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藝術節

相關文章 54 篇
  • 《歐蘭朵》
    焦點專題 Focus

    期待「從外而內」的轉向:談國家場館在製作中的角色

    在現今「走出國際」的趨勢或需求下,市場同時意味著買票進場的觀眾,與引進節目的策展人與機構。在非常理想的狀態中,總會希望這兩種市場都能被關照。

    文字|白斐嵐、劉振祥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2017嘉義藝術節」網頁。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6:縣市藝術節慶,搶搶滾為哪樁? 地方藝術節百家爭鳴 密集演出令人目不暇給

    各縣市舉辦各種藝術節慶是常事,不過這一兩年來的密度與數量之高,也相當令人吃驚。細屬各縣市的表演藝術節,有的歷史悠久,有的是今年新創,有的能提出論述,有的是湊齊一起行銷,究其根源,除了當地政府希望能為居民提供更多優質的演出活動,給予演藝團隊演出或交流的機會,另一則是來自文化部補助活化縣市文化中心劇場營運計畫所產生的效應。

    文字|呂弘暉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 德國「夏天的故事」音樂節
    專題

    秘境藝術派對 要你不只是想像

    「工作都已經那麼累了, 難道放個假還要舟車勞頓嗎?」 誰說找不到?誰說到不了? 在那些你平常不會想到要去的地方, 在那些你必須拔一下山、涉一點水, 才能看見的風景裡, 蘊藏著鄉民們滿滿的能量, 潛伏著插上音箱的電吉他。 那裡有慶典, 要跳著聽、站著看, 坐著休息、躺著睡,都行。 不只是音樂與戲劇, 或許還有詩歌、電影, 與美食相伴。 讓我們走入山林、拜訪鄉間、 機會難得,只要出發就有所得, 讓我們在不那麼便利的旅行中, 發現生活原來可以 不只是想像!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91期 / 2017年03月號
  • 打著「跨界文學」名號,《青絲劍》幕後製作和行銷方法已漸成模式。
    新銳藝評 Review

    品牌加持效益?

    一心製作新戲愈見求變企圖,嶄新處不只劇本,連製作團隊也是,近幾年愈加採行歌仔戲與文學、現代劇場、崑劇、京劇、流行音樂工作者「異業合作」,透過該領域名人「品牌」的號召,帶來戲曲圈外的觀眾;其外來背景又活絡劇團創作思考與促長演員技藝,都是好的刺激。只是,名人效益是否符合每齣戲的方向,以及如何鞏固劇團本身雙小生和武打見長的「品牌」,猶有嘗試空間。

    文字|陳韻妃、一心戲劇團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 弗莉雅.蕾森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專訪比利時資深表演藝術策展人 弗莉雅.蕾森 我們是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橋梁

    曾發掘過重要藝術家如舞蹈家威廉.佛塞、劇場導演卡斯鐵路奇、編舞家布拉德勒的弗莉雅.蕾森,是比利時資深藝術節總監及策展人,六月初應邀來台擔任第十四屆台新藝術獎的國際決選評審,本刊趁此機會進行專訪。在訪談中,她表示,身為藝術總監或策展人,重要的是「要相信藝術的力量、相信藝術家。」「要盡一切可能讓藝術家被看見,讓藝術家和觀眾相遇,在觀眾身上下功夫。」

    文字|貢幼穎、許斌
    第283期 / 2016年07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紙上藝術節談兵

    經過多年的努力,今年台灣八個表演團隊終於在文建會的帶領下遠赴法國亞維儂藝術節,站上了國際舞台。夏天的亞維儂不僅名聲透台灣,藝術節也成了表演藝術的一種「儀式」。 而事實上,今年台灣的藝術節「湊巧」也特別多,台北市甚至舉辦了結合三千位藝術家的藝術節。今月,焦點轉回國內,就讓我們以不同的角度來解讀這一持續一九九八年的「藝術節現象」。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70期 / 1998年10月號
  • 國外知名藝術節雖足以成爲國人豔羨並效法之對象,但對於「藝術節」的認知、詮釋與做法各異,必須考量自我的目標與能力。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節的藝術

    「我們是不是太迷信藝術節了?」藝術節的舉辦雖然豐富了台灣的表演藝術舞台,學者專家卻以更宏觀的角度探討「藝術節」是否有其他更多元的發展空間。

    文字|楊莉玲、白水
    第70期 / 1998年10月號
  • 結合了錄影藝術、裝置藝術的捷克前衛設計作品。
    布拉格

    從布拉格四年展中看劇場藝術未來的向度

    許多跨領域的相關現代藝術與科技,被嘗試借用於劇場形制之中;除了常用的多媒體科技的錄影、攝影、幻燈、環場音效,甚至電腦動畫、電腦燈光之外;工業材質及日常素材的引用,及裝置藝術、地景藝術等觀念與空間手法的運用,在在都豐厚了劇場藝術視覺上的呈現,相信這樣多方位的實驗與實現,在二十一世紀初期會更加活絡。

    文字|張維文
    第81期 / 1999年09月號
  • 來自澳州的凱瑟琳.巴瑞(Cazerine barry)。
    台北

    舞蹈勢力新開展──小亞細亞舞蹈網絡

    已舉辦兩年的「小亞細亞藝術節系列活動」,除陸續擴大的戲劇交流之外,今年更將觸角伸向舞蹈。邀集日本、台灣、香港和澳洲的獨舞家同台,在三個星期、三個不同國家的演出與敎學中,彼此相互分享與交流,企圖開創「小亞細亞」合作新模式。

    文字|吳小分、Cazerine barry
    第81期 / 1999年09月號
  • 由中國青年藝術劇院演出,曹克非執導的《在路上》。
    台北

    蔓延中的戲劇網路

    台北、東京與香港三地共同策劃舉辦的亞洲小劇場網絡,整個活動在香港的呈現最爲完整,不僅增加新加坡、上海與深圳的演出團體,還開辦「錄影茶座」的討論空間。此外,今年甫加入主辦單位的韓國釜山慶山大學也是一別具特色的演出據點。

    文字|吳小分、皇冠小劇
    第81期 / 1999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集體出擊,「劇」運大「展」!?

    繼早期的「青年劇展」、「世界劇展」、「實驗劇展」之後,國内現代劇場界近年來再度流行以「劇展」、「戲劇節」或「藝術節」等匯演的形式為名,聚集各家創作,進行聯合演出。從南到北,每年數十個大大小小的劇展,相對於零星的單一劇目演出而言,作品產量實在驚人。 較諸世界其他國家的現代劇場發展,台灣的「劇展」經驗不可不謂特殊,儼然成為目前小劇場團體每年發表創作的主要園地;細數目前活躍於劇場界的人物,更不乏從昔日的劇展裡嶄露頭角的例子。縱使在日前文建會宣布「演藝團隊發展扶植計畫」中,劇展的生產主力──小劇場團體幾乎全軍覆沒的情況下,今年的匯演現象仍有蔚然成風之勢。 値得觀察的是,在有限的製作條件之下,究竟劇展只是國内小劇場團體迫於形勢使然的短線操作策略,還是能夠成為一口持續結合資源與創意的活水,源源不絶地灌溉國内現代劇場創作深耕的土壤?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99期 / 2001年03月號
  • 三月底開始的第七屆「皇冠藝術節」節目眾多,圖為姜富琴的《備忘錄》。
    特別企畫 Feature

    全島走透透,搞搞新點子 二〇〇一年劇展大預覽

    文字|楊美英、李育芳
    第99期 / 2001年03月號
  • 《我的天使朋友》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超有特色!主題藝術節出擊

    「超親密小戲節」以偶為媒介,以「地圖立面化」為概念,將演出基地和周遭環境,串連成點、線、面。 「歡迎光臨.永康藝族」讓表演走進社區,「食、衣、住、行、育、樂」變身快閃行動,拉近民眾與藝術的距離。 「女節」為女性創作者發聲平台,廣納主題、形式、風格大不同的女性創作,「去中心、反理性」,打破「藝術節」慣有的遊戲規則。 「開房間」計畫以一間旅館客房為發想,每場演出僅限一位觀眾觀賞,追求劇場觀賞的最小經驗值。 在台灣,這些見證小劇場生命力的另類主題藝術節,正游擊式地進行一次又一次的美學突擊、串連匯演。在國外,又有哪些主題特色鮮明、充滿奇想的藝術節,等你來發現?如果你是策展人,你又會怎麼玩?

    文字|本刊編輯部、女人組劇團
    第223期 / 2011年07月號
  • 草地饗宴
    企畫特輯 Special

    轉動大風車 Fun玩表演藝術!

    一座巨型風車矗立在華山文創園區的草原上,參與的眾人是推動的風,一起與冒險逐夢的騎士唐吉訶德,轉動了台灣表演藝術的新能量。即將於十月六日至十一月四日登場的「華山藝術生活節」,今年以「風車」為精神象徵,在幕啟幕落,剎那永恆的感動中,留下回憶,一起醞釀,一起茁壯,共同透過表演藝術,創造一個時代的美好。

    文字|本刊編輯部、Fion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 今年「新視野藝術節」開幕作品是優人神鼓的《時間之外》。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跨過十年 前瞻更多可能

    首辦於二○○二年的「新視野藝術節」,今年剛好跨入第十年,回顧十年來的企畫,「亞洲」和「跨文化」可說是該藝術節的關鍵字,但「新視野」的「新」是什麼?而它為何、如何、為誰展示?在「跨文化」的大潮和多媒體的廣泛運用甚至是氾濫之下,一個立足亞洲,在號稱國際都市的城市中舉辦的藝術節,如何越過這些迷思,找回自己在亞洲以至在世界的定位,以能提升競爭力去面對其他鄰近城市的演藝市場,成為「新視野藝術節」保有創意和持續發展所要思考的問題。

    文字|陳國慧、許斌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 郭文景的歌劇《鳳儀亭》把川劇青衣和京劇小生放上西方歌劇舞台。
    紐約

    林肯中心邀演 中國藝術家展演多元創作道路

    今年七月的林肯中心藝術節排出三檔中國藝術家的節目:郭文景的室內樂歌劇《鳳儀亭》、陶身體劇場的兩支舞蹈和布袋戲師傅楊輝的《操偶師的故事》。三個表演固然各有不同,他們的創作者不同的生命歷程,更反映了中國藝術家愈來愈多元的藝術道路。

    文字|謝朝宗、Julia Lynn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 柏林喜歌劇院今年第五次舉辦「喜歌劇院藝術節」,共有七齣歌劇接連上演。圖為歌劇院外牆上的宣傳掛幅。
    柏林

    藝術總監送舊迎新 「喜歌劇院藝術節」歡慶第五屆

    七月初上陣的「喜歌劇院藝術節」,在一週內一口氣演出七檔製作,讓歌劇迷樂得天天到劇院報到。這次的活動也正逢新舊任藝術總監交接:任期屆滿十年的荷莫基為喜歌劇院打造了新氣象,卸任後將轉至蘇黎士歌劇院;接棒者是澳洲籍的巴瑞.考斯基,他表示想要把歌劇的定義擴大,從巴洛克歌劇到現代音樂劇都一把抓,要讓歌劇院興盛,受到觀眾歡迎。

    文字|陳思宏
    第236期 / 2012年08月號
  • 里昂Les Nuits de Fourvière藝術節音樂戲劇馬戲舞蹈及夜間活動全都有,圖為今年的海報之一。
    巴黎

    走出巴黎 到處去玩藝術節

    藝術節是法國的夏季特產,為了吸引觀光人潮,各城鎮莫不用心推出各種藝術節。這個時節,也就是走出巴黎,到處體驗各地節慶藝術活動的好機會。

    文字|謝宜靜、Les Nuits de Fourvière 2012
    第236期 / 2012年08月號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典範轉移的21世紀?

    隨著政經局勢的變遷,廿一世紀,世界的焦點再度轉向東方,在表演藝術界亦然,從歐洲劇院紛紛以「亞洲」為策展主題即可見端倪。在這波亞洲熱中,西方世界是如何看待這股趨勢?而身居亞洲的我們,又該如何面對?

    文字|鄒欣寧
    第236期 / 2012年08月號
  • 1996年第一屆女節演出:魏瑛娟的《我們之間心心相印》。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外圍勢力的美學游擊戰

    台灣這股強調「邊緣」、「實驗」、「地下」,拒絕進入體制「收編」,反全球化浪潮和資本主義消費的非主流勢力,自八○年代小劇場運動至今就不斷地以各種型態和名目,從外圍進行一次又一次的美學突擊、串連匯演。有別於官辦大型藝術節的拼盤式大雜匯演出,這種訴諸特定族群的「秘密結社」、「內部聯歡」的另類藝術節,其實往往主題鮮明,在策展的理念和行動上,更顯企圖和野心。

    文字|廖俊逞、許斌
    第223期 / 2011年07月號
123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