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金士傑

相關文章 54 篇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在蘭陵的教室裡

    當吳靜吉博士踏進表演36房的排練場時,金士傑正在梳整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中的一個片段;劉若瑀拉了椅子過來,聽吳博士說著此前伴隨優人神鼓出國的種種閱聞。吳靜吉給優人提了些建議,像以前那樣;更趁金寶在排戲時,聊了很多天,也像從前那樣。 一九七七年,金士傑從周渝手中接下了耕莘實驗劇團,他開始招兵買馬,也拜託吳靜吉加入指導,讓大夥一同接受他從美國La MaMa引進的各種劇場經驗、表演遊戲、家庭作業等奇奇怪怪的訓練。即使常如「瞎子摸象」般摸不著邊、像「丐幫」一樣衣衫襤褸、大汗淋漓,又迫不及待地努力吸收,抑或有人不願跟著揮霍青春,而作罷離去。留下來的,抵抗著焦慮和些許失落,也產生了一種豁達:反正沒錢、想做舞台劇,不管剩幾個人、在哪裡演都可以。那已是四十年前的事了。 而今「蘭陵」再次回到劇院,並以《演員實驗教室》為題,重新串接過往的劇場練習,要將許多未能說出的事、走過人生所積累的小小事件、潛藏在心中的秘密情事,化作一幕又一幕的生命獨白。這其中有卅多年前首次演出的原始班底,也包括過去曾坐在台下、深獲啟發而加入蘭陵訓練的「前」文青。他們不提「當年勇」,我們也不話「英雄事」,便從吳靜吉博士個人的歷程出發,聽聽他何以從教育心理學博士成了劇場顧問、從內向青年成了跨界先鋒;也請金士傑與馬汀尼同場對談,看看他們的生命如何與蘭陵交會,回憶那個初生之犢、一切大破大立的年歲,繼續那股好像可以不受時光影響、一路玩到老的「頑童」精神。 此外,將在四月及五月登場,由臺北市立國樂團主辦的兩場音樂會,說跨界,竟如輕功般一躍而來到了「武俠世界」和「電玩音樂」,除了要演奏玩家們必不陌生的《仙劍奇俠傳》及《軒轅劍》系列樂曲,青少年時期同樣深受武俠小說啟迪,有著仗義執言的性格和俠義精神,或許還帶著點離經叛道性格的兩位音樂人作曲家陳樹熙與國樂團指揮鄭立彬,趁此機會抓起他們的武器古琴與洞簫,來場嘴皮子對決、論藝交鋒話江湖。 同時本月更有許多國際藝術家、台灣表演者與藝文工作者現身本刊:包括以色列指揮家殷巴爾與當代編舞家普雷祖卡的個人專訪,戲曲界當家花旦如蕭揚玲、張孟逸的接班心情;在「藝活誌」單元,我們則帶著讀者跟著藝術行政一起過日子,看看他們的如何為創作者想方設法、成為每件作品幕前幕後的最重要推

    文字|黎家齊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 金士傑與馬汀尼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不管多少歲,都要保持頑童精神

    金士傑與馬汀尼 在蘭陵與生命的教室裡

    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排練場上,導演金寶(金士傑)、演員兼副導馬汀尼並肩而坐,為正在場上排練的劉若瑀段落打拍子 即使脫離學生角色數十年,兩人依舊是書包掛。馬汀尼用了十多年的書包大王,滿是縫縫補補;金寶的書包倒顯得新,那是舞台劇《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兩百場演出紀念。 工作結束,兩人不約而同往戶外集合,吞雲吐霧。沒有太多交談,只是放鬆地吸與吐,青春記憶就在煙霧中浮現:雙十年華的馬汀尼,崇拜西蒙.波娃,疑惑:為什麼女生不能打赤膊?小便不能站著?繳交第一個蘭陵作業是把枕頭夾在大腿間;白天腦袋冒著許多思春小泡泡的金寶,進了排練場泡泡撐破,對著眼前漂亮女團員推拖拉扯,在蘭陵開放劇場訓練下,身體瞬間透明,非男非女。

    文字|李玉玲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光復50周年

    他(她)的故事我們的歷史4

    戲劇:金士傑 戲曲:劉玉麟 音樂:蔡小月 舞蹈:蔡麗華、黃麗薰、李巧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7期 / 1995年11月號
  • 兩人互送應時的溫馨禮物,暖身暖心暖友誼。(左為金士傑,右為卜學亮)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戲友酒友,共創紀錄的同台戰友

    他們因為這齣戲,同台了五年,即將演出第兩百場,創下了台灣戲劇史的紀錄《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讓金士傑與卜學亮共享生命中的變化與甘苦,如同一趟豐富的旅程,在每一次巡演同台之時,共同品味當下的美好。時值冬日,兩人互送應時的溫馨禮物,暖身暖心暖友誼,祝願身體健康、戲演久久

    文字|陳茂康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 對照劇中人心態的變化,金士傑有不同的深刻體會。
    藝人館

    讀出每一句台詞的滋味

    拿到充滿長篇連頁獨白的劇本之後,金士傑開始感到情怯,擔心大量的台詞會讓觀衆耳目勞頓;於是他每日一讀再讀,就為讀出每一句話的滋味,挖掘劇本每一個轉折,建構細膩的心理層次。

    文字|楊美英
    第105期 / 2001年09月號
  • 蘭陵劇坊當年演出《荷珠新配》時合影,後排右二為金士傑,右四為李國修。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我的「小丑」兄弟

    這種節骨眼上出現的反諷,這種冷不防、藏不住的回馬槍,是我確定李國修一種不可取代的才華。他就是煽情的個性,但他就是會反諷,反諷使得煽情變成比較寬的東西,比較人性的東西。這是藏不住的小丑底子,永遠可以在悲傷之後,骨子裡傳來一種聲音,讓人喜歡不斷玩味:到底他是由什麼材料構成的人哪。

    文字|金士傑、朱安如
    第248期 / 2013年08月號
  • 《動物園》由實力派演員金士傑、顧寶明擔綱主演。(果陀劇場 提供)
    即將上場 Preview 果陀劇場創團作 廿五年後重裝再搬演

    阿爾比新版《動物園》 探討人際隔閡疏離

    當年果陀創團推出阿爾比的《動物園的故事》,一舉成名深獲回響;四分之一世紀過去,導演梁志民再以此劇為劇團慶生,演出阿爾比親自改寫的○八年版本,以兩幕戲營造對比;並由實力派演員金士傑、顧寶明、姚坤君擔綱主演,令人期待。

    文字|廖俊逞
    第240期 / 2012年12月號
  •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由金士傑與卜學亮分飾劇中主角,將有吃重的對手戲。
    戲劇 改編暢銷小說 金士傑與卜學亮主演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幽默面對生死

    名列《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排行榜上長達四年,美國作家米奇.艾爾邦撰寫的暢銷小說《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將搬上台灣舞台,由果陀劇場邀來楊世彭執導,金士傑與卜學亮主演。該劇以老教授自身的死亡為教材,用勇氣、正面及開放的態度對待生命,並留下他的心得,將之啟發學生,讓將死之人可以從容面對。

    文字|廖俊逞
    第218期 / 2011年02月號
  • 復刻選文 藝次元曼波

    兩個戲癡,與一爐沉香屑

    從《一口箱子》的相遇到現在《針鋒對決》的排練,卅多年來,金士傑與李立群這兩位與台灣劇場界血脈相融的實力派演員,從不曾在舞台上缺席。從早期的基督教藝術團契、耕莘、蘭陵,到現在的表演工作坊、果陀劇場,他們一路走來,可說是有時風雨有時晴。 那天下午,在原本是酒廠的華山藝文特區,鬱鬱的天氣不時還零星灑下幾顆的豆大雨滴,悶啊!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他們的真誠,灰濛濛的天空讓人錯覺似地好像台北也樸素了起來。在對談的過程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兩人那份對彼此的相知、相惜的真情之外,沒別的,就屬他們對表演這份工作的使命感與堅持的熱愛了。 在接近三個小時的充滿回憶與沉思的訪談過後,盼他們給新生代的演員一些建議,兩人都謙虛的表示「唉不了」「自己都還在積累當中,哪能給別人甚麼建議啊!」問他們還會演到何時,他們都笑了,異口同聲地回答「還早吧,都說了自己還在積累當中唄」「就演到六十歲怎麼樣?」「好,就和台北、和我們的觀眾一起變老吧!」看來,這對同台多年的老友,除了有白頭宮女話當年的本事之外,也還有著繼續逐鹿中原的力氣!

    文字|黎家齊、廖俊逞、林侖靜、莊珮瑤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 對兩位演員來說,這齣戲深具挑戰性。
    戲劇

    一切都是有感而發

    既然題材取自國外,票房的訴求又落於兩位知名演員身上,若真「屈就」於該劇的生死主題,而一切傾靠精簡的劇場語言,那麼在城市舞台這樣容納千人的觀賞距離下,戲味真是顯得淡了些清淡口味不是不好,而是究竟留給了觀眾什麼樣的記憶和印象。

    文字|傅裕惠
    第220期 / 2011年04月號
  • 果陀劇場《巴黎花街》劇照。左起唐從聖、金士傑、顏嘉樂。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Bravo!他們仨 & Irma La Douce

    在《巴黎花街》的謝幕時,看著臉上充滿著驕傲笑容的金士傑伸出手引薦顏嘉樂與唐從聖出來,我不禁挽起袖子叫好。讚嘆的除了是比利.懷德的原著精采、梁志民的導演鬼才之外,演員之出色也是不遑多讓。老字號「金寶」的演技自然不在話下,但是近年來較偏電視主持及模仿秀的唐從聖,與臨危授命只有十幾天排戲時間的女主角顏嘉樂,這兩位在台上的表現可圈可點,尤其令我印象深刻。 我想有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其實金士傑就是他們的表演啟蒙老師,所以這次的同台,對他們三人,可說是意義非凡。久未看從從演戲,看到他都會差點叫成「阿扁」的我,剛聽到他接這檔戲時,其實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他還沒忘記舞台劇,憂的是他會把太「油」的電視喜劇技巧給帶上台。但是還好,巴度警官一亮相,我的心就安了下來。怎麼說呢?就說他「恰如其分」吧,不要小看這四個字,喜劇演員的過與不及,拿捏是最難。看著他在舞台上翻滾登高、挨打調笑,我突然像是看到大學時代以為自己是國劇科班出身,一天到晚苦練武功、丑角的唐從聖回來了。事實證明他當年的努力沒有白費,近年來頻繁的電視演出,也沒像我之前擔心的,對他的演技有所影響。但是嚴苛的劇場訓練,到底與鏡頭前的表演技巧有沒有衝突呢?這的確是一個直得探討的問題,可是在這裡,套句巴黎花街中大鬍子老闆的台詞:「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不過,你倒是可以參考本期的特別企畫「下一個台灣電影巨星劇場演員的大銀幕挑戰」,應該可以略窺一二。 「啊!巴度警官又挨了一記左鉤拳,咦~爬起來的是成龍嗎?喔!不,那是從從啦。ㄟ!在一旁的愛瑪是莎莉.麥克琳(Shirley Maclaine)嗎?哈!又看錯了,那是顏嘉樂這大鬍子老闆真的好妙喔」由觀眾的反應我們就可以知道,這的確是一齣充滿驚喜、令人目不暇給的戲,話雖如此,但還是希望你在看戲的時候,別像我身旁的觀眾一樣,過於興奮忘形,得要保持安靜,維護其他人的看戲品質才是。

    文字|黎家齊
    第170期 / 2007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劇場,能否多一分對人性的關照?

    總結去年的劇場經驗,無論一般觀眾或評論者的反應有什麼差異,我們都可以看得到創作者的努力與堅持,和他們在艱困的條件下掙扎尋求一條出路的勇氣。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在過去一年當中,除了幾個演出當中部分的片段,在劇場中受到感動的經驗已經十分難得。此時此刻加以回想反思,人文關懷、或某種理想性格的失落,似乎也不是筆者個人的無端自擾。

    文字|陳正熙
    第125期 / 2003年05月號
  • 舞台衆多元素中,金士傑較偏愛「人」本身,不習慣在「人」身上裝飾過多。
    藝問藝答.藝搭藝唱

    藝問藝答 藝搭藝唱

    問:近幾年來,許多人嘗試將舞台劇與其他媒體結合呈現,產生了舞台劇「電影化」與「電視化」的結果,然而這種結合除了是用攝影機將舞台表演攝錄轉播之外,似乎見不到有什麼具新意的創作。請問您個人對這些實驗性的結合做法,有何評價?您認爲這些做法還有哪些可以突破改進之處?又,您認爲在這種泛媒體的時代中,身爲戲劇表演之母的舞台劇,應如何自處,並開創出新的格局? (台中.劉淸彥) 答:舞台表演結合了電視電影或現場攝錄轉播或幻燈,這是時代趨勢,客觀來說沒什麼對錯,但是當然有好壞之分,看導演的結合判斷是否成熟。有時是喜好作怪,有時是基於沒有自信、怕自外於潮流顯得不上進,有時是不了解自己樸素的舞台已有自足的魅力。當然,在這些壞例子之外也有許多好例子。 每齣戲都是一個「體」,不相干的元素放進來總有爲難之處,融爲一體是個愼重,且要花時間的工作,而我知道絕大多數本地的導演都在演出前一天彩排時才看到那個科技媒體的出現。我以前作品中好像一直不曾使用過多媒體,舞台衆多元素中我較偏愛「人」本身,不習慣在「人」身上裝飾過多。 面對這樣的泛媒體時代,舞台劇大可以與它愉快的結合;只是我說過了,要愼重。如果創作者拒絕這樣的結合,那麼相形之下,舞台劇的特點就該更淸楚明確地凸顯出來,即「表演」本身。台灣的舞台劇還在起步,不論編劇、導演或演員,前面的路還很長遠,要達到所謂「新的格局」還有很多事要做。離開包裝,「體」本身的能耐美醜會更被期待,更被要求。我反而認爲這是更純、更好的事。 文字|金士傑 演員

    文字|金士傑
    第61期 / 1998年01月號
  • 山給人一種能夠定的力量,從大山歸來,心裡會有不捨,有感激,對生活也好像更有了包容的珍惜感。
    演員的庫藏記憶 那一年,我遙望了聖母峰(四)

    青山不老,綠水長流在我們心中

    去了一個月的喜馬拉亞山,回到台北,很清楚地覺得自己內心中有一份空前的寧靜,過去的是是非非紛紛擾擾,就真的不再影響我了,像得到過一次大山的恩寵,看什麼都是好的,看到自己有個家,房子還是自己買的,還能有一輛燒汽油的車,哇!我太幸福了,我太滿足了。

    文字|李立群
    第163期 / 2006年07月號
  • 在賴聲川的「四夜」相聲劇中,金士傑參加了兩夜。
    焦點

    抖小包袱裝大包袱

    傳統相聲可以一個段子一個段子不知伊於胡底,賴聲川的相聲劇則是連前連後,一個大主題貫連整晚演出。以新戲《千禧夜,我們說相聲》來說,賴聲川談的將是中國文化和戲劇藝術的最深層──關於語言,關於「聽」。

    文字|江世芳
    第96期 / 2000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演員的庫藏記憶

    回憶《那一夜我們說相聲》

    我們也不管是否經過三年拜師、五年出師,或者是否練就什麼「說、學、逗、唱、捧」等相聲的基本動作,就憑著賴聲川─一個讓我們倆信得過的舞台創作導演,還有國修編、寫、演過電視短劇,我在短劇和二千場左右的西餐廳秀累積的經驗 ,再加上我們對相聲的熱愛,就不論成敗地、也沒什麼壓力地,開始替相聲寫起「祭文」來了。

    文字|李立群
    第142期 / 2004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演員的庫藏記憶

    回味,人生啊!

    思念過去的人和事,從來沒有停止過。端詳熟睡的妻子和小孩,也一直是我愛做的事。明明是很辛苦的路途,我卻沒有氣餒過;看到贏的時候,卻有莫名的躁進。

    文字|李立群
    第157期 / 2006年01月號
  • 《一張床四人睡》的劇本就是從金士傑和趙自強身上開始發展的。
    台前幕後

    從咖啡館飄出的劇本

    藉由演員給的靈感寫出《一張床四人睡》,僅只是這個十足原創性的生產過程就已引人入勝,更何況新的創作方式帶來新的思考。在這個劇作裡,紀蔚然轉移之前對「家」的感情,試圖探討「愛情」之間糾結的問題,亦即「尋找與救贖」。

    文字|秦嘉嫄
    第78期 / 1999年06月號
  • 劇場資深演員金士傑(左)飾演老酒吧的大鬍子老闆,看似雲淡風清,卻是看透人生百態,妙語如珠,充滿機智魅力。
    戲劇 再見比利.懷德 梁志民打造法式愛情狂想

    果陀《巴黎花街》寫實情境中有華麗歌舞

    梁志民繼去年《公寓春光》之後,二度將美國導演比利.懷德的電影搬上舞台。這次的《巴黎花街》是一則以一九六○年代巴黎蒙馬特為背景,在巴黎紅燈區發生的愛情故事。由丁小芹、唐從聖分飾男女主角阻街女郎與警官,劇場演技派今士傑則擔綱冷眼看世情的酒吧老闆。

    文字|廖俊逞
    第169期 / 2007年01月號
  • 《明》劇故事主角是一個女播音員,從她的失憶出發,展開了人物之間複雜糾結的愛恨關係。
    戲劇 不變的金士傑,永恆的愛情神話

    二十年後,相約《明天我們空中再見》

    時隔二十年,金士傑的《明天我們空中再見》重新搬上舞台,這是一齣以一個太陽和月亮永不相見的神話,講述一段以希望告終的遺憾愛情的戲。

    文字|廖俊逞
    第169期 / 2007年01月號
123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焦點專題 Focus

    田孝慈:「身體會給出千萬種不同的答案」

  • 檳城

    「檳城廟會」帶頭,啟動癸卯兔年演出

  • 音樂

    班貝格交響樂團亞洲巡迴 攜手陳銳在台演出

  • 特別企畫 Feature

    身障音樂家,後來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