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臘式建築的八枝圓柱支撐起雄偉的外觀。(蕭蔓 提供)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守成與創新

音樂、啤酒、黑森林 慕尼黑國家歌劇院

慕尼黑曾經有機會成為世界歌劇之都,但,她錯過了華格納和曾波。

慕尼黑曾經有機會成為世界歌劇之都,但,她錯過了華格納和曾波。

一八六四到六六年之間,音樂家華格納以及建築設計師曾波(Gottfried Semper 1803-1879)曾經向慕尼黑市政當局提出革命性的歌劇院演出計畫,卻未被採納,失意之餘,華格納將演出計畫移往當時尚名不見經傳的Bayreuth,曾波則將計畫搬到Dresde去實現,慕尼黑平白喪失了創新演出的機會。

華格納與曾波的建議當然不是突發奇想,當時的慕尼黑已經有了相當具規模的歌劇院建築。

早在十八世紀初期,統治巴伐利亞地區的郡主──馬克斯梅林一世(Maximilien 1er),就想要在他王室領地的首都慕尼黑建造一座和巴黎「歐德昂劇院」(L'Odeon)造形類似的劇院,地點就在皇宮的末端,與「庫菲烈劇院」(Cuvilliestheater)分庭抗禮。

德國建築師費雪(Kerl von Fischer)奉命在一八一一年開始建造這座後來被稱爲「慕尼黑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er)的建築,一八一八年建成。他採用歐德昂劇院建築嚴守古風的筆直廊柱,以及古羅馬式的三角形雄偉屋頂,他在三角屋頂後面加上一層山脊式的屋頂,使建築看起來比較繁複,院内長廊的拱門,通往皇宮内的舊劇院,同時面對城市大街,以便城裡有錢市民前往聽戲,此外當然另有皇室專用走道,充份反映當時德國社會與政治上中產階級逐漸興起的趨勢。

劇院啓用不到五年,在一場大火中,慕尼黑國家劇院被燒成灰爐,這時費雪已經過世三年,決定由另一位建築師克朗兹(Leo von Klenze)仿照原樣,重建劇場,爲了在極短的時間内籌措重建經費,皇室還特別開徵一項啤酒稅。

慕尼黑執政者對歌劇的支持絕不僅止於此,無論執政者是誰,當時的國家境況爲何,慕尼黑國家歌劇院的修建從未停止。一九二三年,修建改善了劇院的觀衆人口,一九二六年,擴建舞台,一九三二年,增建旋轉升降舞台,這一切努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轟炸中又付之一炬。但是,慕尼黑當然没有善罷干休,新的慕尼黑國家歌劇院又在一九六三年聖誕節前夕的史特勞斯《没有影子的女人》樂聲中重新以原來的建築面貌與世人相見。雖然觀衆席擴大了,但是原先通暢無阻的觀衆動線仍然保持,至於劇院内部的裝飾,則令人想起「維也納歌劇院」,就是所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重建歌劇院時那種全然仿古的激情。

總共有2100座位的慕尼黑國家歌劇院,是今天遊覽慕尼黑的觀光客,在啤酒花園,黑森林之外必到之地。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