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任何有關舞蹈書籍的出版都是讓人振奮的,尤其是一本眞正深入探討舞蹈美學與哲學思考的訪談錄。但這樣一本好書的出版,卻也同時提醒了我們,台灣舞蹈硏究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整個社會缺乏一個公有共享的舞蹈資料與影像收集、保存的機構。
不喜交際、也不愛上媒體推銷自己的劉鳳學,雖在台灣耕耘舞蹈數十年,貢獻卓著,並且在國際間也廣受尊崇,但對許多人來說,卻仍是個謎樣的人物。一來,她創作年代特長,因此少有人能掌握她舞蹈美學演變的全貌;二來,劉鳳學似乎不太喜歡被人當作硏究的對象,因此想要進一步瞭解她舞蹈藝術的人,常嘆不得其門而入。而李小華這本書這本書的出現令人興奮,因爲它打開了一扇不輕易開啓的門。藉著她對劉鳳學舞作深刻的親身體驗,以及她本身豐富的舞蹈學養,帶領讀者進入劉鳳學深邃的舞蹈心靈世界。
書分六章、鮮明呈現其人其舞
這本訪談共分爲六個章節。〈寂寞與孤獨〉寫劉鳳學早年在中國東北的童年,以及日據時期在長春女子師範大學(後改稱國立長白師範學院)的求學經歷;〈根〉記錄她從一九五〇年代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任敎開始,至一九六〇年代中期赴日本硏究期間,對中國古代舞蹈的尋根;〈古代?現代?〉詳述了劉鳳學在古舞硏究與現代舞創作兩者皆已有成後,毅然決然赴英國倫敦拉邦舞蹈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埋首硏究、撰寫論文的過程;〈新古典〉講舞團的成立與其中的艱辛;而最重要的〈印象〉一章則深入討論劉鳳學的許多作品以及舞蹈風格;末了的〈藝術與社會〉總結藝術家的良知,強調她對社會、民族強烈的責任意識。每一章節各有其要點主題,但同時卻又彼此融通關連。藉由一連串的訪談中,對中國古舞、儒家哲學思想、西方現代舞蹈精神(尤其是拉邦的動作分析與舞蹈空間觀)等等議題,有不同層面與角度的探討。劉鳳學其人其舞──她的舞蹈美學以及其作爲學者與藝術創作者的人格特質──得到鮮明的呈現。
其中最敎人印象深刻的是,劉鳳學對中國古代舞蹈知識的廣博,尤其對儒家樂舞有許多精闢的見解。例如,談及古舞中「平行與對稱」的形式美感時,她指出此空間美學與中國古代建築藝術、道德秩序、人常關係以及時間感知等,皆有密切關連。又論及「禮」時,她表示儒家樂舞將人放在方方正正的嚴謹空間結構裡,使人瞭解人與宇宙、與自然、與他人的關係。因此,小小的舞蹈空間可被無限擴展至社會、甚至全宇宙的層面。
這種儒家的舞蹈空間哲學也反映在劉鳳學自身的舞蹈空間觀裡:「你如果把舞台視爲宇宙,你便可從最小的提升到最大的。」除此之外,由於劉鳳學與李小華師生二人均精通拉邦動作分析法,因而在動作風格分析的部分也有許多精采的對話。譬如,對於葛蘭姆的收縮與舒張動作和劉鳳學舞作技巧中身體運用的比較;以及劉鳳學的舞蹈動作裡「力」的運行與變化等等。
缺乏與時代對話的遺憾
劉鳳學一生的舞蹈歷程是一部最珍貴的台灣舞蹈史。但以一位舞蹈史硏究者的眼光來看,這本難得一見的訪談記錄卻也有些缺憾。首先,劉鳳學的舞蹈創作歷經國民政府遷台以來半個世紀的歷史,其不同時期的作品,必定或多或少反應著當時台灣社會、政治、文化的氛圍。然而李小華對此著墨卻並不多。換句話說,即缺乏對不同時期的舞作以及舞蹈風格之文化與社會背景的建構(contextualization),這使得舞蹈與它所存在之時空對話的可能遭到剝奪。
因此雖對個別作品以及劉鳳學一派舞蹈風格的分析有極深刻的剖析,但有時較難予人宏觀的視野,來審視她跨越半個世紀的舞蹈成就。再則,李小華以資深學生的身份對老師進行訪談,言辭中充滿崇敬之意,但相對之下,也較缺乏挑戰與質疑(非指懷疑,而是進一步的追問,讓事物的面貌更淸晰)。例如古舞的重建,勢必面臨千百年的時空距離下,不可避免的失眞問題。劉鳳學在重建或重新創作古代舞蹈的過程中,所遭遇的困境以及解決的方法,相信是很多讀者想要進一步瞭解的。
在台灣,任何有關舞蹈書籍的出版都是讓人振奮的,尤其是一本眞正深入探討舞蹈美學與哲學思考的訪談錄。但這樣一本好書的出版,卻也同時提醒了我們:台灣舞蹈硏究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整個社會缺乏一個公有共享的舞蹈資料與影像收集、保存的機構,這使得書寫的舞蹈常難與實際的作品互做比較應證。以《劉鳳學訪談》爲例,許多年代較遠的舞作多數人可能都沒看過,或者看過的人也已印象模糊,難與文字對照。由於舞蹈藝術稍縱即逝的特質,我們實應盡快建立舞蹈或表演藝術之專門圖書館,將現有的舞蹈影像收集保存,並且有計畫地重建過程重要的舞作、錄影存檔。爲舞蹈家的努力留下紀錄;也將詮釋的權力眞正釋放出去,讓更多的人能夠參與舞蹈硏究與歷史建構的龐大工程。
文字|陳雅萍 紐約大學表演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聲明啓事:
《劉鳳學訪談》一六五至一六六頁處提到本人在一九九八年一月的德國舞蹈雜誌Ballet International上刊出的一篇文章,劉敎授在訪談裡對我有極強烈的批評,因爲與我文章並陳的有一張《沉默的杵音》的照片,其下寫著〝phallic ritual〞(陽具崇拜儀式)。我在此要鄭重聲明那照片絕非我提供,當然文字更非我冠上的。本人的文章從頭到尾沒有討論到劉敎授的作品,更沒有隻字片語提到《沉默的杵音》。文章中確有用到phallus worship(陽具崇拜)這個詞,但我討論的是林秀偉的《大神祭》,跟《沉默的杵音》照片亦非本人提供,對這張照片的出現事前毫不知情。
陳雅萍
來函照登
Ballet International舞蹈雜誌,在一九九八年一月號,有將近二十多頁關於中國現代舞的報導,其中包括台灣,香港和中國大陸。在其中一篇文章附有照片,其中一張照片是劉鳳學作品《沉默的杵音》,在照片下面還有一小行不適當的文字。關於這些文章的編輯及引介方式,該雜誌應對其讀者和提供文章的作者負責任。
我是《劉鳳學訪談》一書的作者,本書的目的是提供關於國家文藝奬得奬人劉鳳學的藝術思想,舞蹈風格和硏究心得等等一手資料,以供後人作硏究。因此我並不執行編輯來影響藝術家的意見表達,歷史,和創作思考等歷程。
另外,關於陳雅萍女士,我個人從來沒有對她有過任何評論。
李小華 一九九九年二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