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現如今少說也三百多年歷史的正乙祠,問什麼人,無論是北京的外地的還是外國的,一律說不知道,但是說到前門全聚德烤鴨店,卻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其實不能怪北京長安大戲院搶走傳統京劇的風華,早在它搬入玻璃帷幕大樓與長安街上其他高聳壯觀的現代化辦公樓媲美前,正乙祠戲樓就已經美人遲暮了。
到現如今少說也三百多年歷史的正乙祠,好像只存活在我的心中,問什麼人,無論是北京的外地的還是外國的,一律說不知道,但是說到前門全聚德烤鴨店,卻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清聖祖康熙下令建的大戲樓
戲樓謙卑地坐落在門外西河沿,全聚德烤鴨店後面的胡同,相傳曾是早先明代一處善男信女頂禮膜拜香火極盛的寺廟,供奉正乙玄壇老祖財神趙公明。滿清入關定部北京之後,酷愛中原漢文化的清聖祖康熙,特下聖旨將這裡改建為純木結構的大戲樓。雖然歷經三個多世紀的歲月滄桑,至今仍保存基本完好,戲樓坐北朝南,占地約一千平方米,遵循老式戲園子的舊有格局,戲台為三面開放式,上有罩棚。戲台前邊約有百餘方米的看池,可容納二百多位戲迷、觀眾邊品茗,邊嗑瓜子邊看戲。
比起看池,我更喜歡戲台正前方和兩側的三面環樓,戲台兩旁有樓梯通往上下兩層的敞開式馬蹄型包廂,樓上正對著舞台的位置卻是我的最愛。看池前排往往稀疏坐上十來個歐洲遊客,中國人似乎對於付八十、一百人民幣看京戲,意興闌珊,所以我常常成了唯一的東方面孔。由於客人不多,樓上通常不開放,但是他們也都由著我逕行爬上樓去,不打擾我,燈光幽暗,一個人坐在被遺忘的角落,看著一段段唱、做、念、打自成藝術體系的京戲、夾雜著崑曲、曲藝、河北梆子,彷彿我才是被鎖在舊時代的幽魂。
全聚德「老舖」積極仿古
舊的急著擺脫包袱想翻新,新的卻急著要懷古懷舊,或許這就是時代。幾步路外的全聚德烤鴨店,也不過建於一八六四年,比起正乙祠,算不上什麼古蹟,但是為了展示全聚德百餘年的歷史,還打開老牆大門,設立一間仿古餐廳,木格門扇,木樓梯,實木廊柱,重視全聚德的原貌,並命名為「老舖」。五千多平方米的餐廳,可以同時容納一千多人用餐,簡直就是烤鴨的天安門廣場。宴款的名單從美國前總統老布希、英國前首相希思、德國前總理科爾、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樹、古巴革命委員會主席卡斯楚,到陳香梅女士、音樂加雅尼、卡瑞拉斯等政界要人、社會名流都曾在此用餐,熱熱鬧鬧地題詞留念。比較起來,正乙祠雖然從同治年間,就有京劇的創始人程長庚、譚鑫培、梅蘭芳相繼在此登台演出,近代許多名家如梅葆玖、譚元壽也光臨此樓獻藝,二十年代,著名票友包丹庭、陳墨香與票友出身後來成為名演員的言菊朋、朱琴心等常在這裡演戲,觀眾滿座,如今卻零落到只能被稱為中華戲樓文化史上的「活化石」。
屬於北京的浪漫
吃了烤鴨來看戲,看完了戲穿進胡同裡聽梧桐在月影下沙沙細語,似乎特別能感覺到老北京的浪漫。過去老一輩北京人娛樂休閒場所少,遇上逢年過節,嫁女兒娶媳婦,無非就是約幾位朋友到飯舖,來瓶二鍋頭,點上幾個菜吃頓飯意思一下,然後去俗稱戲園子的戲樓聽戲找樂子。除了尋常百姓,清朝的滿族人,一生下來即養尊處優,一年到頭天天錦衣玉食,吃喝不愁。當年這些公子哥兒們酒足飯飽後的共同嗜好,也就是到茶園裡品茶聊天打發時光,眾伶人出於生計,也就專門來到茶園為這些腰纏萬貫的八旗子弟們唱戲獻藝以養家糊口,雙方各有所求、互有所需,因此過去不少戲園子就是在茶園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想當年正乙祠用來接待浙江寧波一帶的錢莊老爺們,每逢年節前來這裡觀看社火和目蓮戲等傳統民間戲曲,建築年代比許多西方著名的歌劇院還要早,是北京唯一保留至今基本完好無損的純木質戲樓。它被有關專家稱之為中國戲樓發展史上的里程碑,經歷了四次修復:一是乾隆年間,徽班進京;二是清同治四年,京劇形成前後;三是民國二年,京劇已走向繁榮;四是一九九五年的大修復,社會開始呼籲振興京劇。
戲樓已成過去,烤鴨滋味好否?
要呼籲保護的東西,往往都來不及了,正乙祠戲樓是戲曲藝術誕生、發展、繁榮的見證。許多梨園界的老前輩,堪稱泰斗級的幾位表演藝術家都曾在正乙祠戲樓登台獻藝一展丰采,旦是追憶過去風光無限的歲月,只讓人覺得置身於這座歷史悠久的老戲樓裡,除了光榮和驕傲,還免不了一絲惆悵。要梨園藝術之花在此長盛不衰芳香四溢,還不如說除了頑強,正乙祠並沒有太多選擇。如今的正乙祠戲樓,經營者在保留傳統風格基礎上,想辦法為老戲樓注入新的內容,除了每晚請一些京劇、崑曲、曲藝、河北梆子等劇種的演員加盟上演優秀節目助興,讓即使外行人甚至外國人都能拍手叫好之外,為了營生,也兼著舉辦中式古典的結婚、祝壽、辦生日和金、銀婚紀念日,雖然唐突,卻也總比默默消失了好。
最近很少去北京,聽說正乙祠已經成了北京市教育局的招待所,包括我最喜歡的樓上看台,都被改成了客房,沒了正乙祠,我不知道下次再吃到北京烤鴨,還會不會是好滋味。
文字|褚士瑩 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