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了解梅紐音的演奏藝術,關鍵就在於對音樂「透視」的程度如何。(EMI唱片公司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特別企畫/走出神童神話的梅紐音

我們聽到的不再只是音樂而已

梅紐音的早期傑作

十五歲之前,梅紐音已是音樂界璀璨耀眼的小提琴天才。自小敏感度就異於常人的梅紐音,在演奏上將技巧性、音樂性與器樂的特質做了完美的結合,而毫無困難的表達自己內心最眞誠的感受。但,對於戰後出生的新世代而言,如何能了解這位本世紀最偉大的音樂神童,其早期的演奏到底達到何等的水準與格局呢?

十五歲之前,梅紐音已是音樂界璀璨耀眼的小提琴天才。自小敏感度就異於常人的梅紐音,在演奏上將技巧性、音樂性與器樂的特質做了完美的結合,而毫無困難的表達自己內心最眞誠的感受。但,對於戰後出生的新世代而言,如何能了解這位本世紀最偉大的音樂神童,其早期的演奏到底達到何等的水準與格局呢?

一九九九年三月十二日,當我正駛離紐約曼哈頓令人厭煩的交通時,WQXR FM96.3(紐約市的古典音樂電台)突然報出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梅紐音(Y. Menuhin, 1916-1999)逝世的消息。我心想天底下哪有這麼湊巧的事情,因爲前一天才在一家樂器店購買了一張珍貴的梅紐音最早灌錄的CD(1928、1929、1931)。

雖然,梅紐音在一九五〇年代末期以後的演奏技巧明顯的呈現退化的現象(那時他還不滿四十歲呢!),但我早就聽聞他兒時的演奏是如何的不得了,特別是我自己的小提琴敎授菲利浦先生曾親口吿訴我,他認爲梅紐音是本世紀最偉大的(音樂)天才。他的說法令我印象十分深刻。

神童奇才驚世之後

年輕一代,特別是戰後出生的新世代,對於梅紐音小提琴演奏的能力是抱持著懷疑的態度的。因爲他們所聽到、看到的梅紐音是一個走下坡的梅紐音。在後來的梅紐音的演奏中,雖然偶有巧思的音樂句法,但大部分的時候聽者必須要忍受其音質粗糙、失控的演奏技巧,著實讓人無法聯想到他怎麼會是「這個世紀最偉大的音樂天才」呢?

記得數年前紐約的公共電視台曾播出梅紐音與德國萊比錫布商大會堂管弦樂團合作演出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由庫特.馬索(Kurt Masur)指揮。那是我第一次親眼看到梅紐音實際演奏的情況。梅紐音那時大概六十好幾,從他演奏的外貌看來,似乎他深受生理狀況之苦。雖然梅紐音看似已全力以赴,但頗有事倍功半之感,往往使勁越多的地方,越容易造成失誤,例如左手雙音與和弦的地方。而他跳弓聲音的粗糙與不勻稱,顯示他右手控弓有問題。顯而易見地,這些生理技巧上的障礙,必然會限制住一個演奏家內在情感的抒發。

事實上,在過去的三、四十年中,就陸續有人針對梅紐音這種「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現象,提出了許多的探討。這些論調中包括:小時候老師未注意他拉琴的姿勢,以致造成日後的運動傷害;有些人認爲梅紐音年輕時受德國大指揮家佛特凡格勒(Furtwangler)的影響很深,所以當佛氏於一九五四年去世之後,梅紐音在音樂的路途上頓失大師的指引,對其心理造成不小的衝擊,因此音樂成長陷入困境(此種論調和卡拉揚與穆特的關係頗爲類似);另一種說法則是我個人親身得到驗證:梅紐音長期患有關節炎的宿疾,影響其演奏甚鉅,所以爲了改善其健康狀況,他對東方的健身運動,例如對於瑜珈下了很大的功夫。關於受關節炎困擾一事,在紐約曼哈頓一位頗有聲望的針灸醫師,曾親口吿訴我確有其事,因爲梅紐音曾求診於他。

上述的這些論點可能全是事實,也可能只有部分可以相信,但是我從未認眞的去思考過這些問題,直到有一天當我在台北愛樂電台的錄音室播放自紐約購得的梅紐音兒時灌錄的CD時,改變了我過去對梅紐音的看法:我眞的不敢相信自己聽到的是一個十二歲、胖嘟嘟的小男生所拉奏出來的音樂!從耳機中傳出來的聲音不僅僅只是技巧的完美,或是漂亮的琴聲而已;那是一種帶有言語難以形容的表現魅力。尤其是聽到十五歲(1931)的梅紐音奏出布魯赫(Bruch)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的頭幾個音的時候,那種內心的感動馬上流露在我眼框的淚水中。這種打從內心深處的感動,即使在年輕時候的海費茲的錄音當中也聽不到的!

比較版本透視梅紐音

那次在電台爲梅紐音特別製作的單元共有三集,我選擇了他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五八年的錄音;這三集的節目可以說完整的涵蓋了梅紐音首次的錄音到他的演奏開始顯露問題爲止,並有系統的按照錄音年代從一九五八年往回介紹。在這個有點類似探索梅紐音演奏「症狀」根源的介紹中,我依序的播放了他所演奏的多首協奏曲與獨奏小品。其中我認爲最有趣的部分莫過於將梅紐音十五歲時所灌錄的布魯赫小提琴協奏曲,拿來與其他成年的小提琴家們的演奏版本做個比較。在這些比較的版本中包括了海費茲(Heifetz)、米爾斯坦(Milstein)、史特恩(Stern)、佩爾曼(Perlman)、祖克曼(Zuker-man)、鄭京和……等等多個版本,其中甚至包括了梅紐音於三十幾歲的壯年時期再一次的錄音版本。雖然我時常在自己的廣播節目做這種「瘋狂」的版本比較的事情,但其目的並不是要比出個高下!而是透過欣賞不同人的演奏,來訓練聽衆的耳朶。同時,在做版本比較時,特別著重先呈現作曲者的樂譜上所有的原貌(調性、拍號、表情術語、articulations、音樂結構等等),建立聽者在比較、欣賞不同版本時,有一個比較精準客觀的基礎。演奏藝術是一門很有意思的學問,雖然樂譜的符號是死的,但不同的人在解讀同樣的樂譜時,往往是完全不一樣的!版本比較的最大樂趣就在這裡,透過對樂譜本身的理解,傾聽不同人對它的詮釋,你可以直接「透視」演奏者的內心世界,甚至於知道他/她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我認爲器樂演奏技巧的增進與對音樂本身的理解是成正比的,當然一些演奏時必備的基本功,像左手的音階、琶音、各種雙音的組合、和弦音、撥弦、泛音,與右手從Legato到Spic-cato的各式弓法,有如一個人每天需要運動,必須天天練習。但是音拉得再準,手指頭跑得再快,並不代表這個人演奏出來的音樂就言之有物。一個對音樂了解有限的人,其演奏必像一個充滿指法、弓法練習的機械式演奏。

梅紐音的演奏美學

要了解梅紐音的演奏藝術,關鍵就在於對音樂「透視」的程度如何。梅紐音似乎自小對音樂的感受度就異於常人,像他於一九二八年所灌錄的第一首曲子Ries的La Capricciosa,由於他對這首小品風格精準的掌握,一個原本充滿高難度技巧的Virtuoso的小曲,在十二歲梅紐音的手上變得如此的easy going生趣盎然,而這居然是他這一輩子所灌錄的第一套曲子!梅紐音一九三一年十五歲時所錄製的布魯赫小提琴協奏曲,更是另一個對音樂本質有深刻認知的典型例子。這首協奏曲第一樂章的開場白是相當特別的,作曲者寫了兩段裝飾奏給獨奏小提琴自由的發揮。這兩段裝飾奏樂句的和聲分別是這首協奏曲G小調的一級(g)與六級(降E),樂句的結構就是上述和聲的音階與琶音的音型所組成。如果從純技巧的角度來看,這樣的開場白可以說是再稀鬆平常不過了。不過我們需先對小提琴這個樂器的特性做一了解,小提琴這個樂器是屬於所謂的「泛音系列」(overtones series)的樂器。意即在演奏任何一個音時,在理論上皆會和其他具有和諧比例關係的音產生共振的現象。西歐古典音樂和聲調性所代表的意義,自古就有許多不同的論述。但不論主張爲何,似乎都同意不同的調性和聲,會與人類不同層面的情感產生共鳴。「泛音系列」和聲所產生的音色共振現象,對於人類情緒的感染具有直接的關係。對於小提琴演奏美學的認知,是另一個必須考慮的因素。自文藝復興時期開始, "Messa di Voce" 成爲人聲表達時最基本的唱腔。到了巴洛克時期 "Messa di Voce" 更變成小提琴在模仿人聲時必練的弓法。像歷史上最傳奇的小提琴家帕噶尼尼(Paganini)最爲人津津樂道的,並不是他超人的技巧,而是他在拉奏慢板旋律時,有如在你耳邊喃喃細語的歌唱功力。

 

梅紐音的演奏將上述技術性的、音樂性的與器樂的特質做了完美的結合,將布魯赫這首協奏曲、那帶有Blue神秘特質的G小調,做了深刻又生動的詮釋。這也就是爲什麼當我在比較衆多的錄音版本中,梅紐音十五歲的演奏對我產生如此這般的震撼。在他的演奏中音樂已經不再是「音樂」了,他的琴聲神奇的勾動著我內心深處的每一根神經,彷彿唯有自身的靈魂方能對生命發出這樣的禮讚。在梅紐音接近完美的演奏中(一九三一年的錄音一次0K!),任何形式的演奏理論或是音樂知識,似乎都無法足以解釋一個十五歲的孩子,他是如何超越世俗的障礙,而毫無困難的表達自己內心最眞誠的理念。

天才神童之謎

這次節目製作的經驗是非比尋常的,因爲我本來是一個不太相信有所謂「神童」、「天才」存在的人,十幾歲能演奏帕噶尼尼的小提琴協奏曲,那不叫做「天才」;但是一個十五歲的孩子能拉得讓我感動落淚,那已不是「神童」二字所能解釋的了。我時常看到一些演奏技巧嚇人的孩子,但是卻無法從他/她們的演奏中得到音樂應有的純眞與樂趣;但是,梅紐音的演奏絕對是一個例外!他的音樂語法讓我感受到溫暖無比的人性面!一個才十五歲的孩子,他是如何辦到的呢?他又爲什麼在年近不惑之際,失去了兒時的天賦異稟呢?這是梅紐音的「中年危機」造成的嗎?這一連串的疑問,會不會隨著梅紐音的逝去而成爲世紀之謎?

 

文字|彭廣林  東吳大學音樂系專任副教授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