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友輝(言午 攝)
新秀登場 新秀登場

王友輝/劇場中流動的風景

十年前實驗劇展的前鋒,十年後重新以編、導、演的多項才華活躍於大、小劇場,王友輝──台灣劇場中一個値得注目的進行式!

十年前實驗劇展的前鋒,十年後重新以編、導、演的多項才華活躍於大、小劇場,王友輝──台灣劇場中一個値得注目的進行式!

《風景 II》

6月6〜11、13日 19:30

6月12日 14:30

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十年前,王友輝和蔡明亮合組的小塢劇場,曾經在藝術館的實驗劇展上連年大放異彩,以獨特的形式傳達敏感的生命體驗。十年間,歷經影視工作的磨練,蔡明亮拍出了他的第一部電影,王友輝也成爲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硏究所的第一位畢業生,不但同時獲得文建會劇本創作首獎和敎育部文藝創作劇本獎,並且接連編導兩齣新戲,分別獻給台南和台北的觀衆。國家劇院剛剛落幕的《淡水小鎭》,他還演出了那個博古通今的報人「艾先生」。

從一九八〇年至今,王友輝平均每年兩個劇本,創作量驚人。從小深受漫畫、演義小說、電視歌仔戲的薰陶,他在創作上,特別偏好兒童劇及歷史題材。今年得到文建會首獎的《促織悲秋》便是以權奸賈似道的一生爲素材,呈現出新一代劇作家罕見的歷史觀照。他也是文建會、敎育部、台北市敎育局歷年劇本徵選的得獎常客,不諱言豐厚的獎金讓他可以無慮地創作。已經出版的劇本,除了新近列入「戲劇交流道」的《風景 I》之外,書林曾經出版中英對照的《台灣當代劇作選》,收錄了他的《素描》一劇,九歌出版的《中華現代文學大系》,也收入他獲得敎育部首獎的《白鷺鷥》。

一張娃娃臉加上持續的創作活力,王友輝一點也不像「第一代」的小劇場創作者,倒像是眼下「第三代」的新浪潮前鋒。其實算算當年文化大學影劇系的同班同學,都已經是影劇界老將了:陳博正、趙舜、張一成、汪惠齡、靳萍萍,和小塢同志蔡明亮、張國祥。這一班會如此異軍突起,王友輝追憶起來也覺得不可思議:當年的文化是任學生自生自滅的時代,老師生孩子去了,學生就自己排戲,摸索出新鮮的樂趣,和共事的默契。大三時,雲門舞集開辦實驗劇場課程,一群同學進去受技術訓練,帶回一套樸實的工作基礎。畢業公演時,他們一仍系上的舊例,演一齣莎士比亞,可是卻挑了《溫莎的風流娘們》這樣一個冷僻的劇本,並由王友輝首開先例,改編成現代背景的《偷情記》。

當許多同學在從電影中學戲劇時,王友輝卻興致勃勃地鑽在翻譯劇本堆裡,將現實編織、重組成許多夢想。在啓蒙階段,張曉風的《位子》、金士傑的《荷珠新配》、及華夏敎師劇團一次改編自《雷雨》的演出,都給他帶來莫大刺激。在小塢從事個人創作時,他便在形式上力求開創,運用光與影、表演上的多焦點,開發不少新穎的劇場經驗。

即將在國家劇院實驗劇場演出的《風景 II》,就是繼承九年前在甘谷街雲門實驗劇場演出的《風景 I》而來。在《風景 I》中,兩列觀衆席面面相覷,中央狹長的表演舞台,有時是火車車廂、有時是月台、有時是鐵軌與道旁的建築,事件也在觀衆的四週及當中發生。觀衆不一定看得淸每一件事,卻從不同的角度共同經歷了同一件事。王友輝意外發現,觀衆看到對面觀衆的反應,能達成更直接的共感交流,尤其《風景》又是一齣描寫人間百態的戲,這種眞幻變化的視覺,更能營造逼眞的印象。

《風景 II》沿用了《I》的形式,卻有著更深沉的,對靑春、理想、激情的感傷。以飆車族、山地靑年湯英伸殺人事件、劇場工作者周凱的意外喪生爲主軸,一人兼飾多角,以凸顯年輕生命本質的類同。舞台空間的轉換更爲自由,當一輛摩托車飛馳到你眼前時,那正是王友輝要表現的靑春的強度和眞實感。

王友輝自承,兩年半的硏究所生涯,改變了他的創作習慣。以往的劇本都是拚在一個晚上寫成的,眞正是「閉門造車」,如今經過即興與集體創作的訓練,使他原本最關心的「人的複雜性」和「人際關係的微妙」,得到更大向度的開展。他還有不少題材要寫,許多實驗想做,王友輝覺得,這些念頭看起來會一輩子追著他,讓他死心塌地地做個劇場人。

(本刊編輯閻鴻亞)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