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南市立文化中心的音樂圖書館除保存表演藝術書籍,更積極地走入社區,引導民衆參與藝術活動。(台南市立文化中心 提供)
台灣行脚 系列專題/台灣行脚/台南

藝風處處聞 為藝術土壤深耕的府城人

台南市立文化中心走過十年,雖仍一路顚簸,卻也有聲有色;鄕城文敎基金會在推動、整理台灣文化之餘亦成立了第一個歌仔戲團;「新生態藝術環境」在深耕二年後,已融為台南市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成功大學鳳凰樹劇場仍以逐年遞減的經費辛苦支撐日益增多的藝術活動……在在展現古都蓬勃的藝術朝氣!

台南市立文化中心走過十年,雖仍一路顚簸,卻也有聲有色;鄕城文敎基金會在推動、整理台灣文化之餘亦成立了第一個歌仔戲團;「新生態藝術環境」在深耕二年後,已融為台南市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成功大學鳳凰樹劇場仍以逐年遞減的經費辛苦支撐日益增多的藝術活動……在在展現古都蓬勃的藝術朝氣!

相較於台北暮春三月的細雨緜緜,台南早已艷陽當空,粉紫色的羊蹄甲、艷麗的黃風鈴花燦燦的開遍府城裡外。城內「府城音樂季」、「華燈戲劇節」正熱鬧上演,「發現王城」藝術活動亦蓄勢待發;城外,南縣「走馬瀨之春」藝術節業正盛大開鑼。一股春天的氣息,讓古都刹時動了起來。而台南市立文化中心走過十年,雖仍一路顚簸,卻也有聲有色;鄕城文敎基金會在推動、整理台灣文化之餘亦成立了第一個歌仔戲團;「新生態藝術環境」在深耕二年後,已融為台南市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成功大學鳳凰樹劇場仍以逐年遞減的經費辛苦支撐日益增多的藝術活動;台南師院音樂館落成啓用,提供更多演出機會……在在展現古都蓬勃的藝術朝氣!

讓府城變成維也納

「我計劃將台南建設成第二個維也納。」「府城自古以來便文風鼎盛,文化基底深厚且藝術人才輩出,祇要加以輔導,成為藝術之都將是指日可待!」剛忙完府城美術節開幕的台南市立文化中心主任陳永源信心滿滿的表示。在此前提下,文化中心推出了「藝術團體四年養成計畫」及「社區音樂發展計畫」以做為發展方向。三年前成立的「民族管弦樂團」(傳統樂器)即養成計畫的成果之一;文化中心並計劃由專為負笈國外學樂有成的台南子弟所辦的「城府音樂季」活動中挑選優秀人才組成業餘室內樂團做定期演出。此外,文化中心附屬基金會亦先後輔導設立了「魅登峯」及「那個」劇團。而「社區音樂發展計畫」的構想則來自基督敎的家庭活動,由文化中心音樂圖書館執行,預計在台南市七個行政區各至少設三個定點,每月定期舉辦音樂會,並設觀察員觀察活動成效,製成白皮書,以做為修改的參考。

除二大發展方向,文化中心為提升市民對藝術的喜好,不斷舉辦各種相關演講、欣賞會,凡自製節目皆以極低票價供民衆欣賞,「我們希望以低價(二十、五十元)吸引民衆來親近藝術、破除藝術是高消費的觀念;但我們決不以免費來做為號召,必須建立民衆付費欣賞的習慣。何況,台南市立文化中心音樂館設備之優、殘響之美直逼台北,很多團體要錄製CD都喜歡到台南來,身為台南市民,更應來享受辛苦納稅的成果。」

展現地方特色的鄕村藝術

若說台南市推行的是精緻藝術,那麼台南縣便是鄕村藝術了。敎育出身的台南縣立文化中心主任葉佳雄在接掌文化中心後便積極地將敎育納入文化發展五大要點的首要。葉佳雄認為「文化」應是敎育的內容,而「敎育」則是文化推動的管道,二者相輔而成,缺一不可。因此須具體落實藝術走入校園,與校園緊密結合;同時也須於學校培養優秀藝術人才以因應社會需求。

而基於台灣為一島國,民衆信仰風氣濃厚,廟宇密度之高堪為奇觀,葉佳雄認為可善加利用。「寺廟,其實就是早期的文化中心。文化中心應與寺廟結合,有效的利用地方資源,用文化的力量來導正寺廟活動,如去年台南縣文藝季即在南鯤鯓舉辦,展現出有別於其他地方的寺廟民俗文化。」

南瀛民族舞團、合唱團及長雲樂集的相繼成立則是葉佳雄「從鄕土出發,結合地方藝術團體共同推動藝術活動」的具體呈現,這個當初不被看好,甚至被視為圖利他人的政策之所以有如此出人意表的斐然成績,不過就是善用社會資源罷了,「以文化中心經費來認養地方團隊,一則可紓緩地方團隊的財務壓力,再則文化中心可免重新培訓新人的社會成本,完全是互惠的。」

推動、彙整文化資產是文化中心最困難、也最必須做的工作,在葉佳雄努力推動下,台南縣立文化中心陸續出版了《南瀛民俗誌》、《南瀛常民文化》等文獻紀錄,「文化工作除了動態的活動推展,靜態的先民活動記載亦不可忽略,必須將這些文化資產妥善記錄,以流傳給後人。」

甫於年初完工、「走馬瀨之春」文藝季正式啓用、座落於走馬瀨農場的「鄕村劇場」是葉佳雄「藝術歸鄕」、「文化走入鄕村」理念的具體呈現。「鄕村劇場」佔地約六百坪,為一露天式劇場,約可容納千餘人,除提供給各學校、地方社團表演使用,亦將做為研習會、培訓藝術人才之用,並提供各項表演資訊,以達多元使用目的。

「鳳凰樹劇場」座落於成大校內,隸屬文學院管轄,原係一小型禮堂,後在文學院院長閻振瀛爭取下,改建為一小型劇場。劇場分為室內及室外兩大部分,室內為一鏡框式舞台,可容納一百八十六人,室外則為斜坡式階梯,約可容納三、四百人。因舞台景深、挑高均不足,故演出多以靜態音樂會為主。每年約七、八十萬的經費要舉辦三、四十場節目,其窘況可見一斑。而面臨經費年年遞減、節目卻銳增的難題,文學院助敎吳佩珊也祇能大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幸運的是,來演出的團體多半不太計較酬勞,而是喜歡和學生在一起的感覺。此外,找贊助也是一個辦法,不過大多是贊助印製節目單。」如此艱苦,竟也撐了四年!

此外,甫於今年落成使用的台南師範學院音樂館,屬中型音樂館,可容納四百四十人,適合室內樂演出,將可提供台南地區更多演出機會。

百花綻放的民間藝術活動

相對於官方較優渥的條件、民間在推展藝術活動上便形艱辛許多,「新生態藝術環境」、「華燈藝術中心」、「藝術空間」這三個皆由舊建築翻新的小劇場在為台南表演藝術界翻出一片天之際,各也面臨了不同的難題。

「新生態藝術環境」是由一棟七十餘年的老建築翻新,結合藝廊、書店、劇場、餐飮經營形態,負責人杜昭賢初時是以畫廊為主,後因考慮南台灣文化資源較差、媒體弱勢,無法有效運用,加上「新生態」展出皆以當代作品為主,遂決定加入動態演出以增加其活動面向。「決定以小劇場的演出型式,取決於二個原因,一是希望能打破觀衆與演出者的空間區隔;二則是考慮到主流性展演不可能,因此以小劇場為主要呈現方式。一開始我們便不考慮自製、或成立劇團,成本太高了,現在平均一星期至少有一場演出。」新生態藝術總監鄭明全表示,「此外,為了解決媒體弱勢的問題,我們每月發行一本通訊,報導台南的展演活動。」在一年的實驗後,除餐廳收支平衡、畫廊偶爾平衡(須視景氣而定),劇場則處於虧損狀態。「當初我們並沒想過要小劇場賺錢,祇希望它能打平,至少不要賠太多,因我們畢竟是企業,必須有商業考量,而這種商業與文化間的取捨、拿揑,對我們而言是最大的考驗。」

第二年,新生態將經營型態朝地方資源整合,與社區結合,提供各項社區服務,舉辦各種文化、生活講座,使新生態慢慢融入常民生活中;另一方面則與學校社團緊密結合,提供演出機會,累積地方性格、地方文化。「在歷經二年多的摸索、努力下,新生態已逐漸為民衆認同,我認為現在的新生態是一個文化磁場,將能量散發,讓資源流動,而這便是我們想做的。」

除了商業空間外,敎堂與醫院也加入了表演場地行列。華燈藝術中心演藝廳的翻建便是一項「神蹟」,劇場原為「聖包你發敎堂」,在紀寒竹神父支持下翻修成劇場,是台南民間唯一挑高足夠的劇場,約可容納七十至一百人,現已成為台南劇場重鎭。而「藝術空間」則是三和醫院院長鄭嵩鎰夫婦將醫院六樓提供出來,作為表演之用,由台南市文化基金會管理,魅登峯老人劇團成名作《鹽巴與味素》即在此首演。

另外,位於裕農路鄕城帝國天廈的鄕城文敎基金會在保存及推廣台灣文化的目標下,不但成立鄕城生活學苑,主辦各項文化、生活講座、親子活動、影碟欣賞;為年輕畫家於高高畫廊舉辦畫展;舉辦各種研習營、社區音樂會;並進一步成立歌仔戲團,每年演出一齣戲,同時計劃陸續成立布袋戲團及民間藝陣的民族舞團、兒童劇團、媽媽劇團;開辦台語訓練班、成立台灣文化圖書館以保存、收集台灣書籍,並陸續出版台灣戲曲、文化研究叢書;舉辦文化尋根之旅,重現台灣文化生命力。

表演藝術三大關鍵──觀衆、場地、文化資產

觀衆、場地、表演團體是構成表演活動的三大要素,府城自古以來以樂風鼎盛聞名,如今是否改變?何種型式節目是票房寵兒?何種年齡層是表演藝術的忠實客群?主辦單位在票務推展上面臨什麼問題?

根據台南市立文化中心資料顯示,最受歡迎節目當屬舞台劇,表演工作坊、屛風表演班的舞台劇常是一票難求;其次是大型樂團、芭蕾舞團及具知名的藝人,如「蘇黎士管弦樂團」及傅聰鋼琴獨奏會,都有令人刮目的好成績。反之,一些較不具知名度的獨奏(唱)會,觀衆則可能祇有二、三成,總體而言,每場平均約八百四十至九百人。

台南縣則以兒童劇最受歡迎,台南縣立文化中心藝術組組長謝素月表示,台南縣民衆對兒童節目最熱衷,票價再高都不乏人買,反映出台南縣民衆對兒童的重視;其次則為舞台劇、舞蹈等較具視覺刺激的節目,音樂節目則常因「太抽象、聽不懂」而淪為祇有音樂系學生捧場的命運。

票務推展困難,則是台南縣、市文化中心共同的、揮不去的噩夢。市立文化中心自製節目雖以低票價(二十、五十元)企圖提昇欣賞人口,但演出前除於各定點售票外,還須以街頭看板、上第四台節目、宣傳車等方式招徠民衆;或請演出團體舉行街頭音樂會、校園研習等以提昇知名度,甚至須透過企業、寺廟幫忙促銷票券。而台南縣原本欣賞人口即少,加上付費欣賞習慣尚未建立,對票務推展更是雪上加霜,在動用一切可資運用的宣傳資源後,便祇能靜觀結果了。

這種揮不去的夢魘鄕城文敎基金會執行長葉重利卻從未嘗過。鄕城文敎基金會每年平均代理三至四個節目在台南演出,挑節目的原則除須選知名度高、卡司強外,來台演出頻率太高的不宜(如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初來時全場爆滿,但連續來四、五年後,票房便節節下降),在選定表演團體後,葉重利便將票券行銷分為三種:第一種採直銷法,運用人脈固定委請具良好關係的人員代銷,給予優厚的佣金;第二種為定點銷售,即一般售票口,但另給銷售人員佣金,以激勵售票人員主動促銷;最後則是針對企業主的重點銷售。通常一場不錯的節目,在直銷及定點銷售即吿額滿,非不得已,不輕易使用重點銷售。較之大肆宣傳卻成效不彰的推票工作,或有可援為參考之價値。

媒體弱勢,是扼殺台南長期表演生態的無形殺手。長久以來,大媒體多集中台北,而邊陲地帶轟轟烈烈展開的藝術節卻可能祇是一則不起眼的地方新聞。這種畸型發展雖在近年來第四台興起及報紙紛紛強調在地觀點而稍有改善,但離媒體平等時代仍遠。新生態藝術環境便毅然創辦《新生態》期刊,報導南台灣展演訊息,每月出刊,發行並遠及至台北。但在苦撐二年後,即因人力財力皆無法負荷的情況下,改為單張摺頁的簡單展藝訊息吿知表。但鄭明全仍樂觀的表示,文化並非立竿見影,而是潛移默化,急不得的,祇要播了種,總會有所成的。

人才回流、社區文化雛形漸具

台南在地演出團體在近幾年大量人才回流後展現了蓬勃氣息,不但經營的有聲有色,還吸引了外縣市人才參與。在一向祇外流的音樂界近年來也出現人口回歸現象,為府城音樂重現生機。

而在此同時,官方與民間構機各自著力開發不同的文化經營形式,從文化中心、鄕村劇場到餐廳、廟宇、敎堂、醫院、學校,或許台南沒有所謂的主流媒體、主流場地、主流團隊……各種「主流」撑腰的優勢,但是也就因此它有著更大的空間容許許多「可能」被開挖出來,如官方的藝術大城計劃、民間的社區藝術多元走向、媒體自創等。這樣一片文化土壤以古都澱積下來的百年文風為基礎,在「府城人」的辛勤耕耘下,它開出的花朶正蔓延在城裡城外的街道巷衢中,各自綻放。

(本刊編輯 錢麗安)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