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士傑
-
藝@電影
《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 回溯那份劇場的初衷
1983年,還在輔大德文系就讀的王耿瑜,在南海路的臺灣藝術館,看了蘭陵劇坊的《演員實驗教室》,感動之餘毅然決然降轉文化影劇系,雖然當年父母因此終日以淚洗面,卻也在日後默默蒐集著王耿瑜努力打拼闖蕩後的各種簡報。而王耿瑜在青春正盛、大家都迷茫的年紀,就已立定一生的志向,不斷努力。在最新的紀錄片《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中,除了記錄著金士傑號召蘭陵的老團員重回排練場與巡迴演出《演員實驗教室》外,也透過影像真情告白這齣影響她一生的作品,以及最後回望自己掀起的家庭革命,在拍攝期間、母親過世後,發現母親在簡報與相片間,默默地留給她的隻字片語。 1978年,金士傑接任耕莘實驗劇團團長,隨後邀請吳靜吉與李昂擔任指導老師,1980年參加第一屆「實驗劇展」時,劇團正式更名為「蘭陵劇坊」,開啟了台灣第一代的小劇場運動,蘭陵的實驗精神與訓練方法也為之後的台灣劇場發展埋下種子。即使1990年蘭陵劇坊正式解散後,依然持續影響台灣劇場生態。「蘭陵30」時,再製代表作《新荷珠新配》與卓明、王墨林以報告劇呈現《貓的天堂》,2018年「蘭陵40」時,金士傑找來當年演出的演員包含馬汀尼、楊麗音、鄧安寧、王仁里再度聚首外,再加入前後期的蘭陵人:劉若瑀、趙自強、游安順、陳芑旂、柯清心、王耿瑜、賀四英、馬修、黃哲斌等來參與排練。
-
如荒煙漫草
態度與價值
今年有幸和金士傑老師一起拍戲。前製期我們第一次和導演碰面時,金老師說他很不好意思;前陣子一直在忙很心虛,這兩天才有時間好好把角色再整理了一下,有了一些基礎和想法,才比較踏實。導演問金老師想不想稍微對對詞討論一下,金老師說好啊,便從座位站起身,問導演想對哪一場。這是我們第一次見面,金老師幾乎已把所有場次所有台詞都記起來了,那時距離正式開拍還有近兩個月。他是依著劇本脈絡及角色狀態來記的,不是只是死背下來。我們邊對戲,金老師邊詢問我對彼此角色的感受和想法,並一起和導演討論著。某一小段戲結束後,金老師跟我說不好意思,他剛剛稍微恍神了一下;他說他講某一句台詞時突然感受到另一層涵義,邊咀嚼著就不小心出了神,節奏慢了一點。開拍後我和金老師有連續幾天的對手戲,技術上和戲劇性上都不容易處理,第一天我們在面對許多困難與挑戰下終於完成拍攝。第二天早上在梳化間,金老師坐在我身旁跟我聊起昨天的戲。他說他回去想了一整個晚上,大概有了一個方向,他自己的表演應該要怎麼調整,有什麼缺失,以及有什麼可以更好的地方。我心裡很感動,即使金老師到了這個年紀這個地位,對待表演及角色仍是戰戰兢兢。我是個後生晚輩,但他不在乎任何身分地位,認真地把我重視為一起完成拍攝的對手演員,謙虛地和我分享討論,細心聆聽我的感受與想法。去年參與《如夢之夢》的演出,我飾演金老師曾經演過的角色「5號病人」。和金老師一起拍攝的日子裡,也向他請益對演出和角色的想法。他說他知道這個角色的困難之處,每個演員詮釋的味道都不一樣,都有各自的神采。他可以給的只是一些經驗分享,和他思索角色的角度,以及他觀察到的屬於不同演員精采的地方。 想起蕭艾姐,《如夢之夢》排練中後期,劇組叮嚀該丟本了,蕭艾姐很緊張自責也很不好意思地說她記得很慢,她會盡力盡快丟本。她是排練時最認真的演員之一,每一次排練每一場戲每一個角色,不論戲分輕重,她從頭到尾全神貫注。演出時她總是第一個到場邊準備好出場的人,默默地給予其他人祝福與擁抱。我在台上很近距離地和她對戲,每一場都被她投入角色的情感深深感動。她跟我說她做其他事情可能都不擅長也做不好,能在舞台上演出這件事很純粹很快樂,她能予以回報的就是盡全力去做好每一個細節與每一刻在場上的演出。 秋天拍攝另一個劇集,和鄭志偉大哥一起工作。主場景是搭建起來的酒吧,我演
-
少年往事
溯源之前的溯源
對藝術家劉若瑀的認識,不外乎「優人神鼓」的創辦人而「鼓」也成為藝術標誌。不過,這其實是1993年之後的她,邀請黃誌群加入、擔任擊鼓指導,原本的「優劇場」正名為「優人神鼓」,她也在2004年將本名「劉靜敏」改為「劉若瑀」。鼓與名字,是外顯的,但更著重朝向內在的修煉,恰如劉若瑀說話的語氣既平靜又溫暖,既平穩又充滿生命律動。 「優劇場」創團的最初5年其實是劉若瑀「溯源」的過程。當時的「溯計畫」,包含:走白沙屯媽祖遶境;學習太極導引;《七彩溪水落地掃》用民間文化的形式講述環境問題;第一次進實驗劇場的《鍾馗之死》運用踩高蹺和北管、太極拳,以車鼓弄形式完成《巡山頭》,《老虎進士》採用道士科儀等。後來離開優劇場的王榮裕創辦金枝演社,還有吳文翠、邱秋惠等人也在溯源之後繼續往前走。 但來自新竹眷村的劉若瑀說:「他們就是在這樣的背景裡長大,而我就是竹籬笆隔著一層⋯⋯」她的溯源又在哪裡?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在蘭陵的教室裡
當吳靜吉博士踏進表演36房的排練場時,金士傑正在梳整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中的一個片段;劉若瑀拉了椅子過來,聽吳博士說著此前伴隨優人神鼓出國的種種閱聞。吳靜吉給優人提了些建議,像以前那樣;更趁金寶在排戲時,聊了很多天,也像從前那樣。 一九七七年,金士傑從周渝手中接下了耕莘實驗劇團,他開始招兵買馬,也拜託吳靜吉加入指導,讓大夥一同接受他從美國La MaMa引進的各種劇場經驗、表演遊戲、家庭作業等奇奇怪怪的訓練。即使常如「瞎子摸象」般摸不著邊、像「丐幫」一樣衣衫襤褸、大汗淋漓,又迫不及待地努力吸收,抑或有人不願跟著揮霍青春,而作罷離去。留下來的,抵抗著焦慮和些許失落,也產生了一種豁達:反正沒錢、想做舞台劇,不管剩幾個人、在哪裡演都可以。那已是四十年前的事了。 而今「蘭陵」再次回到劇院,並以《演員實驗教室》為題,重新串接過往的劇場練習,要將許多未能說出的事、走過人生所積累的小小事件、潛藏在心中的秘密情事,化作一幕又一幕的生命獨白。這其中有卅多年前首次演出的原始班底,也包括過去曾坐在台下、深獲啟發而加入蘭陵訓練的「前」文青。他們不提「當年勇」,我們也不話「英雄事」,便從吳靜吉博士個人的歷程出發,聽聽他何以從教育心理學博士成了劇場顧問、從內向青年成了跨界先鋒;也請金士傑與馬汀尼同場對談,看看他們的生命如何與蘭陵交會,回憶那個初生之犢、一切大破大立的年歲,繼續那股好像可以不受時光影響、一路玩到老的「頑童」精神。 此外,將在四月及五月登場,由臺北市立國樂團主辦的兩場音樂會,說跨界,竟如輕功般一躍而來到了「武俠世界」和「電玩音樂」,除了要演奏玩家們必不陌生的《仙劍奇俠傳》及《軒轅劍》系列樂曲,青少年時期同樣深受武俠小說啟迪,有著仗義執言的性格和俠義精神,或許還帶著點離經叛道性格的兩位音樂人作曲家陳樹熙與國樂團指揮鄭立彬,趁此機會抓起他們的武器古琴與洞簫,來場嘴皮子對決、論藝交鋒話江湖。 同時本月更有許多國際藝術家、台灣表演者與藝文工作者現身本刊:包括以色列指揮家殷巴爾與當代編舞家普雷祖卡的個人專訪,戲曲界當家花旦如蕭揚玲、張孟逸的接班心情;在「藝活誌」單元,我們則帶著讀者跟著藝術行政一起過日子,看看他們的如何為創作者想方設法、成為每件作品幕前幕後的最重要推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不管多少歲,都要保持頑童精神
金士傑與馬汀尼 在蘭陵與生命的教室裡
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排練場上,導演金寶(金士傑)、演員兼副導馬汀尼並肩而坐,為正在場上排練的劉若瑀段落打拍子 即使脫離學生角色數十年,兩人依舊是書包掛。馬汀尼用了十多年的書包大王,滿是縫縫補補;金寶的書包倒顯得新,那是舞台劇《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兩百場演出紀念。 工作結束,兩人不約而同往戶外集合,吞雲吐霧。沒有太多交談,只是放鬆地吸與吐,青春記憶就在煙霧中浮現:雙十年華的馬汀尼,崇拜西蒙.波娃,疑惑:為什麼女生不能打赤膊?小便不能站著?繳交第一個蘭陵作業是把枕頭夾在大腿間;白天腦袋冒著許多思春小泡泡的金寶,進了排練場泡泡撐破,對著眼前漂亮女團員推拖拉扯,在蘭陵開放劇場訓練下,身體瞬間透明,非男非女。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戲友酒友,共創紀錄的同台戰友
他們因為這齣戲,同台了五年,即將演出第兩百場,創下了台灣戲劇史的紀錄《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讓金士傑與卜學亮共享生命中的變化與甘苦,如同一趟豐富的旅程,在每一次巡演同台之時,共同品味當下的美好。時值冬日,兩人互送應時的溫馨禮物,暖身暖心暖友誼,祝願身體健康、戲演久久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我的「小丑」兄弟
這種節骨眼上出現的反諷,這種冷不防、藏不住的回馬槍,是我確定李國修一種不可取代的才華。他就是煽情的個性,但他就是會反諷,反諷使得煽情變成比較寬的東西,比較人性的東西。這是藏不住的小丑底子,永遠可以在悲傷之後,骨子裡傳來一種聲音,讓人喜歡不斷玩味:到底他是由什麼材料構成的人哪。
-
即將上場 Preview 果陀劇場創團作 廿五年後重裝再搬演
阿爾比新版《動物園》 探討人際隔閡疏離
當年果陀創團推出阿爾比的《動物園的故事》,一舉成名深獲回響;四分之一世紀過去,導演梁志民再以此劇為劇團慶生,演出阿爾比親自改寫的○八年版本,以兩幕戲營造對比;並由實力派演員金士傑、顧寶明、姚坤君擔綱主演,令人期待。
-
復刻選文 藝次元曼波
兩個戲癡,與一爐沉香屑
從《一口箱子》的相遇到現在《針鋒對決》的排練,卅多年來,金士傑與李立群這兩位與台灣劇場界血脈相融的實力派演員,從不曾在舞台上缺席。從早期的基督教藝術團契、耕莘、蘭陵,到現在的表演工作坊、果陀劇場,他們一路走來,可說是有時風雨有時晴。 那天下午,在原本是酒廠的華山藝文特區,鬱鬱的天氣不時還零星灑下幾顆的豆大雨滴,悶啊!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他們的真誠,灰濛濛的天空讓人錯覺似地好像台北也樸素了起來。在對談的過程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兩人那份對彼此的相知、相惜的真情之外,沒別的,就屬他們對表演這份工作的使命感與堅持的熱愛了。 在接近三個小時的充滿回憶與沉思的訪談過後,盼他們給新生代的演員一些建議,兩人都謙虛的表示「唉不了」「自己都還在積累當中,哪能給別人甚麼建議啊!」問他們還會演到何時,他們都笑了,異口同聲地回答「還早吧,都說了自己還在積累當中唄」「就演到六十歲怎麼樣?」「好,就和台北、和我們的觀眾一起變老吧!」看來,這對同台多年的老友,除了有白頭宮女話當年的本事之外,也還有著繼續逐鹿中原的力氣!
-
這樣過日子
金士傑 從孩子身上讀到戲
遠在木柵僻角的星辰社區並不好找,計程車司機白轉了幾圈,嘴裡叨念著藝術家是群與世隔絕的怪人。在午後的霏霏細雨中,終於沿著坡地爬進社區的最裡處,按了電梯十一樓。一開門,穿著派大星粉紅色卡通T恤與短褲的金士傑站在門廊邊。他像是昨日才見過面般說聲「來啦」,回身又去探看孩子,一邊閒聊近來的身體狀況與推拿師傅。 金士傑的家,找不出一絲遠離俗塵的隱者氣息。如同任何一個小家庭可能會擁有的住宅風貌,不致過分廣闊的坪數,堆滿了各式各樣的家用品,書籍、雜物、兒童用品,一隻貓。老婆忙進忙出,屆滿周歲的雙胞胎在房裡發出孩童特有的嗚嗚聲。 這一年來每逢遇到金士傑,他總是滔滔不絕地說著自己的育兒經。他是那種被新生兒填滿全部生活重心的新任父親。無論在劇壇中的地位再令人景仰,當孩子抱在手中,他流露出的是眼神裡驚人的慈愛,以及與孩子們互動時忘情的天真。在人生跨入耳順之年之際,這位歷經角色淬練的戲劇大師,也許已經找到了一種外人難以體知的,獨具隱密與高度的圓滿。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時尚劇壇 「台」風正盛
第三屆的上海戲劇谷「壹戲劇大賞」,於四月底揭曉並頒獎,這次的火紅重點當然是獲得「年度大戲」及「年度最佳製作人」的《媽媽咪呀》中文版。這次台灣相關的製作入圍甚多,最後成果也十分豐碩,戲王戲后均是台灣演員奪得,其中獲頒最佳男主角獎的金士傑,也同時獲得官辦的「白玉蘭」表演獎,可謂雙喜臨門。
-
戲劇
一切都是有感而發
既然題材取自國外,票房的訴求又落於兩位知名演員身上,若真「屈就」於該劇的生死主題,而一切傾靠精簡的劇場語言,那麼在城市舞台這樣容納千人的觀賞距離下,戲味真是顯得淡了些清淡口味不是不好,而是究竟留給了觀眾什麼樣的記憶和印象。
-
戲劇 改編暢銷小說 金士傑與卜學亮主演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幽默面對生死
名列《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排行榜上長達四年,美國作家米奇.艾爾邦撰寫的暢銷小說《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將搬上台灣舞台,由果陀劇場邀來楊世彭執導,金士傑與卜學亮主演。該劇以老教授自身的死亡為教材,用勇氣、正面及開放的態度對待生命,並留下他的心得,將之啟發學生,讓將死之人可以從容面對。
-
新藝見/新銳藝評
演員精采 卻未達「步步驚笑」
對照網路上《步步驚笑》原著The 39 steps的國外演出片段,我覺得相比之下,國外演員使用語氣較台灣演員令人印象深刻,也就是更能夠呈現出質疑的戲劇化效果與喜劇張力。這齣戲得到東尼獎之肯定必有其獨到之處,例如四個角色分飾四十八個角色、精煉的台詞和舞台擺設,但是我認為在劇情、配樂、台詞語氣上仍有加分空間。
-
戲劇
《步步驚笑》 金士傑挑戰瘋狂喜劇
改編自驚悚片大師希區考克經典作《國防大機密》的舞台版《步步驚笑》,將由資深導演楊世彭執導,甫獲國家文藝獎的金士傑挑大樑。劇中將由四個演員扮演間諜、警察、農夫、農婦、小販等四十八個角色。五十七歲的金士傑說,雖然他不用串演其他角色,但兩個半小時,他幾乎不下場,也非常考驗他的體力。
-
藝壇動態
《慢舞》裝置展 台北中山堂現身
【台灣】 《慢舞》裝置展 台北中山堂現身 第十一屆臺北藝術節將展出戶外公共藝術作品天空展覽《慢舞》。《慢舞》是由攝影藝術家大衛.麥可雷克對於舞蹈攝影藝術的想像與突破,透過每秒千格的高速攝影技術,舞者在短短五秒內的舞蹈動作,可延展成十分鐘的影片,清楚呈現其呼吸、表情與身體肌理。 大衛.麥可雷克具有獨特的創作美感,擅於融合肖像概念與科技,更發展出大尺寸的多面投影。而在各種藝術裝置的呈現形式中,他特別重視作品的故事性與對話性,以激發觀眾反應。 本次參與《慢舞》演出的舞者包括國際知名舞蹈家許芳宜、當代傳奇劇場藝術總監吳興國,以及世界級舞蹈大師威廉.佛塞、崔莎.布朗、比爾.提.瓊斯共五十位。作品將於八月二十一日至九月三日在中山堂戶外廣場播放。詳情參臺北藝術節網站www.taipeifestival.org/Index.aspx,或電洽02-25289580轉191-199。(黃芮琪) 廖年賦、金士傑獲第十三屆國家文化藝術獎 第十三屆國家文化藝術獎得獎名單出爐,共六人獲獎。其中台北世紀交響樂團藝術總監、台灣藝術大學音樂系教授廖年賦,是首位獲獎的指揮家。他以個人之力籌組大型私人交響樂團,並且長時間培育音樂人才,深受評審肯定。而開啟台灣當代劇場風貌的表演藝術家金士傑,也因編導創作的成就,以及不遺餘力地提攜後進,被譽為台灣劇場生態的新生力量。(黃芮琪) 表演藝術團隊基層巡演即日起展開 文建會「表演藝術團隊巡迴基層演出活動」邁入第十三屆,秉持著培養民眾藝術欣賞風氣,並落實藝術下鄉與文化扎根的精神,每年皆會甄選音樂、舞蹈、傳統戲曲、現代戲劇四類演出團體進行巡演,期盼帶動地方文化發展。本屆共有台北愛樂合唱團、舞蹈空間舞蹈團、身聲演繹劇場與明華園日團歌仔戲等廿五個團隊脫穎而出,錄取名單公告在文建會網站(http://www.cca.gov.tw/)。
-
特別企畫 Feature 蘭陵的誕生與延續
沒錢做戲的年代 多元劇場的濫觴
誕生於一九八○年的「蘭陵劇坊」,是台灣現代劇場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前身為「耕莘實驗劇團」,在吳靜吉指導、金士傑帶領下,一群愛好藝術、對當年劇場現狀不滿的年輕人,投入無期限的訓練,終究發表了《荷珠新配》、《貓的天堂》,從此打開台灣現代劇場的新視野。雖然蘭陵的輝煌年代只持續了十年左右,但卻影響深遠,蘭陵人在劇場開枝散葉,當年所引燃的劇場熱情,如星火燎原,迄今仍在台灣延燒不滅。
-
特別企畫 Feature 蘭陵的訓練秘笈
四個方向、五類課程 為劇場「重新做人」
他們上課從互相按摩開始,不是在地上滾來滾去,就是發出一些不像人語的怪聲在當年的保守氣氛下,心理學者吳靜吉的帶領下,蘭陵劇坊的訓練課程,就像一群人在參加心理治療;他們從自我重新命名開始,從面對自我的內心、身體,漸進地開發自己的無限可能性,從而成為創作的主體。「凡事不要以演戲為目的」吳靜吉如此提點老蘭陵人,蘭陵的訓練,最終仍是回歸生活,從現實人生中尋索創作源頭。
-
特別企畫 Feature 蘭陵的兩條創作路線
卓明 × 金士傑 分進合擊的自我挑戰
孕育無數劇場人的蘭陵劇坊,最為人熟知也最具突破性的「創作」,是吳靜吉當年結合辣媽媽劇團訓練和心理戲劇的表演練習,一舉打破當時流於制式的話劇表演方式,讓演員們站上台後,能夠從容自信地做出各種前所未有的表演形態。 然而,蘭陵突破的不僅只是表演的窠臼,當時劇團兩位固定發表創作的編導全才金士傑和卓明,在「什麼都能嘗試」的基礎下持續提出新文本、新構想,為蘭陵定調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戲劇風格。
-
特別企畫 Feature 蘭陵人憶蘭陵事
我們在蘭陵,就是這樣長大的……
蘭陵劇坊三十年,造就出多位蘭陵人,那些在排練場的汗水、淚水、口水、笑聲,就好像烙鐵般銘刻在這些蘭陵人的心頭,在他們青春的歲月中,留下影響一生的清晰痕跡。本刊專訪李天柱、馬汀尼等多位蘭陵人,為我們道來他們與蘭陵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