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王友輝

相關文章 28 篇
  • 王友輝
    少年往事

    獨角馬的風景,在劇場

    從北部到南部,再到東部,環了台灣一圈的王友輝,沒離開過的僅有一地:劇場。 他的劇本《安平追想曲》在2011年首演,2019年重製;即將於臺灣戲曲中心登場的《鳳凰變》,從2000年開始構思,經2004年讀劇、2012年由中國文化大學首演,又回到秀琴歌劇團,經王友輝重新修訂,超過「十年磨一劍」。只是,也不適合用「十年磨一劍」來形容,因為出生於1960年的王友輝,至今已創作出60個大大小小的劇本這把劍,不過是其中一把。 但用武俠高手來說王友輝,其實不穩妥;如他說,演出果陀劇場《天龍八部之喬峰》的蕭遠山時,必須盤腿坐下、再彈起,但根本沒法做到,也落下傷底,「那之後,腳就好好壞壞,不能說是痛苦,但就怪怪的。」他不像個蓋世大俠,只是慢慢走,如行者,與空間、時間並行。

    文字|吳岳霖
    第352期 / 2023年03月號
  • 上半場主談人郭亮廷(左)與回應人陳正熙(右)。
    焦點專題 Focus

    「歷史的返視、評論的在場」第一講側記

    2019年TT不和諧開講,以「歷史的返視、評論的在場」為題,由表演藝術評論台策畫,並與《PAR表演藝術》雜誌合辦。表演藝術評論台台長,也是本次主持人紀慧玲,因表演藝術評論台自2011年開台所累積的大量評論書寫,促使其不斷思考這樣的「過量生產」是否有產生實質意義?無論是對評論者、對創作者、對文化政策或是對藝文生態,是否確有產生影響?

    文字|黃馨儀
    官網限定報導  2020/03/11
  • 呂雪鳳在《相思唱歌仔》中演出「瓊花阿嬤」一角。圖為排練現場。
    特別企畫 Feature

    啟動時光點唱機 唱響歌仔戲百年史韻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院的首檔節目《相思唱歌仔》,邀集多個歌仔戲團與多位劇場演員,由在歌仔戲及影視界皆受肯定的呂雪鳳擔綱主演,唱出主角「瓊花阿嬤」身世記憶,也串起歌仔戲的百年風華。編導王友輝藉著劇本設定透露一些想傳達給觀眾的訊息:「瓊花」與「曇花」的台語唸法互為諧音,曇花很美、很珍貴,可是轉瞬即逝,怎樣才能留得住這樣的美?

    文字|程筱媛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 《白霧黑森林》排練現場。
    戲劇新訊

    《白霧黑森林》 一段繪本故事般的生命旅程

    鄰近卑南溪出海口的臺東森林公園,過去因種植整片木麻黃防風林而有「黑森林」之名。今年由臺東縣政府文化處與臺東大學兒童讀物研究中心製作、劇作家王友輝擔任編導的全新作品《白霧黑森林》,便以「黑森林」這聽似神祕、看似神奇的名字為發想,道出具有奇幻文學特質、深藏人權議題的台東故事。 三位主要劇中人分別以「蒲公英」中的一字為名,取其隨風飄揚而終將落地成長之意,暗示著角色的背景設定:小蒲在校飽受罷凌、無路可逃;公仔是無國籍孩子,不知何處是歸屬;而原籍印尼的英妹則為移工,三人在現實環境與個人遭遇的壓迫下,踏入了森林,開啟一段虛實難分、猶如繪本故事的生命旅程。 此前參與工作坊的當地學員們也加入演出行列,與劇場演員王世緯、廖威迪一同幻化為踏入森林的角色或歌隊,透過肢體表演和劇場空間,從無到有,逐漸形塑一個有著奇異氛圍的黑森林。王友輝表示,在故事與台詞中也呼應了劇名的「白」與「黑」,並以此帶出人們對於顏色所擅自賦予的意義和印象,這當中亦潛藏著平權概念。寓教於「戲」,看見社會鮮少關注的人物故事、有了更多的人文關懷。

    文字|陳茂康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 《水中之屋》以嘉義沿海小村為背景,鋪陳三位主角的生命故事。
    即將上場 Preview 阮劇團劇本農場作品首發製作

    《水中之屋》 風雨中的魔幻時刻

    歷經四年數十次的讀劇呈現,阮劇團「劇本農場」的第一號作品《水中之屋》,終於要搬上舞台正式演出。多次與觀眾的交流,驗證了這個劇本是否足以通過時間考驗。這個以嘉義東石沿海小村為背景,在颱風再臨的前夕發生的故事,糾葛的是三位兒時玩伴廿年的命運,導演汪兆謙將以魔幻寫實手法來述說

    文字|呂筱翊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 王友輝:姚老師是非常「小心」的人。
    人物點描

    他是一個又「小心」又「挑」的人

    姚老師是個非常「小心」的人,他對自己的作品要如何面對別人,十分、十分的小心。 姚老師對於他的劇作被不為他認可的團體演出,是不予承認的。事實上,我還在文化念影劇系的時候,我們班上就曾經演出他的《傅靑主》,但是,姚老師好像一直都認定那齣戲是在這幾年才首演。 至於書籍出版部分,他的態度就更「挑」了。姚老師習慣把單篇文章先拿到雜誌或期刊上發表,等過了幾年,時間蘊釀夠了、文章篇幅也夠的時候,他才會集結出書。這幾年,姚老師很有計畫的在整理他的研究成果,然後再口述出來由我整理成文字稿。 幾年前,他想把開設多年的《戲劇批評》講義整理出來。為此,他把我這個曾修過這門課的學生再叫回敎室修一次。然後,暑假又找我到他家裡專門為我再上一次,我們每一次上課三小時。回家之後,我通常得花將近九小時的時間才能整理出來。每隔幾個禮拜,我再把電腦印出來的稿子送給他修改,然後再送出版社。 姚老師的「小心」同時也表現在他對別人的態度上。多年來,一直有許多姚老師的學生在推戲的時候,會邀請他去看戲。然而,大多數人是想從他這兒得到認可或鼓勵,而不是眞的要聽他批評。因此,姚老師只好少去看戲、或者以微笑來避免給別人難堪。

    文字|李立亨、許斌
    第35期 / 1995年09月號
  • 國光當家花旦朱勝麗擔綱主演王友輝編導的《青春謝幕》。
    即將上場 Preview 王友輝策展「小劇場.大夢想」

    現代劇場向傳統取經 戲曲開拓當代視野

    致力於戲曲現代化的國光劇團,今年策劃「小劇場.大夢想」系列演出,由資深劇場編導王友輝擔任策展人,邀來三缺一劇團、栢優座和國光劇團,擷取京劇元素帶入現代劇場,也開展傳統藝術的當代思維和視野。

    文字|廖俊逞
    第247期 / 2013年07月號
  • 洪瑞襄(左)擔綱演出宋美齡一角。
    戲劇 第一齣以政治人物入戲的台灣音樂劇

    《宋美齡》 定格回眸一世紀的風華

    編劇楊忠衡說,他不選擇批判或者歌頌的角度,而是還原一般人對政治人物的想像,短短三小時演出中,將呈現蔣宋兩人橫跨三個世紀的重要生命場景。導演王友輝將用三次重要的抉擇來刻劃宋美齡如何面對自己的命運,也道盡她的人生。全劇運用大量定格凝塑畫面,投影與場景並陳,更像是歷史的一個回眸映影。

    文字|廖俊逞
    第168期 / 2006年12月號
  • 王友輝表示:「我的外表雖然溫文,但卻固執,深埋在心裡的爆炸性憂鬱與憤怒常常折磨自己,直到從文字書寫才找到表現自己,及與別人溝通的方法
    藝號人物 People 資深劇場編導

    王友輝 溫潤有情的劇場人生

    溫文和善,是資深戲劇人王友輝給人的第一印象,而身兼編劇、導演、演員、劇評人與教育工作者的他,多面向的才華與卅年不歇的劇場耕耘,也讓人敬佩他的創作力與毅力。去年他替秀琴歌劇團打造的《安平追想曲》,剛獲第十屆台新藝術獎入圍肯定,也即將在五月初登上國家劇院殿堂他花了九年時間,終於完成了這個對秀琴的許諾。他說,他的作品或許沒有強烈的爭議性、不夠驚天動地,但他堅信,戲劇不管再怎麼實驗,情感,是不能拋捨的。

    文字|于林
    第232期 / 2012年04月號
  • 《安平追想曲》中的海上漂泊男兒,由當家小生秀琴(阿牛)詮釋。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府城的浪漫傳說 秀琴的歌仔新調

    從二○○四年的《血染情》開始,現代劇場編導王友輝與台南在地的外台歌仔戲班「秀琴歌劇團」展開了合作之緣。王友輝為秀琴執筆編寫了《范蠡獻西施》、《玉石變》與即將推出的《安平追想曲》,根植同名流行歌曲中的府城在地浪漫傳奇,他以戲中戲的結構,在一則橫跨兩代的愛情故事中,融入歌仔戲百年變遷的興衰。

    文字|廖俊逞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 歌隊頌讚酒神一景。
    戲劇

    悲劇,在戲裡滌淨戲外燎燒

    戲外的隱喻意外地貼近了台灣過往的歷史煙塵,劇中鏗鏘的對白 無形中也諷刺了當代政客們的獨斷寡義,從這個觀點上而言, 誰能否認這場中西跨文化交流演出,對台灣民衆的震撼力呢?

    文字|王友輝
    第109期 / 2002年01月號
  • 《睡美人》
    特別企畫 Feature 瞄準下半年國內自製音樂劇

    本土音樂劇,製作也瘋狂

    對於喜愛音樂劇的觀眾來說,下半年簡直像是到了天堂一般!因為不但有國外的百老匯音樂劇上檔,還有許多國內劇團所策劃的音樂劇蓄勢待發。看來,樂迷們可得開始省吃儉用,存點錢買票好過過戲癮呢!

    文字|盧家珍
    第139期 / 2004年07月號
  • 新編版本的結尾,背景是背著情人出走的月里,前景是抱著閹雞喃喃自語的丈夫阿勇。
    演出評論 Review

    如何一掬深情感動的淚水?!

    新編的《閹雞》在劇終前展現了一個戲劇情節的高潮將末,使得最後的場景潺動著感人的餘韻,而部分觀眾或許能從導演每個場景的轉換、布幕的升降與音樂的出入,感受到這樣徐緩的節奏與某種寧靜的本質。單就劇場呈現來說,已能令人滿足。

    文字|傅裕惠
    第189期 / 2008年09月號
  • 大專戲劇科系是目前國内劇場表演人才養成的主要教育環境。
    專題

    專業之道,路迢迢

    如何「循序漸進」進行劇場表演人才的養成過程,是從校園到業界都普遍感受到的共同問題。而有心培育下一代表演者的老師們,無論是著重具體技術的外在指點,或是強調自我覺察的内在養成,對於所謂的「專業」表演教育理想,也都有一份屬於自己的不妥協的教學態度。

    文字|安原良
    第116期 / 2002年08月號
  • 王友輝與王嘉明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兩位劇場老饕的尋味之旅

    料理與劇場的美味關係 王友輝 X 王嘉明

    傍晚,走出台北雙連捷運站,還不及辨認天色漸暗的市街,一陣陣撲鼻香味,就像在你的鼻尖攤開一幅城市的氣味地圖,更準確的說,是味覺的地圖。猛烈厚重的調味料香,來自左近的快炒店;溫暖中摻雜蒜香,是隔壁的西點麵包;熱氣沸騰出低調的中藥味從四神湯老店傳出;還有各式各樣的小吃攤:滷味、胡椒餅、包子饅頭、咖啡茶飲。

    文字|周行
    第204期 / 2009年12月號
  • 羅伯.威爾森(右)將與國光劇團當家旦角魏海敏(左)合作。
    特別企畫 Feature 紀事八:戲曲跨界風,熱潮搶搶滾

    劇場大師加持,戲曲跨界越來越有味!

    為了突破慣性思維、激盪嶄新創意,戲曲近年的「跨界」演出蔚為風潮,然而,戲曲跨界雖不像實驗小劇場搞得這般驚世駭俗,但更需要在古今東西、傳統當代縱橫交錯的混血藝術中,擁有精準的藝術判斷與直覺品味,以及大刀闊斧的革命勇氣。從現代劇場劇作家跨界寫京劇、歌仔戲,到國際級導演與傳統戲曲一觸即發的電光石火,即將發生的重要戲曲跨界製作,本刊帶你搶先目睹。

    文字|廖俊逞
    第181期 / 2008年01月號
  • 春美歌劇團《青春美夢》「台灣新劇第一人」劇作家張維賢的故事搬上歌仔戲舞台,由郭春美親自擔綱主演。
    戲曲

    南台灣三大歌仔戲天王展丰采

    今年入選國藝會第二屆「歌仔戲製作及發表專案」的三齣製作中,春美歌劇團的《青春美夢》,以歌仔戲搬演近代人物張維賢,在題材及形式上均有突破之處;秀琴歌劇團《范蠡獻西施》,以具文學性的劇本、進行廟口歌仔戲精緻化的嘗試;明華園天字戲劇團《鬼菩薩》,則是以劇情引人入勝,劇本文辭富台語文魅力獲選。

    文字|廖俊逞
    第150期 / 2005年06月號
  • 編劇王友輝(右)與導演李建常(左)是第二次合作。
    戲劇 本土溫馨音樂劇

    夢幻組合相遇《天堂邊緣》

    改編自電影《天堂過客》,即將在實驗劇場上演的音樂劇《天堂邊緣》,不砸大錢搞華麗排場、聲光特效,反而另闢蹊徑,以有限的資源、樸實的形式實現最大創意,用動人旋律擄獲音樂劇迷的心。

    文字|廖俊逞
    第141期 / 2004年09月號
  • 在文本演繹上,導演呂柏伸保留林摶秋《閹雞》的情節外,返回張文環小說的架構,加強以女主角月里的角色鋪陳為主要脈絡。
    特別企畫 Feature

    想像,那個時代的那個女人——

    在文本的演繹上,導演呂柏伸忠實保留林摶秋所留下《閹雞》兩幕六場的情節之外,返回張文環小說的全盤架構,加強以原著小說女主角月里的角色鋪陳為主要脈絡。鑒於時代的隔閡,他擔心以現代觀眾的欣賞,是否難以接受、不易理解劇情的進展。於是,他委請國內知名編劇王友輝額外增加序曲、尾聲兩場,企圖還原並突顯原著小說當中女主角月里的那份追求情慾自主的毅力和決心。

    文字|楊美英
    第188期 / 2008年08月號
  • 因應時代潮流,新興的音樂科系中也加增了音樂工程方面的課程。
    特別企畫 Feature 角度三:表演藝術教育的多元化

    課程趨於多元實用 為藝術環境培養全面人才

    因應大學科系的開放設立,這十年內表演藝術相關科系的變化也明顯易見。老牌藝術大學除了維持原有的特色,也拓增與新興文創產業呼應的課程。而新興科系則破除舊有思維,設計應用性強的課程,讓學生得以多元發展。更因社會的發展和市場的需要,非屬傳統教學領域的藝術行政管理也漸成校園中的顯學。

    文字|林采韻
    第205期 / 2010年01月號
12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戲劇

    《和合夢》 以沉浸式展演回應酷兒想像

  • 特別企畫 Feature

    思啊想啊起——滄桑中綻放的旋律

  • 香港

    防疫鬆綁後,表演藝術界終於展現新氣象

  • 音樂

    班貝格交響樂團亞洲巡迴 攜手陳銳在台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