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台南

相關文章 14 篇
  • 山東野表演坊團長尉楷(左至右)、斜槓青年創作體林謙信、朱怡文、周韋廷
    特別企畫 Feature 尉楷X朱怡文X林謙信X周韋廷

    山東野表演坊X斜槓青年創作體 我們在地方做戲,也期待不只是「在地」!(上)

    離開台北,我們對劇場的想像是什麼? 這些在地創作、或現地創作其實是多元且繽紛的,可能在非典型空間中,例如廢棄大樓、原民部落、市場等,可能需要遊走與參與,可能是在地故事,繼承地方紋理。當這樣的「多元」成為必然,它就真的是多元嗎?我們對在地創作與地方劇團會不會需要更多想像空間? 我們從學校的戲劇專業教育開始思考,透過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對「社區劇場」、「教育劇場」這些有別於其他學校的訴求,重新思考畢業後的學生回到、或是來到「地方」如何進行創作?這次邀請到山東野表演坊團長尉楷,以及斜槓青年創作體的朱怡文、林謙信與周韋廷,四位畢業自臺南大學的學生,回頭檢視自己的教育背景,回應到現在的創作模式,乃至於整體生態。

    文字|吳岳霖
    第351期 / 2023年01月號
  • 山東野表演坊團長尉楷、斜槓青年創作體林謙信、朱怡文、周韋廷
    特別企畫 Feature 尉楷X朱怡文X林謙信X周韋廷

    山東野表演坊X斜槓青年創作體 我們在地方做戲,也期待不只是「在地」!(下)

    離開台北,我們對劇場的想像是什麼? 這些在地創作、或現地創作其實是多元且繽紛的,可能在非典型空間中,例如廢棄大樓、原民部落、市場等,可能需要遊走與參與,可能是在地故事,繼承地方紋理。當這樣的「多元」成為必然,它就真的是多元嗎?我們對在地創作與地方劇團會不會需要更多想像空間? 我們從學校的戲劇專業教育開始思考,透過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對「社區劇場」、「教育劇場」這些有別於其他學校的訴求,重新思考畢業後的學生回到、或是來到「地方」如何進行創作?這次邀請到山東野表演坊團長尉楷,以及斜槓青年創作體的朱怡文、林謙信與周韋廷,四位畢業自臺南大學的學生,回頭檢視自己的教育背景,回應到現在的創作模式,乃至於整體生態。

    文字|吳岳霖
    第351期 / 2023年01月號
  • 今年的「十六歲正青春藝術節」轉為線上,延續之前的工作模式,依然讓青少年挖掘自己的故事,說出自己的心聲。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影響.新劇場扎根台南

    以兒童、青少年劇場為主創方向的影響.新劇場已經滿10歲了,藝術總監呂毅新在國外留學、返國後,不只發揮自己關於青少年劇場之所學,更用心於在地戲劇人才的培育。自2015年開始與臺南市文化局合作的「十六歲小劇場少年扮戲計畫」,到2019年正名為「十六歲正青春藝術節」,影響.新劇場透過「口述歷史劇場」的方式記錄青少年的生命故事,並讓他們從無到有地製作出一齣戲。即使今年在疫情下被迫轉為線上工作,但依然前行,展現10年扎根的毅力。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1/10/21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漫步,在十月

    每次到了公布隔年國定假日的時候,網路總會有神人幫忙盤算怎麼排/請假,才能獲得最長時間的連假,也成就CP值最高的休假方式。 此時到來的十月,正好就是個可以挑戰工作日最少的月份!由於中秋連假與國慶連假只隔一週,只要請假或排休四天,就能從十月一日一路放假到十月十一日,得到整整十一天的假期。只是,將假日集中的原因,多半是為了能夠出國渡假;但台灣疫情暫歇,國外卻仍持續沸騰出國無望,何不轉向國內呢?(我好像在七月也說過類似的話,要選我當國內旅遊大使了嗎?) 環島,就是個選項。從網路搜尋到的資料來看,不管逆時鐘或順時鐘,騎車或開車環島的建議天數大概從六天到十天不等;於是,十一天的假期綽綽有餘,甚至還可以預留個一天收心,等待下一次假期的來臨,啊,是迎接努力的工作。如果沒那麼大的野心,也可以從單一城市開始,透過散步,加上導覽、展演、互動等形式,重新打開我們對地方的認識,這也是近年劇場創作持續開發的領域。本期雜誌企畫了「漫步地方,作為行動代號」專題,先提供觀看的方式,再一同參與創作的行動。從基隆、台北到台南,隨著移動,我們或行走、或留步,看著一夜綻放後便消逝的電光,體驗空間、物件與人最親密的接觸,撫摸這個地方經過時間沖刷的紋理,然後都附著了我們漫步的痕跡。 當然也有人更愛宅在家,同樣能接觸到大自然栽種植物。於是,在這期雜誌裡,我們闖進了音樂家與舞蹈家們的秘密花園,讓林麗珍、温隆信、解瑄、王心心、張欣與周書毅分享屬於他們的植物記憶,從一顆顆種子、一朵朵花、一片片葉到菜圃裡冒出綠芽的作物,都靜靜地記下了他們之間的所有故事,獨一無二。 秋意襲來,這時的台灣正舒適。選個方式,作為屬於你自己的休假密技。

    文字|黎家齊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 理容院風景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的行動 漫步與找尋

    選擇與被選擇 都是「交換」人生

    「斜槓青年創作體」的確很斜槓,主創朱怡文、林謙信與周韋廷三人的專長橫跨導演、表演、音樂設計,也以「共創」為原則去回應創作媒材。他們的作品通常與地方緊密相關,透過駐地田調採集、發展創作,如在恆春的《半島風聲 相放伴》還有將在臺南藝術節演出的《香蘭男子電棒燙》。不管他們是「被地方選擇」或自己「選擇地方」,重點都在「交換」用自身與他人的生命經驗,找到可以彼此溝通的當下。

    文字|吳岳霖、陳明緯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的行動 補充知識

    這個城市,處處是我的舞台

    台南在地的特定場域表演可說是由來已久,大家熟知的是「臺南藝術節」開辦以來就有的「城市舞臺」單元,總會讓團隊在台南各個別具特色的空間、古蹟展演,成為獨特的藝術風景。但此前因展演空間的不足或藝術表現的需要,早有團隊選擇在非制式劇場空間演出。而臺南藝術節在去年設置策展人後,除了重新挖掘平常視而不見的城市面貌,也邀請藝術家透過田野調查及現地共創的方式,進行打破藝術類型分類的創作。

    文字|厲復平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 專題

    穿越看不見的台南

    「當來自記憶的浪潮湧入,城市就像海綿一樣將它吸收,然後脹大。」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第一章中寫道,「但是,這座城市不會訴說它的過去,而是像手紋一樣包容著過去,寫在街角,在窗戶的柵欄,在階梯的扶手,在避雷針的天線,在旗桿上,每個小地方都一一銘記了刻痕、缺口和捲曲的邊緣。」 2019臺南藝術節以這本上世紀七○年代出版的經典為命題,規劃「府城」、「山線」、「海線」等三大主軸,要觀眾走過街角,凝望窗欄,滑過扶手,穿越「看不見的台南」的每一個小地方,並對當下的我們提問: 我們該如何凝望一座城市? 一個「城市藝術節」應該具備什麼樣貌? 藝術家除了創作作品,他/她們的工作方法可以帶給地方一個「新的語言」嗎? 我們該如何透過藝術展望一座城市的「未來」,而這未來並非與過去斷裂,而是同時並存? 在藝術節開跑前,讓我們先跟著策展人周伶芝、郭亮廷紙上穿越六個地方與作品,一同探索答案可能的形狀: #《台南公園的身體地圖百日行走》@台南公園 #《土土海海漁光島》@漁光島 #《咖哩骨遊記》@中西區 #《層中隙》@中西區 #《道隱》@台南水道 #《聽海日記》@七股龍山國小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 2013年第二屆臺南藝術節「城市舞台」系列中,那個劇團於愛國婦人館前廣場演出《2013夢之葉》。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台南就是「甜」? 歷史、空間與表演的未竟之業

    臺南市文化局為培力南方藝術「新評種」而成立的「望南藝評」全年度計畫,今年在九月八、九日舉行了年度論壇,以城市、空間、環境,及評論人之生態概說作為討論重心,談辯表演藝術形塑城市文化的當代意義,並藉著觀察人、創作者、觀眾之三方對談,梳理台南當前表演藝術脈絡。

    文字|簡韋樵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系列專題

    古都情沐禮浸樂

    歷史上,台南曾為「台灣府」府城。首善之區,文風鼎盛,即使滄海桑田,台灣由淸朝而日本而中華民國,府城古都始終自成格局,舊城雖早被現代化的街道覆蓋,台南人的禮敎風骨卻一如中庸堅屹的孔廟,絲竹不輟於耳。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1期 / 1995年05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側寫華人國際性都會的文化策略

    在政經局勢變化趨烈的今天,尤其是自由貿易與資本主義的日趨發達,使得世界資本家無不絞盡腦汁地在尋找最有利的商業戰場,文化藝術界當然也不例外。於是,隨著中國大陸的經濟改革與開放,這個佔有四分之一世界人口比例的大華人市場圈,逐漸受到世人的矚目,而「華人文化圈」也變成文化藝術界不得不具備的經營視野與觀點。 我們邀集北京、上海、香港、新加坡等四個都會的戲劇學者、藝術工作者、文化評論人與媒體工作者,分別針對各都會的文化策略或市場現象,提出他們對華人都會文化政策的觀察和看法。 另一方面,我們彙整來自台灣宜蘭、花蓮、桃園、新竹、台南與高雄的文化局或文化政策執行者的意見與建設,並專訪台北市文化局局長龍應台,試圖從小處比較台灣各地文化建設的差異,更期待能尋找出台灣(或應該說台北)在所謂「大華人文化圈」裡可能扮演的角色,甚至是彼此競爭的空間。

    文字|本刊編輯室
    第106期 / 2001年10月號
  • 台南市立文化中心的音樂圖書館除保存表演藝術書籍,更積極地走入社區,引導民衆參與藝術活動。
    台灣行脚

    藝風處處聞 為藝術土壤深耕的府城人

    台南市立文化中心走過十年,雖仍一路顚簸,卻也有聲有色;鄕城文敎基金會在推動、整理台灣文化之餘亦成立了第一個歌仔戲團;「新生態藝術環境」在深耕二年後,已融為台南市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成功大學鳳凰樹劇場仍以逐年遞減的經費辛苦支撐日益增多的藝術活動在在展現古都蓬勃的藝術朝氣!

    文字|錢麗安
    第31期 / 1995年05月號
  • 台南房厝新舊交雜,看似混亂,實為緊密相連,形成堅實的社區型態。
    台灣行脚

    舊牆綻新枝 台南表演藝術團體概況

    台南,一般大衆對它的印象可能就是「小吃」、「古蹟很多」。然而這個昔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譽的古都,其深厚的文化力絕不僅僅表現於為數衆多的觀光據點而已,更從一般日常生活中源源不斷透發而出。其中最重要的表徵,即是台南市的都市型態。

    文字|江世芳
    第31期 / 1995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現象‧現場

    台南藝文生態的「第一次」

    到底公民選舉的政務官與文化事務的專業考量,是否可以劃上對等線?若是依照現行條款來看,補助條款的背後精神,依舊「人治」,而非「體制」!大台南表盟自我定位的監督、對話功能,能否具體發揮功效?公部門此番的「釋疑」,能否真正排解地方藝文界的負面意見與情緒,達成後續的雙向良善溝通與地方文化發展?都是一向和諧平靜的府城在二○○三年有待時間檢驗的嶄新課題。

    文字|楊美英
    第124期 / 2003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爲南部的戲劇觀衆發言

    同是用納稅人的錢,沒有理由只爲台北一地的觀衆服務,而視其他城市居民應享的文化福利爲無物!

    文字|馬森
    第14期 / 1993年12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焦點專題 Focus

    李明潔:「不著痕跡的日常感最難。」

  • 香港

    防疫鬆綁後,表演藝術界終於展現新氣象

  • 戲劇

    想笑就笑吧,走進假的園區來場真實的交流

    《泰雅文創精神劇場》
  • 其他

    輕鬆投件拿10萬! 廣藝「雲舞台獎」盼成為表演藝術線上化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