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心譜》劇照,蘇淑陽編劇,梅阡、林兆華導演。(陳玲玲 提供)
大陸劇場 大陸劇場/北京/演藝種類

京門演藝

京劇、話劇、京音樂門、雜耍遊藝,這些您熟悉或不熟悉的京味藝術,或許有一天您會親自去探訪和觀賞。本文先一步領您踏進京門,大戲小耍,劇院、茶園遊歷一番。

京劇、話劇、京音樂門、雜耍遊藝,這些您熟悉或不熟悉的京味藝術,或許有一天您會親自去探訪和觀賞。本文先一步領您踏進京門,大戲小耍,劇院、茶園遊歷一番。

北京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千百年來,漢、滿、蒙、回、藏、維吾爾等民族錯雜混居,南北各地的民風鄕俗相互影響,民族、民間歌舞,說唱、技藝爭奇鬥艷,彼此滲透交融,所謂京味兒,其實便是這種多民族、多地域的民俗文化在長年累月的共同創造中形成的地方特色。

隨着現代交通、電訊、傳播媒介的迅猛發展,隨着中外經濟、文化、技術交流的全面展開,隨着來自五洲四海的旅遊者增多,北京正在變成一座現代化、國際化的超級都市。不同地區、不同國度、不同種族的文化在北京開始了新一輪的碰撞、融滙和綜合。北京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巨大變化。但人們仍時常懷念北京的往事,希望一睹三朝故都的古老風貌,體味它那民俗文化的獨特風采,領略表演藝術中純正的京味。

京劇

北京現有五個京劇團,經常演出整理加工過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現代劇,其中也不乏一些新的嘗試。

京劇亦稱平劇,是我國民族戲劇藝術的一枝奇葩。京劇技藝精嚴,傳神寫照,崑亂兼收,異彩紛呈,集古典戲曲之大成,稱爲國劇,當之無愧。

自從乾隆五十五年(1790)三慶、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陸續進京,同早已進京的湖北漢劇藝人携手合作,借鑒、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博採衆長,逐漸形成具有完整表演體系和聲腔系統的劇種。經過衆多藝人的代代嬗遞,矻矻砥礪,湧現了一代又一代身懷絕技的表演大師和衆多流派,最負盛名的有「十三絕」和「梅尙程荀」四大名旦,一個個把京劇藝術提昇到新的高度。

北京現有五個京劇團:中國京劇院、北京京劇院、戰友京劇團、北京靑年京劇團和風雷京劇團,經常演出一些經過整理加工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現代劇。他們還做了一些新的嘗試,如中國京劇院的創編人員和演員與日本歌舞伎劇團合作,同台演出共同創作的《龍王》。

聽京戲是老北京的一種嗜好,他們觀劇時的如痴如迷,在票房參加淸唱、彩唱時的如醉如狂,實是其他劇種所少見。正是歷代廣大戲迷和票友的熱情推動,才維持了京劇藝術二百年的繁榮。

在長年的發展過程中,京劇的一招一式、一板一眼,都過分地規範化與精緻化。京劇凝聚着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也背負着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包袱。京劇藝術的前景是甚麼?這正是戲劇家們和廣大觀衆所共同關心的。

京味話劇

北京人藝四十多年來進行了一系列話劇民族化、現代化和小劇場等的舞台實驗,而它最擅長的是反映北京市井生活的衆生相。

在北京,要看純正的京味話劇,必須到首都劇場去。異彩紛呈的劇目,燦若繁星的藝術家羣體,嚴謹不苟的演出作風,渾厚、自然、細膩的藝術風貌,使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成爲大陸首屈一指的話劇院。

雖然不能將「人藝風格」僅僅歸結爲是「京味兒」,四十多年來,北京人藝的確進行了一系列話劇民族化、現代化和小劇場演出等舞台實驗,但它最擅長的,却是反映北京市井生活的衆生相,表現北京下層民衆的喜怒哀樂、辛酸苦辣,他們的抗爭與無奈,他們的信守與憧憬。五〇年代的《龍鬚溝》、《駱駝祥子》、《茶館》,七〇年代的《丹心譜》、《左鄰右舍》,八〇年代的《小井胡同》、《天下第一樓》……都以其逼眞的生活場景,維妙維肖的人物形像,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和濃郁的民族情調,使其成爲現實主義戲劇的佳作。令人叫絕的還有演員深厚的台詞工夫,細緻入微的心理體驗和整體的藝術氛圍。他們克服了大多數寫實主義戲劇的舞台腔和平庸、膚淺的弊病,將平凡、瑣碎的日常生活與偉大的歷史變遷聯繫起來,透過小人物的人生遭際,呈現世道滄桑,在習以爲常的生活場景中,孕涵着豐富的哲理與人生感悟。

今年三月底,北京人藝推出了一台過士行編劇、林兆華導演的新戲:《鳥人》。主人翁是鳥市中那些提籠架鳥的各色人等,表現的仍然是北京的市井生活,仍然是下層民衆的際遇與情感。但整台演出有了更多的調侃,有了更多的戲弄,京味中夾雜着某些變異。或許,這是藝術家新的追求?或許,舞台的變異表現的恰恰正是生活的變異?

京音樂門

停下身心,聽聽古刹梵音吧。迄今五百餘年的智化寺京音樂,因爲古譜只保存了主旋律的主要音,其餘的「阿口」則是師傅口傳心授保留下來的演奏技巧。

在北京東城區祿米倉胡同東口路北,有一座智化寺。其建築是北京現存最大的明代建築羣之一。但使智化寺名揚中外的,却是因爲它保存了我國現存最古老的音樂樂種之一「京音樂」。

智化寺建於明英宗正統九年(1444年),原爲權可傾朝的司禮太監王振的家廟。正統十一年,王振將宮廷音樂移入智化寺,至今已有五百四十七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智化寺經歷了無數人間風雨和佛事盛衰之變。每當寺廟香火鼎盛時,藝僧們出入王宮府第爲各種盛會助興;而當佛事蕭條時,藝僧們迫於生計,不得不在民間的各種俗事場合演奏。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不斷地吸收了宗敎音樂、民間音樂和北京地區戲曲音樂等不同曲調風格內容的精華,逐漸形成了宮廷音樂與寺廟音樂、民間音樂融滙爲一、獨具特色的「智化寺京音樂」,俗稱「京音樂門」。

智化寺音樂分爲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吹奏樂加打擊樂,一部分是唱唸加吹奏打擊樂。吹奏樂器包括笛子、十七簧笙和九孔管,打擊樂器包括鼓、雲鑼、鐃、鈸、鏜子等法器。現流傳下來的《音樂腔譜》,是淸康熙三十三年(1694)智化寺十五代藝僧永(乾)的手抄本。據專家考證,智化寺的樂譜保存了唐代燕樂的半字譜字和宋代鼓吹敎坊樂的俗字譜字,樂調則保留了幾乎失傳的唐代「歇指調」和「越調」,十七簧笙和九孔管均保留了唐宋舊制。

智化寺招收僧徒極爲嚴格,規定只招十二歲以下的童僧,入寺後要進行七年的嚴格訓練。演奏智化寺音樂要掌握一種稱爲「阿口」的特殊技巧。因爲智化寺的音樂古譜只保存了主旋律的主要音,其餘的音稱爲「阿口」。這種阿口的技巧非經師傅口傳心授不可,否則有譜也不會演奏。

現在主持演奏的老藝僧明生、會明、本興、福廣,是智化寺音樂的第二十六、二十七代傳人,老者已八旬有餘,少者也屆花甲之年。他們可以說都是僅存的國寶。現在他們正忙於爲新招收的第二十八代藝僧授藝,並在此基礎上成立了「智化寺京音樂團」。

近年來,智化寺藝僧曾多次代表中國佛敎界赴德國、法國、瑞士、新加坡等國和地區演出,引起極大震撼,被譽爲「世界音樂珍寶」及「音樂的活化石」。

我曾在智化寺智化殿前觀摹一場演出,梵音妙樂、古刹禪聲,令人恬虛樂古,棄事遺身。

雜耍遊藝

在天橋樂茶園看表演,您可一邊品茶、嘗小吃,一邊欣賞十八般武藝的民俗雜耍,沉浸在一種完全不同於現代劇場的文化氛圍中。

去年年底,一座恢復北京老戲園型制的茶園──天橋樂茶園正式營業,日夜演出《北京天橋民俗大串演》,及戲曲、曲藝、撂跤、武術等專場節目。觀衆可以一邊品茶、品嘗北京小吃,一邊欣賞沉寂多年的民俗遊藝。

天橋位於北京城中軸線南端,始建於元代,歷經明、淸至民初七百年變遷,始終是北京民俗文化、市井文化、商業文化的發祥地。舊時代,天橋地區茶肆、酒樓、飯館林立,遊人如鯽,三敎九流、五行八作咸集於此。爲遊人助興的打拳、賣藝、說書、唱曲等娛樂場子比比皆是。曾令文人騷客、他鄕遊子留連忘返,曾給平民百姓、勞苦大衆以一時的愉悅,孕育出一代又一代身懷絕技的民間藝人。近幾十年來,隨着現代都市的發展,許多民間技藝逐漸散失殆盡了。

天橋樂茶園目前演出兩台節目:一台是以「拉洋片」的虛擬形式,再現天橋八大怪──小金牙、雲裏飛、沈三、賽活驢、關金鳳、大刀張、快手王等的絕技表演和京劇折子戲;另一台曲藝雜耍氣功表演,包括西河大鼓、單弦、雙簧相聲、京劇淸唱、古彩戲法、呑劍鬥丹等節目。茶園的總經理賀啓旺及業務代表王碩吿訴我,他們已組成了「天橋民間藝術團」,正在籌備北京婚俗等的演出,不斷豐富民俗演藝的內容。

在樂茶園茶座觀看演出,令人產生與在現代劇場看戲完全不同的感受,沉浸在一種完全不同的文化氛圍。藝人經常站在觀衆對面或走到觀衆之間表演。一個節目過後,村姑打扮的演員會打開折扇,向各位客官討賞錢(一種茶園特製的銅錢)。賣切糕的推着獨輪車,賣老豆腐的挑着挑兒,不時在茶座中間穿行叫賣,把觀衆重新帶到「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遊人不憶家」的情景中。

 

文字|林克歡 中國青年藝術劇院評論家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