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歐美日本當代重要戲劇的數量,這套叢書的編譯只能說掛一漏萬,在一片空白之上更顯得彌足珍貴。
國內對西方經典劇作的譯介向來貧乏,走在文學與藝術潮流前端的當代戲劇,一般認知僅限於美國的田納西威廉斯、亞瑟米勒一隅。二十年前淡江大學出版一系列「現代戲劇譯叢」,是目前爲止最大規模的引介行動,雖然譯筆參差,仍爲戲劇學生沿用至今。近年來由於譯者及民間出版社的努力,我們才有如下一些個別的譯作出現:書林的《伊底帕斯在科羅納斯》、《利西翠妲》等數册希臘古典悲、喜劇;志文的兩本史特林堡戲劇集;皇冠的品特《今之昔》;協志的三厚册《英國文學選》中,梁實秋收錄了馬婁《浮士德博士的悲劇》等多齣戲劇的全譯;文化大學的易卜生《野鴨》及百老匯名劇《哈囉》;國立編譯館也新譯了易卜生晚期的兩個劇本,合爲《易卜生戲劇選譯》,聊備一格。而歐陸的重要戲作,只有鍾明德《從馬哈/薩德到馬哈台北》收錄的彼德懷斯、《在後現代主義的雜音中》(書林)選譯的海諾穆勒〈哈姆雷特機器〉,及林懷民的《摩訶婆羅達》(時報)。
另外還有一些傑作湮沒在不同文類的書架中。在音樂傳記類,帕米爾出版的《莫札特傳》,其實是匈牙利電影理論大師巴拉茲的舞台劇本;在語文類,光啓出版的《揷曲》則是法國喜劇家季洛度(Jean Gi-raudoux)的名作。而專營語文專業書籍的中央圖書出版社,則在民國七十七年到八十年間,與輔大西語及德語硏究所合作,大舉出版了十二册與原文對照的劇本集。這套譯作,也許由於出版社的專業不在戲劇方面,因此知者不多,我們因而希望特別提出來介紹:
這套書以十册西班牙戲劇最爲成果輝煌。除了一册爲十六世紀塞凡提斯及一位喜劇演員的短劇選外,均爲十九至二十世紀的當代各類名劇,包括羅卡(F. G. Lorca)的《葉瑪》(Yerma)。其中有爲通俗劇場寫作、卻成爲荒謬先驅的,有布萊希特式的社會批判,也有語言退位的劇場實驗,但是它們都展現出一種迥異於西方寫實傳統的特質:傷感與疏離的重疊,眞實人物和夢境人物的混合,抒情語言和通俗語言的交替,風格充滿顔色與幻想,結構、語言精簡而詩意,這些都是追隨西班牙前輩文豪巴耶-因克藍(Valle-Inclán)及烏納穆諾(M. de Unamuno)壯闊而神祕的「人生戲劇」理念的新開拓。西班牙文學的其他文類都未曾出現如此豐碩的中譯。
兩册德國戲劇中,其一是啓蒙運動先驅雷辛(Lessing)的《艾米莉亞.嘉樂蒂》(Emilia Galotti)是這位以《漢堡劇評》(Hambur-gische Dramaturgie)及《拉奧孔》(Lao-koon)樹立美學里程碑的戲劇家之代表作,歌德年輕對此劇特別鍾愛,寫到少年維特自殺的場景,維特的書桌上便攤開著這部劇作。另一册是德國當代大詩人君特艾希(G. Eich)的廣播劇集《夢幻人生》(Geh nicht nach El kuwehd)。廣播劇在二次戰後的西方迅速獲得重視,因爲擺脫了佈景的束縛,而得以徜徉在現實與想像的表演空間,成爲充滿可能性的「內心舞台」,貝克特、品特、史塔坡德(Tom Stoppard)等諸多劇作家都對這個奇妙領域的探索樂此不疲。從艾希這本劇作正可一窺個中魅力。
相對於歐美日本當代重要戲劇的數量,這套叢書的編譯只能說掛一漏萬,在一片空白之上更顯得彌足珍貴。由於經營不易,輔大德語系雖又完成了布萊希特《三便士歌劇》及雷辛《猶太人》的中譯,中央圖書公司也有意往法、德領域續行出版,目前據悉只能暫緩。政府該做的事由民間代勞,已經是台灣出版文化的常態。就在這樣的前仆後繼的努力當中,才有了一點點成果累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