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國八十二年兩廳院籌辦「台北國際藝術節」時,就有「該不該整合國家文藝資源」的聲音出現。三年過了,又增加了近十個各式的「節」,「資源」到底被浪費了沒?整合了沒?是少數人受惠或是全民福祉?
驚人成果的戲劇展演
戲劇展演是國內表演藝術中發展較晚、也較緩的一類,許是因解嚴後才得空間發展。經過藝術學院新敎資的刺激、新血輪的成長及兩廳院實驗劇展甄選等,十年來的醞釀終於在近兩年急速爆發。除去八十二年文建會配合六年國建所辦的「一九九三台北國際戲劇展」及兩廳院每年例行的「實驗劇展」系列,國內原未出現戲劇類的「節」,但到了去年竟有七個性質不同的「戲劇節」出現,著實令人驚豔!有純爲兒童的「九歌兒童藝術節」及「牛耳國際兒童藝術節」;介於「小劇場」與「小小劇場」之間的「四流巨星藝術節」;讓台下的站上台,敎專業人製作、業餘團演出的「調戲一夏戲劇節」;國內國外專業團體一起交流的「一九九五台北國際偶戲節」;更有所謂「地下」、「邊緣」、「另類」之稱的「破爛生活節──後工業藝術祭」;及「遠」在台南耕耘小劇場的「華燈'95戲劇節」。(詳見附表一)。
演出從上千人座席的文化中心到僅有二、三十人的咖啡劇場,戶外場地從南投縣城隍爺廟前到台北縣永福橋河畔,每一個演出都找到與其演出型式性質適切的表演空間(這點,許多音樂演出節目的主辦人都未能做到)。而其所標示的活動主題與演出內容契合,自然能以其主題特色區隔觀衆群,因而也未見「資源」重疊或浪費之嫌,何況絕大多數的「戲劇節」都以門票收入自食其力就更令人欽佩了。可惜的是,除「華燈戲劇節」以台南爲中心外,演出都以台北爲重地;其中「國際偶戲節」的巡演雖由南而北,戶外踩街活動也熱烈而轟動,更以融入民俗與生活結合,但室內與戶外冷暖兩極化的參與,眞實又冷酷的寫出北南不同的民情,該是怎樣的設計與規劃才能融入「在地」?
單薄的舞蹈活動
相較於戲劇,舞蹈的活動顯然「單薄」些。或許是文建會在六年國建計畫中的第二標的:「一九九五台北國際舞蹈節」,自三月中到六月初熱熱鬧鬧全省熱炒三個月;再加上舞蹈離不開音樂,及「戲劇性」舞蹈的發展,所以越來越多舞蹈演出納入其他綜合性表演藝術系列,而造成其他舞蹈節缺席。從過往文建會所主辦的大堆頭藝文活動紀錄中,去年的「台北國際舞蹈節」是最有「規劃及包裝」的一次,除部分國外節目爲「搭便車」外,多是用過心且讓國內舞蹈界有一次精誠大團結的機會,對「六年國建」的包裝盒蓋也有正面的回應。此次舞蹈節分五個主題同時進行:以回顧與前瞻爲題的「半世紀的腳步」、以國內外著名舞團爲主的「精緻演出系列」、以小舞團爲主軸的「深入校園社區的巡迴演出」、向前輩舞蹈家致敬的「台灣舞蹈發展史硏討會」及慶祝五五舞蹈節的全民共舞「舞躍大地」。除兩個國外舞團,所有的節目都做了巡迴演出,可惜沒有輔佐資料,無從了解成效如何。
老字號音樂節風光不再
音樂類的表演藝術活動原本即佔約百分之七十的量與「市場」,從主體到搭配演出,音樂的演出形式自由、可因時、人、地隨意調配,也難怪她能無所不在。目前在國內要找一個「純音樂」的「音樂節/季」已不易,再加上經濟的不景氣,刪減經費老是從藝文活動開始。於是,有十六年歷史的「台北市音樂季」從過去的綜合性表演藝術,每屆三個月約三、四十場次演出外加一份特刊,從開鑼儀式到閉幕酒會的全套「行頭」,至今僅剩六套交響樂團音樂會曲目、一齣歌劇及一齣舞劇共十六場次的演出,還得爲場地檔期限制而「中空」了三個月,成爲一個不連貫演出卻緜延七個月的「季」。這個不適切的「音樂季」恰足以點出太多太多公家機關體制的問題與限制。
原來爲「台北市藝術季」的系列演出在民國七十六年,當各方都看好藝文發展的前景時(兩廳院於同年十月開幕啓用),由原來三個月的演出期擴大爲一至三月「傳統藝術季」(台北市立國樂團製作)、四至六月「戲劇季」(台北市立社敎館製作)、七至九月「露天藝術季」(台北市立國樂團、社敎館與台北市立交響樂團製作)、十至十二月「音樂舞蹈季」(台北市立交響樂團製作)的四個系列。若與文建會的全省性「文藝季」、與新象文敎基金會「沒特色、卻有名牌」的「國際藝術節」做搭配,似乎已把這都會區的市場塡滿。然而「各方」的有關單位卻忽略了兩廳院製作節目的能力,與各界「共襄盛舉」的高度意願;突然間,各種「品牌」的綜合性藝術季紛紛出籠。九年來起起落落,至去年底止共有十一個大小藝術節/季流轉於各表演場所。(附表二)。
藝術節資源亟待整合
在綜合性藝術節中,文建會的「文藝季」是資歷最深、規模最大資源也最豐富的製作,已經是第十五個年頭的「文藝季」終於在去年作出比較不樣的文藝季了。在「人親、土親、文化親」的口號下,共有五個搭配地方色彩的系列:「社區造街系列」、「產業文化系列」、「聚落生態系列」、「人文藝術系列」及「硏討座談系列」。如:花蓮的環境劇場與鄕土藝術、苗栗的客家採茶樂、台中縣的泰雅文化祭、澎湖的媽宮巡海、屛東的屛東樂展等都結合地方色彩;各縣市文化中心也逐漸從過去被動的擷取中央提供的資源到主動參與策劃及重新包裝(如屛東的「屛東樂展」),有越來越多學有專精的年輕一代回到家鄕從事「落實於地方」的工作。
與「台北市音樂季」有類似境遇的是與其年資也一般的新象「國際藝術節」,早期的「國際藝術節」提供不少優良的國外節目,也帶動台北都會藝文活動的運轉,然而近年來似已成爲「包袱」,同樣的演出者幾乎每年過境台北,在質與量上都無法與過往相比。另一個「大包裹」是兩廳院的「台北國際藝術節」,挾著地利之便,三年急速增加藝術節的質與量,去年終於也不敵經費的壓力與限制,開始有限度的開放與其他國內經紀公司合作。
在資源漸少的情況下,「化敵爲友」才是資源共用的最好方法,畢竟台北大都會除小品外仍需要大量精緻、華麗的表演藝術節目,是否爲藝術節的「包裝」並不重要,節目主體才是要點。或許台北市交可以與新象來個牽手合作,一個有樂團,一個有國際事務及行銷的能力,或許會是個雙贏的局面。
誠如省立交響樂團陳澄雄團長所言,「省交的舞台在台灣省各鄕鎭」。自陳團長上任以來所舉辦的「台灣省音樂藝術季」,每年都會選擇一些較特殊的鄕鎭巡演,目地就是希望資源能平均受益。第四屆的「音樂藝術季」共十個單元節目,然而大部分節目仍以省立交響樂團爲主體,故長達七個月的巡演期就是爲將十個節目輪番於各地演出。「台灣省音樂藝術季」也是少數地方團體能參與職業樂團演出的節目設計,可惜的是其演出與文建會的「文藝季」期間重疊,若能與地方文化中心做協調與整合,或許會再是一個雙贏的結果。
多年來一直屈於配角的傳統音樂,去年也有一番新意,在北市交響樂團的「限產」下,北市國的「傳統藝術季」振奮的交出一套包裝與內容都不錯的成績單,以本土、兒童、演奏、尖峰及國際五系列二十三單元四十四場次,做主題與觀衆的區隔;並以「傳統中力求創新」爲宗旨。雖然「傳統藝術季」中的「傳統」常被質疑,媒體與票房對其的重視也不如其他,然而「不缺席」是最重要的,希望在往後衆多的藝術節中「傳統」可別缺席了。在少數中與「傳統」爲伴的是才改變方針的「裕隆藝術季」,去年第四屆裕隆藝術季以「客家戲夢、原鄕之歌」爲題,做通俗歌曲、音樂創作曲與美術攝影巡迴展,雖然場數不多卻巡迴到各客家重鎭,是極具特色的系列。
校園、社區藝術節發展蓬勃
過去的校園演出常被「關」在校園大門內,自國立藝術學院爲「敦親睦鄰」開始舉辦「關渡藝術節」之後,「師大藝術季」、「東海藝術月」等也開始以學校師生及社團的演出做地區性的藝文活動。藝術學院與東海大學因地理位置關係,較能發展成一區域性藝文活動中心;而師大已位於市區內,再加上演出地點又部分選定於國家音樂廳或演奏廳,其定位與目的與過去的「師生發表會」不易區隔也容易造成混淆。「東海藝術月」第一屆以社團爲主的特色在去年第二屆中已不復見,校外之專業演出團體比例竟高達七成,且一個月演出二十場次,恐怕不祗主消費群的在校生消受不了,主辦的學生社團也吃不消,而藝術月的原創意義也模糊了。反觀「關渡藝術節」在地利人和下已逐漸開展規模,對每年請來的國外演出者也能做到觀摩、敎學相長的良性互動,再加上體貼的「轉運客車」服務,倒也吸引不少台北地區觀衆。
提到地區性,去年有個以戶外演出爲主的新藝術節「台北頂好玩──東區藝術節」。在國外常有社區劇場、社區樂團或社區表演活動,國內倒是第一次出現以地區居民對象的活動,表演者有大人小孩、一半來自東區的學校或團體、也有部分職業團體,所有的演出活動與裝置藝術全在敦化南路、仁愛路口的圓環附近,並結合東區一百多商家做十二天的活動。且別論「藝術與生活結合的盛會」這般「莊嚴」的口號,這個社區藝術節結合居民與商家共同參與就已促成「住商社區」共同體的完成,日後社區中的表演團體若有難,相信東區的商家不會不伸援手,這才是社區藝術活動的最好成果。
事後評估制待建立
從小劇場「轉戰」綜合性藝術演出系列的「皇冠藝術節迷你小劇展」,雖名爲「劇展」其實已包含音樂舞蹈戲劇之各項演出,然而他仍盡職的發揮「小劇場」應有的角色──鼓動藝術工作者的創作與嘗新實驗,同時也藉皇冠小劇場本身的特色「搧動」觀衆的主動參與──「神祕之夜」不做解釋,只求參與!是衆多綜合性「藝術季」中仍能保有其劇場與節目特色者。
從去年增加的戲劇季、藝術季中,我們看到「大部頭」嘉年華會型的藝術季已不再具有利位置,新出線的系列演出各有其特色,專業劇場不是唯一的選擇,西方的表演藝術也不是唯一的管道。如何不斷的在製作、嘗試、演些「出這藝術季」中獲得正確的製作演出指標,恐怕仍有待建立一套表演藝術界一直欠缺的──「事後評估」制度。
文字|邱瑗 美國伊利諾大學戲劇、音樂碩士
在台灣已行之有年的藝術節在去年達到高峰,近二十個各式藝術節/季,流轉於各表演場地,雖然內容型態仍多有重複,但在「大部頭」嘉年華會藝術季不再具有利位置、專業場地不是唯一選擇、西方的表演藝術也不是唯一管道的情形下,新增戲劇類藝術節因定位明確、有效掌控、區隔觀眾,建立了獨特性。
附表一:戲劇類(註:☆爲首屆舉辦)
|
節目名稱 |
主辦 |
期間 |
地點 |
特定對象群 |
特色/宗旨 |
☆1. |
華燈’95戲劇節 |
華燈藝術中心 |
84年3 - 4月 共6作品,16場次 |
台南: 華燈演藝廳 |
社會靑年與部分中年以上觀眾。(未如預期踴躍) |
華燈演藝廳係由敎堂改建成小劇場,專門演出小型之實驗劇展。 |
☆2. |
四流巨星藝術節 |
台灣渥克劇團 |
84年5〜9月 共16作品,59場次 |
台北: 台灣渥克咖啡劇場 |
共2184人次 |
非劇場空間的前衛性、實驗性演出,包括「小劇場」及「小小劇場」之作品。(比之off and off-off-Broadway Theater) |
☆3. |
調戲ー夏戲劇節 |
中時晚報、文建會 |
84年6〜8月 共6作品,16場次,加一天開幕活動 |
台北: 大安森林公園 幼獅藝文中心 國立藝術館 |
一般市民 |
主題:「讓台下的走上台」、「創造戲劇空間」。除優劇場的揭幕演出外,均爲專業劇(樂)團製作,由各行各業之業餘團體演出,如:花旗銀行打擊樂團、工人綜藝歌舞劇團、企業家表演俱樂部。 |
4. |
1995台北國際偶戲節 |
文建會(國立藝術學院承辦) |
84年7月8〜21日 共九國十餘團隊演出 |
高雄縣 南投縣 台北關渡 (包括戶外踩街與室內劇場) |
雖未定位於兒童節目,但小觀眾的確較踴躍。 |
一反其他巡演活動,爲自南而北之演出程序,並在南投參加城隍爺生日踩街遊行。7月21日在台北民間戲神田都元帥和西秦王爺生辰的祖師會中落幕。是少數能眞正與風土民俗結合,且落實推動的「節慶系列」。 |
5. |
破爛生活節「後工業藝術祭」(第二屆) |
吳中煒、林其蔚、李疾 |
84年9月8〜10日 13團隊演出 |
台北: 永福橋河畔公園 |
主題明確、也因此自然藉題區隔觀眾。 |
所謂「邊緣」、「另類」、「地下」的表演,在城市廢棄的邊緣進行激進的美學爭論。「觀眾」成為被演員以語言或肢體挑釁的對象。 |
6. |
九歌兒童藝術節 |
九歌兒童劇團 |
84年7〜8月 |
台北、南投、台南、高雄 |
兒童 |
以偶與人共同演出,每年定期演出。(三齣兒童劇+—場童歌演唱會) |
7. |
牛耳國際兒童藝術節 |
牛耳藝術經紀公司 |
84年7〜8月 |
全省巡迴演出 |
兒童 |
以國外各種偶戲、默劇為主,並以「觀眾指南」,先透過家長協助孩子們看戲。 |
附表二:綜合類
|
節目名稱 |
主辦 |
期間 |
地點 |
特定對象群 |
特色/宗旨 |
1. |
文藝季(第十五届) |
文建會 各縣市文化中心 |
84年2〜5月 |
全省各文化中心 |
|
以「人親、土親、文化親」爲號召,活動分爲:社區造街系列、產業文化系列、聚落生態系列、人文藝術系列、及硏討座談系列。 以地方特色爲主題:屛東──音樂;花蓮──環境劇場與鄕土藝術;苗栗──客家採茶樂;台中縣──泰雅文化祭;澎湖──媽宮巡海等。 |
2. |
台北傳統藝術季(第九屆) |
台北市立國樂團 |
84年2〜5月 共23單元,44場次 |
台北 |
|
以本土、兒童、演奏、尖峰及國際五系列做主題與觀眾之區隔,較之過去略見用心包裝,以 「傳統中力求創新」爲宗旨,但「傳統與創新之間」界限已逐漸模糊。 |
3. |
國際藝術節(第十五屆) |
新象文敎基金會 |
84年2〜6月 |
全省 |
|
雖爲民間開風氣之先的「國際藝術節」,但已淪落爲整體行銷,而無主題特色之藝術節舉辦「崑曲校園扎根之旅」系列活動。 |
4. |
皇冠藝術節迷你小劇展(第二屆) |
皇冠小劇場 |
84年3〜4月 共8單元,20場次 |
台北: 皇冠小劇場 |
|
包括繪畫、迷你小劇展、舞展、演講、音樂會,強調大人小孩一起來,但仍以舞蹈空間爲中心之展演。 |
5. |
師大藝術季(第二屆) |
國立師範大學 |
84年5〜6月 |
台北: 師範大學 國家兩廳院 |
|
爲師大音樂、美術、舞蹈系師生聯合演出。 |
6. |
東海藝術月(第二屆) |
東海大學 |
84年5月3〜31日 共20場次 |
台中: 東海大學 |
校園及社區居民 |
分音樂、舞蹈、戲劇、戲曲、講座,校園社團與校外職業常設團比例爲1:3。 |
7. |
關渡藝術節(第三屆) |
國立藝術學院 |
84年6〜7月 共6類20項,69場次 |
台北: 關渡 |
北投、淡水、關渡社區居民 |
「休閒生活新主張」鼓動地區藝文活動。除各系演出外,也邀請國外團體演出及舉辦硏習講座。 |
8. |
台北頂好玩──東區藝術節(第一屆) |
中華民國都會發展協進會 |
84年9月27日〜10月8日 共一百餘商家,37表演團體 |
台北: 東區 |
東區居民與商家 |
裝置藝術、及成人、孩童之各種表演團體共 12天之戶外展演。主題爲「藝術與生活結合的盛會」,希望以具體的行動,促進居民及商家的共同參與,進而創造整體性的公共利益,並維持社區的良性成長。 |
9. |
TIFA台北國際藝術節(第三屆) |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
84年9月20日〜12月2日 共17項,49場次 |
台北: 國家兩廳院 |
|
以名家爲號召之典型大型綜合藝術展演。 |
10. |
裕隆藝文季(第四屆) |
裕隆汽車 |
84年10〜11月 |
全省6城鎮 |
|
以「客家戲夢、原鄕之歌」爲主題,內容分三部分:「台灣客家歌、風騷新寳島」、「戲說客家今與昔──客家風情美術攝影展」、「原鄕之歌舊曲新調──客家風情發表會」 |
11. |
台灣省音樂藝術季(第四屆) |
台灣省立交響樂團 |
84年10月〜85年4月 共10單元 |
全省 |
|
以省交爲演出主體,另有硏討會及專題演講、歌仔戲、兒童劇等節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