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金士傑

相關文章 53 篇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在蘭陵的教室裡

    當吳靜吉博士踏進表演36房的排練場時,金士傑正在梳整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中的一個片段;劉若瑀拉了椅子過來,聽吳博士說著此前伴隨優人神鼓出國的種種閱聞。吳靜吉給優人提了些建議,像以前那樣;更趁金寶在排戲時,聊了很多天,也像從前那樣。 一九七七年,金士傑從周渝手中接下了耕莘實驗劇團,他開始招兵買馬,也拜託吳靜吉加入指導,讓大夥一同接受他從美國La MaMa引進的各種劇場經驗、表演遊戲、家庭作業等奇奇怪怪的訓練。即使常如「瞎子摸象」般摸不著邊、像「丐幫」一樣衣衫襤褸、大汗淋漓,又迫不及待地努力吸收,抑或有人不願跟著揮霍青春,而作罷離去。留下來的,抵抗著焦慮和些許失落,也產生了一種豁達:反正沒錢、想做舞台劇,不管剩幾個人、在哪裡演都可以。那已是四十年前的事了。 而今「蘭陵」再次回到劇院,並以《演員實驗教室》為題,重新串接過往的劇場練習,要將許多未能說出的事、走過人生所積累的小小事件、潛藏在心中的秘密情事,化作一幕又一幕的生命獨白。這其中有卅多年前首次演出的原始班底,也包括過去曾坐在台下、深獲啟發而加入蘭陵訓練的「前」文青。他們不提「當年勇」,我們也不話「英雄事」,便從吳靜吉博士個人的歷程出發,聽聽他何以從教育心理學博士成了劇場顧問、從內向青年成了跨界先鋒;也請金士傑與馬汀尼同場對談,看看他們的生命如何與蘭陵交會,回憶那個初生之犢、一切大破大立的年歲,繼續那股好像可以不受時光影響、一路玩到老的「頑童」精神。 此外,將在四月及五月登場,由臺北市立國樂團主辦的兩場音樂會,說跨界,竟如輕功般一躍而來到了「武俠世界」和「電玩音樂」,除了要演奏玩家們必不陌生的《仙劍奇俠傳》及《軒轅劍》系列樂曲,青少年時期同樣深受武俠小說啟迪,有著仗義執言的性格和俠義精神,或許還帶著點離經叛道性格的兩位音樂人作曲家陳樹熙與國樂團指揮鄭立彬,趁此機會抓起他們的武器古琴與洞簫,來場嘴皮子對決、論藝交鋒話江湖。 同時本月更有許多國際藝術家、台灣表演者與藝文工作者現身本刊:包括以色列指揮家殷巴爾與當代編舞家普雷祖卡的個人專訪,戲曲界當家花旦如蕭揚玲、張孟逸的接班心情;在「藝活誌」單元,我們則帶著讀者跟著藝術行政一起過日子,看看他們的如何為創作者想方設法、成為每件作品幕前幕後的最重要推

    文字|黎家齊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 金士傑與馬汀尼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不管多少歲,都要保持頑童精神

    金士傑與馬汀尼 在蘭陵與生命的教室裡

    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排練場上,導演金寶(金士傑)、演員兼副導馬汀尼並肩而坐,為正在場上排練的劉若瑀段落打拍子 即使脫離學生角色數十年,兩人依舊是書包掛。馬汀尼用了十多年的書包大王,滿是縫縫補補;金寶的書包倒顯得新,那是舞台劇《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兩百場演出紀念。 工作結束,兩人不約而同往戶外集合,吞雲吐霧。沒有太多交談,只是放鬆地吸與吐,青春記憶就在煙霧中浮現:雙十年華的馬汀尼,崇拜西蒙.波娃,疑惑:為什麼女生不能打赤膊?小便不能站著?繳交第一個蘭陵作業是把枕頭夾在大腿間;白天腦袋冒著許多思春小泡泡的金寶,進了排練場泡泡撐破,對著眼前漂亮女團員推拖拉扯,在蘭陵開放劇場訓練下,身體瞬間透明,非男非女。

    文字|李玉玲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光復50周年

    他(她)的故事我們的歷史4

    戲劇:金士傑 戲曲:劉玉麟 音樂:蔡小月 舞蹈:蔡麗華、黃麗薰、李巧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7期 / 1995年11月號
  • 兩人互送應時的溫馨禮物,暖身暖心暖友誼。(左為金士傑,右為卜學亮)
    專題

    戲友酒友,共創紀錄的同台戰友 金士傑與卜學亮

    他們因為這齣戲,同台了五年,即將演出第兩百場,創下了台灣戲劇史的紀錄《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讓金士傑與卜學亮共享生命中的變化與甘苦,如同一趟豐富的旅程,在每一次巡演同台之時,共同品味當下的美好。時值冬日,兩人互送應時的溫馨禮物,暖身暖心暖友誼,祝願身體健康、戲演久久

    文字|陳茂康、果陀劇場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 對照劇中人心態的變化,金士傑有不同的深刻體會。
    藝人館

    讀出每一句台詞的滋味 金士傑、王柏森向經典角色挑戰

    拿到充滿長篇連頁獨白的劇本之後,金士傑開始感到情怯,擔心大量的台詞會讓觀衆耳目勞頓;於是他每日一讀再讀,就為讀出每一句話的滋味,挖掘劇本每一個轉折,建構細膩的心理層次。

    文字|楊美英、白水
    第105期 / 2001年09月號
  • 蘭陵劇坊當年演出《荷珠新配》時合影,後排右二為金士傑,右四為李國修。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我的「小丑」兄弟

    這種節骨眼上出現的反諷,這種冷不防、藏不住的回馬槍,是我確定李國修一種不可取代的才華。他就是煽情的個性,但他就是會反諷,反諷使得煽情變成比較寬的東西,比較人性的東西。這是藏不住的小丑底子,永遠可以在悲傷之後,骨子裡傳來一種聲音,讓人喜歡不斷玩味:到底他是由什麼材料構成的人哪。

    文字|金士傑、朱安如
    第248期 / 2013年08月號
  • 《動物園》由實力派演員金士傑、顧寶明擔綱主演。(果陀劇場 提供)
    即將上場 Preview 果陀劇場創團作 廿五年後重裝再搬演

    阿爾比新版《動物園》 探討人際隔閡疏離

    當年果陀創團推出阿爾比的《動物園的故事》,一舉成名深獲回響;四分之一世紀過去,導演梁志民再以此劇為劇團慶生,演出阿爾比親自改寫的○八年版本,以兩幕戲營造對比;並由實力派演員金士傑、顧寶明、姚坤君擔綱主演,令人期待。

    文字|廖俊逞
    第240期 / 2012年12月號
  •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由金士傑與卜學亮分飾劇中主角,將有吃重的對手戲。
    戲劇 改編暢銷小說 金士傑與卜學亮主演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幽默面對生死

    名列《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排行榜上長達四年,美國作家米奇.艾爾邦撰寫的暢銷小說《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將搬上台灣舞台,由果陀劇場邀來楊世彭執導,金士傑與卜學亮主演。該劇以老教授自身的死亡為教材,用勇氣、正面及開放的態度對待生命,並留下他的心得,將之啟發學生,讓將死之人可以從容面對。

    文字|廖俊逞
    第218期 / 2011年02月號
  • 復刻選文 藝次元曼波

    兩個戲癡,與一爐沉香屑

    從《一口箱子》的相遇到現在《針鋒對決》的排練,卅多年來,金士傑與李立群這兩位與台灣劇場界血脈相融的實力派演員,從不曾在舞台上缺席。從早期的基督教藝術團契、耕莘、蘭陵,到現在的表演工作坊、果陀劇場,他們一路走來,可說是有時風雨有時晴。 那天下午,在原本是酒廠的華山藝文特區,鬱鬱的天氣不時還零星灑下幾顆的豆大雨滴,悶啊!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他們的真誠,灰濛濛的天空讓人錯覺似地好像台北也樸素了起來。在對談的過程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兩人那份對彼此的相知、相惜的真情之外,沒別的,就屬他們對表演這份工作的使命感與堅持的熱愛了。 在接近三個小時的充滿回憶與沉思的訪談過後,盼他們給新生代的演員一些建議,兩人都謙虛的表示「唉不了」「自己都還在積累當中,哪能給別人甚麼建議啊!」問他們還會演到何時,他們都笑了,異口同聲地回答「還早吧,都說了自己還在積累當中唄」「就演到六十歲怎麼樣?」「好,就和台北、和我們的觀眾一起變老吧!」看來,這對同台多年的老友,除了有白頭宮女話當年的本事之外,也還有著繼續逐鹿中原的力氣!

    文字|黎家齊、廖俊逞、林侖靜、莊珮瑤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 對兩位演員來說,這齣戲深具挑戰性。
    戲劇

    一切都是有感而發

    既然題材取自國外,票房的訴求又落於兩位知名演員身上,若真「屈就」於該劇的生死主題,而一切傾靠精簡的劇場語言,那麼在城市舞台這樣容納千人的觀賞距離下,戲味真是顯得淡了些清淡口味不是不好,而是究竟留給了觀眾什麼樣的記憶和印象。

    文字|傅裕惠
    第220期 / 2011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視窗 News

    《慢舞》裝置展 台北中山堂現身

    【台灣】 《慢舞》裝置展 台北中山堂現身 316 第十一屆臺北藝術節將展出戶外公共藝術作品天空展覽《慢舞》。《慢舞》是由攝影藝術家大衛.麥可雷克對於舞蹈攝影藝術的想像與突破,透過每秒千格的高速攝影技術,舞者在短短五秒內的舞蹈動作,可延展成十分鐘的影片,清楚呈現其呼吸、表情與身體肌理。 大衛.麥可雷克具有獨特的創作美感,擅於融合肖像概念與科技,更發展出大尺寸的多面投影。而在各種藝術裝置的呈現形式中,他特別重視作品的故事性與對話性,以激發觀眾反應。 本次參與《慢舞》演出的舞者包括國際知名舞蹈家許芳宜、當代傳奇劇場藝術總監吳興國,以及世界級舞蹈大師威廉.佛塞、崔莎.布朗、比爾.提.瓊斯共五十位。作品將於八月二十一日至九月三日在中山堂戶外廣場播放。詳情參臺北藝術節網站www.taipeifestival.org/Index.aspx,或電洽02-25289580轉191-199。(黃芮琪) 廖年賦、金士傑獲第十三屆國家文化藝術獎 158 第十三屆國家文化藝術獎得獎名單出爐,共六人獲獎。其中台北世紀交響樂團藝術總監、台灣藝術大學音樂系教授廖年賦,是首位獲獎的指揮家。他以個人之力籌組大型私人交響樂團,並且長時間培育音樂人才,深受評審肯定。而開啟台灣當代劇場風貌的表演藝術家金士傑,也因編導創作的成就,以及不遺餘力地提攜後進,被譽為台灣劇場生態的新生力量。(黃芮琪) 表演藝術團隊基層巡演即日起展開 225 文建會「表演藝術團隊巡迴基層演出活動」邁入第十三屆,秉持著培養民眾藝術欣賞風氣,並落實藝術下鄉與文化扎根的精神,每年皆會甄選音樂、舞蹈、傳統戲曲、現代戲劇四類演出團體進行巡演,期盼帶動地方文化發展。本屆共有台北愛樂合唱團、舞蹈空間舞蹈團、身聲演繹劇場與明華園日

    文字|耿一偉、黃芮琪、黃鈺嵐
    第200期 / 2009年08月號
  • 《懸絲人》1982年
    特別企畫 Feature

    沒錢做戲的年代 多元劇場的濫觴

    誕生於一九八○年的「蘭陵劇坊」,是台灣現代劇場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前身為「耕莘實驗劇團」,在吳靜吉指導、金士傑帶領下,一群愛好藝術、對當年劇場現狀不滿的年輕人,投入無期限的訓練,終究發表了《荷珠新配》、《貓的天堂》,從此打開台灣現代劇場的新視野。雖然蘭陵的輝煌年代只持續了十年左右,但卻影響深遠,蘭陵人在劇場開枝散葉,當年所引燃的劇場熱情,如星火燎原,迄今仍在台灣延燒不滅。

    文字|李玉玲、張照堂
    第197期 / 2009年05月號
  • 早年吳靜吉(中穿白衣者)帶領蘭陵成員訓練。
    特別企畫 Feature

    四個方向、五類課程 為劇場「重新做人」

    他們上課從互相按摩開始,不是在地上滾來滾去,就是發出一些不像人語的怪聲在當年的保守氣氛下,心理學者吳靜吉的帶領下,蘭陵劇坊的訓練課程,就像一群人在參加心理治療;他們從自我重新命名開始,從面對自我的內心、身體,漸進地開發自己的無限可能性,從而成為創作的主體。「凡事不要以演戲為目的」吳靜吉如此提點老蘭陵人,蘭陵的訓練,最終仍是回歸生活,從現實人生中尋索創作源頭。

    文字|李玉玲
    第197期 / 2009年05月號
  • 金士傑以《荷珠新配》,掀起「賦予傳統題材創新格局」的劇場風暴,好評回響不斷,之後更發表《懸絲人》等質量穩定的作品,成為蘭陵首要的劇本
    特別企畫 Feature

    卓明 × 金士傑 分進合擊的自我挑戰

    孕育無數劇場人的蘭陵劇坊,最為人熟知也最具突破性的「創作」,是吳靜吉當年結合辣媽媽劇團訓練和心理戲劇的表演練習,一舉打破當時流於制式的話劇表演方式,讓演員們站上台後,能夠從容自信地做出各種前所未有的表演形態。 然而,蘭陵突破的不僅只是表演的窠臼,當時劇團兩位固定發表創作的編導全才金士傑和卓明,在「什麼都能嘗試」的基礎下持續提出新文本、新構想,為蘭陵定調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戲劇風格。

    文字|陳艾可、許斌
    第197期 / 2009年05月號
  • 李天柱
    焦點專題 Focus

    我們在蘭陵,就是這樣長大的……

    蘭陵劇坊三十年,造就出多位蘭陵人,那些在排練場的汗水、淚水、口水、笑聲,就好像烙鐵般銘刻在這些蘭陵人的心頭,在他們青春的歲月中,留下影響一生的清晰痕跡。本刊專訪李天柱、馬汀尼等多位蘭陵人,為我們道來他們與蘭陵的故事。

    文字|朱安如、陳艾可、廖俊逞
    第197期 / 2009年05月號
  • 《樓蘭女》的整體視覺造型奪目絢麗,極盡繁複又華美艷麗。
    焦點專題 Focus

    從「M型劇場」看《樓蘭女》

    若說,原創或改編/經典或創新,是台灣「M型劇場」趨勢兩端, 那麼,國內媒體或觀眾,似乎都會給予原創作品較多的關注。 反觀世界劇場潮流,經典改編卻一直都是世界舞台的主流。 重新搬演的《樓蘭女》,提醒我們去發現「經典改編」的魅力所在!

    文字|李立亨
    第191期 / 2008年11月號
  • 李立群與金士傑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兩個戲癡,與一爐沉香屑 李立群vs.金士傑

    從《一口箱子》的相遇到現在《針鋒對決》的排練,三十多年來,金士傑與李立群這兩位與台灣劇場界血脈相融的實力派演員,從不曾在舞台上缺席。從早期的基督教藝術團契、耕莘、蘭陵,到現在的表演工作坊、果陀劇場,他們一路走來,可說是有時風雨有時晴。 那天下午,在原本是酒廠的華山藝文特區,鬱鬱的天氣不時還零星灑下幾顆的豆大雨滴,悶啊!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他們的真誠,灰濛濛的天空讓人錯覺似地好像台北也樸素了起來。在對談的過程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兩人那份對彼此的相知、相惜的真情之外,沒別的,就屬他們對表演這份工作的使命感與堅持的熱愛了。 在接近三個小時的充滿回憶與沉思的訪談過後,盼他們給新生代的演員一些建議,兩人都謙虛的表示「唉不了」「自己都還在積累當中,哪能給別人甚麼建議啊!」問他們還會演到何時,他們都笑了,異口同聲地回答「還早吧,都說了自己還在積累當中唄」「就演到六十歲怎麼樣?」「好,就和台北、和我們的觀眾一起變老吧!」看來,這對同台多年的老友,除了有白頭宮女話當年的本事之外,也還有著繼續逐鹿中原的力氣!

    文字|黎家齊、廖俊逞、林侖靜、莊珮瑤、顏涵正
    第188期 / 2008年08月號
  • 劇場資深演員金士傑(左)飾演老酒吧的大鬍子老闆,看似雲淡風清,卻是看透人生百態,妙語如珠,充滿機智魅力。
    戲劇

    再見比利.懷德 梁志民打造法式愛情狂想 果陀《巴黎花街》寫實情境中有華麗歌舞

    梁志民繼去年《公寓春光》之後,二度將美國導演比利.懷德的電影搬上舞台。這次的《巴黎花街》是一則以一九六○年代巴黎蒙馬特為背景,在巴黎紅燈區發生的愛情故事。由丁小芹、唐從聖分飾男女主角阻街女郎與警官,劇場演技派今士傑則擔綱冷眼看世情的酒吧老闆。

    文字|廖俊逞、韓兆容
    第169期 / 2007年01月號
  • 《明》劇故事主角是一個女播音員,從她的失憶出發,展開了人物之間複雜糾結的愛恨關係。
    戲劇

    不變的金士傑,永恆的愛情神話 二十年後,相約《明天我們空中再見》

    時隔二十年,金士傑的《明天我們空中再見》重新搬上舞台,這是一齣以一個太陽和月亮永不相見的神話,講述一段以希望告終的遺憾愛情的戲。

    文字|廖俊逞、韓兆容
    第169期 / 2007年01月號
  • 山給人一種能夠定的力量,從大山歸來,心裡會有不捨,有感激,對生活也好像更有了包容的珍惜感。
    演員的庫藏記憶

    那一年,我遙望了聖母峰(四) 青山不老,綠水長流在我們心中

    去了一個月的喜馬拉亞山,回到台北,很清楚地覺得自己內心中有一份空前的寧靜,過去的是是非非紛紛擾擾,就真的不再影響我了,像得到過一次大山的恩寵,看什麼都是好的,看到自己有個家,房子還是自己買的,還能有一輛燒汽油的車,哇!我太幸福了,我太滿足了。

    文字|李立群、余信賢
    第163期 / 2006年07月號
123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