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窗」法國系列介紹的「玩物劇場」,事實上不是一個新名詞,常見的譯名為「物件劇場」(object theatre),舉凡利用布偶、球、杯子、食物等物件,呈現戲劇性演出都可稱之「玩物劇場」。法國人天馬行空的狂想,還有稀奇古怪的「玩」意,帶動了表演藝術界再度檢視「玩物劇場」,並且衍發了一套套淋漓盡致的創作概念。這次演出的三個劇團,即可讓觀眾們看到法式幽默帶來的「玩物」創意。
ROGRAM土哈克劇團《一隻帶手套的鳥》
TIME 10.8~10
PROGRAM頗帶樂媽媽劇團《烏斯男人》
TIME 10.15~17
PROGRAM傑若‧湯瑪士劇團IxBE
TIME 10.22~24
PLACE 台北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INFO 02 33939888
兩廳院在去年推出了「世界之窗」英國系列,藉著三個創作風格截然不同的小劇場,讓國內觀眾窺探到英國游走於傳統與前衛之間的多樣文化風貌。此舉當然是以管窺天的一個狂想,但是凡事有了「開始」,就能手持一把鑰匙打開這扇小窗,然後用力延伸自己,盡情讓想像力遨翔,恣意體驗異國芬郁的藝術文化。
法式幽默,「玩物」玩出無限創意
今年「世界之窗」法國系列特別介紹的「玩物劇場」概念,事實上不是一個新名詞,常見的譯名為「物件劇場」(object theatre),舉凡利用布偶、球、杯子、食物等各式各樣的物件,呈現戲劇性演出都可稱之「玩物劇場」。在美洲、歐洲、亞洲蔚為趨勢,近十年來,法國尤其盛行。過去「玩物劇場」強調的「物」已被「玩」的創意和技巧取代,「如何玩」才是藝術家熱切想要表現的主題。
法國人天馬行空的狂想,還有稀奇古怪的「玩」意,帶動了表演藝術界再度檢視「玩物劇場」,並且衍發了一套套淋漓盡致的創作概念。看似即興的「玩」意,充滿創意與詼諧的肢體與物件巧妙結合,法式的黑色喜劇效果,每每讓簡單的場景就能造出豐富的視覺意象,除了讚歎演員驚人的功力之外,更令人折服於其無限的想像。
個性浪漫、閒散同時又冷漠、驕傲的法國人,心靈最重要的成分竟然是「幽默」,這種錯綜複雜的組合,歸因於歷史洪流下太多種族融合的血液,也因此導致法國人強烈的個人主義,然由經由血液中天生的幽默感,也化解了彼此針鋒相對的危機,讓個人主義轉化成個人的自由思想,形成法國迷人之處。這種與生俱來的幽默感,更使得表演藝術創作者得天獨厚的大膽與放肆,用玩樂的愉快心情,嚴謹的專業態度,詮釋最嚴肅的主題。
回收物件,玩出虛擬文明
「玩物劇場」系列第一個上場的節目是玩「偶」的「土哈克劇團」(Turak Théâtre),藝術總監暨編創米榭‧羅布(Michel Laubu)最擅長將日常生活中唾手可得的物件,製作成戲偶與裝置藝術品,並為之賦予全新的藝術生命。
米榭‧羅布出生於一九六一年,七歲開始利用工藝課幫姊姊做一些滑稽的玩笑陷阱,並且運用生活中的雜物與木偶編寫了第一齣戲。一九八○年,他興起了創立劇團的念頭,於是一九八一年到了南錫市(Nancy)的戲劇研究教學國際大學中心(C.U.I.F.E.R.D.),開始接觸東方戲劇,如日本能劇、印度戲劇、峇里島戲劇,同時在羅克勞實驗劇場(Wroclaw)、歐丁劇團(Odin Theatre)與ISTA劇團接受實習和訓練,而後在一九八五年創立「土哈克劇團」,開始他的「土哈克文明」發展。
害羞的羅布在玩物劇場與偶戲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創作之路;利用回收再生的物品,傳遞古老想像的神話以及自創的語言,並從廢棄物件的疲憊殘骸中想像它過去的生命,建構一個虛擬文明的記憶與痕跡。「土哈克劇團」所有的展演都是從這樣的虛幻考古學中出土,他們建造屬於自己的歷史和故事。
米榭‧羅布所編導的戲劇,擁有廣大的觀眾群,因為他的每個角色都有許多不同的解讀方式,觀眾十分易於融入劇情。此次帶來的作品《一隻帶手套的鳥》,正是米榭‧羅布在「企鵝時期」研究探索完成的三部戲中的第二部,無論是創意上的表現,還是操偶技巧的細膩,都足以讓人驚艷。他自稱「企鵝時期」是一段讓藝術型態更多元化的研究時期,這三部曲是為了探討所謂的「企鵝精神」,也就是感覺自己挺直、孤立,像一隻戴著手套的鳥。
《一隻帶手套的鳥》劇中所有的角色,即不同大小的玩偶,果核、橡膠做的臉、舊皮夾克與舊大衣做的身體與配件,都是東拼西湊利用生活周遭的物品做成的,由一到三個不等的演員操縱,造型簡單卻深具趣味,更重要的是他所虛擬的土哈克文物展,為觀眾營造了一個老少咸宜的遊樂情境,只要親眼目睹他的玩偶作品,便會驚嘆不已。
抽離理性,用身體說聖經約伯的故事
第二個玩「道具」的團體「頗帶樂媽媽劇團」( Compagnie La mère Boitel)將演出《烏斯男人》Homme d’Hus。
藝術總監暨編創卡密爾‧頗帶樂(Camille Boitel)從十二歲開始,就常在街上一個人即興表演。十七歲時,參與詹姆斯‧提艾黑(James Thierrée)的《金龜子交響樂》Symphonie du Honneton演出,在這齣劇裡他目睹法國重要的馬戲大師維多麗亞‧查布林(Victoria Chaplin)在舞台上創造難以置信的物體轉換和蛻變。在同一時期,他遇見貝奈蒂‧樂拉梅(Bénédicte Le Lamer),一位來自布列塔尼國家劇院( Théâtre national de Bretagne)的女演員,經過兩年溝通討論與創作,終於誕生《約伯》Job這齣戲。
卡密爾‧頗帶樂是個無師自通的藝術家,早期他進入了馬戲團領域,就如他所說:「馬戲是一種很直接的藝術。」他喜歡肢體的工作,以及和觀眾共創舞台的樂趣,但他從維多麗亞‧查布林身上了解到「永遠要在穩固的基礎下,尋求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新新馬戲團發表藝術節」獲得肯定後,更讓他可以看見自己仍在遠方的風景與夢想。
相較於藝術學院出身,舞台經驗豐富卻有沉重技術理論羈絆的同行,他擁有更寬廣的創作自由。他喜歡任感覺自由流竄,勝於為生命加諸意義,於是他閃避自己創作出的張力,反對理性的觀看。在《烏斯男人》裡,他說:「我要讓理智抽離身體,用一種旁白的方式,來闡述約伯故事中的道理」。
約伯為舊約聖經中最苦難的人物,住在烏斯地區。因為撒旦的慫恿,上帝給約伯無限的生命考驗:殺其子女,毀其家園,即便如此,約伯依舊對上帝充滿敬仰。一開始三個滑稽、荒謬、怪誕的喜劇演員,讓觀眾的笑聲不斷,之後在一堆令人暈頭轉向的影像中湧上舞台。舞台上,雜亂未歸位的支架,摺疊板搭成的桌子、活動椅和橫佈一地的書籍,約伯在這堆混亂中安置自己,脫軌、不連貫的動作,憤怒沒有方向的軀體,背負著世間的不幸。
一個白球,玩出天空海闊
「玩物劇場」推薦的第三個團體「傑若‧湯瑪士劇團」玩的是「球」。
傑若‧湯瑪士(Jérôme Thomas)曾定義自己是一個善於玩弄物件的人,正如同卓別林、巴斯特‧基頓(Buster Keaton)、費爾德(WC Fields)與馬克思兄弟(Marx Brothers)這些喜劇演員,善於將不起眼的物品用在出人意表上插科打諢,最讓人注目的例子就是卓別林在電影《淘金熱》中拿法國麵包跳芭蕾。
身為得意於馬戲團及酒館的成功雜耍特技演員,傑若‧湯瑪士領悟到「登峰造極」的技巧是成為大師的必要關鍵,所有演員窮畢生精力想要達到的境界,但是除了追求技巧之外,是否還有他所不及的地方?於是湯瑪士離開了熟悉的馬戲圈,結識爵士樂、現代舞的創作者,他嘗試將馬戲特技與其他藝術融合,打破創作空間的限制,在各種不同形式的場所與環境演出。因為他一直認為雜耍對他而言是一種與人溝通、創作的語言,就某種程度而言是一種察覺的技巧。
一九九三年他成立了「傑若‧湯瑪士劇團」,此次來台演出的IxBE重製其一九九○年於亞維儂藝術節發表的舊作《玩球之物》EXTRABALLE,並由其學生、也是馬戲大師賈克‧樂寇學生的西蒙‧安索拉貝爾演出。故事內容十分簡單,敘述一個小水手面對著一面寬廣的藍天幕等待啟程。
這趟精緻的旅程,無需準備太多行李,只要一些小白球及一觸即發的魔術,水手動一下手勢,給個暗號,或眨眨眼睛,伴和著勞倫斯‧奧立佛(Laurance Olivier)的音樂,為觀眾創造了一部新的遊戲、新的故事。湯瑪士的編導將雜耍藝術發揮到極至,已讓人無法將之視為一般的馬戲。出神入化的操球技巧,無邪完美的芭蕾身形,人與球的脈息合而為一,超越了馬戲特技的時空,為觀眾創造出全新的視覺和聽覺享受。超炫技術表達了細膩的情感,使得馬戲雜耍的簡樸、重複不令人枯燥。
文字|李惠美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節目企劃部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