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土上繁花似錦 新劇種迎風盛開
台灣人本就愛看戲,以漢人移民為主的台灣社會,戲劇活動與農業社會的作息、以及婚喪喜慶等生命禮儀息息相關。日本時代,是台灣社會現代化的重要階段。隨著日人開辦起殖民地娛樂事業,台灣人的娛樂場所迅速擴增,「去戲院看戲」成了新興城市生活的新選項。而戲院與戲院之間、劇團與劇團之間競爭的結果,也促成了「歌仔戲」與「新劇」等新戲劇的誕生。
台灣人本就愛看戲,以漢人移民為主的台灣社會,戲劇活動與農業社會的作息、以及婚喪喜慶等生命禮儀息息相關。日本時代,是台灣社會現代化的重要階段。隨著日人開辦起殖民地娛樂事業,台灣人的娛樂場所迅速擴增,「去戲院看戲」成了新興城市生活的新選項。而戲院與戲院之間、劇團與劇團之間競爭的結果,也促成了「歌仔戲」與「新劇」等新戲劇的誕生。
從日本時代紅到二次大戰後的台灣「新劇」,到底是啥米款的戲劇呢? 台灣人是什麼時候開始接觸新劇的呢? 「新劇運動」又是怎麼回事呢? 趁著新劇經典《閹雞》的重新搬演,本刊特邀研究新劇的專家石婉舜,帶大家來一趟時光之旅,一窺那個新劇很夯的年代
本世紀初新劇舞台上的反串表演,雖然有別於傳統劇場的做法,乃至被用來向舊勢力和新政權挑戰,但它並不圖顚覆性別角色的規範,有時甚且還呼應著旣有的兩性藩籬觀念。本文從社會及文化角度,提出扮裝及性別表演所衍生的諸多問題。
劇場活動原本就包含可能的「社區性」,無需特別強調,如果要標榜「社區劇場」,則代表它以「社區」爲主要考量,與一般劇場脚色不同,也與座落於社區的劇場,或到社區演出的劇場有所分別。
台灣新劇的早期歷史所留下的資料不多,給深入研究帶來一定的困難。大多數當事人已經故去,少量知情者也年事已高,對資料的進一步挖掘也已到了刻不容緩的緊迫地步。
延續新劇傳統並非單純恢復五、六〇年代新劇的表演型式與劇本風格,作復古或懷舊式的演出,而是掌握新劇的民間性與表現力,融入現代劇場之中,使台灣新劇的演出傳統與現代劇場活動銜接,成為台灣當代劇場的一部分。
如何保存並發揚傳統國粹,是所有曾被或深或淺「西化」的東方國家在文化領域的共同關切,日本在這方面的省思與努力可爲我國借鏡與參考。本文除探討日本的文化補助政策外,並概述其當前表演藝術現況。
新劇的歷史起源,與歌仔戲的興起幾乎是同時,不過歌仔戲比較迅速地蔓延了整個寶島;而新劇在不斷的改進及與地方民間風情結合之下,至五〇年代,更迎頭趕上歌仔戲,與歌仔戲分庭抗禮,成爲當時民間最重要的休閒活動之一。
日治時期的戲劇活動是不應被這個社會割捨的,它的許多經驗足供現代人深省。當時的社會價値體系被現實政治支解的過程,更是台灣史上最應記取的經驗。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