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言午

發表文章 65 篇
  • 李靜美 女高音/專攻:歌劇,藝術歌曲。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系畢業,東京藝術大學音樂碩士,加州大學海華分校與維也納音樂學院硏修歌劇。現任師範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李靜美──一家人能浸潤在音樂之美中,這個家庭就會和諧

    唱歌是最直接的音樂表現,人體就是樂器。我們從「唱遊課」開始,就一直唱。每個人天生都會唱,只是「該怎麼唱」,要靠後天的培訓了。 以前音樂系的學生有一半主修聲樂,現在則寥寥可數;出路不好,使得學生們裹足不前。以歌劇而言,這種結合了所有表演藝術的大成本製作,國家若不長期投資,民間團體是很難達成的。遺憾的是,自兩廳院的歌劇工作室停擺後,至今仍無一個職業的國家級歌劇團成立。 演唱者唯有藉著不斷的舞台經驗才能真正地成長。現在國内的聲樂家演出機會減少的原因,除了個人的因素,如未被大衆熟識等以外,就是演唱藝術歌曲的音樂會較不討好。文建會曾做了很多推廣精緻藝術的努力,成績也相當好;但是政府若能再更進一步地鼓勵作曲家多創作,使得演唱者有更多新的作品及機會可以唱,並且能不以「票房」來決定一件事該繼續做下去與否,那麼不分古典與現代的精緻藝術的舞台才能增加,表演者才會進步,聽衆欣賞音樂的能力才能提昇。 此外,我也希望國内能建立更高水準的樂評,給聽衆一個更高水準的音樂環境。在一個家庭中,如果子女從小就生長在音樂的環境裏,一家人能浸潤在音樂之美中,這個家庭就會和諧。由家庭而到社會──我相信,多推展精緻的文化活動,而且促使社會各階層的參與,一定會使這個社會更好! (陳怡如 採訪整理)

    文字|陳怡如
    試刊號 / 1992年10月號
  • 吳大江 台北市立國樂團指揮。1974年創立新加坡人民協會交響樂團、華樂團、舞蹈團、合唱團並擔任總指揮,1977年創立香港中樂團並任音樂總監及指揮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吳大江──國樂應適應現代社會,多做包裝、廣告

    談到表演藝術環境,台北和香港、新加坡等華人聚居的都會相較,因爲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撃較少,所以是最好的。可是,成立國樂團就像是生了一個O型血液的壞血病的小孩;如果樂器等於血型,演奏的資料來源等於是血源,這個小病人不但輸血困難,而且血源不足──祖先留傳的斷簡殘篇貧乏到幾乎等於零,而大型的創作又付諸闕如。 以現代眼光來看,國樂應包括中國五十多個民族各個朝代不同的音樂風貌,及現代國樂新的音響組合。但目前的國樂都是標題音樂,没有純音樂。 社會上對國樂最不好的反彈就是國樂圈畫地自限。國樂的思想教育不能一直停留在十七世紀中期的和聲組合及音樂色彩形式,應建立像西樂一樣有系統性、邏輯性、與階段性的教材,懷抱國際化的世界觀。由藝術成就來看,專業團體應該要有專業的觀念與心態,能分析他人之長而非盲目崇拜,並且要有專業化的行政組織;由社會功能來看,如何曲高而不和寡,建立與觀衆更好的溝通管道及培養忠實的觀衆,都是國樂圖存的當務之急。 中國人總是比較保守,默默耕耘而不善於推銷自己。真實媒體的褒貶,都表示有人在注意,是好的反應。國樂應適應現代社會,多做包裝、廣告等踏實的宣傳,才能讓社會大衆多了解。希望不久的將來,國樂能真正發揚光大,在國際樂壇上佔一重要的席位。 (陳怡如 採訪整理)

    文字|陳怡如
    試刊號 / 1992年10月號
  • 許常惠 巴黎大學音樂學硏究所音樂史高級硏究文憑,巴黎高等音樂學院/巴黎法蘭克音樂學院硏究。現任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系敎授暨音樂硏究所所長,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台灣樂壇八怪象──「資治通鑑」

    談到台灣的音樂環境,真是千頭萬緒。現在我們的音樂廳更漂亮了,台北人可以坐擁全世界各類表演團體。但是,我們自己的創作與演奏真的更進步了嗎?就技術上來看,音樂界本身是有進步了;但若要精益求精,一定要外圍的配合。目前是完全配合不了的。 我希望政府官員能多尊重表演藝術家。科學研究和藝術創作都不是立即的投資報酬,至少要經過十幾二十年的努力才可以看到一點點的成果。 我今天先談一些台灣文化界的怪現象和解決的辦法: 怪象之一:音樂人口不成比例。人有錢了以後,除了打高爾夫球、唱KTV以外,究竟還從事什麽休閒活動呢?全民休閒普查時,若問有多少人將藝術的愛好當作生活的一部份,恐怕只有千分之幾吧。 解決之道:歐美地區每20萬的人口就有一個歌劇院、舞團、合唱團。一般文化水準高的國家其劇場人口約佔總人口數的5%。藝術的薰陶與培養,應從三、五歲開始,就是由「教育」紮根。台北市應該要做全省的表率。台北市的「區」其實相當於地方的「縣」,應在各區成立一個類似各縣市立文化中心的音樂機構,開放給所有的民眾來學習與表演。此外,小學的音樂課應針對培養小朋友欣賞音樂的興趣而設。 怪象之二:文化建設等於文化中心的硬體建設。兩廳院變成一幢引介國外表演團體的華美建築。 〔編按:根據兩廳院1991年7月到92年6月間國内外演出場次統計:國内團體演出229場,國外演出59場,國内外混合演出共4場,亦即國外表演只佔約五分之一。(資料來源:兩廳院規劃組)〕 解決之道:大陸的表演藝術團體全是國家的,沒有私人經營的團體。自中央到省到地方表演藝術團體數據保守估計也至少約五千個。他們的「軟體」很多,但表演場所大多是破舊髒亂,而且一地難求。反觀台灣則完全沒有國家級的表演藝術團體。我認為兩廳院應該要做各縣市文化中心的模範,長期培訓表演團體;至少戲劇院要有自己的國劇團、歌劇團、舞蹈團,音樂廳要有西洋交響樂團、國樂團與合唱團。讓這些團體經常演出,才能提高水準,經過五年十年的努力後才能找出創作的目標,建立台灣的表演藝術。 怪象之三:自稱爲「音樂

    文字|許常惠、陳怡如
    試刊號 / 1992年10月號
  • 鍾明德 紐約大學戲劇博士。現任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副敎授。著有《在後現代主義的雜音中》、《從馬哈/薩德到馬哈台北〉、《紐約檔案》。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鍾明德──我們的創作應與台北的狹小、嘈雜、競爭息息相關

    目前的台北劇場,人才、資訊、製作費、文建會的各種補助,都比以往豐足,但整體創作卻煞了車。前十年的小劇場幾乎是「無中生有」,每件事做來都有新鮮感。現在意識型態解嚴了、創作領域開拓了,可是邊界消失後,打下的江山並没有真正的處理和建設,這是有心人在九〇年代該做的事。 一切都要專業化。曾參與開創運動的劇壇先鋒、藝術學院的畢業生、演員、批評家,都該問自己這個問題:是不是真的想做這件事?在制度支持之下,需要的更是個人的執著了。 「當代台北劇場」的創作理念已得到相當大的共識。不論前衛與否,如果不能打動觀衆,都是仿冒文化。我們的創作應與台北的狹小、嘈雜、競爭息息相關。也許剛開始的成品粗糙、不起眼、無聊但一直做下去,才可能做出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 除了表演藝術刊物之外,我們還需要成立「表演藝術資訊中心」,廣泛收集國内外的各種表演藝術視聽資料,編印年鑑,並鼓勵翻譯、著述、研究,策劃出版。在觀衆教育方面,最有效的辦法是將劇場編入中小學演出或教學,政府也可以貼補中、小學生團體到劇院看戲的費用。 (閻鴻亞 採訪整理)

    文字|閻鴻亞
    試刊號 / 1992年10月號
  • 羅曼菲
    藝術裡的空間藝術

    音樂裡的空間

    由本刊與誠品書店合辦的系列講座:「藝術裡的空間藝術」共有四場,第一場於七月二日在新開幕的誠品天母店中庭花園展開,在羅曼菲與陳樹熙的對話中,搭配CD及錄影帶的視聽效果,再加上夏夜習習的晚風吹拂,使得這場講座在知性之外,渲染著濃濃的浪漫情趣。

    文字|邱顯禎、高章敏
    第22期 / 1994年08月號
  • 黎海寧在八里排練她的《春之祭禮》。
    特別企畫 Feature

    四名長髮女子的剪影 雲門舞集春季公演

    「女性」是雲門這一季公演的「第一性」,黎海寧、古名伸、何曉玫和黎國媛皆應邀擔任客席藝術家。「老林」先生雖然也編作了一支有金黃稻穀從天空飄落的小品舞作〈稻香〉,卻只有同台演出的名份細細品味,您將發現女性創作除了細緻、空靈,也有氣勢、密度和深刻。

    文字|王亞玲
    第15期 / 1994年01月號
  • 指揮常以各種小手勢做「暗示」。
    特別企畫 Feature

    指揮與他的樂器

    交響樂與室內樂一如大家閨秀與小家碧玉,各有風采、各有神韻,端視指揮魔棒是大筆揮灑或細心勾勒。亨利.梅哲這位曾於芝加哥帶領百人大樂團,也才率領台北愛樂赴維也納愛樂廳演出的指揮,談他對指揮這個角色的詮釋。

    文字|徐淑鈴
    第11期 / 1993年09月號
  • 《公寓春光外洩》以一間公寓同步呈現社會各階層的生活體驗。
    即將上場 Preview

    民心劇場春光外洩

    一向善於激發演員表演活力的導演蔡明亮,在完成第一部電影之後,回到了他的夢想發源地──劇場。

    文字|閻鴻亞
    第2期 / 1992年12月號
  • 身兼演員、導演、劇作家的丹尼絲、史朶克莉絲。
    名家訪談

    嚴肅又滑稽的巫師 丹尼斯.史朶克莉絲

    十月二十六日,趁丹尼斯.史朶克莉絲(Denise Stoklos)四天演出的空隙,本刊邀請到鍾明德敎授與這位「來自巴西的戲劇女皇」做了以下的會晤──

    文字|江世芳
    第14期 / 1993年12月號
  • 有頭腦的演唱家──我不知道批評家這樣說我到底是褒是貶。
    名家訪談

    音樂是我的生命! 專訪抒情男高音許萊亞(Peter Schreier)

    十月二十四日,許萊亞在國家音樂廳演唱《美麗的磨坊少女》,現場沉浸在舒伯特抒情優美的情歌世界裡。本刊邀請聲樂家金慶雲與許萊亞訪談──許:你知道費雪.迪斯考不唱了嗎?金:我聽說了,眞是可惜。許:那我還有幾年?

    文字|金慶雲
    第14期 / 1993年12月號
  • 姚樹華以模型說明《北京人》的舞台場景。
    焦點

    解錮《北京人》 從五四的氛圍走到台北的舞台

    歷史的洪流,沖走了我的溫柔,時代告訴我,要學你的風流。──姚樹華〈遙遠的靈魂〉

    文字|胡惠禎
    第11期 / 1993年09月號
  • 曲竺音樂工作坊所演出的兒童歌劇《諾亞方舟》。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中國兒童戲劇年表

    回顧我國的兒童戲劇發展,從二○年代起,郭沫若在時事新報的學燈版上發表了中國首部兒童詩劇《黎明》,開啓了我國兒童戲劇發展的始頁。在這個與五四新文學運動相結合的中國話劇創始期中,許多知名的文藝作家如魯迅、老舍、熊佛西等人,體認到兒童戲劇、文學的重要性,紛紛投身於兒童戲劇、文學的翻譯、創作以及理論闡述。抗戰時期兒童戲劇在國難中背負了沉重的歷史任務,也與時代的脈動相互結合,發揮了戲劇的另一重功效。 一九四九年之後,中國大陸方面,由於話劇在其政治發展的歷史中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更加積極掌握。宋慶齡的「中國福利基金會」便創辦了兒童劇團,其後大陸各省成立二十餘個兒童戲劇院團,諸如「中國兒童藝術劇院」、「中國福利兒童藝術劇院」等是較爲知名的劇院團體。 在臺灣,第一次的兒童劇公演,是在一九四八年五月,由臺灣省敎育會主辦。一九六八年,戲劇學者李曼瑰敎授自歐美遊學返國,除了倡導小劇場運動之外,對於兒童戲劇的推行更是不遺餘力。一九七四年,敎育部國敎司更頒訂「兒童戲劇實施要點」,通令全國各省市敎育局一力推行,將兒童戲劇列爲敎育目標之一。然而戲劇是一項極爲專門的藝術,儘管對兒童戲劇的重要性人人均有共識,兒童戲劇的推動卻仍然難以進行。從八○年代開始,臺灣地區逐漸有一些戲劇界人士參與兒童劇場的展演。一九八二年,陳玲玲所主持的「方圓劇場」製作了三齣兒童劇,開啓「成人演戲給兒童看」風氣之先。其後汪其楣的《牽著春天的手》、「魔奇兒童劇團」相繼演出,爲臺灣兒童戲劇激起許多浪花,除了造成家長帶兒童觀劇的風氣,也使得兒童戲劇邁向社區性的展演。 放眼兒童戲劇七十年來的發展,我們或許不能苛責時代因素的限制和對兒童戲劇認知上的不足,但是如何集合兒童文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乃至於有心於兒童戲劇的戲劇專業人才,在新的世紀中創造出眞正屬於我國兒童戲劇作品和環境,則是關心兒童無可推諉的責任之一。 1920.9.22 郭沫若童話劇《黎明》發表於時事新報,是中國首部童話詩劇。 1922 黎錦暉發表《麻雀與小孩》,是首部爲演出而創作的兒童歌舞劇。 《兒童世界週刊》主編鄭振鐸向兒童徵稿,兒童自創短劇《唱山歌》、《寄信》、《吿狀》等發表。 1922.7.2 上海商務

    文字|王友輝
    第6期 / 1993年04月號
  • 看戲時,努力多看,少想,看完後再好好思考。
    入門

    如何看戲?

    看表演和生活一樣,最重要的是:吃飯時「吃」飯,走路時「走」路。

    文字|黃承晃
    第4期 / 1993年02月號
  • 小澤大師「眼快、手快、聽力強」。
    面對大師

    閃耀西洋的東方之星 日裔指揮小澤征爾專訪

    十一月中旬,日裔指揮小澤征爾率領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來台演出。十一日在來來飯店所舉行的抵華記者會之後,本刊邀請曹永坤先生與這位國際級指揮家做了一次獨家專訪。午後五點三十分,在小澤征爾下榻的房門外,我們在長廊下等候大師的到來;透明的室內電梯從十七樓的記者會場直下五樓,「噹」地一聲,大師出了電梯門,從彼端走來,大老遠就笑臉迎人,平易親切,像溫暖的冬陽。在專訪之後,小澤征爾謝絕其他媒體的採訪,因爲他要利用晚上的時間來讀譜;同時,他也邀請曹永坤先生觀賞翌晨的彩排。現在,就讓我們來親睹小澤征爾的「近距離特寫」──

    文字|楊純靑
    第15期 / 1994年01月號
  • 李炎:「管理要企業化經營,藝術須讓全民共享。」
    交流道

    親近藝術造就國家文化氣質 訪李炎談日本考察之行觀感

    甫自日本考察歸來的兩廳院主任李炎,侃侃而談此次日本之行的觀感。他認爲,日本文化之所以興盛,正是靠日本政府與企業的通力合作,造就出今日的繁榮局面。

    文字|江世芳
    第15期 / 1994年01月號
  • 能接觸各類名琴,與名音樂家交流,是劉嘉哲擔任調音師七年而樂此不疲的主要原因。
    台前幕後

    鋼琴的親密愛人 音樂廳調音師劉嘉哲

    掌聲,永遠不屬於他;出場,也永遠只在「中場休息」時。調音師──一份寂寞卻富有的工作,劉嘉哲「坐擁」兩廳院二十四部名牌鋼琴,令人羡慕卻也有其辛苦的一面。

    文字|忽子言
    第13期 / 1993年11月號
  • 奧柏蕾索娃所飾演的卡門令人震攝。
    音樂

    堅強的卡司.微瑕的組合 評歌劇《卡門》的演出

    整體的演出尙稱圓滿,但演員的搭配與組合若能作適當的調整應會有更驚人的成績。

    文字|王長順
    第18期 / 1994年04月號
  • 夏伊接受訪談時的神情。
    面對大師

    從問題靑年到指揮大師之路

    九月八日的晚上,中正紀念堂廣場上,擠滿了來聽音樂的人。音樂會堂管弦樂團藝術總監李卡多.夏伊輕輕舉起指揮棒,晶瑩剔透的音符便從荷蘭樂師們的手中流洩出來。九月八日的早晨,我們在福華飯店訪問了這位年輕的指揮家。他幽默的言談、機智的對答、親切的態度,讓我們看到領導者的氣質。

    文字|容大超
    第13期 / 1993年11月號
  • 文建會顧問陳其南。
    台灣篇

    期待理性互動的文化生態 專訪文建會顧問陳其南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自民國七十年成立以來,歷經陳奇祿、郭爲藩與現任的申學庸三位主任委員掌舵,對我國文化藝術環境的影響,在在有目共睹。而其對於表演藝術環境影響最深遠者,則是文化補助政策,不但正面刺激演出節目的頻繁,同時亦促成演藝團隊的爭相成立。

    文字|郭玉娟
    第16期 / 1994年02月號
  • 林谷芳近照。
    台灣篇

    票友文化建立市場 訪文化工作者林谷芳

    文化補助政策,施者與受者各有立場,各自考慮的基點不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官方的承辦人員有責無權,兩兵相接時的苦水自己呑下。而民間團體有藝術家的脾氣,卻沒有商人的耐性。因此第三者的看法,可以增加另一個關照面,補助政策還需何種技術面修訂?滿腔熱血的文化人,是否反躬自省一下自己的社會角色?

    文字|郭玉娟
    第16期 / 1994年02月號
1234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地方藝術節」潮流來襲,歸返地方與駐紮家鄉的兩種觀看(下)

  • 特別企畫 Feature

    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源自於斯、生根於斯,望向在地的未來

  • 特別企畫 Feature

    用20年光陰培植新竹國樂搖籃

    劉江濱與從小扎根的「新竹青年國樂團」、「竹塹國樂節」
  • 音樂

    以為遺忘的事物,耳朵會替你記得

    自由擊《20伍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