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倫.布雷高維克(環球音樂 提供)
音樂

電影裡的吉普賽式音樂漫遊

電影配樂作曲家哥倫.布雷高維克

巴爾幹音樂家哥倫.布雷高維克,把歷史攸遠、氣質神秘的吉普賽音樂,融合世界各地多樣的音樂旋律,為電影《流浪者之歌》、《瑪歌皇后》、《地下社會》、《亞歷桑納夢遊》打造了迷人的氛圍。六月初他將率領樂團來台演出,讓台灣觀眾有機會領略吉普賽風的迷人情韻……

巴爾幹音樂家哥倫.布雷高維克,把歷史攸遠、氣質神秘的吉普賽音樂,融合世界各地多樣的音樂旋律,為電影《流浪者之歌》、《瑪歌皇后》、《地下社會》、《亞歷桑納夢遊》打造了迷人的氛圍。六月初他將率領樂團來台演出,讓台灣觀眾有機會領略吉普賽風的迷人情韻……

PROGRAM   Fun音樂—哥倫.布雷高維克音樂會

TIME      6.5   7:30pm                      

PLACE  台北國家音樂廳

INFO     02-33939888

哥倫.布雷高維克(Goran Bregovic)是今日世界上最知名的巴爾幹音樂家。而讓他的音樂可以遠渡重洋、銘刻人心的,則是他為多部電影打造的迷人氛圍:《流浪者之歌》、《瑪歌皇后》、《地下社會》、《亞歷桑納夢遊》中,吉普賽音樂與世界各地旋律的共舞或獨舞。

布雷高維克一九五○年三月廿二日出生於賽拉耶佛,就像合作默契深厚的導演艾米爾.庫斯杜力卡(Emir Kusturica)一樣,出身也反映了南斯拉夫多種族的層次紊雜,布雷高維克的父親是克羅埃西亞人,母親來自塞爾維亞,妻子則是回教徒。

《流浪者之歌》打開電影配樂之路

布雷高維克十六歲時,拉得一手好小提琴的他創立了「白鈕釦」(Bijelo Dugme)搖滾樂團,在南斯拉夫引起一陣熱潮,從一九七四年到一九八九年間共出了十三張唱片,他在這時認識了年輕的庫斯杜力卡,又到龐克樂團擔任貝斯手,在這些南斯拉夫年輕人心中,這是一波革命,並向西方文化開了一扇門。

在一九八○年代中期,布雷高維克再度遇見庫斯杜力卡,庫斯杜力卡說服他一起拍電影,這次合作促成了一張重要的配樂《流浪者之歌》(Time of the Gypsies, 1989),並獲得國際的成功。

布雷高維克的音樂帶回斯拉夫民族與吉普賽文化的底蘊,混融了流行音樂和現代製作科技,具有全球性,卻同時又有極高辨識度,很快奠定了這位配樂家的個人風格與知名度。

布雷高維克繼續實驗將不同種類的音樂共冶一爐,例如以以色列國寶歌手歐佛拉哈撒(Ofra Haza)的猶太葉門音樂,貢獻出《瑪歌皇后》(La Reine Margot,1994)配樂;來自非洲賽內加爾維德角(Cap-Vert)的赤足天后西沙莉.艾芙拉(Cesaria Evora)的探戈音樂,促成了《地下社會》(Underground,1995)電影配樂;還有讓放克搖滾先鋒Iggy Pop重現的《亞歷桑納夢遊》(Arizona Dream,1993)。布雷高維克的音樂是多支文化的匯流,吉普賽的放遊、來自世界寬廣與角落的旋律、華麗或者私密輕盈,細緻也袤遠。

遷居巴黎與全球音樂人合作

為多部電影寫了膾炙人口配樂後,布雷高維克開始在各地開演奏會,與他合作的是「婚禮與葬禮」(Weddings and Funerals)管絃樂團,有熱愛音樂的合作成員和合唱團。一九九七年,布雷高維克在整個東歐巡演過後,他與樂團在瑞士蒙投(Montreux)音樂節與希臘帖薩羅尼亞(Thessalonique)歲末多媒體演奏會的表現,將其知名度與評價推上另一高峰,這組演出後來以《巴爾幹的沈默》之名結集發行。布雷高維克和整個團從一九九八春天,啟程歐洲巡迴,包括義大利、葡萄牙、英國、比利時和法國。

布雷高維克在一九九二年離開故鄉賽拉耶佛,時值南斯拉夫動亂,人民往法國和美國流亡,他也遷居到人文之都巴黎,在這裡,他開始與來自全球的音樂人合作,也更豐富了其創作的多元內涵。他在一九九九年開始和波蘭流行歌手Kayah合作,但布雷高維克與同樣是巴爾幹半島的希臘歌手George Dalaras(一種接近藍調的laïko style)、年輕的Alkistis Protopsalti和土耳其女星Sezen Aksu等激盪出的光芒,更是不容忽視。

在電影中飾演音樂家

除了在幕後創作電影配樂,布雷高維克也參與幕前演出:一部由Unni Straume執導的瑞士電影Musikk for bryllup og begravelser中演出,電影敘述一個作家的故事,她在兒子死後獨自住在前夫設計的小屋,把地下室出租,布雷高維克演的就是這個房客,他是一個帶著吉普賽樂團到處演奏的塞爾維亞音樂家。這部電影呈現了許多反差:北方與南方、冷與熱、喜與悲,並參加了二○○二年日舞影展和二○○三年鹿特丹影展。

布雷高維克的靈感繆思

吉普賽音樂與巴爾幹半島

哥倫.布雷高維克雖然不是吉普賽人,卻被公認為秀異的吉普賽音樂創作者,要理解哥倫.布雷高維克的音樂,就必須對吉普賽和巴爾幹音樂進行瞭解。

吉普賽人自西元八、九世紀由印度半島北方遷徙出來,走過季節、走過時間與大半個世界,文化的混融和對話,鮮活的生命力與歷史縱深,皆在吉普賽音樂中展現。

流浪之中,吸納各地音樂精華

吉普賽音樂彷如一部吉普賽人的遷徙史。以布雷高維克配樂作品之一《流浪者之歌》來說,演奏的捷克布拉格阿隆樂團(Alom)代表的是遷徙至東歐的吉普賽樂人,在傳承吉普賽音樂的固有基礎上,融入巴爾幹民謠,包括斯洛伐克,捷克民謠的風格和及技巧節奏,並加入捷克當代音樂風格。但阿隆樂團卻又對傳統輕盈、柔軟的吉普賽音樂作了些改變,運用傳統捷克揚琴、小提琴、中提琴、低音大提琴以及人聲,跳躍於傳統與現代之間。

吉普賽人為印歐民族,自古以來便過著築帳篷而居的漂泊生活,以其宗教、語言(Romani)為其民族特徵。他們常具音樂天賦,大約一百五十年前的歐洲,一波波鄉村居民開始湧入城市,農莊民謠、傳統儀式逐漸消失。受聘於各種場合的吉普賽樂師以不同方式詮釋其原本的民族音樂,並加豐富潤色。

十八世紀後吉普賽人受德國音樂影響,吸取歐洲傳統及城市通俗音樂要素。有研究指出,吉普賽人所創造的表現風格,靈感來自對居住地音樂的吸收。村莊、山區的吉普賽音樂保留吉普賽人本來的語言與歌調,具有詠歎性節奏與快版舞曲。而城市中的吉普賽音樂多見於私人聚會,使用小提琴、揚琴、豎笛等現成樂器;保留更多民族特點,用吉普賽音階,歌唱時用真聲,重喉音、旋律中加上大量裝飾花腔與滑音,充滿即興趣味。而逢節日的應景歌曲常是無伴奏單聲部形式,分為抒情敘事的慢歌(Meselaki gilji)和舞歌(Kelimaski gilji),後者的歌詞使用許多無意義的音節,以口、手、足發出各種聲音取代樂器伴奏。在這種歌舞及語言中,可發現與印度低層階級的音樂有極其相似的特徵。

巴爾幹半島紛亂歷史的影響

自古以來居東西方交會之處的巴爾幹半島,內有政治種族、宗教的衝突不斷,外有國際社會的強力干預,顛沛和動盪寫就了他們獨樹一格的音樂調性。不管是歷史真實的定奪,高低地區逕庭的風土民情,都相當程度對該地、對布雷高維克的音樂,影響深遠。

歷史上,這塊土地同被歐洲人與亞洲人佔領過,這個地區包括前南斯拉夫(現分裂成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波士尼亞及赫塞哥維納、克羅埃西亞共和國等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希臘。東南歐有豐沛的民間音樂傳統,土耳其、阿拉伯(回教徒)、吉普賽、斯拉夫、猶太等皆有影響。巴爾幹半島音樂特質在於旋律、和聲、節奏與速度自由,有較長持續音並有較多的裝飾音,受西方影響的和聲,還有不對稱的節奏型,有時會有兩種節奏交錯的現象,此種不對稱節奏的特性有可能源自東歐的「詩步」(poetic feet)。

其中尤以羅馬尼亞有最多的吉普賽族群。典型的吉普賽音樂節奏漸快漸進、加重後半拍。羅馬尼亞代表性民謠Hora lunga(Doina),具有中世紀古調民謠色彩,舞曲節奏源於巴爾幹半島、盛行於土耳其,演唱深受印度次大陸的轉音技巧影響,非常直接而明顯地影響了吉普賽音樂。

世界電影名導與他的御用配樂家

整理 田國平

電影導演

配樂作曲家

合作電影作品

彼得.格林那威 Peter Greenaway

麥可.尼曼      Michael Nyman

《淹死老公》、《繪圖師的合約》、《魔法師的寶典》、《廚師、大盜、他的太太與她的情人》、《一加二的故事》

文.溫德斯          Wim Wenders

萊.庫德                Ry Cooder

《終結暴力》、《巴黎‧德州》、《樂士浮生錄》、《A級控訴》、

艾騰.伊格言         Atom Egoyan 

麥克.唐納     Mychael Danna

《闔家觀賞》、《念白部分》、《售後服務》、《意外的春天》、《意外的旅程》、《色情酒店》、

阿莫多瓦           Pedro Almodovar

艾伯托‧伊格雷西亞斯 Alberto Iglesias

《我的母親》、《悄悄告訴她》、《窗邊的秘密》、Bad Education、《顫抖的慾望》

安哲羅普洛斯     Theo Angelopoulos

伊蘭妮.卡蘭德蘿             Eleni Karaindrou

《養蜂人》、《霧中風景》、《鸛鳥躑躕》、《永遠的一天》、《尤里西斯生命之旅》、《希臘首部曲》

法斯賓達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皮爾.若班         Peer Raben

《愛比死更冷》、《狐及其友》、《中國輪盤》、《十三個月亮》、《瑪麗.布朗的婚姻》、《莉莉瑪蓮》、《過氣女伶》、《霧港水手》

宮崎駿

久石讓

《風之谷》、《龍貓》、《天空之城》、《魔女宅急便》、《紅豬》、《魔法公主》、《霍爾的移動城堡》

大衛.林區 

David Lynch

安哲洛.巴達拉孟堤      Angelo Badalamenti

《藍絲絨》、《雙峰》、《我心狂野》、《驚狂》、《史崔特先生的故事》、《穆荷蘭大道》

克勞德.勒路許                Claude Lelouch

法杭西斯.雷    Francis Lai

《偶然與巧合》、《男歡女愛》、《男人女人戀愛手冊》、《女人只有一種》、《愛的故事》

朱賽貝.托納多雷        Giuseppe Tornatore

顏尼歐.莫利克奈   Ennio Morricone

《新天堂樂園》、《真愛伴我行》、《海上鋼琴師》、《新天堂星探》

柯恩兄弟     Coen's Brother

卡特.柏威

 Carter Burwell

《血迷宮》、《撫養亞利桑納》、《米勒倒戈》、《巴頓芬克》、《金錢帝國》、《冰血暴》、《謀殺綠腳趾》、《不在場的男人》、《霹靂高手》、《快閃殺手》

庫斯杜力卡                Emir Kusturica

哥倫.布雷高維克  Goran Bregovic

《浪浪者之歌》、《地下社會》、《亞歷桑納夢遊》、《無煙地帶》

奇士勞斯基   Krzysztof Kieslowski

普萊斯納      Zbigniew Preisner

《十誡》、《雙面維諾妮卡》、《藍色情挑》、《白色情迷》、《紅色情深》

肯尼茲.布萊納   Kenneth Branagh

派屈克.朵利      Patric Doyle

《亨利五世》、《再續前世情》、《都是男生惹的禍》、《瑪麗雪萊之科學怪人》、《哈姆雷特》

費里尼        Federico Fellini

尼諾.羅塔           Nino Rota

《大路》、《生活的甜蜜》、《八又二分之一》、《艾瑪珂德》、《鬼迷茱麗葉》、《愛情神話》、《樂隊排演》

史蒂芬.索德堡   Steven Soderbergh

克里夫.馬丁奈茲 Cliff Martinez

《性.謊言.錄影帶》、《卡夫卡》、《山丘之王》、《天人交戰》、《索拉力星》

史蒂芬.史匹柏     Steven Spielberg

約翰.威廉斯       John Williams

《外星人》、《辛德勒的名單》、《侏儸紀公園》、《大白鯊》、《法櫃奇兵》、《太陽帝國》

 

特約撰述|黃香瑤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