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聘爲琵琶第音樂院作曲敎授的陳怡,是近年美國音樂院聘的極少數中國作曲家之一。(Jim Hair 攝)
藝鄉人 藝鄕人

東方音符向美國高等學府進軍 華裔作曲家陳怡

陳怡,這位少見的中國女性作曲家,目前擔任「美國婦女愛樂交響樂團」和「香堤克利男聲合唱團」的駐團作曲家。今秋起,陳怡將受聘爲琵琶第音樂學院的作曲敎授,是近年美國音樂學院聘任的極少數中國作曲家之一。

陳怡,這位少見的中國女性作曲家,目前擔任「美國婦女愛樂交響樂團」和「香堤克利男聲合唱團」的駐團作曲家。今秋起,陳怡將受聘爲琵琶第音樂學院的作曲敎授,是近年美國音樂學院聘任的極少數中國作曲家之一。

不論古今,女性作曲家在中國作曲界向來都是鳳毛麟角。一九八八年由作曲家周文中主持的「美中藝術交流中心」在紐約舉辦首次海峽兩岸中國作曲家會議,兩岸三地主要的作曲家,在會後留影。在這幀有歷史意義的照片中,靑一色的男性,唯一的女作曲家是來自中國的陳怡。

活躍於美國的華裔女作曲家

這位少見的中國女性作曲家,近年來活躍於美國作曲界,目前擔任「美國婦女愛樂交響樂團」和全美唯一的專業全職合唱團「香堤克利男聲合唱團」的駐團作曲家。今秋起,陳怡將受聘爲霍普金斯大學琵琶第音樂學院(Poabody Conservatory)的作曲敎授,是近年美國音樂學院聘爲作曲的極少數中國作曲家之一。

在美國學院敎授作曲的華裔作曲家,以六〇年代的周文中爲第一人,在哥倫比亞大學作曲系敎書多年。時隔三十年之後,上海出生、原任西雅圖交響樂團駐團作曲家的盛宗亮,去年受聘於密西根州立大學,今年陳恰更得到琵琶第音樂學院專任作曲的敎職。

談到陳怡,對於學生從不過譽的周文中表示,「陳怡是這批學生中,最肯下苦功的,願意去讀一些困難的科目,思想廣、有才能,很適合做敎育工作,未來有很大的發展。」

祖籍廣東的陳怡,畢業於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和周龍、譚盾、盛宗亮、瞿小松等近年在美受矚目的中國作曲家,都是文革後第一批學院訓練出來的作曲家,陳怡一九八六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作曲博士班,師事周文中、達維多斯基(Mario Davidovsky)學習作曲理論,一九九三年得到作曲博士學位。

三歲開始學鋼琴、小提琴的陳怡,來自書生世家,父母親都熱愛音樂。從小接受西洋音樂訓練,在北京音樂學院八年的中國音樂訓練,使得她擅長把東西方樂器的不同特色,交融在她的作品中。在爲西洋樂器所寫的作品中,她融入中國山歌的即興手法、吟唱、語調,以及京劇的韻白和腔調;而在爲中國樂器所寫的作品中,音高的組合,節奏的安排和複雜性,都是以前所沒有的;如將西洋吹管樂器的聲音,和極端音域,融入琵琶的表現中等。

在靑少年時期碰上大陸文革,陳怡也曾經歷上山下鄕的磨練。這段下放到民間的經歷,給她很大的感受,但在音樂上沒有直接的衝擊。一九七〇至一九七八年陳怡在廣州京劇團管弦樂團,擔任首席小提琴,開始接觸京劇文化。

一九七八年陳怡進入北京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五年的大學課程加上三年的硏究所,讓陳怡有系統的學習中國民歌、戲曲、曲藝、民族傳統樂器,同時也多次下鄕采風,搜集民族音樂。這些實地的生活經驗,「讓我了解到生活和敎育的意義,以及文化背景的重要性。」

陳怡以原始素材改寫成鋼琴獨奏曲《多耶》,就是當年下鄕采風的靈感,此曲獲得大陸全國第四屆作曲一等奬。「多耶」是廣西侗族傳統舞蹈形式,用於節慶或是迎客,領舞者即興喊唱,衆人圍圈慢步舞蹈,並和以「呀多耶」。由於此曲有濃厚的民間歌舞色彩,後來又改寫成管弦樂曲,在國內外廣被演奏。一九九五年,陳怡又把它改寫爲琵琶獨奏,由紐約的長風中樂團在其年度音樂會上,由閩小芬演出。

作品廣受歐美歡迎

陳怡近年來作品廣在歐美等主要的音樂舞台上演出。一九八八年爲大小提琴和女高音所寫的《如夢令二首》,在歐洲演出時,爲《法蘭克福匯報》譽爲「成功地將最古老的中國傳統與現代技術融於一爐,在這兒,中國特有的滑音和揉弦轉變成了稠密的、彷彿金絲編織的多種表現力,十分引人入勝。」此曲陳怡在一九九四年又寫了中國樂器版,以琵琶、箏和女高音組合。

而她於一九九五年所做的《第二交響樂曲》在加州首演時,《洛杉磯時報》評論:「一部具有釋辯威力和黑色美的傑作;通過精巧組合的音樂素材,形成激動人心,且帶哲理意味的強有力而令人難忘的陳述。」在卡內基音樂廳舉行美東首演時,《紐約時報》對此一演出亦大加讚譽:「拉開卡內基音樂會序幕的陳怡《第二號交響曲》,使人飽享耳福,它那極強烈的音樂形象令人回味無窮。」

而於去年完成,爲兩把小提琴和弦樂隊而作《琴簫引》,是應世界小提琴大師曼紐因(Maeslio Yenhudi Menuhin)所託而做,將西方的小提琴和弦樂隊產生如中國古琴和簫的音色,陳怡以兩把小提琴奏出了淸新幽怨的南國簫音,而弦樂隊則像是擴大了的古琴,抒情地表達出陳怡對質樸故鄕的眷戀。此曲將於今年八月十一日在林肯中心由曼紐因演出,是林肯中心第一屆藝術節節目之一。

將東方音樂帶入西方

藉由在美國婦女愛樂和香堤克利合唱團駐團作曲家的工作,陳怡把中國音樂文化帶入交響樂、室內樂等音樂舞台;而進入琵琶第音樂學院,陳怡自認更能把不同文化,多文化的資源帶進美國主流音樂敎育系統中。「茱麗亞音樂學院收百分之六十的亞洲人,但從沒想到加入亞洲文化的課程,這次是保守的音樂敎育體系第一次開了門。」陳怡表示。

位於巴爾的摩的「琵琶第音樂學院」,是美國排名前五名的音樂學院,就像茱麗亞音樂學院,以演奏著名,原本是純歐洲系統的獨立音樂學院,多年前因財政壓力而和霍普金斯大學合併,該音樂學院目前有兩位亞裔音樂敎授,一位日裔敎指揮,另一位華裔敎中提琴。

琵琶第音樂學院錄取委員會表示,他們選擇陳怡的原因而有三:一是陳怡的音樂,二是陳怡推動新音樂的熱情和活力,三是希望借著陳怡在新音樂中的經驗,以及在美國和國際樂壇的人脈,爲學院注入新血。

陳怡表示,出任敎職後,她將「會有一個新的舞台,可以把中國音樂文化普及到敎育系統,藉由音樂學院這個主要的鎭地,將東方文化帶到更高一層。現在只是一個開始。」

一九九三年,在「美國作曲家基金會」首屆「新駐團作曲計畫」(New Resi-dence)支助下,陳怡出任美國婦女愛樂交響樂團和香堤克利男聲合唱團的駐團作曲家,任期三年。「美國作曲家基金會」主要目標是藉由此一計畫,把新音樂帶到社區,每年有六個名額,由各交響樂團提出申請,美國婦女愛樂和香堤克利聯合聘請陳怡的申請案,在一百七十餘件中雀屛中選。

二年多來,這位華裔女作曲家,已經成爲加州灣區音樂界家喩戶曉的名字。她爲香堤克利男聲合唱團創作了《唐詩大合唱》、《美國民歌大合唱》,使得以往都是無伴奏合唱的香堤克利合唱團,終於有了可以和管弦樂伴奏合唱的曲目。這也是香堤克利合唱團首次演唱中國的唐詩。

除了要把好的作品,挑選給兩團,陳怡也要負責把現代音樂帶到學校中,灣區中學Aptos Middle School便經常演出陳恰作品,而灣區一帶許多中小學也都演奏過陳怡的作品。很多華裔學生寫信給陳怡,看到中國音樂在公立學校演出,「他們頭一次爲自己的文化自豪,可以在學校中和別的文化一起分享,得到同樣的承認。」

駐團作曲家,打響了陳怡在西岸的知名度,很多表演中心都請她策劃中國音樂節目或擔任顧問,如舊金山Old First Seri、加州首府賽克曼托交響樂團世界音樂系列等。一九九七年,中國民族樂團應邀到卡內基音樂廳演出,陳怡將擔任音樂前的主持介紹。

由於陳怡這二年任期非常成功,美國作曲家基金會每年在最重要的音樂雜誌Symphony Magazine中登公益廣吿時,都以陳怡的照片爲宣傳,使得這位華裔女作曲家聲譽日隆。

今年六月,陳怡將在舊金山舉行二場管弦樂和室內樂作品的音樂會,由婦女愛樂交響樂團和香堤克利男聲合唱團演出,內容包括她爲這兩團寫的主要作品,有《第一交響曲》、《歌墟》、《中國民歌合唱》、《唐詩合唱》,和《中國神話大合唱》的世界首演。

曾和英國廣播公司(BBC)交響樂團、美國作曲家管弦樂團等合作過的陳怡,今年同時得到古根漢基金會作曲硏究奬金以及美國文學藝術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利伯森作曲家大奬(Goddard Lleberson Fellowship)。陳怡是以到中國硏究音樂的計畫,得到古根漢硏究金,計劃九六和九七年回中國采風,作爲作曲原料。古根漢基金會是北美洲最大的基金會,鼓勵科學硏究、醫學、文學、音樂、發明創作等,音樂部分每年有四個名額。美國文學藝術院的作曲奬,是採推薦制,再由一百個終身會員挑選,每年只選兩位得奬人,中國作曲家周文中、盛宗亮、周龍等都得過此奬。

促進東西方音樂交流

談到遠期的目標,陳怡表示,她希望能把東西方音樂最好的本質和精華,介紹給大衆。而把東方音樂文化介紹到西方社會,同時致力推展現代音樂,是她合而爲一的目標。

從一九八六年來美以後,陳怡和其同爲作曲家的先生周龍,在東岸積極推動中國的音樂文化,他們和紐約的「長風中樂團」合作,每年甄選中國新音樂佳作,並定期在紐約的墨爾金廳舉行新音樂作品發表會,慢慢耕耘美國音樂界對中國新音樂的了解和興趣。

個子不高,但永遠精力旺盛,是陳怡給人的第一印象,她的活潑和熱情,和她同爲作曲家的先生周龍的沉默寡言,形成有趣的互補。

陳怡形容自己「愛勞動,很喜歡敎學生,」應邀講課時,常覺時間不夠,一延再延。願意把自己的經驗分享給別人,使得她很受學生的歡迎。琵琶第音樂學院作曲敎授,雖然是她的第一個全職的敎職,但之前她已在全美各地客座講學,如曼哈音樂學院、曼尼斯音樂學院、伊利諾大學、加州大學等。

白天忙於行政工作,每天夜裡十點以後到凌晨二點,萬籟俱寂時,或是週末假日,別人放假時,陳怡才能靜心創作,「因爲人家都過節,不會有電話打擾。」陳怡說。

在美國作曲和在中國不同,「不是寫了一部好作品,就是一個好作曲家,而是只要有一天你不寫作品,不寫出好作品,就不叫作曲家。」

 

文字|余怡菁  新聞工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十年播種,華裔作曲家在異地開花結果

八〇年代中期以後,在當時任敎於哥倫比亞大學的周文中引介下,一批中國年輕作曲家陸續來美深造,十年之後開花結果,在美國甚至歐洲音樂界慢慢產生影響。這一批作曲家,都是文革後第一批學院訓練出來的作曲家,有從上海來的盛宗亮、葛甘孺;來自中央音樂學院、從哥大畢業的周龍、陳怡、譚盾,以及以訪問學者來美的瞿小松。

「華裔作曲家進入美國,不過是這十年的事情,」周文中表示,大陸人才多,過去很多人有才能,但沒有機會,訓練出的很多都被埋沒了。而這批作曲家是在文革後、大學恢復招生所訓練出的第一批作曲人才。周文中表示,自一九七八年之後他常去大陸,在上海和北京音樂學院開現代音樂會,帶給年輕學生很大的震撼。

對於這批來自中國的作曲家,目前開始在音樂舞台和音樂敎育上產生影響,周文中認爲,「這是必然的發展」,而且就長遠來看,將會對美國音樂帶來很大的影響,但也要視作曲家本人的態度、及所受的東方音樂訓練而定。「越能把東方態度介紹進去,越能把亞洲作曲家獨立的美學觀點帶進美國,影響力就越大。」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