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兩廳院

相關文章 110 篇
  • 「OpenArts—和表演在一起」APP介紹頁面。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國家兩廳院30周年特輯 NTCH 30

    觀眾體驗再升級 線上線下匯流的新想像

    面對愈來愈多「數位原住民」走進表演場所,國家兩廳院思考如何從顧客經驗的角度出發,打造一個更為友善而即時的數位體驗計畫,於是進行了數位體驗優化與工具創新,除了將兩廳院官方網站與《PAR表演藝術》雜誌網站改版,以更彈性的畫面設計,確保經由不同裝置瀏覽同一網站時,皆能夠得到最佳的視覺效果,並於十一月底推出了「OpenArts和表演在一起」,提供觀眾一機整合的循環「服務旅程」。

    文字|李英勝、劉洲松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 「國家兩廳院30周年國際論壇:夥伴時代」現場。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轉化積累經驗 打造夥伴平台

    作為台灣第一座專業大型劇場,國家兩廳院卅年來一路陪伴藝術家與觀眾,一路積累的經驗,將在這個里程碑後如何永續?在九月底舉辦的卅周年活動「國家兩廳院30周年國際論壇:夥伴時代」中,除了邀請國內外講者分享經驗,也提出構想與期許,期待激盪更多的對話與交流,串連台灣各文化機構的無限資源網絡。

    文字|盧家珍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1987~2017流光瞬息.看見未來

    三十走過 永在當下

    這兩幢黃屋瓦紅梁柱的大房子 竟然也悠悠忽忽 陪伴了台灣的觀眾卅年 不管是台北市的觀光地標 或是表演藝術的「國家級殿堂」 建構起這卅年歷史的 是裡頭孜孜矻矻的一群人 探問著潮流與脈動 讓觀眾看到表演藝術的各種可能 這就是劇場,這就是兩廳院的存在 讓我們在此 回顧過往、看向未來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 無垢舞蹈劇場《花神祭》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那時此刻——兩廳院卅年

    當從前、從前成為說話的開場白時,白髮不知不覺已爬上兩鬢,時間就這麼無聲息地溜走。回首一九八六年進入兩廳院工作,初生之犢不知天高地厚,幸運地加入台灣首座專業劇場和音樂廳年輕的節目企劃團隊,轉眼已卅年。當年戴著安全帽首次走進彷彿太空異域的建築工地,根本無法想像劇場是什麼樣子。昏黃燈泡下到處是水泥和鋼筋,瀰漫的粉塵讓施工中的情境顯得神秘難以想像,也讓年輕的我對這份工作和未來充滿好奇;卅年後再次戴著安全帽走進舞台整修工區,黃燈泡被LED燈取代了,那時的年輕菜鳥看過的演出已經超過四千齣,且擔任曾經仰之彌高的兩廳院藝術總監職務,那時此刻的變化竟如此之大。

    文字|李惠美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 亞蘭.布拉德勒《梔子花》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滯緩與疾馳之間 當代舞蹈的生命政治

    身體作為度量,用以重新定義空間,在其中觸及結構、關係、族群、身分、記憶、歷史等。舞蹈以肉身為底,詮釋身體和空間的存在,從存在的外部一路舞進生命存有的核心。而這同時也是一段向運動的根源回返的舞蹈歷程,在佇足和行走之間交替的身體時間,亟欲捕捉思想在動靜縫隙裡的孕育和成形的過程。若以卅年作為回顧時間的單位,觀察這期間舞蹈在主題和形式上的變化,便也是去理解編舞家如何看待當代身體的處境和危機,以及在美學實驗上對於舞蹈認知的突破方向與渴望。

    文字|周伶芝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 身為「眾聲之所」的藝術總監,林強選擇以原民圖騰切入,企圖為兩廳院的卅周年慶注入新意。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原民圖騰、電子音樂 走入民眾生活

    將於十月廿八日於兩廳院戶外藝文廣場舉辦的音樂演出「眾聲之所」,邀請音樂人林強擔任藝術總監,邀請許多年輕藝術家與表演團隊演出。此前也安排了四場暖身秀,讓民眾與藝術家交流。在首場交流中,林強分享他策劃此次演出的想法,他以原民圖騰切入,結合新媒體與自己鑽研多年的電子音樂,邀請民眾用最舒適的方式,感受這場無拘束的聚會,顛覆對電子音樂的想像。

    文字|陶維均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 《菲林的映画光年》有金曲歌王蔡振南、金鐘影后王琄坐鎮,演出六○年代的女人故事。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唱進電影裡 修復那些人生遺憾

    一年一度的「兩廳院藝術出走」,今年將從十月十四日從台北國家兩廳院生活廣場出發,開著貨櫃車,到各地巡演充滿洗腦老歌的《菲林的映画光年》,由金曲歌王蔡振南、金鐘影后王琄與劇場演員賴盈螢擔綱主演,藉著電影的修復,述說一個六○年代女性的故事

    文字|陳茂康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 兩廳院從威權時代走向親民開放,成為民眾歡喜親近的所在。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劇院改變了什麼 什麼改變了劇院

    根據兩廳院的文獻,中正紀念堂、國家戲劇院及國家音樂廳的興建,皆是為了紀念過世的總統蔣中正,而最後選取黃瓦紅柱的廟堂式建築風格也反映了那個「中華文化正統」的大時代背景,還曾聽過一個未經證實的說法:三樓本保有為高官保留的貴賓室空間,經蔣經國指示拆除後,才有了後來的黑盒子實驗劇場。這是第一個由官方管理的「黑盒子」劇場,九○年代重要的現代舞蹈家、劇場工作者莫不從這裡出發

    文字|盧健英
    第297期 / 2017年09月號
  • 龐正平先生拿著當年兩廳院剛完工的俯瞰照留影。
    企畫特輯 Special

    國家戲劇院與音樂廳工程之興建

    我們在兩廳院內敲敲打打,鑿牆又補強,塵埃飛揚碎片滿地,榮民工程處身為政府單位,以達成交付任務為重,日夜趕工,士氣高昂。終能達成目標,如期在工程預算內竣工啟用。 開幕時,戲劇院大戲為國劇(現稱京劇)《文姬歸漢》,展現當時政治上的正確性。

    文字|龐正平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 在等待小提琴家卡瓦科斯簽名時,於國家音樂廳大廳留影。
    企畫特輯 Special

    遲來的重逢

    與兩廳院的緣分在興建完工後,斷了,或許當年我太年輕,不明白兩廳院能帶給我生活上什麼不一樣。偶而路過,我會抬頭看兩廳院的屋頂,有一處明顯和四週顏色不一樣的四方形,回想當年,外觀已經完成的兩廳院,玻璃棉必須從屋頂留下的一個洞口吊進裡面繼續施工。

    文字|劉碧玲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 珍藏多年的「歡騰—新紀元的讚禮」音樂會海報。
    企畫特輯 Special

    這張音樂會海報 我珍藏了卅年

    當年只有國一的我,雀躍地在音樂廳內,成功慫恿父親買下一張售價卅元的海報,對我來說那張海報的價值,不在於那是民間版首演的象徵,而是對當年還是個見識不多的小鬼頭我而言,圖面上的管風琴實物拍攝,才是令我希罕的原因!

    文字|林岱蔚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 吳慧娟
    企畫特輯 Special

    我在兩廳院籌備處的日子

    說起我和兩廳院的淵源,其實早在就讀師大音樂系時就開始了。民國六十四年我大二時蔣公過世,全民哀悼。其後政府成立籌建小組興建中正紀念堂,國劇院(後改為國家劇院)、音樂廳三大建築作為紀念,我們音樂系也為了音樂廳的音響設備發起了捐款,當時我還盡了棉薄之力。從沒想到日後竟有機會在兩廳院工作。

    文字|吳慧娟
    第292期 / 2017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企畫特輯 Special

    那許多帶得走的美好回憶

    眾多欣賞演出的經驗中,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跨民國百年時國光劇團在戲劇院舉辦的《喜劇京典》,那一晚眾星雲集,魏海敏反串丑婆子、唐文華反串程派青衣,連馮翊綱都票了彩旦,最後觀眾在演員矯健的跟斗中和著鑼鼓點倒數迎接建國百年,歡欣鼓舞的沸騰情緒驅走了隆冬寒意,一晃眼六年過去了,那一晚的酣暢卻彷彿只在昨日。

    文字|邱怡寧
    第292期 / 2017年04月號
  • 李靜美 女高音/專攻:歌劇,藝術歌曲。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系畢業,東京藝術大學音樂碩士,加州大學海華分校與維也納音樂學院硏修歌劇。現任師範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李靜美──一家人能浸潤在音樂之美中,這個家庭就會和諧

    唱歌是最直接的音樂表現,人體就是樂器。我們從「唱遊課」開始,就一直唱。每個人天生都會唱,只是「該怎麼唱」,要靠後天的培訓了。 以前音樂系的學生有一半主修聲樂,現在則寥寥可數;出路不好,使得學生們裹足不前。以歌劇而言,這種結合了所有表演藝術的大成本製作,國家若不長期投資,民間團體是很難達成的。遺憾的是,自兩廳院的歌劇工作室停擺後,至今仍無一個職業的國家級歌劇團成立。 演唱者唯有藉著不斷的舞台經驗才能真正地成長。現在國内的聲樂家演出機會減少的原因,除了個人的因素,如未被大衆熟識等以外,就是演唱藝術歌曲的音樂會較不討好。文建會曾做了很多推廣精緻藝術的努力,成績也相當好;但是政府若能再更進一步地鼓勵作曲家多創作,使得演唱者有更多新的作品及機會可以唱,並且能不以「票房」來決定一件事該繼續做下去與否,那麼不分古典與現代的精緻藝術的舞台才能增加,表演者才會進步,聽衆欣賞音樂的能力才能提昇。 此外,我也希望國内能建立更高水準的樂評,給聽衆一個更高水準的音樂環境。在一個家庭中,如果子女從小就生長在音樂的環境裏,一家人能浸潤在音樂之美中,這個家庭就會和諧。由家庭而到社會──我相信,多推展精緻的文化活動,而且促使社會各階層的參與,一定會使這個社會更好! (陳怡如 採訪整理)

    文字|陳怡如
    試刊號 / 1992年10月號
  • 許常惠 巴黎大學音樂學硏究所音樂史高級硏究文憑,巴黎高等音樂學院/巴黎法蘭克音樂學院硏究。現任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系敎授暨音樂硏究所所長,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台灣樂壇八怪象──「資治通鑑」

    談到台灣的音樂環境,真是千頭萬緒。現在我們的音樂廳更漂亮了,台北人可以坐擁全世界各類表演團體。但是,我們自己的創作與演奏真的更進步了嗎?就技術上來看,音樂界本身是有進步了;但若要精益求精,一定要外圍的配合。目前是完全配合不了的。 我希望政府官員能多尊重表演藝術家。科學研究和藝術創作都不是立即的投資報酬,至少要經過十幾二十年的努力才可以看到一點點的成果。 我今天先談一些台灣文化界的怪現象和解決的辦法: 怪象之一:音樂人口不成比例。人有錢了以後,除了打高爾夫球、唱KTV以外,究竟還從事什麽休閒活動呢?全民休閒普查時,若問有多少人將藝術的愛好當作生活的一部份,恐怕只有千分之幾吧。 解決之道:歐美地區每20萬的人口就有一個歌劇院、舞團、合唱團。一般文化水準高的國家其劇場人口約佔總人口數的5%。藝術的薰陶與培養,應從三、五歲開始,就是由「教育」紮根。台北市應該要做全省的表率。台北市的「區」其實相當於地方的「縣」,應在各區成立一個類似各縣市立文化中心的音樂機構,開放給所有的民眾來學習與表演。此外,小學的音樂課應針對培養小朋友欣賞音樂的興趣而設。 怪象之二:文化建設等於文化中心的硬體建設。兩廳院變成一幢引介國外表演團體的華美建築。 〔編按:根據兩廳院1991年7月到92年6月間國内外演出場次統計:國内團體演出229場,國外演出59場,國内外混合演出共4場,亦即國外表演只佔約五分之一。(資料來源:兩廳院規劃組)〕 解決之道:大陸的表演藝術團體全是國家的,沒有私人經營的團體。自中央到省到地方表演藝術團體數據保守估計也至少約五千個。他們的「軟體」很多,但表演場所大多是破舊髒亂,而且一地難求。反觀台灣則完全沒有國家級的表演藝術團體。我認為兩廳院應該要做各縣市文化中心的模範,長期培訓表演團體;至少戲劇院要有自己的國劇團、歌劇團、舞蹈團,音樂廳要有西洋交響樂團、國樂團與合唱團。讓這些團體經常演出,才能提高水準,經過五年十年的努力後才能找出創作的目標,建立台灣的表演藝術。 怪象之三:自稱爲「音樂

    文字|許常惠、陳怡如
    試刊號 / 1992年10月號
  • 林奕華(左二)與劇組攝於《水滸傳 What is Man?》2008年在劇院重演時。
    企畫特輯 Special

    我和台灣觀眾相會的鵲橋

    在這十五年裡,國家戲劇院就是撮合我和台灣觀眾(幾乎)一年一度相會的鵲橋,沒有這個舞台,有些作品不能由孕育到出生,有另一些,則不能繼續成長。對於這個我把它視為另一個家的「福地」,言之不盡都是情感與感激。

    文字|林奕華
    第291期 / 2017年03月號
  • 鄧茜佳
    企畫特輯 Special

    我與兩廳院的情

    終於在二○一六年,我又站在了同一個建築下,不過這次是在音樂廳裡面,實現了四年前的那個小小的夢想。看著藝術家在舞台上排練,我站在一邊,變得無比激動。同事們都覺得有些奇怪,平時都見我十分冷靜,從沒如此興奮。那天,在我的請求下,他們幫我拍了這張照片,眼裡滿滿都是幸福和滿足。

    文字|鄧茜佳
    第291期 / 2017年03月號
  • 周書毅在國家戲劇院觀眾席。
    企畫特輯 Special Our Time 30 我們的時光

    抵達你未能見知的國度

    還記得,第一次在國家劇院演出是十九歲,參與的演出是樂興之時《大兵的故事》。我演的正是大兵,留下的記憶是青春的膽量,當然還有那第一次收到的負面評論。我記得那評語是:「飾演大兵的舞者太年輕,無法駕馭角色」哈哈!現在想起來,是真的年輕啊,表演上是真的青澀啊!

    文字|周書毅
    第290期 / 2017年02月號
  • 朱宗慶打擊樂團藝術總監朱宗慶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浮光三十 信手摘

    我與兩廳院的二三事

    朱宗慶打擊樂團藝術總監朱宗慶 同事送的「生死未卜蛋糕」 在歡迎會上,他們送給我一個蛋糕,上面寫著「生死未卜」四個大字,大夥都會心一笑。我想,那是一句幽默的戲言,其實也是一個善意的提醒吧!

    文字|朱宗慶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 國家交響樂團執行長邱瑗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國家交響樂團執行長邱瑗

    與音樂家同進同出的幸福

    在音樂會那段時光裡,我真覺得我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了!右邊是我老公,左邊是馬友友,前面是小澤征爾指揮維也納愛樂。被這麼美好的人包圍,實在太美好了。

    文字|李秋玫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123456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戲劇(曲)

    紙風車《哪吒鬧龍宮》 1月13、14日兩廳院藝文廣場免費觀賞

  • 新銳藝評 Review

    Super背後那些媽媽們想說的話

    評余彥芳《四媽俱樂部》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青年為何出走,藝術何以介入?

    從藝術文化「社區總體營造」到「青年村落文化行動」的地方觀察
  • 新銳藝評 Review

    集體「母性」與個體「女性」

    評余彥芳《四媽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