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都劇場 造型質樸,環境舒適。地處王府井大街,交通方便,是北京最繁忙的劇場之一。(陳玲玲 攝)
大陸劇場 大陸劇場/北京/表演環境

北京的表演環境與生態

商品經濟擠兌下的表演藝術

北京,這個吃看不盡的三朝舊都,正朝著現代商業大都市在迅變中。前淸馳名的老劇場猶在掙扎生存,新建多功能的表演場地也在提供現代品味的視聽享受。然而,商品經濟大潮衝擊到社會生活的每一領域,整個表演藝術陷入前所未有的困難,演員、觀衆、探索精神……一切都在流失。

北京,這個吃看不盡的三朝舊都,正朝著現代商業大都市在迅變中。前淸馳名的老劇場猶在掙扎生存,新建多功能的表演場地也在提供現代品味的視聽享受。然而,商品經濟大潮衝擊到社會生活的每一領域,整個表演藝術陷入前所未有的困難,演員、觀衆、探索精神……一切都在流失。

北京正在發生驚人的變化,許許多多星級賓館、購物中心、美食城、高層寫字樓、花園式別墅拔地而起,摩天大廈與四合院民居隔街相望,交流道與小胡同雜然相處。城市空間構成的駁雜與矛盾,十分生動地顯示了經濟大潮給北京帶來的新機遇,和在現代化陣痛中北京人所面對的難題。

商品經濟大潮衝擊著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而首當其衝的莫過於文學藝術了。表演藝術,尤其是雅緻的表演藝術,由於其非實用性,正被不斷升溫的、以實利爲目的的商品經濟,擠兌到一個狹小的生存空間。

北京過去是、現在仍然是大陸的文化中心,數以千計的優秀藝術家和專家、學者薈萃於此,人材濟濟,這是其他省市無法比擬的巨大優勢。

北京的演出團體分屬五大系統:中央文化部、北京市文化局、軍隊系統、事企業單位、民間團體。共有話劇院(團)十二個,戲曲劇院(團)九個、歌舞劇院(團)四個,歌舞團九個,樂團七個,其他演出團體四個。從業人員有六、七千之衆(附表㈠)。

四種類型的演出場地

北京的演出團體大多數都有自己的劇場,再加上其他劇場和郊區影劇院,共有八十餘處演出場所,但經常有演出活動的約有二十幾個(附表㈡)。所有這些劇場大抵可分爲四類:

㈠二環路以內有十幾個設備中等的劇場。如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首都劇院」、中國京劇院的「人民劇場」、中國兒童藝術劇院的「中國兒童劇場」和民族文化宮禮堂等。由於地處市區中心,交通方便,場租、票價適中,演出活動比較頻繁。

㈡近年新建成的音樂廳和劇場。這類演出場所,環境優雅,設備先進,但新建成的多功能劇場,場租昻貴,一般劇團不敢問津,如:

北京音樂廳

一九八五年九月建成,是北京乃至整個大陸第一座現代模式的、專爲演奏音樂而設計建造的音樂廳。演奏廳可容納一千一百八十二位聽衆。廳內採用了一系列現代化的建築聲學措施,獲得良好的音質、頻率特性和適度的殘響時間以及均勻的聲場分布。

世紀劇院

一九九〇年建成,是多功能的現代化劇場,可以演出音樂、歌舞、戲劇、電影及召開各種規模的國際會議。有一千七百十三個軟座觀衆席,大型旋轉、升降舞台,高品質音響,電腦自動調光,均恆室溫,以及三種語言的同聲翻譯系統。

㈢古舊的劇場。大多座落在北京老城區,建築陳舊,設備簡陋,在衆多高層建築群對照下,顯得格外破舊寒酸。如:

廣和劇場

建於淸末,原爲廣和樓戲園,從淸光緒三十二年(1906)起,喜連成社科班(後爲富連成)曾先後二次在此戲樓演了二十多年戲,是老戲迷人人皆知的名劇場。近年來觀衆日漸減少,劇場爲了維持生存,同時經營旅館、歌廳、遊戲機、台球、放映錄相等,戲劇演出反而成爲次要的了。

西單劇場

這裡原是奉天會館東花廳,一九二九年經過修整,取名Happy(哈爾飛戲院)。尙小雲、程硯秋、荀慧生、馬連良、高慶奎、言菊朋、郝壽臣等京劇名角均在這裡演唱過。如今,地鐵從舞台和觀衆席地下通過,噪音和震動嚴重影響演出。

㈣茶園。茶園是從前北京人聽戲的地方,人們在茶座中加築一個小戲台,觀衆可以一邊品茶一邊聽戲。老茶園早已蕩然無存,現在的老舍茶館、梨園劇場、天橋樂茶園是近年仿照舊茶園的型制新建的。如:

老舍茶館

以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劇《茶館》命名,始建於一九八八年。整座茶館京味十足,廳內陳設古樸、典雅,客人可以品用各類名茶、多種宮廷細點和應季北京風味小吃,欣賞戲曲、曲藝演出。客人如有雅興,也可即興登台客串。

天橋樂茶園

總建築面積九百平方公尺,吸取了中國古典茶樓的建築規範和現代音響、燈光技術,造型古樸,玲瓏典雅,底層二十五張八仙桌,二層半廊迴繞,九個包廂環形分布,可容納二百人同時品茶聽戲。

最近幾年,北京的確蓋起了一些現代化劇場和雅緻的茶園,但前者隸屬於合資企業,後者主要是爲海外旅遊者服務,一流藝質、三流劇場的尖銳矛盾始終存在著。此外,鎖閉的意識形態在開放的經濟趨勢中,產生嚴重的不適應,文化事業資金投入的嚴重不足,將所有藝術毫無差別地推入市場任其生滅的短視政策,給整個表演藝術帶來前所未有的困難。演員、觀衆、探索精神……一切都在流失。

戲劇:觀衆到哪裡去了 ?

演員、觀衆以及演員與觀衆的共享空間,是戲劇生存的三大基本要素。沒有觀衆就沒有戲劇。觀衆的流失是戲劇走向低俗最重要的標誌。缺少現代化劇場,固然使某些舞台實驗無法進行,但這並沒有使勇於進取的藝術家感到氣餒。近十年來,許多探索戲劇幾乎都是在空蕩蕩的舞台和簡陋的燈光、音響條件下進行的。然而,觀衆的流失卻使戲劇家們心急如焚。三、五年前,一台中等水準的新戲,連演三、五十場不成問題。如今,大多數演出觀衆都是零零落落。戲劇家們都在問:觀衆跑到哪裡去了?我在《上海戲劇》(1993年第一期)〈對當代中國戲劇的新思考〉的「答問錄」中寫道:「在這個變動不居,許多方面都極難預料的變革年代,十幾億中國人正在近千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敷演一齣偉大又艱辛、悲壯又滑稽的時代活劇。然而呈現在舞台上的,幾乎全是一些甜膩膩的喜歌或爲政治口號作注脚的拉洋片。人們可以從各種不同的認識角度去定義戲劇,卻無法否認戲劇藝術從來都是特定時代民衆的意識、思緒、心理、情感的反映。戲劇遠離生活,觀衆必然遠離劇場。旣然人物形像、戲劇場景呈現出來的觀念、意識遠遠落後於觀衆;旣然舞台所表現的情感、思緒與大多數觀衆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大相徑庭,人們何必花錢到劇場買罪受呢?」

音樂:新潮的崛起與沉寂

八〇年代中期是大陸新潮音樂崛起的年代,北京接二連三地舉行音樂會,以作曲家專場音樂會的形式,集中發表一批交響音樂新作,湧現了譚盾、瞿小松、葉小鋼、陳怡等一批優秀的靑年作曲家。或許他們並不成熟,但他們在藝術思維、音樂表現、作曲技法等方面所進行的探索,爲整個音樂界提供了新的參照、新的思路。但不久,新潮音樂被當作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怪胎、毒瘤,橫遭批判。有人出走,有人暫停寫作,於是新潮歸於沉寂。

由於經濟所迫,傳統音樂的演出越來越少,一些演奏家紛紛進入高級賓館的文藝沙龍演奏,嚴肅的傳統音樂逐漸從普通市民的文化生活中消失,而以娛樂和商業爲取向、能爲音像公司賺錢的通俗音樂(流行音樂)大行其道。

舞蹈:牆外開花牆裡虛空

中國的舞蹈藝術目前尙處在門類、樣式、方法多重並立,而自身的規律、特徵仍模糊不淸的探索階段。

民族舞蹈從「仿古風」到「地域熱」,甘肅歌舞團(《絲路花雨》)、山西省歌舞劇院(《黃河兒女情》)各領風騷,而現代舞的創作、演出,又被廣東、上海的靑年舞蹈家占盡先機,見多識廣的北京舞蹈家們一再蹚乎其後。除了受旣定的藝術思維、舞蹈範式的限制之外,是否還有劇團、歌舞團體制的弊病,經濟分配的嚴重不公等更深在的原因呢?

中央芭蕾舞團倒是頻頻出訪,他們的演員在莫斯科、傑克遜、瓦爾納、巴黎、洛桑、大阪等國際芭蕾大賽中連續獲獎。但牆外開花,牆裡虛空。李承祥先生在〈中央芭蕾舞團三十年回顧〉一文(《舞蹈》雜誌1990年第二期)中談到劇團的焦慮。他說:「截至今天,以各種理由出國的人員高達一百二十多人。」尖子演員和業務骨幹的出走,「影響了劇團的演出和藝術質量」。

演員的流失與觀衆的流失已影響到所有表演藝術的生存與發展。儘管仍有一大批藝術家在孜孜矻矻地工作,但表演藝術的生存、發展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多方制約,沒有一個良好的、開放的人文環境,沒有藝術設施有計劃的建設、開發,沒有全民,尤其是中小學生藝術敎育的普及,藝術的繁榮便無從說起。

 

文字|林克歡 中國青年藝術劇院評論家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附表㈠

北京的表演團體

演藝類別

院   團   名   稱

隸 屬 系 統

成立時間

話  劇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

北京市

1952年

 

中國青年藝術劇院

文化部

1949年

 

中央實驗話劇院

文化部

1962年

 

中國煤礦文工團話劇團

能源部

1954年

 

中國鐵路文工團話劇團

鐵道部

1950年

 

中華全國總工會工人文工團話劇團

中華全國總工會

1956年

 

總政話劇團

軍隊總政治部

1951年

 

海政話劇團

海軍政治部

1960年

 

空政話劇團

空軍政治部

1958年

 

戰友話劇團

北京軍區政治部

1958年

兒 童 劇

中國兒童藝術劇院

文化部

1958年

 

北京市兒童劇團

北京市文化局

1987年

戲    曲

中國京劇院

文化部

1955年

 

北京京劇院

北京市文化局

1979年

 

北京青年京劇團

北京市文化局

1989年

 

北京風雷京劇團

北京市文化局

1967年

 

戰友京劇團

北京軍區政治部

1970年

 

中國評劇院

北京市文化局

1955年

 

北方崑曲劇院

北京市文化局

1957年

 

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

北京市文化局

1960年

 

北京曲藝曲劇團

北京市文化局

1959年

歌 舞 劇

中國歌劇舞劇院

文化部

1954年

 

中央歌劇院

文化部

1954年

 

中央芭蕾舞團

文化部

1959年

 

總政歌劇團

軍隊總政治部

1954年

歌    舞

東方歌舞團

文化部

1962年

 

中央歌舞團

文化部

1952年

 

中央民族歌舞團

民族事務委員會

1952年

 

中國鐵路文工團歌舞團

鐵道部

1950年

 

中華全國總工會工人文工團歌舞團

中華全國總工會

1956年

 

總政歌舞團

軍隊總政治部

1951年

 

海政歌舞團

海軍政治部

1960年

 

空政歌舞團

空軍政治部

1956年

 

戰友歌舞團

北京軍區政治部

1949年

樂    團

中央樂團

文化部

1956年

 

中央民族樂團

文化部

1960年

 

中央廣播藝術團廣播民族樂團

廣播電影電視部

1953年

 

中央廣播藝術團廣播交響樂團

廣播電影電視部

1953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

軍隊總政治部

1952年

 

中國輕音樂團

文化部

1986年

 

智光寺佛教音樂團

北京市文物局

1990年

 

附表㈡

北京的表演場地

項目

場所

觀眾

席位

舞台

形式

舞台尺寸

(公尺)

樂池面積

(平方公尺)

吊桿

隸屬單位

地址

首都劇場

1225

框式

高9/寬14/深20

50

42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

王府井大街22號

青藝劇場

604

框式

高9/寬14/深20

42

35

中國青年藝術劇院

東長安街15號

青藝

小劇場

150

黑盒子

 

 

 

中國青年藝術劇院

東單北大街95號

中國兒童劇場

818

框式

高7/寬14/深13.5

35

40

中國兒童藝術劇院

東安門大街64號

中央戲劇學院實驗小劇院

920

框式

高7/寬14/深18

30

52

中央戲劇學院

交道口東棉花胡同39號

人民劇場

1484

框式

高7/寬12/深17

41

37

中國京劇院

護國寺大街74號

北展劇場

2763

框式

高10/寬18/深14

60

39

北京市第一服務局

西直門外大街

民族文化

宮禮堂

1151

框式

高7.9/寬13/深17

40

39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復興門內大街

北京工人俱樂部

1437

框式

高9/寬12/深16.5

50

38

北京市總工會

宣武區虎坊橋

二七劇場

1200

框式

高7.5/寬12/深16

52.5

36

鐵道部

復興門外二七劇場路

音樂堂

2080

框式

高8/寬7.8/深14.5

30

21

北京市文化局演出公司

中山公園內

北京音樂廳

1182

敞開式

前舞台

 

 

 

中央樂團

西長安街南側

廣和劇場

714

框式

高9/寬12.6/深17

 

32

北京市文化局

前門外肉市街46號

吉祥劇場

1160

框式

高7/寬12/深13.5

20

10

北京市京劇院

東城區金魚胡同14號

中和劇場

1028

框式

高8/寬12/深12

 

18

北京市京劇院

前門外糧食街5號

西單劇場

1089

框式

高11/寬18/深13

 

13

北京曲藝曲劇團

復興門內大街34號

圓恩寺影劇院

1138

框式

高6/寬13/深13

 

11

北京市兒童劇團

交道口後圓恩寺胡同

海淀影劇院

1333

框式

高8/寬13.5/深15

59

32

海淀區文化區

海淀黃莊

保利大廈

國際劇場

1255

框式

高10/寬18/深16.8

52

60

保利大廈

東四十條立交橋東北角

世紀劇院

1713

框式

高10/寬18/深19

 

19

(空桿)

中日青年交流中心

亮馬橋路40號

大眾劇場

1121

框式

高7/寬12/深12

 

 

宣武區文化局

前門外鮮魚口

萬勝劇場

1095

框式

高6/寬10/深10.5

 

 

宣武區文化局

天橋

中國戲曲學院排演場

964

框式

高7/寬12/深16

24

22

中國戲曲學院

宣武門外半步橋

前門小劇場

500

框式

高6/寬9/深9

 

 

北京市文化局

前門大柵欄39號

天橋劇場

注:已拆除,正在原址重建

 

 

中央芭蕾舞團

北緯路30號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