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年一貫制國民教育的「藝術與人文」領域裡,加入了戲劇方面的課程,此舉固然令表演藝術界欣喜,但由於師資缺乏,加上政府並未提出有系統的師資培訓計畫,使得這套課程被打了一個大問號。
最近教育界流行的「九年一貫」話題,你知道是什麼嗎?強調「課程統整」的「九年一貫課程」明年即將實施,然而根據人本教育基金會的調查,約有百分之四十八的老師不知內容爲何,即便是試辦學校,也還停留在摸索階段。尤其是「藝術與人文」領域加入了戲劇方面的課程,此舉固然令表演藝術界欣喜,但由於師資缺乏,加上政府並未提出有系統的師資培訓計畫,使得這套課程被打了一個大問號。
課程統整下的藝術與人文
在台南師院實小的九年一貫試辦課程中,一學期課程的中心主題爲「我愛學校」,所有的科目皆以此發展,例如「藝術與人文」科目中,孩子們透過製作自己的名牌、團體創作、唱校歌、參與校慶活動等,進行藝術探索與創作。這樣的教學方式其實就是「九年一貫課程」的基本雛形,乍看之下,和幼稚園的「主題教學」十分類似,只是幼稚園的科目分類沒有那麼清楚罷了。
根據教育部的課程綱要,九年一貫課程的「藝術與人文」包括視覺藝術、音樂及表演藝術,以往的「美勞」、「音樂」界線被淡化,「表演藝術」則以戲劇課程爲代表。它的教學以主題爲導向,橫向統整語文、健康與體育、數學、生活、社會、自然與科技等科目,直向則統整一至九年級的課程,一、二年級時,「藝術與文化」融入「生活」課程,而從小學三年級起,有計畫地設計出循序漸進的架構,在小學階段以「欣賞」爲教學目標,至國中開始,則進入「技巧」的訓練,引導學童自我探索,進而主動學習知識,並由欣賞教學中體認各種藝術的價値。
也就是說,過去我們的藝術課程著重技巧的訓練,九年一貫制的藝術課程則以培養審美觀入手,強調「藝術學習與人文素養」,而「素養」偏重長期、自然、累積所形成的精神與氣質。沒有人質疑這項方案的正確性,然而一旦落實時,卻在師資上發生問題。
以往音樂美勞等課程分科教學的師資,只要引用相同科系畢業或專長的教師即可,現在藝術與人文合科教學,卻無法找到同時具備音樂、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學歷背景的教師。「沒有人是全才!所以一定要協同教學。」台北市立師院實小老師張慈有感而發地說。近幾個月來,她赴各校宣導九年一貫的理念,發現老師也有本位主義的盲點。學音樂出身的老師,可能只著重音樂欣賞的部分;學美術出身的老師,可能又偏重美術教育,無形中影響了孩子們的權益,所以協同教學是必要的,透過老師們的合作與互補,學生才能獲得全方位的知識。
以師院實小爲例,一個老師要關起門來自己教藝術與人文,多少有些力不從心,於是有一位音樂老師便與美術老師進行協同教學,不過他們的協同教學方式爲「上學期教音樂,下學期教美術」,至於這是否眞正切合協同教學的精神?誰也無法妄加評斷,畢竟現在大家都還在實驗的階段,而教材又是自己編寫,也沒有一套評量教學成效的標準,因此,我們可以預見,「藝術與人文」將有一段很長的摸索期。
戲劇課程的師資危機
就表演藝術而言,它其實至少包括了音樂、戲劇與舞蹈等範疇。在「藝術與人文」的表演藝術課程中,由於「舞蹈」已被列入「體育」領域課程的體操韻律部分,而音樂又已佔藝術教育的基本地位,因此戲劇自然便成爲表演藝術的核心部分。然而在過去的師範教育中,卻從未培養過戲劇教師,所以即便是協同教學,老師們難免還是在音樂和美術科目上打轉,除非授課老師本身進修戲劇課程,否則無人可以執行戲劇教學的任務,也只是徒留課程設計的美意罷了。
目前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及市立師範學院教授「兒童戲劇」的鄭黛瓊,對這種情形感到十分憂心,她說,在行政院教改小組「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的第十七次委員會議中,表示將在兩年內加強各項配套措施,其中卻未見積極的師資培訓計畫,和教育部之前推行的「英語教育」及「資訊教育」相較之下,顯得步履蹣跚。
鄭黛瓊表示,現任老師雖有文建會或陽明山教師研習中心所開設的進修課程,但都是片斷的學習,缺乏一套系統性的進階規畫;而師範學院更是師資培育的搖籃,但國教系也並未因應九年一貫課程而增設兒童戲劇課,反而是幼教系還有這方面的訓練。至於校外戲劇教師進入學校的可能性就更不用說了,由於這需要研擬一套認證制度來評估老師的適任與否,以及老師聘任的方式,以目前的「牛步化」來看,恐怕一時還很難討論到這個部分,但九年一貫教育的實施卻已迫在眉睫。
藝術課程的多元角色
在新制的「藝術與人文」課程中,教學時數由以往的一百八十八節縮減爲一百四十五節,與舊課程相較只有百分之五十一點八,又因戲劇部分的加入,現有藝能科老師的任課時數可能被刪減。例如音樂課每週僅分配到0.725節,大約是二十九分鐘,許多音樂科和美勞科的老師因此擔心有授課時數不足的情形。
針對這一點,國立台灣藝術學院戲劇系主任張曉華認爲,教師們應該打破原有的思考框框。事實上,在課程統整和協同教學下,藝術課程除了原有的授課時數之外,它還可以應用到其他科目,例如戲劇可以應用在語文、歷史課程(英語話劇),以增加趣味性;美術則可以應用在自然課程(戶外鳥類觀察寫生),以增加豐富性。因此,藝術課程的領域其實是比以前拓寬了。
鄭黛瓊也認爲,以戲劇而言,兒童戲劇被廣泛地應用在幼稚園教學,它並非獨立而成的藝術課程,而是融合在日常生活中,這才是最可貴的部分。透過縝密的討論與計畫,加上足夠的人才與熱忱,以及合理的配套政策,讓藝術教育成爲其他科目的「工具」,這樣的藝術教育會更有遠景,也更有影響。
針對戲劇師資不足的問題,張曉華認爲,眼前可以就大學藝術學院之戲劇、影劇、影視相關學系的學生,開辦國民教育學程班或增加已開教育學程的名額,以拓展師資來源,並辦理教師在職進修回流教育,各級學校應辦理表演藝術課程的教學觀摩或說明會,並訂定獎勵辦法,鼓勵教師在職進修。
而就中長程目標來看,張曉華建議師範院校開設戲劇教育系學士班,以培養幼稚園至高中階段的教師;教師回流教育則由藝術學院教育學程班及師範院校戲劇教育系長期實施,以利一般教師進修取得任教資格;教育部應設立表演藝術教師鑑定制度,讓一般教師在經過進修之後,能取得合格任教證書。此外,設置戲劇表演藝術硏究所碩、博士班也是必要的,可以培養高等師資及研究人員。
民間的戲劇資源
除了積極針對藝術學院及師範院校的學生進行師資培育之外,其實民間也有相當多的戲劇資源。我們的兒童劇場相當蓬勃,其中致力於兒童戲劇教育者也不在少數,如九歌兒童劇團和鞋子兒童劇團,即長期開設師資培育及兒童成長課程,對於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他們當然很希望能有發揮的空間。
九歌劇團的戲劇指導黃翠華說,民國八十四年起,九歌開始推出小朋友的戲劇課程,但是後來他們發現,若是老師缺乏想像力,這群孩子回到了校園之後,又會恢復到原來的小框框!所以九歌成立「兒童戲劇師資部」,並自八十五年起進行師資培訓,到文化中心或學校做近距離的教學。
「明年五月,我們將提出一個大型的師資培訓計畫。」黃翠華說。九歌將在台北、台中、花蓮、宜蘭、台南、高雄等各縣市,各選出一所學校作爲示範學校,進行一天的兒童戲劇研習活動,課程包括兒童劇欣賞、戲劇衍生的教學活動,以及戲劇基礎教學的建立與經驗分享等,並邀請該縣市各校的校長、主任、老師一同觀摩。目前這項計畫正在申請國家文藝基金會的補助。
「我們希望校園處處是舞台,但是這需要政府單位及教育部的配合。」黃翠華以台中縣立文化中心爲例,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出錢邀請九歌規劃戲劇師資培訓課程,而教育部則提供進修學分。五年來,他們已經培訓了三、四千名種子老師,除了平日教學之外,甚至成立了「快樂樹兒童劇團」,每逢例假日便演戲給孩子們看,讓九歌非常感動。
黃翠華認爲,戲劇是很有創造力的教學工具,如果能融入教學,一定能爲課堂帶來更活潑的生氣。而師資培訓計畫若是得不到政府補助,她也想到另外的變通辦法,那就是結合校內的家長會!她以奧地利的學校爲例,奧地利每年都有四百場兒童劇在學校演出,其中有一半的經費便是出自學校的藝術基金或家長們的支持,讓藝術團體走入校園的實際效果,比帶學生到劇院來得快速多了!
當然,黃翠華還是希望政府能在戲劇師資培訓上「拉一把」,這並不一定需要很多錢、費很多力氣。例如給予參加進修的教師們一些鼓勵,像是加分、記點、抵免進修學分等,以利他們日後教學或升遷;而對於民間戲劇人才想要進入校園者,政府也應盡快擬定一些認可鑑定制度,這樣一來,大家的熱情才有地方發揮,而我們的藝術與人文教育也會更完整。
文字|盧家珍 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