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開劇團的兒童戲劇營裡,劉仲倫(圖左前一)與女兒(圖左前二)跟小朋友一起進行活動。(大開劇團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特別企畫/藝術教育的新啓蒙時代?/對表演藝術納入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的省思/師資培訓篇

寓教於樂

表演藝術工作者的獨家教案

走過早期觀念閉塞、物資缺乏的年代,目前站在教學崗位上的表演藝術工作者們,想提供下一代怎樣的藝術教育及環境?

走過早期觀念閉塞、物資缺乏的年代,目前站在教學崗位上的表演藝術工作者們,想提供下一代怎樣的藝術教育及環境?

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接觸「表演藝術」?也許有唱有跳的唱遊課是你啓蒙的開始,也許國語課全班分組扮演村民「拔蘿蔔」你也拔出興趣;再大一點或許還演過「木蘭從軍」,再來好像就只剩下聯考的記憶了。有一些幸運兒可以獲得父母有心的栽培,接受多元的教育及發展;但大多數的人只能在環境中碰運氣。也因此,走過早期觀念閉塞、物資缺乏的年代,現在已經爲人父母、或者站在教學崗位上的表演藝術工作者們,想提供下一代怎樣的藝術教育及環境?

朱宗慶:從生活著手

劉仲倫:從社區開始

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系系主任朱宗慶說道,由於自己本身學音樂,是在完全沒有壓力的情形下,享受到玩音樂的樂趣,因此對於目前就讀高一的孩子,也從來不給壓力。朱宗慶會帶著孩子聽音樂、看舞蹈、看戲,讓小孩自己開口選擇、學習眞正感興趣的東西。因此小孩五、六歲時學過鋼琴,長大之後開始學打擊樂,學了兩三年後又換學吉他,「我只提供機會,讓音樂住進家裡,讓音樂成爲生活的一部分,只希望小孩具有基本的音感、音高,耳朵有判斷力就行了。」朱宗慶強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重要的目的都應該是讓藝術成爲生活的一部分、讓孩子隨時能接觸、能欣賞。

在社區深耕多年的大開劇團團長劉仲倫,小時候就喜歡唱唱跳跳,她回憶道:「那時的綜藝節目比現在好看多了,劇中金士傑、李國修、顧寶明用各種方式演出的『三百六十行』,我覺得好有創意、讓我覺得演戲很好玩。」現在,兩歲半的女兒天天跟著排戲,劉仲倫從不擔心小孩的藝術教育:「平常劇團有許多樂器,小孩從打擊樂中玩各種節奏、音色。而劇團空間大,我常常鋪上防水布及報紙,讓她玩各種媒材、讓她隨意創造許多大塊畫面。」而若劇團有演出,劇情中有「蟲」或其他小角色,女兒也常常被出借。「我買菜時也偶爾會把錢包給她,說今天是她要帶我買菜,然後進行一段戲劇對話」,劉仲倫說,她希望女兒的生活隨時隨地都和藝術發生關係。

出國攻讀戲劇教育的劉仲倫,回國後曾在基金會的資助下,到國小帶社團,但因爲學校不重視,認爲愛秀愛吵就等於「表演」,竟然公開廣播,請老師把班上最皮的過動兒送到戲劇社團;而家長也只想看成果、希望孩子演主角、幫孩子置裝。因此劉仲倫現在比較少到學校教課,選擇在社區內做親子劇場,「讓媽媽和小朋友一起上課,效果更大。」來上課的媽媽同時也是讀書會的成員,她們覺得現在的兒童劇不好看,就一起做兒童劇。

而對孩子而言,和媽媽上課有安全感,因爲有人無條件地讚美、接受,會變得更自信。劉仲倫說:「『家長和孩子』比『學校和孩子』的上課效果好。」也因此,在劉仲倫設計的許多教材中,小一、小二的課程強調肢體,較大的孩子則傾向教授編導,「在親子劇場中,三個家庭爲一組,有時候媽媽必須叫小孩子『導演』或『演員』,彼此以職稱相稱,母子共同討論、演戲,小孩子都覺得和媽媽演戲很幸福」,劉仲倫說。

鍾傳幸:從孩子的角度出發

劉淑英:少一點「教育」,多一點接觸

推廣兒童及青少年傳統戲曲相當有經驗的台灣戲專國劇團團長鍾傳幸,一談起和小朋友上課的經過便眉飛色舞。她認爲,要讓傳統藝術生根,一定要從小孩著手;而要讓小朋友喜歡,教材一定要有趣、有創意。鍾傳幸上課時,都是以小朋友最喜歡的說故事的形式進行,如果教《四郎探母》,就先從楊家將開始,述說楊爸爸如何娶楊媽媽。邊說故事也邊教旋律,鍾傳幸同樣以故事的形式跟小朋友介紹簡單的聲腔,教到西皮腔時,故事就從一個姓「西」,名「皮皮」的東西,住哪兒、唱起來如何等等開始講述;鍾傳幸邊說邊唱,小朋友愛得很,甚至全班跟著大合唱。上課過程中鍾傳幸還不時使用小朋友的口吻說話,「這沒看過,太遜了」、「這個動作帥呆了!」鍾傳幸強調,教傳統戲曲絕對要從小孩子的角度出發,以她製作的兒童戲曲演出爲例,節目單的角色介紹旁會寫著「我很帥,我在台上會騎馬,但沒有眞正的馬,你猜我會怎麼出來?」

投身傳統戲劇教育,鍾傳幸說,想做的事還有好多好多,而她心中最終的一個夢想,是希望能建造一座專爲兒童設計劇場,「馬桶高度專爲兒童設計、還有許多面可以塗鴉的牆,讓孩子看完戲後可以抒發感覺、想像創作,全方位享受到看戲的樂趣」,雖然不知道什麼時候夢想才可以實現。

目前任教於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系的舞蹈家劉淑英,除了在學院教書,同時也在小學、幼稚園教小朋友舞蹈。怎樣讓小朋友學好跳舞?劉淑英說,不要精準、正規的技巧、不要現代、芭蕾或民族,最好的方法是單純讓他們隨意動動跳跳,學習用身體抒發情感。目前一般才藝班、舞蹈教室的教學內容較偏向正規的舞蹈學習,但是劉淑英認爲,學舞蹈應該要以小孩爲中心,而不是以大人的期望爲考量;只是要求孩子腿抬得高高的,搞不好小朋友痛了半天便開始痛恨舞蹈。

劉淑英說:「應該加強學習的動機。要吸引孩子投入,除了肢體,還需以故事性的誘因做牽引。」劉淑英舉例說明,請小朋友想像自己是隻猴子,猴子要把最高的仙桃摘下來,這樣一來,他們便會盡可能地伸展肢體。平常課程中,劉淑英常以小朋友關心的人、事爲教學素材,比如假裝大夥兒正和麥可.喬登玩一顆隱形籃球,「雖然是隱形球,但每個人光靠彼此的動作就知道球現在在哪裡,他們做出的動作常常出乎我想像,有的發展出慢動作、有的身體爆發出乎意外的力量;這個過程比眞正的球賽還要精采。」

已有兩個孩子的劉淑英,自己在家並不教孩子「正規」的舞蹈;帶著他們看戲、排練,小孩在排練場早就習慣隨意跳著、或單純在地上打滾;「其實我從小孩子身上學到很多:他們身體互動的語言、他們自由自在、沒有包袱的身體……,這些對我現在的創作,都有很大的影響。」劉淑英說。

寫過舞蹈教育相關的教師手冊、翻譯過《幼兒動作探索》一書的劉淑英,對於即將投入藝術教育的老師們的建議是:少一點「教育」,和孩子多一點接觸、互動;不要太講求正規技術,用創意的方式,吸引他們學習舞蹈才是最重要的。

 

特約採訪|祁媚雅

藝術家請回答-張擎佳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