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串連「打群架」 成敗關鍵皆在「人」
這兩年來,不僅可看到地方文化局串聯所舉辦、數量爆棚的藝術節,也可看到場館之間日益緊密的合作網絡,現今台灣表演藝術的運作機制,團體戰不僅是現在進行式,也是未來的趨勢。場館之間的合作,不僅在節目的共製,也在空間的分享運用;而縣市文化局的連線合作,更是造就地方藝術節的蓬勃關鍵。但在藝文資源串聯的過程裡,「人」是其中最大的關鍵,需有願意投注心力的承辦者與主事者,成果才能延續
這兩年來,不僅可看到地方文化局串聯所舉辦、數量爆棚的藝術節,也可看到場館之間日益緊密的合作網絡,現今台灣表演藝術的運作機制,團體戰不僅是現在進行式,也是未來的趨勢。場館之間的合作,不僅在節目的共製,也在空間的分享運用;而縣市文化局的連線合作,更是造就地方藝術節的蓬勃關鍵。但在藝文資源串聯的過程裡,「人」是其中最大的關鍵,需有願意投注心力的承辦者與主事者,成果才能延續
各地藝術節舉辦多年,往年面貌多是各團製作的巡迴大串連,但近年加入了策展概念,讓個別藝術節呈現出具自我特色的面貌,如今年首次舉辦的「跳島舞蹈節:新竹跳」、邀來前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耿一偉策展的「桃園鐵玫瑰藝術節」、基隆「聽潮招待所」等。「藝術節就是創造一次人與人相聚的時刻」如何讓這樣的相遇有更多可能,讓藝術與人得到更有意義的互動,是在地藝術節可持續深耕的課題。
「工作都已經那麼累了, 難道放個假還要舟車勞頓嗎?」 誰說找不到?誰說到不了? 在那些你平常不會想到要去的地方, 在那些你必須拔一下山、涉一點水, 才能看見的風景裡, 蘊藏著鄉民們滿滿的能量, 潛伏著插上音箱的電吉他。 那裡有慶典, 要跳著聽、站著看, 坐著休息、躺著睡,都行。 不只是音樂與戲劇, 或許還有詩歌、電影, 與美食相伴。 讓我們走入山林、拜訪鄉間、 機會難得,只要出發就有所得, 讓我們在不那麼便利的旅行中, 發現生活原來可以 不只是想像!
一心製作新戲愈見求變企圖,嶄新處不只劇本,連製作團隊也是,近幾年愈加採行歌仔戲與文學、現代劇場、崑劇、京劇、流行音樂工作者「異業合作」,透過該領域名人「品牌」的號召,帶來戲曲圈外的觀眾;其外來背景又活絡劇團創作思考與促長演員技藝,都是好的刺激。只是,名人效益是否符合每齣戲的方向,以及如何鞏固劇團本身雙小生和武打見長的「品牌」,猶有嘗試空間。
曾發掘過重要藝術家如舞蹈家威廉.佛塞、劇場導演卡斯鐵路奇、編舞家布拉德勒的弗莉雅.蕾森,是比利時資深藝術節總監及策展人,六月初應邀來台擔任第十四屆台新藝術獎的國際決選評審,本刊趁此機會進行專訪。在訪談中,她表示,身為藝術總監或策展人,重要的是「要相信藝術的力量、相信藝術家。」「要盡一切可能讓藝術家被看見,讓藝術家和觀眾相遇,在觀眾身上下功夫。」
經過多年的努力,今年台灣八個表演團隊終於在文建會的帶領下遠赴法國亞維儂藝術節,站上了國際舞台。夏天的亞維儂不僅名聲透台灣,藝術節也成了表演藝術的一種「儀式」。 而事實上,今年台灣的藝術節「湊巧」也特別多,台北市甚至舉辦了結合三千位藝術家的藝術節。今月,焦點轉回國內,就讓我們以不同的角度來解讀這一持續一九九八年的「藝術節現象」。
「我們是不是太迷信藝術節了?」藝術節的舉辦雖然豐富了台灣的表演藝術舞台,學者專家卻以更宏觀的角度探討「藝術節」是否有其他更多元的發展空間。
許多跨領域的相關現代藝術與科技,被嘗試借用於劇場形制之中;除了常用的多媒體科技的錄影、攝影、幻燈、環場音效,甚至電腦動畫、電腦燈光之外;工業材質及日常素材的引用,及裝置藝術、地景藝術等觀念與空間手法的運用,在在都豐厚了劇場藝術視覺上的呈現,相信這樣多方位的實驗與實現,在二十一世紀初期會更加活絡。
已舉辦兩年的「小亞細亞藝術節系列活動」,除陸續擴大的戲劇交流之外,今年更將觸角伸向舞蹈。邀集日本、台灣、香港和澳洲的獨舞家同台,在三個星期、三個不同國家的演出與敎學中,彼此相互分享與交流,企圖開創「小亞細亞」合作新模式。
台北、東京與香港三地共同策劃舉辦的亞洲小劇場網絡,整個活動在香港的呈現最爲完整,不僅增加新加坡、上海與深圳的演出團體,還開辦「錄影茶座」的討論空間。此外,今年甫加入主辦單位的韓國釜山慶山大學也是一別具特色的演出據點。
繼早期的「青年劇展」、「世界劇展」、「實驗劇展」之後,國内現代劇場界近年來再度流行以「劇展」、「戲劇節」或「藝術節」等匯演的形式為名,聚集各家創作,進行聯合演出。從南到北,每年數十個大大小小的劇展,相對於零星的單一劇目演出而言,作品產量實在驚人。 較諸世界其他國家的現代劇場發展,台灣的「劇展」經驗不可不謂特殊,儼然成為目前小劇場團體每年發表創作的主要園地;細數目前活躍於劇場界的人物,更不乏從昔日的劇展裡嶄露頭角的例子。縱使在日前文建會宣布「演藝團隊發展扶植計畫」中,劇展的生產主力──小劇場團體幾乎全軍覆沒的情況下,今年的匯演現象仍有蔚然成風之勢。 値得觀察的是,在有限的製作條件之下,究竟劇展只是國内小劇場團體迫於形勢使然的短線操作策略,還是能夠成為一口持續結合資源與創意的活水,源源不絶地灌溉國内現代劇場創作深耕的土壤?
大大小小耍能耐,新知舊雨一起來。劇展既已成爲各類劇場族群每年聚衆發聲的重頭戲,那麼今年呢?匯演的活動模式果眞繼續延燒全島! 著眼於未來主人翁──兒童爲對象的劇展;今年一月,洗把臉兒童戲劇節(芳劇團、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洗把臉兒童劇團)於台南市獨角仙劇場率先起跑;四月份,老牌的耕莘文教基金會也打算增加兒童藝術季的系列活動;七月,曾經推出「一九九八九歌兒童藝術節」的九歌兒童劇團,將再次以「2001九歌故事劇場嘉年華」饗宴小朋友們。至於第五屆「兒童戲劇親子遊」,自從台北市兒童戲劇協會一九九五年承辦首屆,綜合了演出活動、師資研習、親子講座,巡迴不同縣市,推展兒童戲劇,今年是否照常出動,要看經費爭取的結果。 接下來,三月二十四、二十五日兩天,台中五二零劇場負責人李允權歡迎有興趣的民衆前往台中火車站旁的二十號倉庫,見識一下新近發展的公衆劇場,參加「2001倉庫藝術節」,白天欣賞開放式戶外劇場演出,投票選出「路霸獎」,以及藝術市集、街頭繪畫、戶外裝置展,晚上欣賞進駐表演團隊──象劇團演出的《羅生門》。 三、四月間,活動互撞得興奮不已:高雄市「豆皮藝文咖啡館」招募了陳德安《愚人船》、梁若珊《如易生活》等人共同參與「豬頭劇展」。台北市新世代劇團於三月三十一日至四月八日期間,舉行「青少年戲劇聯演」,演出學校包含台北縣市十二所國、高中戲劇社,如北一女、中山女高、三重碧華國中歌仔戲社等。三至五月,第七屆皇冠藝術節,推出莎妹劇團王嘉明《默默》、無獨有偶劇團《賣翅膀的男孩》、雙妹賣舞團《瘋 繼續吹》、舞蹈空間楊銘隆編舞《須臾時集》、姜富琴《備忘錄》,精采可期。 四月時節,號稱「第一屆台灣小劇場復甦運動」──「喚醒大師的魂」戲劇節虎虎生威,第一波預計介紹布萊希特(史詩劇場)、沙特(存在主義)、伊歐涅斯科(荒謬劇場)、亞陶(殘酷劇場)四位前衛劇場大師之經典名作。巧合的是,台中五二零劇場負責人李允權也打算年底舉辦「第一屆大師演繹劇展」,鼓勵新生代改編千錘百鍊的經典文本,將貝克特、柏格曼等大師的作品賦予新面目。 至於已辦了兩屆「戲班子藝術節」的戲班子劇團,經理劉靜婉爲了該團未能入選新年度的文建會扶植團隊名單,正感沮喪。她表示,考慮到排練場租約的問題,原定年底舉辦的第三屆戲班子藝術節勢必提前至五月,依舊維持連演三十場的
「超親密小戲節」以偶為媒介,以「地圖立面化」為概念,將演出基地和周遭環境,串連成點、線、面。 「歡迎光臨.永康藝族」讓表演走進社區,「食、衣、住、行、育、樂」變身快閃行動,拉近民眾與藝術的距離。 「女節」為女性創作者發聲平台,廣納主題、形式、風格大不同的女性創作,「去中心、反理性」,打破「藝術節」慣有的遊戲規則。 「開房間」計畫以一間旅館客房為發想,每場演出僅限一位觀眾觀賞,追求劇場觀賞的最小經驗值。 在台灣,這些見證小劇場生命力的另類主題藝術節,正游擊式地進行一次又一次的美學突擊、串連匯演。在國外,又有哪些主題特色鮮明、充滿奇想的藝術節,等你來發現?如果你是策展人,你又會怎麼玩?
一座巨型風車矗立在華山文創園區的草原上,參與的眾人是推動的風,一起與冒險逐夢的騎士唐吉訶德,轉動了台灣表演藝術的新能量。即將於十月六日至十一月四日登場的「華山藝術生活節」,今年以「風車」為精神象徵,在幕啟幕落,剎那永恆的感動中,留下回憶,一起醞釀,一起茁壯,共同透過表演藝術,創造一個時代的美好。
首辦於二○○二年的「新視野藝術節」,今年剛好跨入第十年,回顧十年來的企畫,「亞洲」和「跨文化」可說是該藝術節的關鍵字,但「新視野」的「新」是什麼?而它為何、如何、為誰展示?在「跨文化」的大潮和多媒體的廣泛運用甚至是氾濫之下,一個立足亞洲,在號稱國際都市的城市中舉辦的藝術節,如何越過這些迷思,找回自己在亞洲以至在世界的定位,以能提升競爭力去面對其他鄰近城市的演藝市場,成為「新視野藝術節」保有創意和持續發展所要思考的問題。
今年七月的林肯中心藝術節排出三檔中國藝術家的節目:郭文景的室內樂歌劇《鳳儀亭》、陶身體劇場的兩支舞蹈和布袋戲師傅楊輝的《操偶師的故事》。三個表演固然各有不同,他們的創作者不同的生命歷程,更反映了中國藝術家愈來愈多元的藝術道路。
創設於一九六四年的柏林「戲劇盛會」,是德語戲劇界中深具傳統的戲劇節,每年由五位評審在德語系國家中選出當代出色、具顚覆傳統的舞台劇,並邀其劇團於當年五月到柏林演出。然而,這個今年已邁入卅六屆的戲劇節,卻也漸漸從「顚覆傳統」而「自成傳統」,顯現出陳腐保守之象,但就觀察德語戲劇發展的目的而言,仍是一扇重要的門窗。
從這屆布拉格四年展當中,我們看到了劇場藝術這一百年來的演進,也看到了多元發展、兼容並蓄的明日願景;更看到了科技與藝術的結合,爲劇場整體的視聽效果提供了更大的表現可能;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人類智慧與靈魂在空間上交流、在時間上傳承的內在意義。
在這個藝術節裡,你看不到偶戲的過去,你看到的是偶戲的現在與未來。
七月初上陣的「喜歌劇院藝術節」,在一週內一口氣演出七檔製作,讓歌劇迷樂得天天到劇院報到。這次的活動也正逢新舊任藝術總監交接:任期屆滿十年的荷莫基為喜歌劇院打造了新氣象,卸任後將轉至蘇黎士歌劇院;接棒者是澳洲籍的巴瑞.考斯基,他表示想要把歌劇的定義擴大,從巴洛克歌劇到現代音樂劇都一把抓,要讓歌劇院興盛,受到觀眾歡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