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雅歌實驗小學,除了美術、音樂等獨立課程之外,藝術也可以被整合在任何科目中。(林鑠齊 攝)
特別企畫 Feature 特別企畫/藝術教育的新啓蒙時代?/對表演藝術納入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的省思/民間興學篇

在藝術的空氣中學習

民間教學經驗中的藝術教育

近十年來在民間多位教育工作者努力推動下,以迥異於政府的體制外觀點興學,開創出一股新的教學觀念和力量。教育部在研擬九年一貫課程時,也曾借助其教學及課程規畫的經驗。在這些學校裡,藝術教育不是一門單獨的課,而是如空氣般隨處存在且自然。

近十年來在民間多位教育工作者努力推動下,以迥異於政府的體制外觀點興學,開創出一股新的教學觀念和力量。教育部在研擬九年一貫課程時,也曾借助其教學及課程規畫的經驗。在這些學校裡,藝術教育不是一門單獨的課,而是如空氣般隨處存在且自然。

相對於由教育部所主導的教育政策和學制,近十年來在民間多位教育工作者努力推動下,將教育回歸到以「人」爲主體的思考方式,並以迥異於政府的體制外觀點興學,從觀念上、法令上乃至於官僚系統上與中央形成抗衡,開創出一股新的教學觀念和力量,這股民間教育勢力不但逐漸受到大衆肯定,對於近年教育改革的催化也具有舉足輕重的份量。甚至,教育部在研擬九年一貫課程時,也曾借助其教學及課程規畫經驗。弔詭的是,這幾所因教學成效卓著、教學經驗豐富而爲教育部援爲參考典範的學校,如今雖擁有「實驗學校」之名,但仍未取得教育部門正式認可。

到底,這些民間教育工作者所推行的教育有何特殊之處,以至於能超越法令,迫使教育當局以其爲師呢?這點,單從課表是絕對看不出端倪的,因爲有許多學校的課表和一般學校沒太大區別。其實,說穿了,還是那句老話:「將教育回歸到以『人』爲主體的思考方式」,如此而已。以下,試就以藝術教育方式,一探各校的操作特色。其中,共同的特色是,藝術教育在此不是一門單獨的課,而是如空氣般隨處存在且自然。

雅歌實驗小學的整合式教育

雅歌實驗小學走的是整合式教育,在此前提下,教師的訓練以及對教材的掌握十分重要。校長孫德眞表示,在雅歌一位合格的教師需經過至少一年的專業訓練,每年教師也都會有各種研修機會,而對於教案的編寫更是十分謹愼,孫德眞不但會親自修改,必要時還會錄影,事後和老師觀摩討論。在藝術教育課程中,除了美術、音樂等獨立課程,藝術可以被整合在任何科目中,因此上語文課時可以運用音樂的節奏、聲調來豐富內容,數學課的四則運算也能以音樂遊戲方式進行。「藝術有很多是屬於視覺和聽覺的,但長期以來我們習慣將它編成課本,如此一來就只剩下文字,其他的都不見了。統整的目的就在打破用文字學習的習慣,我們要培養孩子不依賴課本也能學到很多東西。」孫德眞表示,放掉對文字的依賴,直接去感受、學習藝術,才能眞正愛上它。

學校對於情境的營造也十分重要。「以學音樂爲例,我們讓孩子一起玩音樂,但並不一定每個人都要上個別課,不用強迫的方式,而是讓他們在生活中有很多機會聽到音樂,能和大家一起練習,孩子就會覺得音樂很好玩,很期待音樂課,加上同儕的相互影響,學習意願會更強。根據我的觀察,在雅歌上個別課的孩子都很快樂,不像坊間的音樂學習,讓孩子覺得很孤單,因爲那個音樂學習只存在於孩子和音樂老師之間。」

在藝術學習上,孫德眞認爲有三個十分重要的條件:一、目標明確:要先弄清楚「到底要孩子成爲什麼樣的人」。二、高發展空間:在能力範圍內給孩子最好的發展空間。也就是說,即便你是一個農夫,當孩子想學琴時,不會因爲他只是個農夫的孩子,所以用五千元的琴就好,而應該是「我願意相信我的孩子只要好好地學,他有可能成爲世界一流的音樂家,因此,我願意在能力範圍內,做最高投資。」三、無條件接納:當孩子盡力後仍無法達成,即便只能彈兒歌,仍然願意接受。其中,以無條件接納部分最難,也最容易被混淆,「現在所提供的環境對孩子沒有全然地付出,也沒有全然地接受。」

種籽學苑:從創作中發現自己

相較於雅歌實驗小學的概念式教學,種籽學苑和森林小學呈現的是另一種風貌。種籽學苑苑長李宜珮表示,種籽並無綱目式的藝術教育理念,但有個特色是「在這兒生活的人都可以去找和環境對話的語言,然後機動調整,透過多元的方式,讓孩子的價値觀不再是單一角度,而是多樣化,並且在多樣中,逐漸彙整成他的自我。」種籽開過美勞、表演、肢體、手工藝、吉他、吟唱等課程,學校擁有一個劇團,孩子們會自己寫劇本、排戲、演出。李宜珮表示,種籽的藝術教育重點在於讓孩子透過對不同媒材的接觸,和老師提供的較有彈性的課程範疇、創作向度的規畫裡,去發現自我和媒材、創作方式間的呼應關係,從中發現自己。每年,種籽還設有文化日,以某一個地區或國家爲主題,各學科配合這個主題進行相關教學活動。此外,種籽十分重視情境教學,例如,前陣子請人到學校整地修剪樹木,留下大量成人眼中的垃圾,但卻是孩子搭蓋秘密基地的重要媒材,在搭蓋的遊戲過程中,美學中的媒材運用與美學觀點盡在其中。

森林小學:開放式的創作路線

森林小學的藝術教育保有非常大的彈性空間,以舞蹈而言,絕對看不到舞蹈老師在前面帶動跳,舞蹈老師王碧如表示,當初在課程設計時,便決定捨棄傳統舞蹈課由老師教肢體的模式。在這兒,老師不會有任何的肢體帶動,或說要孩子們的腿舉多高,身體彎到什麼程度等要求,走的是完全開放式的創作路線,所有的東西都是孩子的,都是自創自發的,以即興創作爲主。有時也會結合其他學科,作合科教學活動。例如,有一年將舞蹈與繪畫結合,孩子們在庭院中舖滿白布,用身體沾顏料作畫;前幾年流行原住民舞蹈時,森小的舞蹈課就是請小朋友自創民族,創造該族的歷史,尋找該族的文化特色,最後根據其特色編出該族特有的舞蹈。

除了特定的藝術課程,藝術也存在於各種學科中,負責語文課的蕭惠卿就曾多次利用藝術元素於課程中,例如,讓孩子選讀一篇文章,然後用不同形式描繪,可以是繪畫、新詩、散文等;或是挑選一篇適合演出的文章,改編成戲劇由孩子演出,都有助於孩子吸收、理解課程內涵。但無論形式爲何,蕭惠卿強調,在運用合科或統整概念教學時,老師間的關係必須十分緊密,相互支援,整體教學的互動才能達到效果。

全人教育實驗學校: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在四所實驗學校中,雅歌、種籽和森小都是以國小孩子爲主,全人教育實驗學校則比較特殊,招收對象是從十歲至十八歲的青春期孩子爲主。

全人校長程延平十分反對傳統看待藝術的角度,即:「認爲藝術是在培養一種優雅的氣質」或「從事藝術的學習可以成爲一種很好的休閒娛樂」,他認爲,在人的發展裡,可能最重要的是「創造力」,藝術教育重點也應該是培養孩子的創造力。程延平認爲藝術有三個目的:一、對自己内心的深刻挖掘: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内在需求,如何將之呈現出來。二、對世界的了解和詮釋:透過藝術媒介,如色彩、肢體與空間、肢體與音樂等形式表達出來。三、和人深層的溝通:藝術必須使用一些約定俗成的語言才能溝通,一個色彩、一個身體的舞蹈、一個結結巴巴或具有文學性的句子,讓我們感受到要溝通的那種內心的苦悶、不滿或憤慨,而隨著我們對世界不斷有新的認知,便必須不斷追求發展新的溝通語言。

因此,全人的藝術教育課程顯得十分有趣。例如音樂課,是從大夥共同打造一間標準音響室開始,在整個設計過程中,讓孩子體驗哪些聲音是扁的,哪些聽來尖尖的。然後,每個孩子帶一片CD來播放,從中認識不同的音樂類型。而生活中各種音樂的相關訊息,也是課堂上討論的重點,例如在看過電影《樂士浮生錄》Buena Vista Social Club後,孩子會問:「人怎麼可以這麼快樂?」、「他到紐約怎麼居然沒有自卑,他是從古巴來的耶!居然還可以在那cha cha cha。」

四所實驗學校的藝術教育中,明顯可見其對教育的共同理念──「讓人發展出更多的可能性」,在九年一貫課程的設計裡,能否達到這個理想呢?

 

特約撰述|錢麗安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