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風格仍停留在傳統的寫實方式,演出中影像舞蹈(Video Dance)的運用和非舞蹈人才的加入演出,卻値得我們探索深思。
《城市、迷亂、三十》
6月18〜20日
民心劇場
《城市、迷亂、三十》是一群平均年齡三十歲左右的年輕人,合力製作的演出。策劃人兼編舞和舞者的吳美恩,將這群朋友召集起來,在財力贊助日益緊縮的環境下,籌備演出事宜。
坦白的說,這次呈現的作品算是粗糙的,編舞的手法和風格也停留在傳統的寫實方式,是過去編舞課經驗的延伸。儘管如此,演出中錄影帶的運用和引入非舞蹈人才的加入演出,卻値得探索深思。
利用錄影帶在營造的時空中,呈現出異於觀舞經驗的視覺印象,近幾年來,在歐美已經成爲編舞者新的探索領域。透過鏡頭,原先的舞蹈作品,或是黑白或是彩色,或是伴著音樂或是在無聲中被變形、扭曲、模糊、重覆、倒置、合併。此時見到的不是編舞作品,不是舞蹈錄影Dance Video,而是影像之舞,Video Dance。且負責拍攝、剪接、編導的導演已凌越編舞者之上,成爲主導整個作品的靈魂人物。
吳美恩這次策劃拍攝錄影帶的動機和槪念,是源自一群在台北的年輕藝術工作者籌畫Video Dance節目的經驗。謝春鏱的影像編導,呈現出的是詭異的視覺之旅。這錄影帶是一個實驗作品,在臺灣是第一個具體實踐的例子。
這次演出人員包含職業舞者,舞蹈系畢業生,舞蹈敎學者以及三位戲劇工作者。非舞蹈人才加入舞蹈演出,在國外已是屢見不鮮、不足爲奇;然而運用這類人才的方法卻各有巧妙。在《城市、迷亂、三十》裏,除卻少數段落運用到戲劇演技,重心仍然在舞蹈的部分。由於編舞者本身是舞者出身,創作傾向於運用舞蹈來表現,自然是無可厚非。並且這幾位戲劇工作者,能夠克服舞蹈技巧的障礙,參加演出,也是一番血汗努力後的成果。然而作品採舞蹈和戲劇兩極式的劃分形式來表現,並未曾試探舞蹈和戲劇之間交疊的灰色地帶,似乎浪費了這幾位戲劇工作者的潛力。由於他們不是舞者,因此在舞台上的表現顯然有一段差距。觀衆見到的是試圖克服舞蹈技巧的不安與緊張,在原先營造的氣氛中增添些許不必要的干擾。
雖然這次《城市、迷亂、三十》的演出成果不盡理想,然而在迷惑的三十歲裏能理出頭緒,向理想繼續邁進的藝術工作者是値得大家鼓勵、幫助的。令人欣喜的是在惡劣環境下仍有人懷著理想執著地嘗試;令人擔心的是處在這種環境下的藝術工作者,在爲生計操勞之餘,還有多少精力來創作、表演、追求理想?
文字|趙玉玲 舞蹈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