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近幾年來,許多人嘗試將舞台劇與其他媒體結合呈現,產生了舞台劇「電影化」與「電視化」的結果,然而這種結合除了是用攝影機將舞台表演攝錄轉播之外,似乎見不到有什麼具新意的創作。請問您個人對這些實驗性的結合做法,有何評價?您認爲這些做法還有哪些可以突破改進之處?又,您認爲在這種泛媒體的時代中,身爲戲劇表演之母的舞台劇,應如何自處,並開創出新的格局?
(台中.劉淸彥)
答:舞台表演結合了電視電影或現場攝錄轉播或幻燈,這是時代趨勢,客觀來說沒什麼對錯,但是當然有好壞之分,看導演的結合判斷是否成熟。有時是喜好作怪,有時是基於沒有自信、怕自外於潮流顯得不上進,有時是不了解自己樸素的舞台已有自足的魅力。當然,在這些壞例子之外也有許多好例子。
每齣戲都是一個「體」,不相干的元素放進來總有爲難之處,融爲一體是個愼重,且要花時間的工作,而我知道絕大多數本地的導演都在演出前一天彩排時才看到那個科技媒體的出現。我以前作品中好像一直不曾使用過多媒體,舞台衆多元素中我較偏愛「人」本身,不習慣在「人」身上裝飾過多。
面對這樣的泛媒體時代,舞台劇大可以與它愉快的結合;只是我說過了,要愼重。如果創作者拒絕這樣的結合,那麼相形之下,舞台劇的特點就該更淸楚明確地凸顯出來,即「表演」本身。台灣的舞台劇還在起步,不論編劇、導演或演員,前面的路還很長遠,要達到所謂「新的格局」還有很多事要做。離開包裝,「體」本身的能耐美醜會更被期待,更被要求。我反而認爲這是更純、更好的事。
文字|金士傑 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