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超 10年風雨終見晴
等了10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簡稱北藝中心)終於在3月11日揭開頭紗,在眾所期待之中,展開了為期兩個月的試營運。一如國內所有大型表演場館的竣工落成,初見世人的北藝中心難免承受來自四面八方的批評和指教,身為執行長的王孟超抱持著「試一下,更好」的心態,將他們都視為貴人,持續優化設施,為8月的正式開幕做足準備。
等了10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簡稱北藝中心)終於在3月11日揭開頭紗,在眾所期待之中,展開了為期兩個月的試營運。一如國內所有大型表演場館的竣工落成,初見世人的北藝中心難免承受來自四面八方的批評和指教,身為執行長的王孟超抱持著「試一下,更好」的心態,將他們都視為貴人,持續優化設施,為8月的正式開幕做足準備。
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表演藝術聯盟承辦的「2019文化領導力論壇」於八月廿二、廿三日舉行,邀請國內外人士共聚一堂,分享經驗,探索如何以文化領導力形塑城市的美感特色。而從來自德國、日本與埃及的三位國際藝術工作者的經驗分享,讓人理解:好的文化設施,可以豐厚城市的文化能量,文化領導力則帶動趨勢發展,展現不同思維,或許初期執行不盡如人意,但只要目標清楚,總有撥雲見日之時,進而為經濟與廣大社會帶來活力。
卅五年的公僕生涯,讓嘉義市新任文化局長林青萍鍛鍊出一身功夫,曾歷任文化中心館長、市政府秘書、社會處副處長、企劃處副處長、文化局副局長、交通觀光處副處長、觀光新聞處副處長的她,以熱情與堅持投入工作,上任文化局長後,即發揮企畫、新聞、觀光專長,整合各方資源,希望用文化行銷嘉義,她說:「我的文化整合概念有三個步驟,先借力使力,然後建立整合平台,進而創造新亮點。」
威爾斯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 Wales,NTW)是全球最年輕的國家劇院之一,與大多國家劇院不同的是,這個單位沒有一個四面牆的建物可以為家。然而他們成功地將近四十齣作品,帶至火車車廂、軍事訓練場、海灘與山丘、倉庫、夜店、等非典型演出空間,更包括其他如巴茅斯(Barmouth)、拉恩(Larne)、亞伯立斯威(Aberystwyth)等城鎮,以及斯旺西(Swansea)和東京等城市。同時進行許多人才培育、社會連結、教育推廣及國際發展等專案,透過不同的計畫,服務對象亦隨之遍及各年齡層與不同社會背景人士。
作為台灣第一座專業大型劇場,國家兩廳院卅年來一路陪伴藝術家與觀眾,一路積累的經驗,將在這個里程碑後如何永續?在九月底舉辦的卅周年活動「國家兩廳院30周年國際論壇:夥伴時代」中,除了邀請國內外講者分享經驗,也提出構想與期許,期待激盪更多的對話與交流,串連台灣各文化機構的無限資源網絡。
法國文化部表演藝術國際顧問梵谷德獎座摘要 代表政府的文化部,與公民社會及表演藝術團體之間,該是何種「夥伴關係」?法國的文化政策一向是我們取經的對象,兩廳院卅周年國際論壇特邀法國文化部表演藝術國際顧問范谷德,以「文化協力對話與影響」為主題,說明法國文化部如何透過公民社會合作,確立每位國民都有享受藝文活動的權利,而其經驗正足以作為台灣的借鏡。
提到戲劇音樂,你會想到什麼?百老匯的音樂劇?還是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歌劇?其實你想的都沒有錯,只是我們的思考空間可以再大一點兒,這是一種由音樂產生戲劇的新創作方式,它並不一定要是人聲演唱,器樂演奏也可以製造出戲劇效果,而凡是以這種戲劇音樂爲主角的劇場,我們都可以稱之爲「音樂劇場」。 音樂結合戲劇的新風貌 就現代音樂的創作手法而言,作曲家們大致可分爲兩個方向。一種作曲家是極盡各種可能,創造出新的音響,像約翰.凱吉(John Cage)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把螺絲釘裝在鋼琴琴弦上,讓鋼琴發出許多奇奇怪怪的聲音,幾乎使古典鋼琴家們抓狂,目的只爲改變大衆對鋼琴的刻板印象;而另一種作曲家則是讓音樂結合新的元素,使它產生迥然不同的風貌,戲劇音樂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 戲劇音樂源起於德國,後來漸漸風行到整個歐洲,像德國作曲家卡格爾(Mauricio Kagel)及法國作曲家阿貝吉斯(Georges Apergh-is),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而法國「圓三重奏」則是勇於嘗試各種戲劇音樂,因此許多作曲家都喜歡找他們當作「實驗品」,甚至依照他們三人的個性,爲他們量身訂做新的作品。 曾經在法國跟隨「圓三重奏」團員佳斯棟.席勒維斯特學習戲劇音樂的打擊樂家吳思珊認爲,戲劇音樂和一般音樂不同的是,戲劇音樂有角色的設計,不同個性的演奏家會詮釋出不同的效果,像她在法國留學初期,由於法語還不是非常流利,只好拼命表現「巧笑倩兮」的模樣,因此常被分配到一些「文靜乖巧」的角色,讓不少台灣友人跌破眼鏡呢! 身兼歌者、演員、演奏者的音樂家 簡單地說,戲劇音樂就像是一齣戲,作曲家們是編劇兼導演,而音樂家們就是演員了,戲劇音樂著重的不祇是演奏出來的音樂,演奏的過程也佔有同樣的份量。例如「圓三重奏」演奏阿貝吉斯的作品《聲音的偵察者》時,佳斯棟雖然用力敲擊鼓面,卻沒有發出聲音,他利用肢體語言來表現尋找聲音的驚奇與不安;而威利則輕易地找到發出聲音的方式,自得其樂地演奏著;最後,尙皮耶試著以暴力的方式來對抗靜默。這些動作完全是作曲家依照三位音樂家的個性而設計的,而這種作法徹底顚覆了一般人的音樂邏輯,形成了對比性的戲劇效果,也吸引觀衆去探索下一段
身爲廣東舞蹈學校校長的楊美琦,其實可以乖乖從事編舞的工作,但是她卻覺得有更重要的事必須進行,那就是鼓吹現代舞。文革之後雖然撥亂反正,不過現代舞的自由思想與意識型態仍非政府所期許。
為了讓台灣的舞蹈創作者有更多交流機會和更多元化的空間,由「張婷婷獨立製作」擔任策展製作的「2016 圓桌舞蹈計畫」,以微型藝術節的模式,讓國內外編舞家一同發表具原創和實驗性作品,在短短十五分鐘的表演中,擦撞出不同的火花。
雲門舞蹈教室透過系統的教學與設計,啓發人與生俱來的律動感,不僅解放人逐漸僵硬的肢體,也解放囚錮在内心的情感與想像力。
泰雅族少女沙韻的淒美故事,讓人們起而追尋那一條應該不存在的路即時互動3D多媒體劇場《路》是一個跨界的勇敢嘗試,以沙韻之名啟程,結合了傳統戲曲身段與當代肢體,以最新的即時動態捕捉及互動投影技術,詮釋這一次又一次找路的心靈探索你會驀然發現,找「路」,原來是為了「找自己」。
新古典舞團這次將法國作家聖修伯里的《小王子》改編成《小王子3.0》,讓小王子造訪三顆星球,三顆星球的舞蹈分別由新古典舞團的資深舞者羅慶成、張桂菱、林維芬負責編導,他們將舞團特有的肢體語彙如水袖等融入舞劇中,「新古典」經典味十足;而且他們的「舞二代」也上台與父母同台,台上台下一起回歸童真,重覓兒時初心。
如果人類出生就注定終將死亡,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一生?人體舞蹈劇場今年再次挑戰生命議題,以《Cross Life 迴》為主題,靈感源自於美國精神科權威醫師Brain L. Weiss在《紐約時報》的暢銷著作《前世今生,生命輪迴的前世療法》Many Lives , Many Masters,挑起了人們對生死、輪迴的好奇與迷惑。 《Cross Life 迴》由兩大軸線交互串連而成,在不同的時空、不同的種族、不同的國度中,看見同樣的生命歷程:出生、友誼、愛情、工作、衰老、死亡。整個作品將分為十個段 落,包括了〈期待/臍帶 Expectation/Umbilical Cord〉〈錯位 Exchange〉〈歌頌 Celebration〉〈謎 Mystery〉〈緣分 Attachment〉〈誰是老大 Who is the Boss〉〈物換星移 Time Flies〉〈凋零 Fading〉〈終點 Death〉〈循環 Circle〉。藝術總監俞秀青希望能夠透過舞作傳遞「輪迴」帶給她的體悟,透過舞台裝置、多媒體影像、戲劇與舞蹈的方式,經歷一段段生命之旅,在不斷的 輪迴重生之間,探討人類生命的真諦,這是每個人最重要的人生功課。
舞蹈家們在舞台上的「自我對決」會是什麼景況?組合語言舞團新銳創作展「ID迷藏」便邀請了台、美三位優秀新生代創作者,以舞蹈治療的觀點,檢視生命中的陰暗角落,並展開自我內心的對決與質疑。 三位編舞家分別是來自台灣備受肯定的新生代創作者田孝慈、在美國創立 Yung-LiDance 的陳詠俐與美國紐約著名舞團Kate Weare Dance Company擔任排練指導的 Doug Gillespie。 陳 詠俐的《潛行》來自社會心理學家艾美.庫迪(Amy Cuddy)的「姿勢決定你是誰」理論。舞者藉由姿勢,假裝為自信有力的模樣,再透過不斷持續的運作,直到內化為身體的一部分,成為真正的自信。田孝慈的 《洞》則從內省的角度出發,檢視與探索自身生活中所出現的「情緒」與「漂浮感受」的狀態和行為發生的原因,演繹生命黑暗洞穴可見的靈光。Doug Gillespie的ECHO則是一場內心的心靈對決,聆聽到心靈裡那些微小的回音,透過獨舞的肢體表達內心掙扎、對抗、衝撞到協議的過程。
簡文彬認為,本土創作與觀眾間的互動障礙,錯也許並不在作曲家和觀眾,而在於表演界沒有提供足夠的環境和條件。是否果真如此,當然有賴長時間實踐和試驗,但簡文彬義無反顧地投入這個冒險,因為他認為無論如何,嚴峻的現代環境中,停步不前終是死路一條。
對台灣的表演空間而言,未來幾年將是「收成年」!隨著臺中國家歌劇院、高雄衛武營、臺北藝術中心、臺灣戲曲中心等場館陸續完工開幕,人們期許能發揮漩渦效應,帶動台灣的藝文能量,但這些場地同時也面對節目、市場、行銷、人力等問題。值此關鍵時刻,臺北市文化局特邀英國蓋茨黑德音樂中心(Sage Gateshead)總監安東尼.薩金特(Anthony Sargent),借鏡他十五年來成功將一個默默無名的工業城鎮,轉型為藝文之都的經驗,從前期籌備到正式營運,檢視新場館如何串聯天時地利順暢上軌,漂亮起幕登場。
如果說一九八七年國家兩廳院的完工,是台灣藝文發展重要的里程碑,那麼二○一四年「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的成立,將為台灣開啟表演藝術的新座標。從此以後,台北國家兩廳院、台中國家歌劇院、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將共同肩負推動台灣藝術文化推廣扎根的重責,三大場館既競爭又合作,對外與世界接軌,對內則為庶民服務,共同展現台灣多元、豐沛的文化面貌。
龍應台部長認為,台灣在面臨政治困境重重、軍事外交不足、經濟布局有限的狀況下,更應以文化為外交前導,使藝術成為一把他國無法拒絕的鑰匙,打開國際的交流之門。於是文化部積極規劃「表演藝術海外播種計畫」,在內強健環境與團隊體質、培育優秀人才,對外則透過參與藝術節與藝術家駐村,以及台灣品牌團隊「母雞帶小雞」的效應,讓台灣的表演藝術與國際接軌,通行無阻。
光輝的十月裡,大大的藍色旗幟,在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飄揚著,頗有召集天下好漢的氣氛,難道有人要揭竿起義嗎?原來這是文建會所籌畫的「華山藝術生活節」,邀請大家一起到華山「起藝」!
你知道嗎?電影《艋舺》經典台詞中的「義氣」,已經不稀奇了,現在當紅的是「藝氣」!「2013華山藝術生活節」不但要大家身心靈都充滿「藝氣」,還邀大家「藝同作伴」,用藝術來創作自己的生活腳本,這才是品味生命的王道。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