈均賞心悅目,以愛爾蘭世界邊陲之地,卻創造出風靡全球的樂舞新潮,確是了得。 民樂方面,本月南、北管高鳴,我認為值得注意的是南管名家王心心與台北市國的組合、台灣江之翠與福建晉江南管演奏團的組合。北管方面則有大師邱火榮、潘玉嬌、劉玉鶯的再度粉墨登場。漢唐樂府《韓熙載夜宴圖》以及國光劇團十年回顧展京劇《閻羅夢》、《王熙鳳大鬧寧國府》,雖是舊作,但都屬經典級,值得在此「吃好相褒」。

    文字|楊忠衡
    第149期 / 2005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NSO「發現蕭士塔可維奇系列一生死對決」

    有人用文字寫日記,有人用照片寫日記,但世上沒幾個人能用交響樂寫日記;蕭士塔可維奇是絕無僅有的一位。因為他除了交響曲產量大(十五首)之外,這些作品也隱約記下他的人生歷程,以及前蘇聯政治、文化、藝術潮流的映影。 早年接觸蕭士塔可維奇,其作品還充滿神秘的氣氛。因為反共抗俄高壓未解,沒有人敢正大光明欣賞共產世界作品。由於這些作品的存在時空與今人如此貼近而敏感,以致身後留下許多謎團。老蕭到底是黑暗帝國幫兇,還是忍辱負重的自由鬥士?直到現在,仍像懸疑詭譎的推理電影,讓世人反覆玩味,呈現截然不同的詮釋。 簡文彬發現完馬勒,接著要破土翻掘蕭士塔可維奇,此舉確是大膽而出人意表。因為老蕭除了上述特質,客觀來說,在本地受歡迎和被瞭解的程度確是不高,多部作品在台灣更屬首演。不過換個方向看,不也正因如此才值得去「發現」嗎? 個人認為,音樂世界是與日俱變的,每部作品與展演,都帶給大眾一次經驗、一次成長。透過對這套作品及相關議題的關切,樂壇多多少少有所進化。本樂季首度邀請劉岠渭老師開出十場專題講座,透過劉老師有名的精剖細批,非讓這套作品真相大白不可。誠如蕭士塔可維奇遺言:「只要仔細研究我的音樂,就能了解真正的我,以及藝術家的我。」就從這個月開始,來趟前蘇聯音樂的發現之旅吧。

    文字|楊忠衡
    第152期 / 2005年08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十方.音樂.李泰祥」

    李泰祥有多偉大?一九八三年以流行歌曲《你是我所有的回憶》在金馬獎、金鼎獎大獲全勝,嚴肅音樂方面則在一九八四年創作雲門舞集《薪傳》、歌劇《張騫傳》、一九八五年與阿姆斯特丹大會堂合作《那些天.地.人》、發表胡琴協奏曲《酒歌》、一九八六年與朱宗慶打擊樂團合作、一九八七年首創大型音樂劇《棋王》。同年,在一次勞頓的國外旅途中,帕金森氏症病發。 從此李泰祥的生命從彩色轉黑白。若非如此,把李泰祥作品和其他學院派作曲家作品加起來放在天平兩端,分量恐怕還要重一點。染病十八年,其間作品和全盛時期比起來,分量少得可憐。除了改編舊作或是一些民謠編曲之外,乏善可陳。可是近三年,感覺李泰祥「回來了」,他開始恢復創作一些真正有進展的作品。但是漫長的黑白歲月大大改變了他的創作方向,他似乎更專注於原始與民族的題材。音樂中並不實驗某種特定或既有的理論,而是萃取最純真的原民生命力。這次發表的新作,將分別代表漢、客、閩、原住民四個不同族群,和過去五彩繽紛的作品相比,頗有返樸歸真之感,但始終如一的,則是難以扼抑的真誠與熱情。

    文字|楊忠衡
    第153期 / 2005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柏林愛樂

    對柏林愛樂的推薦,只是錦上添花。但對有幸一票在手的樂迷,如果沒有花工夫去瞭解拉圖與柏林愛樂這個組合的特質與時代意義,那就很可能錯過了真味,白花了鈔票啦。對柏林愛樂這個「自由管弦共和國」而言,總監的選取象徵樂團立團精神,也就是「自由、創新」。由此觀之,英國小子拉圖出線,雖勁爆而非驚爆,才氣壓人,實至名歸。 拉圖不否認,他悠遊於後期浪漫和二十世紀作品,但對古典音樂不在行,也「不想湊這個熱鬧」。柏林愛樂的盤算是:它有締造巨匠的傳統,也必然要率先顛覆巨匠。拉圖之可貴,絕非他能傳承,而在他能新生。拉圖捨棄人們所習慣、近代德奧充滿力度與幅度的濃妝美學,也不藏身到仿古原典的斗室;他小心援用當年重詮馬勒的做法,在音樂邏輯、音色調制、旋律處理各方面,創造一種幾乎不具時代性的詮釋法則。拉圖走的路線,並不是通俗化、也不是實驗化,而是一種訴諸自然的「進化」。拉圖強龍硬壓地頭蛇,操帆掌舵,改變的不只是一個樂團,也是歐洲音樂中心的文化風貌,餘震甚至影響整個世界。有些樂團是來讓人當活古董鑑賞,但拉圖的柏林愛樂卻是示範一個不斷蛻變求新的現代樂團,如何以充沛的活力,維持在藝術世界的領先制高。 文字|楊忠衡 樂評人兼唱片表演製作人、普普文化副總經理兼音樂總監、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董事、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文字|楊忠衡
    第155期 / 2005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台灣樂壇兩大才子指揮馬勒,萬不能錯過!

    台灣樂壇兩大才子指揮NSO的馬勒,是萬不能錯過的節目。呂紹嘉具有一種宛如解謎般的剖析力,加上操縱裕如的鋪陳手法,由他詮釋極度深沈的馬勒第九,無疑是百年難逢的天作之合。簡文彬隨後指揮未完成的馬勒第十,恰是極好的對照組,搭配新秀林玟君的帕格尼尼一號小提琴協奏曲,亦有聽頭。 銅管五重奏由最豪爽的五種樂器組成,又發源在粗獷的北美,無疑是近代最陽光的音樂表演。加拿大銅管五重奏又以百變面孔和詼諧搞笑、精緻緊密的合奏贏得舉世喜愛,此次帶來古典和爵士曲目,建議「年後緊張症候群」的上班族欣賞。另一個已經紅火的跨界巨星陳美,不必我多介紹。在此帶上一筆是因為,這類演奏家中,她是少數鎮得住樂評人的練家子,又有天生舞台表演才華,紅得合乎天理。 雖然只有一水之隔,法式和英式音樂劇氣質極大不同。總的來說,法國人的想像力稍微比英國人脫框,浪漫的民族性使音樂顯得更華麗而濃豔,更接近從戲劇衍生的「幻想曲」。無論如何,我認為本劇是音樂劇迷不容錯過的法系代表作。最後,國光劇團創新之作《三個人兒兩盞燈》、雲門重演《紅樓夢》也會是我的必賞節目。

    文字|楊忠衡
    第147期 / 2005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2005台北國際打擊樂節

    打擊樂,是人類最原始的音樂,從「音樂」還未被定義的時候,就已經知道從敲敲打打間,得到脈動的快感;同時它也是最摩登的音樂,因為當音樂被近代作曲法制約的時候,又希望從打擊樂中找到自由空間。 因此,朱宗慶打擊樂團的成立,不僅是在台灣成立了一個表演團體,它還負責打破台灣樂界的保守和沈寂。他讓這種原本體制外的音樂形式,成為近年音樂活動的顯學。表演者重新在舞台上徹底發揮創意和表現力,帶來熱情、歡笑、驚嘆與喝采。因此,朱團一手建立的「台北國際打擊樂節」(TIPC)也不只是個音樂節,而像是世界音樂的嘉年華會。讓愛樂者從廟堂音樂的斗室走出來,投入猛龍活虎的音樂天地。 每屆打擊樂節都可以看出朱團挖空心思的規畫成果,今年有盧森堡打擊樂比賽二○○二年首獎的法國毛線打擊樂三重奏、二○○五年首獎的奧地利新浪打擊樂四重奏;曾為電影《魔戒》配樂,以舞台「Show」呈現多元風情的紐西蘭自然元素打擊樂團;結合東方神秘與西方搖擺的英國馬樂地打擊樂團;東歐古老神祕風的克羅埃西亞響聲震天打擊樂團;拉丁風情的墨西哥EM打擊樂四重奏;結昭神谷百子、戴翠瑩、吳珮菁、金恩惠的亞洲木琴女傑音樂會。最後再以「朱宗慶打擊樂團二十周年音樂會」壓軸。覺得生活太壓抑的朋友們,不妨與朱團好好打個痛快吧。 文字|楊忠衡 樂評人兼唱片表演製作人、普普文化副總經理兼音樂總監、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董事、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文字|楊忠衡
    第156期 / 2005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吉屋出租》RENT

    浦契尼《波希米亞人》La Bohme是歌王帕華洛帝的拿手戲,他那陽光般的聲音唱活了窮詩人魯道夫。戲中,一群巴黎的藝術家,窮得只能靠燒手稿和作品取暖。戲外,歌王帕華洛帝來台灣,歌喉小開,屁股沒坐熱就捲走六十萬美元(約新台幣二千零四十餘萬元)。什麼是藝術家?有的富到麻木不仁,有得窮到脫褲。理想和麵包之間,永遠是日以繼夜的拉距。 兩個《吉屋出租》原創者亞隆森和拉森,大概在紐約窮怕了,靈機一動,把切身經驗寫成《波希米亞人》現代搖滾版。可見,《波希米亞人》和《吉屋出租》並非故事取向,而是呈現藝術工作者共通的情境。沒想到本劇從外百老匯攻進百老匯,還搶灘世界,從非主流成了主流。這次台灣演出,甚至請出天后莫文蔚。看這些劇,我腦中兩種思緒經常開戰,就像看張學友在《雪狼湖》中飾演窮園丁一樣。 劇場是矛盾的,藝術也是矛盾的,價值連城和一文不值,只是一體兩面。《吉屋出租》好歹有個正牌的非主流出身,它寫實的部分,大部分算相當誠懇,而細節設計和整體製作品質也很紮實,相信所有搞藝術的,或是有藝術骨子的,都能從這部劇的戲裡、戲外讀到一些訊息,而心有戚戚焉。 文字|楊忠衡 樂評人兼唱片表演製作人、普普文化副總經理兼音樂總監、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董事、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文字|楊忠衡
    第158期 / 2006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指揮大師馬捷爾與NSO

    如果不是每個月只能介紹一個,我會把眼光投向諸如「小巨人」國樂團與長榮交響樂團同台、呂紹嘉與NSO的蕭斯塔可維奇第四、安寧與簡佩盈的雙鋼琴,不過,馬捷爾來台,大師就是大師,國家既然投了資,就不能不提醒愛樂者用點心思。 馬捷爾今年已經七十六,相信古典愛樂者沒有人不知此號人物。概述幾個馬捷爾印象:一、天才!七歲開始指揮,九歲指揮紐約愛樂,十一歲應托斯卡尼尼邀請指揮NBC。二、博學!什麼都學,文學、數學、哲學、藝術是唯一敢罵同儕不多讀點書的指揮家。三、基本功強!作為曾在樂團待過的小提琴手,總有一種「深知其中甘苦」的自負(像林克昌一樣),他也認為他對治理樂團特別有一手。四、聰明!馬捷爾的腦筋好得有待醫學解剖,從童年就過目不忘,他的音樂給人最鮮明的印象就是細節過人,效果塑造特別華麗而有條理。如果有人指揮像朱銘的粗線條,他的就是象牙雕,有外型的力度,又有細節的精度。當然,吹捧了一堆,馬捷爾的問題也在他太聰明,聽他的音樂,就像閱讀一封工整手寫的信,有點精緻得難受,有時甚至感到不自然的壓力。 文字|楊忠衡 樂評人兼唱片、表演製作人,普普文化副總經理兼音樂總監,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董事、樂賞出版社總編輯。 沒關係,這次他來,好歹是標榜來治NSO,挑的曲目又是華麗走向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及《展覽會之畫》,且讓我們拭耳以待,看看整得如何吧!

    文字|楊忠衡
    第159期 / 2006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西城故事》

    送走《吉屋出租》,來了《西城故事》,同樣是改頭換面的經典劇。莎士比亞《羅密歐與茱麗葉》幾乎已成為西方「殉情」故事的代名詞,除生命相許的戀情之外,甲陣營男主角、愛上敵對乙陣營的女主角,也成為各劇種反覆使用的題材。雖然如此,《西城故事》採用近代紐約外來移民的相對抗,重新詮釋「羅茱」故事典型,攙入文化、社會議題,改編電影甚至贏得一九六一年奧斯卡金像獎十項大獎。 這部劇可以討論的切入點很多,但在一個音樂人眼中,《西城故事》與其他音樂劇最大不同點,還是在作曲家伯恩斯坦的特殊背景。是的,在浩大的音樂劇領域,沒有其他任何作曲家像伯恩斯坦一樣,在古典音樂界同時具有崇高地位。這點重要嗎?那當然,對於一位同時以指揮貝多芬、布拉姆斯、馬勒音樂著稱,同時譜寫多部嚴肅作品的音樂家而言,所寫的音樂劇必然有些「能為而不願為」的矝持。固然音樂在結構、配器方面顯現「伯老」精湛高妙的一面,還是難免有些古典音樂家放不開的部分,所以舞台票房倒不算最搶眼。然而,通常一部音樂劇上了年紀,那些當時吸引觀眾的暫時因素就會消失,《西城故事》的嚴肅面,反而成為它長青的本錢。舞台版的《西城故事》音樂精采、舞蹈華麗,再加上桑漢初試啼聲的配詞,我看應該還可以在舞台上走紅半世紀沒有問題。 文字|楊忠衡 樂評人兼唱片、表演製作人、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文字|楊忠衡
    第160期 / 2006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亨利與大地夏夜音樂饗宴

    「阿卡貝拉」(A Cappella)一定會風行,因為它精緻、熱鬧、好玩,而且是時下流行的Team Work。三十年前校園民歌發展出吉他彈唱風,一時間大學生、牛仔褲外加一把吉他,變成一種鮮明形象。往後多年,能蔚為潮流的音樂型式委實不多,就算有,大多也是表面的流行,音樂本身意義不大,阿卡貝拉是其中例外。一種樂風往往呈現某種時潮,「阿卡貝拉」出自中世紀的教堂清唱,基本上除人聲之外不用其他樂器。這樣一來,除了演唱技巧的要求之外,編曲的講究,演唱團隊的默契與訓練,注重舞台表演效果等,和民歌時代的清純唯美是截然不同的要求,沒有硬功底是唱不來的。 大地五重唱號稱台灣第一個無伴奏重唱團體,這點和第一家鹽酥雞一樣倒未必明確可考,不過該團由校園民歌手黃大城領軍,頗有長江前浪兼後浪的傳承意義。這場演唱會排出多首民歌、老式西洋歌曲、近代音樂劇、輕歌劇,恰可示範阿卡貝拉的多重表現形式。六月國際大卡很多,不必我多吹捧,倒是我最近觀察到身邊產生不少阿卡貝拉的小族群,我很期待看到歌手出馬,刺激興趣,風行草偃,讓年輕人的歌喉從卡拉OK技術升級,大家都來阿卡貝拉。 文字|楊忠衡 樂評人兼唱片、表演藝術製作人,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文字|楊忠衡
    第162期 / 2006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十鼓擊樂團《鹿耳門記》

    「十鼓」來了!提到打擊樂,難免想到幾個山頭:朱宗慶、台北打擊、十方樂集都是很有學問的專業音樂家組成。「十鼓」是何方神聖?膽敢從台南仁德鄉挑戰台北都會?且繼去年在國家戲劇院演出《觀自在》,今年又推出年度大戲《鹿耳門記》,一年比一年有看頭,氣勢愈來愈旺。 我與十鼓創辦人謝十有數面之雅,此君才三十多歲,非音樂科班出身,而是道教音樂傳人,擅長潮州鑼鼓和醒獅鑼鼓。該如何形容這個人?一身是勁,滿腦子創意。雖然從傳統出發,卻有無比的學習和融合力。他就帶著他的子弟班,橫衝直撞,鼓棒所到之處,萬人一同搖晃,曾創下近一千九百人同時演奏三十分鐘樂曲的金氏紀錄。從幾年前被某些學者稱為胡搞的鄉下樂團,成為每年數次代表台灣出訪世界擊樂盛會的尖子團體。是啊,咱們何必妄自菲薄,捧著西方大師不放呢?「十鼓」是一口油井,鑽探的是本土音樂的生命力,台灣樂壇需要這樣的狠角色。《鹿耳門記》用鼓樂挑戰歷史故事演義,我已經拭耳以待! 文字|楊忠衡 樂評人兼唱片、表演藝術製作人,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文字|楊忠衡
    第163期 / 2006年07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潔西.諾曼

    如果問當今男高音當中,誰人是王?我可能要考慮一下。但若問當今女高音當中,誰堪稱后?舉世群芳大概非潔西莫屬。她就像蜂王、蟻后一樣,光是站出來就威儀天下,無人敢與之衝撞。世上所有其他歌手,包括那些退而不休的「老三大」,品評起來總有那麼一點兒互見長短,但是偉大的潔西,她就是完美的代名詞,她就是標竿。從極重到極輕、從極古到極今、從極嚴肅到極通俗,她的聲音似有無止境的可能性,千變萬幻,完美如一。 我之所以獨對潔西如此敬畏,是因為早年曾有靈魂被攝走的經驗。二十年前影碟還是奢侈品的時候,我在學校試聽室欣賞她所演唱的華格納《愛之死》,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伴奏。在那狹小、無法逃躲的密閉空間裡,第一次聽到七魂出竅,感受音樂帶來的極樂世界。從此,潔西成為極少數我沒有念頭去挑戰的聆聽對象。對,只有敞開防線的份兒。 潔西也是世界音樂盛會的寵兒,體態驚人是她的招牌形象,新聞超多。例如在法國一婦當關引吭高歌《馬賽曲》、在日本贏得數十分鐘掌聲謝幕等,也有某雜誌曾因報導她被旋轉門卡住的新聞,而被她一告出名。總之,潔西是當今少數活著的音樂傳奇,您若口袋有餘裕,儘管去搶票,相信會覺得值回票價,此生不抱憾。嗯,誰來贊助我呢? 文字|楊忠衡 樂評人兼唱片、表演藝術製作人,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文字|楊忠衡
    第166期 / 2006年10月號
12345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藝術的產地,8位在地居民街訪(下)

  • 戲劇

    走進一場噩夢,再一起甦醒

  • 上海

    上崑以全本《牡丹亭》迎接解封後的春天

  • 新銳藝評 Review

    Super背後那些媽媽們想說的話

    評余彥芳《四媽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