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振飛(右)可說是崑曲表演藝術家中不可不知的一號人物。圖為他與京劇名伶程硯秋合演《春閨夢》劇照。(本刊資料室 提供)
戲曲先修班Beginners’ Class

關於崑曲的天才十問

「崑曲」為什麼叫「崑曲」?跟「崑劇」不一樣嗎?

「崑劇」與「京劇」,差別又在哪裡?

為什麼崑曲常常都是演折子戲?全本戲為什麼動輒三、五十折,看得累死人?

崑曲是近年最in的表演藝術風潮,沒看過崑曲感覺就「遜」了。這個月剛好上海崑劇團帶來多齣經典戲碼,趁此時機,本刊特邀台灣土產的新生代崑劇小生楊汗如,解答天才十問,帶領不想落人後的你,輕鬆踏進「崑」門!

「崑曲」為什麼叫「崑曲」?跟「崑劇」不一樣嗎?

「崑劇」與「京劇」,差別又在哪裡?

為什麼崑曲常常都是演折子戲?全本戲為什麼動輒三、五十折,看得累死人?

崑曲是近年最in的表演藝術風潮,沒看過崑曲感覺就「遜」了。這個月剛好上海崑劇團帶來多齣經典戲碼,趁此時機,本刊特邀台灣土產的新生代崑劇小生楊汗如,解答天才十問,帶領不想落人後的你,輕鬆踏進「崑」門!

1.什麼是「崑曲」?和「崑劇」有不同嗎?

崑曲其實是「崑山腔曲」的簡稱。崑山腔是明代四大聲腔之一,發源於靠近蘇州的崑山。

原本崑山腔可能是民間的、歌樓茶館會清唱的小曲,經過音樂家魏良輔及他的朋友們的「改進」,將曲調改得更細膩婉轉(所以別稱「水磨調」),文場也參照元雜劇而豐富些,逐漸為文人雅士所喜愛。因此,依這種唱腔的「格律」、「規範」創作的清唱曲詞或劇本,就叫「崑曲」。

「曲」其實是文體。就如「唐詩」、「宋詞」、「元曲」,都是有某種規範的文體。一般有「散曲」(清唱,不用來演戲)及「劇曲」兩種,但是崑曲的散曲基本早已失傳,流傳下來的都是劇曲。所以現在的「曲會」場合,曲友們清唱的反而都是摘劇曲來清唱。

所以,真的把「崑曲」搬演成劇,就可以叫「崑劇」;不過,由於「曲」這個字給人「音樂」的感覺,所以現在「崑曲」、「崑劇」都通用,兩個名詞幾乎是一樣的意思了。

2.「崑劇」的歷史有多久?它的發展過程又是怎樣的呢?

如果是從崑山腔算起,在元末明初就出現文字記載:史載一三七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召見一個會唱崑山腔的百歲老頭,所以算起來歷史有六百年。

但是魏良輔大約在一五二九年左右才改革崑山腔,一五四三年才出現第一部以崑山腔創作的劇本《浣紗記》,因此,「崑劇」的歷史只有四百餘年。

崑劇盛行於明末清初,很多文人都創作崑曲,這種風氣就像唐人寫詩,宋人寫詞、元人寫曲一樣,不少士大夫家裡養戲班,當然民間也有很多崑班。到了清初,朝廷下令不准官家養戲班以後,崑劇藝人完全流落民間。較一般民間戲曲「典雅」、「文言」很多的崑劇,很難跟其他戲曲劇種「拼博」。崑劇與其他劇種的「拼博」,史稱「花雅之爭」,崑劇被稱作「雅部」,除了崑劇以外的劇種被稱作「花部」。

崑劇在清末幾乎滅絕,全中國崑劇藝人僅剩一百餘人。民國十年,蘇州上海的曲家、企業家集資籌備「崑劇傳習所」,等到崑劇傳習所的學員出科以後(即所謂傳字輩藝人),才又有劇團,但戰亂顛沛流離,難以為繼,藝人們最後不是改行就是兼演其他劇種;民國四十三年「半個崑劇團」浙江崑蘇劇團的周傳瑛、王傳淞在北京演《十五貫》一炮而紅,以「 一齣戲救活一個劇種 」,讓中共大力恢復崑劇。上海戲曲學校的第一屆崑劇班即在該年成立,培育出蔡正仁、岳美緹、計鎮華、華文漪等一流崑曲演員。

3.崑曲的音樂特色為何?唱哪種語言?文武場伴奏有什麼特別形式嗎?

你聽過「吳儂軟語」吧?一開始的崑腔也跟蘇州話一樣,很軟和,細緻綿密,不似北方劇曲那般鏗鏘激昂。但是崑劇又有承自元曲(元代╱北方劇曲)的部分,崑腔中的「北曲」源自北方,用七聲音階,有別於崑腔中最大宗使用五聲音階的「南曲」。

同時,崑劇因文人喜愛而普及至全中國,因此,「崑山腔」源起時應該是用當地話演唱的,到崑劇興盛的時候,它卻是用「官話」(官方語言―北方語言)演唱。唯蘇州人講官話必定帶有蘇州口音,崑腔源自語言的特色,如唱腔對「入聲字」的處理,也必須保留,唱腔的韻味才濃。

崑劇文戲比較多,尤以生旦戲(巾生與閨門)為主,所以主要伴奏樂器是笛,其次是笙,然後是三絃和胡琴。武場則以鼓板和小鑼為主,大鑼、鐃、鈸多半在花臉老生戲或武戲才使用。

4.「崑劇」跟「京劇」有什麼不同?

戲曲之間最大的差異,是隨著唱腔而產生的,唱腔不同,其音樂節奏、韻律韻味自然不同,因此表演的節奏、力度都會隨之不同。

在音樂上,崑劇是「曲牌體」,「曲牌」就是一支支的歌曲,如《天淨沙》、《山坡羊》因為旋律好聽被留下來,後代的人就按律填詞,原先的曲子哪幾句要押韻,填的字要「平、上、去、入」,都有規定,詞也是長短句交錯。京劇是「板腔體」,僅有西皮(F調)二黃(G調)兩種 「調調」,用節奏快慢來變化唱腔的轉法,詞是齊字句,通常只要下句押韻,規則很簡單。

文辭上,崑劇的文辭跟京劇的比起來,就像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區別:例如崑劇唱

「嬝晴絲吹來閒庭院,搖漾春如線…」,京劇唱「蘇三離了洪桐縣,將身來在大街前」,雖然有押韻讓你覺得文言,可是比起崑劇,簡直就是超級大白話。

崑劇的伴奏樂器是曲笛,京劇主樂器是京胡,一種拉起來鏗鏘有力的胡琴;崑劇文戲幾乎都只動小鑼,京劇則多半會動到大鑼,七哩匡啷相當熱鬧。

崑劇的題材最大宗是愛情故事,主要行當以小生( 尤其是風花雪月的「巾生」)) 及 閨門旦( 未出嫁少女)為主;京劇以老生及青衣為主,也就是上了年紀的熟男熟女,題材多偏向是氣勢大的戲,比方說三國戲、綠林戲等。

5. 崑劇的經典劇目有哪些?

明代湯顯祖《牡丹亭》是崑曲劇目裡人氣指數最高的一齣。劇中杜麗娘和柳夢梅生生死死的愛情傳奇,繚繞纏綿直逼電影《第六感生死戀》。男歡女愛大膽熱烈,違跨傳統道德尺度的追求,更是空前大膽和聳動,挑撥了多少觀眾的心底漣漪。

另一齣清初劇作家洪昇所作《長生殿》也是講愛情故事,但奠基於歷史,講的是唐明皇和楊貴妃的生離死別。而非常注重編劇技巧的清代戲曲理論家兼劇作家李漁則擅寫佳構喜劇,代表作《風箏誤》藉一只斷線的風箏陰錯陽差撮合兩對歡喜冤家,劇情高潮迭起、活潑逗趣,梅蘭芳曾根據此編寫劇雙生雙旦、兩俊兩醜的京劇《鳳還巢》。

6. 什麼是全本大戲?什麼又是折子戲?

一部崑劇劇本約有三十到五十個片段(以前叫「齣」,現在叫「折」),平均每「折」要演三、四十分鐘,也就是說,崑劇全本戲演起來,要十五到三十個小時不等,通常以前都是一個全本分兩天演,所以劇本分上下卷,上卷結尾在小高潮,吸引觀眾第二天繼續看。之後更發展出「摘取精華片段」的演法,就是「折子戲」。

後來大戲演出的機會不多了,演員更在存留的折子上用力下工夫,因此存下的「折子戲」也多是大戲中「精華」、耐看的部分,有的可能唱腔特別好,或者表演特別精湛。現在很少機會看到全本戲,一般標榜全本戲的,大都還是經過剪輯加工的過程,正確應稱為「串本戲」。

7. 崑劇有流派之分嗎?內地幾個崑劇團,像上崑、浙崑、蘇崑等表演上有什麼差別嗎?

京劇因為只有兩種主要的調調,其他變化就靠藝人,所以有很多流派,而這些流派多半是因為轉腔的方式不同,形成了不同特色,例如余派創始者嗓子好,比較多高腔,楊派嗓子比較低,就往下轉腔等。但是,崑劇是定譜定調的,所以不太有所謂的「流派」。

目前大陸有七個崑劇團、院:浙江省京崑藝術學院、江蘇省蘇崑劇團、江蘇省崑劇院、北方崑曲劇院、湖南崑劇團、上海崑劇團。各個崑劇團可能因地方所在,咬字有些區別,演出版本(字句、身段)略有不同;風格也會因師承或受其他地方戲影響有所不同。北方崑劇院的咬字基本上就很像京劇,所擅長的劇目也比較「北方」;蘇州當地的崑劇團就比較「含蓄」;上海接觸面廣,各方「嘗試」較多,但未必偏離「正宗」,且因為上海戲校最規範,且當時囊括最多的崑曲傳字輩藝人執教,因此崑劇的根基比較穩固且全面,行當齊全。

8. 崑劇代表性藝人有哪些?

俞振飛可說是崑曲表演藝術家中不可不知的一號人物。他出生在曲家,六歲從父習曲,十四歲起先後拜沈錫卿、沈月泉等名師學藝。雖然啟蒙甚早,卻年近三十才正式下海當專業演員。他能京能崑,曾先後與張君秋合作《王堂春》、梅蘭芳合作《斷橋》和《遊園驚夢》戲曲影片拍攝,留下珍貴紀錄,與京劇名家程硯秋合作六年間,紅遍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一九四一年應聘赴上海,擔任第一任上海戲曲學校校長,也兼任上海崑劇團團長、上海京劇院院長。

俞振飛扮相俊秀,尤其以扮演巾生、表現儒雅清新的風格最為突出,天生一副好嗓,唱曲時注重「字、音、氣、節」,創造了講究聲律、韻味的唱法,發展了「俞派」唱法。門下的學生百餘人,其中,專攻大冠生的蔡正仁音色寬厚宏亮,表演灑脫大方,得自他的真傳,有「小俞振飛」的美譽。另一位專攻小生的岳美緹也頗有俞派小生所特有的氣質和風度,尤其以《牡丹亭》中的柳夢梅最為人稱道。

9. 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究竟它的魅力在哪裡?

以文學性來說,崑劇的劇目豐富,劇本文詞典雅華美,單單看劇本,就有美不勝收的感受,其中又有很多才子佳人的愛情戲碼,很能迎合現代觀眾的口味。再者,崑曲音樂行腔圓潤優美,纏綿婉轉,在演唱技巧上講究四聲,嚴守格律、板眼,著重節奏速度的頓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悠揚徐緩,使崑曲音樂婉麗嫵媚,以一唱三嘆著稱。而且,因為崑曲沒有過門(間奏),演員必須邊唱邊作工,身段作表更為細膩繁複,載歌載舞的情況遠勝京劇。總的來說,就像大力提倡崑曲的白先勇所說:「崑曲無它,得一美字,唱腔美、身段美、詞藻美。」

10.到哪裡可以學崑曲?平常到哪裡可以聽崑曲?

崑曲在早期多經由大陸旅台人士引進,其中大多數是文教界人士,他們沿襲大陸的曲社形式,定期舉辦曲會或同期,曲友間相互交流曲藝,時而也登台票戲。政府也曾於一九九一年起,舉辦「崑劇傳習計畫」推動崑曲薪傳工作,前後將近十年,傳習計畫的師資幾乎包括了大陸所有的崑劇知名演員和教師,在國內培養了一批演員和許多欣賞愛好者。

台灣目前有四支活動力比較旺盛的業餘崑曲劇團:水磨曲集、台灣崑劇團、台北崑劇團和蘭庭崑劇團,每年不定期舉行公演,也推行研習課程。而新象、雅韵韻與石頭出版社也不定期引進大陸崑劇團來台公演。此外,一些大專院校,如台大、政大、師大、東吳校內也都設有崑曲社團,每學期於校內、外公演。

如果要欣賞經典版本的演出,西門町長沙路有一家「陽春」,可以找到許多早期崑劇演出的珍貴影像史料。

 

天才班講師|楊汗如 台北藝術大學劇場研究所碩士,台灣新生代崑曲演員,專攻小生
天才班班長|廖俊逞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