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言午

發表文章 25 篇
  • 吳大江 台北市立國樂團指揮。1974年創立新加坡人民協會交響樂團、華樂團、舞蹈團、合唱團並擔任總指揮,1977年創立香港中樂團並任音樂總監及指揮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吳大江──國樂應適應現代社會,多做包裝、廣告

    談到表演藝術環境,台北和香港、新加坡等華人聚居的都會相較,因爲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撃較少,所以是最好的。可是,成立國樂團就像是生了一個O型血液的壞血病的小孩;如果樂器等於血型,演奏的資料來源等於是血源,這個小病人不但輸血困難,而且血源不足──祖先留傳的斷簡殘篇貧乏到幾乎等於零,而大型的創作又付諸闕如。 以現代眼光來看,國樂應包括中國五十多個民族各個朝代不同的音樂風貌,及現代國樂新的音響組合。但目前的國樂都是標題音樂,没有純音樂。 社會上對國樂最不好的反彈就是國樂圈畫地自限。國樂的思想教育不能一直停留在十七世紀中期的和聲組合及音樂色彩形式,應建立像西樂一樣有系統性、邏輯性、與階段性的教材,懷抱國際化的世界觀。由藝術成就來看,專業團體應該要有專業的觀念與心態,能分析他人之長而非盲目崇拜,並且要有專業化的行政組織;由社會功能來看,如何曲高而不和寡,建立與觀衆更好的溝通管道及培養忠實的觀衆,都是國樂圖存的當務之急。 中國人總是比較保守,默默耕耘而不善於推銷自己。真實媒體的褒貶,都表示有人在注意,是好的反應。國樂應適應現代社會,多做包裝、廣告等踏實的宣傳,才能讓社會大衆多了解。希望不久的將來,國樂能真正發揚光大,在國際樂壇上佔一重要的席位。 採訪、紀錄整理 |陳怡如

    文字|陳怡如
    試刊號 / 1992年10月號
  • 李靜美 女高音/專攻:歌劇,藝術歌曲。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系畢業,東京藝術大學音樂碩士,加州大學海華分校與維也納音樂學院硏修歌劇。現任師範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李靜美──一家人能浸潤在音樂之美中,這個家庭就會和諧

    唱歌是最直接的音樂表現,人體就是樂器。我們從「唱遊課」開始,就一直唱。每個人天生都會唱,只是「該怎麼唱」,要靠後天的培訓了。 以前音樂系的學生有一半主修聲樂,現在則寥寥可數;出路不好,使得學生們裹足不前。以歌劇而言,這種結合了所有表演藝術的大成本製作,國家若不長期投資,民間團體是很難達成的。遺憾的是,自兩廳院的歌劇工作室停擺後,至今仍無一個職業的國家級歌劇團成立。 演唱者唯有藉著不斷的舞台經驗才能真正地成長。現在國内的聲樂家演出機會減少的原因,除了個人的因素,如未被大衆熟識等以外,就是演唱藝術歌曲的音樂會較不討好。文建會曾做了很多推廣精緻藝術的努力,成績也相當好;但是政府若能再更進一步地鼓勵作曲家多創作,使得演唱者有更多新的作品及機會可以唱,並且能不以「票房」來決定一件事該繼續做下去與否,那麼不分古典與現代的精緻藝術的舞台才能增加,表演者才會進步,聽衆欣賞音樂的能力才能提昇。 此外,我也希望國内能建立更高水準的樂評,給聽衆一個更高水準的音樂環境。在一個家庭中,如果子女從小就生長在音樂的環境裏,一家人能浸潤在音樂之美中,這個家庭就會和諧。由家庭而到社會──我相信,多推展精緻的文化活動,而且促使社會各階層的參與,一定會使這個社會更好! 採訪、文字整理| 陳怡如

    文字|陳怡如
    試刊號 / 1992年10月號
  • 許常惠 巴黎大學音樂學硏究所音樂史高級硏究文憑,巴黎高等音樂學院/巴黎法蘭克音樂學院硏究。現任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系敎授暨音樂硏究所所長,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台灣樂壇八怪象──「資治通鑑」

    談到台灣的音樂環境,真是千頭萬緒。現在我們的音樂廳更漂亮了,台北人可以坐擁全世界各類表演團體。但是,我們自己的創作與演奏真的更進步了嗎?就技術上來看,音樂界本身是有進步了;但若要精益求精,一定要外圍的配合。目前是完全配合不了的。 我希望政府官員能多尊重表演藝術家。科學研究和藝術創作都不是立即的投資報酬,至少要經過十幾二十年的努力才可以看到一點點的成果。 我今天先談一些台灣文化界的怪現象和解決的辦法: 怪象之一:音樂人口不成比例。人有錢了以後,除了打高爾夫球、唱KTV以外,究竟還從事什麽休閒活動呢?全民休閒普查時,若問有多少人將藝術的愛好當作生活的一部份,恐怕只有千分之幾吧。 解決之道:歐美地區每20萬的人口就有一個歌劇院、舞團、合唱團。一般文化水準高的國家其劇場人口約佔總人口數的5%。藝術的薰陶與培養,應從三、五歲開始,就是由「教育」紮根。台北市應該要做全省的表率。台北市的「區」其實相當於地方的「縣」,應在各區成立一個類似各縣市立文化中心的音樂機構,開放給所有的民眾來學習與表演。此外,小學的音樂課應針對培養小朋友欣賞音樂的興趣而設。 怪象之二:文化建設等於文化中心的硬體建設。兩廳院變成一幢引介國外表演團體的華美建築。 〔編按:根據兩廳院1991年7月到92年6月間國内外演出場次統計:國内團體演出229場,國外演出59場,國内外混合演出共4場,亦即國外表演只佔約五分之一。(資料來源:兩廳院規劃組)〕 解決之道:大陸的表演藝術團體全是國家的,沒有私人經營的團體。自中央到省到地方表演藝術團體數據保守估計也至少約五千個。他們的「軟體」很多,但表演場所大多是破舊髒亂,而且一地難求。反觀台灣則完全沒有國家級的表演藝術團體。我認為兩廳院應該要做各縣市文化中心的模範,長期培訓表演團體;至少戲劇院要有自己的國劇團、歌劇團、舞蹈團,音樂廳要有西洋交響樂團、國樂團與合唱團。讓這些團體經常演出,才能提高水準,經過五年十年的努力後才能找出創作的目標,建立台灣的表演藝術。 怪象之三:自稱爲「音樂

    文字|許常惠、陳怡如
    試刊號 / 1992年10月號
  • 鍾明德 紐約大學戲劇博士。現任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副敎授。著有《在後現代主義的雜音中》、《從馬哈/薩德到馬哈台北〉、《紐約檔案》。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鍾明德──我們的創作應與台北的狹小、嘈雜、競爭息息相關

    目前的台北劇場,人才、資訊、製作費、文建會的各種補助,都比以往豐足,但整體創作卻煞了車。前十年的小劇場幾乎是「無中生有」,每件事做來都有新鮮感。現在意識型態解嚴了、創作領域開拓了,可是邊界消失後,打下的江山並没有真正的處理和建設,這是有心人在九〇年代該做的事。 一切都要專業化。曾參與開創運動的劇壇先鋒、藝術學院的畢業生、演員、批評家,都該問自己這個問題:是不是真的想做這件事?在制度支持之下,需要的更是個人的執著了。 「當代台北劇場」的創作理念已得到相當大的共識。不論前衛與否,如果不能打動觀衆,都是仿冒文化。我們的創作應與台北的狹小、嘈雜、競爭息息相關。也許剛開始的成品粗糙、不起眼、無聊但一直做下去,才可能做出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 除了表演藝術刊物之外,我們還需要成立「表演藝術資訊中心」,廣泛收集國内外的各種表演藝術視聽資料,編印年鑑,並鼓勵翻譯、著述、研究,策劃出版。在觀衆教育方面,最有效的辦法是將劇場編入中小學演出或教學,政府也可以貼補中、小學生團體到劇院看戲的費用。 採訪、紀錄整理|閻鴻亞

    文字|閻鴻亞
    試刊號 / 1992年10月號
  • 《公寓春光外洩》以一間公寓同步呈現社會各階層的生活體驗。
    即將上場 Preview

    民心劇場春光外洩

    一向善於激發演員表演活力的導演蔡明亮,在完成第一部電影之後,回到了他的夢想發源地──劇場。

    文字|閻鴻亞
    第2期 / 1992年12月號
  • 曲竺音樂工作坊所演出的兒童歌劇《諾亞方舟》。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中國兒童戲劇年表

    回顧我國的兒童戲劇發展,從二○年代起,郭沫若在時事新報的學燈版上發表了中國首部兒童詩劇《黎明》,開啓了我國兒童戲劇發展的始頁。在這個與五四新文學運動相結合的中國話劇創始期中,許多知名的文藝作家如魯迅、老舍、熊佛西等人,體認到兒童戲劇、文學的重要性,紛紛投身於兒童戲劇、文學的翻譯、創作以及理論闡述。抗戰時期兒童戲劇在國難中背負了沉重的歷史任務,也與時代的脈動相互結合,發揮了戲劇的另一重功效。 一九四九年之後,中國大陸方面,由於話劇在其政治發展的歷史中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更加積極掌握。宋慶齡的「中國福利基金會」便創辦了兒童劇團,其後大陸各省成立二十餘個兒童戲劇院團,諸如「中國兒童藝術劇院」、「中國福利兒童藝術劇院」等是較爲知名的劇院團體。 在臺灣,第一次的兒童劇公演,是在一九四八年五月,由臺灣省敎育會主辦。一九六八年,戲劇學者李曼瑰敎授自歐美遊學返國,除了倡導小劇場運動之外,對於兒童戲劇的推行更是不遺餘力。一九七四年,敎育部國敎司更頒訂「兒童戲劇實施要點」,通令全國各省市敎育局一力推行,將兒童戲劇列爲敎育目標之一。然而戲劇是一項極爲專門的藝術,儘管對兒童戲劇的重要性人人均有共識,兒童戲劇的推動卻仍然難以進行。從八○年代開始,臺灣地區逐漸有一些戲劇界人士參與兒童劇場的展演。一九八二年,陳玲玲所主持的「方圓劇場」製作了三齣兒童劇,開啓「成人演戲給兒童看」風氣之先。其後汪其楣的《牽著春天的手》、「魔奇兒童劇團」相繼演出,爲臺灣兒童戲劇激起許多浪花,除了造成家長帶兒童觀劇的風氣,也使得兒童戲劇邁向社區性的展演。 放眼兒童戲劇七十年來的發展,我們或許不能苛責時代因素的限制和對兒童戲劇認知上的不足,但是如何集合兒童文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乃至於有心於兒童戲劇的戲劇專業人才,在新的世紀中創造出眞正屬於我國兒童戲劇作品和環境,則是關心兒童無可推諉的責任之一。 1920.9.22 郭沫若童話劇《黎明》發表於時事新報,是中國首部童話詩劇。 1922 黎錦暉發表《麻雀與小孩》,是首部爲演出而創作的兒童歌舞劇。 《兒童世界週刊》主編鄭振鐸向兒童徵稿,兒童自創短劇《唱山歌》、《寄信》、《吿狀》等發表。 1922.7.2 上海商務

    文字|王友輝
    第6期 / 1993年04月號
  • 看戲時,努力多看,少想,看完後再好好思考。
    入門

    如何看戲?

    看表演和生活一樣,最重要的是:吃飯時「吃」飯,走路時「走」路。

    文字|黃承晃
    第4期 / 1993年02月號
  • 強烈燈光下飛躍的修士
    演出評論 Review

    婉約甘美.張弛有致 喜觀《布蘭詩歌》

    劉鳳學將舞蹈語彙緊扣音樂的公式,多番突破;「台北愛樂合唱團」咬字吐音的成績則是過去我國合唱團從没聽過的出色表現。

    文字|容大超
    第2期 / 1992年12月號
  • 高行健
    其他分類

    當先鋒遇到前衛 高行健與台灣劇場的對話

    高行健爲當代頗富國際盛名的中國劇作家,在大陸被視爲西方現代主義及先鋒派戲劇的代表。一九八二年他的劇作《絕對信號》在大陸引發了實驗劇場運動,次年《車站》被禁演,他本人成爲「淸除精神汚染運動」的主要批判對象。一九八五年他的《野人》上演再度引起爭論,八九年應邀往訪歐洲,天安門事件後定居巴黎,從事寫作與繪畫。作品已被譯爲多國語文,並在瑞典、德國、美國、南斯拉夫和香港的一些劇團上演。 去年九月,他執導近作《對話與反詰》在維也納首演,今年一月,法國巴候劇院將演出他的新作《生死界》。高行健和台灣的接觸始於《聯合文學》出版的短篇小說集《給我老爺買魚竿》、聯經出版的長篇小說《靈山》。他的劇作《車站》、《彼岸》也分別在聯合報副刊及聯合文學發表過。大前年陳玲玲指導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學生在國立藝術館演出《彼岸》,去年十月十六日起,果陀劇場的導演梁志民以《絕對信號》作爲台北火車站演藝廳的啓用演出,改名爲《火車起站》,並邀請高行健訪台三週。本刊在高氏訪台期間邀集了幾位戲劇學者、劇場工作者、及曾執導高行健劇作的陳玲玲、梁志民,在充滿後現代氣息的地下餐飮店「發條橘子」,展開一場對話。大陸的「先鋒」派,和台灣的「前衛」,本是avant-garde的同詞異譯,但在兩岸的指涉對象與發展路向互有異同。高行健的戲劇重視劇場性,將民間遊藝、說唱、戲曲同西方的實驗劇熔於一爐,要求語言和表演間的張力,形成富含哲理的獨特面貌,且不斷在作新的嘗試。而台灣的劇場運動則在經歷政治議題和演出形式的開發後,有了更多元的發展。這次對談中,高行健對於自己的創作路程,有頗爲精要的自剖,對台灣劇場的現狀,也提供了敏銳的見解。兩岸的現代戲劇,第一次有了這樣深入而公開的對話。

    文字|姜秀瓊
    第5期 / 1993年03月號
  • 余秋雨
    專題報導 Feature

    傳統與現代的交感

    再創傳統戲曲的新生命,尋找與現代觀衆心靈的契合點,是兩岸戲曲界共同關心、也在摸索實驗的重大課題。上海戲劇學院院長余秋雨先生將《紅樓夢》編成黃梅戲,也將《白娘娘》重編搬上舞台,在大陸劇壇引起震撼,前者甚至再掀黃梅戲的熱潮。余秋雨先生去年十月間訪台參加崑曲會議,本刊特邀名劇作家貢敏先生作了一次對話,提出這兩齣戲的新詮觀點。

    文字|區桂芝
    第5期 / 1993年03月號
  • 北京中交在台北作演出前的排練。
    演出評論 Review

    浩浩〈黃河〉載不動馬勒悲情

    在衆人翹首企盼之下,北京中央交響樂團終於在今年元月二日與三日假國家音樂廳演奏兩場。演出前台上台下打成一片而互通心聲的盛況,恐怕是兩廳院營運以來所僅見。

    文字|廖年賦
    第4期 / 1993年02月號
  • 「塞內加爾舞團」不受文明的束縛,快樂地隨著原始的打擊樂聲而扭動。
    演出評論 Review

    「放開我,我要回到原始!」──林絲緞談塞内加爾之舞及其他

    人若想要瞭解藝術,就必須先認識什麽是最原始、最根本的東西,才可以啓發更進一步的認知、創作,而衍變出自己的藝術生命。

    文字|陳怡如
    第1期 / 1992年11月號
  • 終場黛絲德莫娜(右)被勒死之後,伊亞果之妻(左)前來揭發丈夫的陰謀,奧泰羅悔不當初。
    演出評論 Review

    罩頂綠雲燒起來了──我看《奧泰羅》

    唱好奧泰羅是男高音一輩子的光榮,光是唱準那些從少年維特式的痴情,到大力參孫式的癲狂,就會折損一條好漢的老命。

    文字|莊裕安
    第1期 / 1992年11月號
  • 崔玉磐指揮靑年音樂家演奏《神雕俠侶》
    演出評論 Review

    海濤練劍 評兩場中國音樂發表會

    避開台灣、大陸主流派的老曲目,開發優秀新作,這兩場演奏會創作者和演奏者的熱潮和勇氣,都是値得高度肯定的。

    文字|楊忠衡
    第3期 / 1993年01月號
  • 徐九經(左前)在官場壓力下辦案,以巧妙的嬉笑手腕申張正義。
    演出評論 Review

    《徐九經升官記》座談紀錄

    《徐九經升官記》於去年十一月由復興劇團演出,在國內搬演大陸劇本的風潮中,成爲能夠靑出於藍的顯例,引起了熱烈反應。本刊上期刊登了採訪現場觀衆的意見,此次再請專家學者深入評析,並由演出單位提供詳細的演出背景介紹。

    文字|楊純靑
    第4期 / 1993年02月號
  • 劉嘉玉(左)和王勝全爲新生代國劇演員。
    演出評論 Review

    國語版的歌仔戲 《浮緣仙道》觀後

    國民大戲班在明華園的大力支援之下誕生,他們的功夫没有白費,首齣創新國劇《浮緣仙道》便予人深刻印象──廣受本省觀衆歡迎的歌仔戲終於有了國語版。

    文字|貢敏
    第3期 / 1993年01月號
  • 新編的《陳三五娘》,劇本演員俱見功力。
    演出評論 Review

    傳統的老戲,新編的經典 《陳三五娘》觀後記

    傳統的閩南台灣歌仔戲《陳三五娘》,經過劉南芳的重新編寫,不但情節緊湊、菁華盡出,而且另外加入的〈小悶〉和〈盟誓〉兩小段,更爲整齣戲添增魅力,堪稱是舊劇新創的典範。

    文字|劉宇均
    第6期 / 1993年04月號
  • 喜劇《錯中錯》的開場是死刑的陰影和淒涼的往事(排演劇照)。
    演出評論 Review

    錯中錯的兩姊妹

    《錯中錯》裏的男人觀、女人觀、夫妻觀全出自莎翁男性沙文手筆;從現代的女性主義觀點來說,鼓吹「女人必須服從男人是天經地義」意識型態的兩個安娜姊妹,可就大錯特錯了!

    文字|朱立民
    第6期 / 1993年04月號
  • 這些演員根本不「在」舞台上,在舞台上的只是他們的身體、聲音、技巧、討好、賣弄……(排演劇照)。
    演出評論 Review

    妓女的空茫眼神 《錯中錯》的另類觀感

    如果(演員的)身體是爲了贏得觀衆的寵愛,成爲金錢的剝削品,那麼表演就近乎賣淫「妓女演員」與「神聖演員」的區別,就如同賣淫與眞愛授受之間的差異:自我奉獻。──果托斯基(Grotowski),《邁向貧窮劇場》

    文字|黃承晃
    第6期 / 1993年04月號
  • 〈坐擁世界〉服裝設計結合創作意圖。
    演出評論 Review

    十全而不十美 剖析《人體符號》

    做爲一個大學舞蹈系的畢業展,藝術學院《人體符號》的公演,無論是幕後行政運作、舞蹈編排或舞者技巧,都屬水準之上。但舞者臨場演出的火候,及編舞者對舞蹈媒介的運用,卻呈現美中不足的缺憾。

    文字|趙玉玲
    第6期 / 1993年04月號
12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