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劇
-
說戲
戲曲共生在台灣
共生,是當前台灣戲曲劇壇的趨勢。 我說的共生,並不是傳統戲曲各劇種在現代社會同舟一命,而是藝術表現的交互融通。無論編劇、導演、設計群,甚至唱腔,都打破劇種界限,「原汁原味」已不再是唯一藝術準則。 即以今年臺灣戲曲藝術節為例,《相看儼然》在前世今生的劇情設計下,歌仔戲與音樂劇相融於一台,《青姬》的崑曲、京劇、歌仔戲,各自體現不同性格身分處境,無需標舉實驗,也不必強調跨界,混血共生已是常態。11年前戴君芳執導《亂紅》(2012),劇評還鄭重解析為何明代侯方域唱崑曲、清代侯方域唱歌仔,而今面對《青姬》的3種腔調,觀眾只欣然讚嘆「毫無違和」。 近年多部大型展演以及臺灣戲曲藝術節旗艦製作,多元共生幾乎成為常態。各劇種共冶一爐,是為了劇情需要,或者說,是在製作之初已有的共識。 這不是突發現象,回顧歷史,創作人才早已相互流通,本文僅就我最熟悉的部分,說明京劇在其中不容忽略的位置。 眾所周知,多位歌仔戲導演原為京劇演員,演而優則導,跨越劇種之際,從小學習已內化為骨血的京劇身段、走位調度、鑼鼓程式、武打招數,自然被運用於歌仔戲,甚至也將部分京劇劇目移植為歌仔戲。很早就投入歌仔戲的名導劉光桐、林春發、閻循瑋,分別畢業於小陸光京劇與復興劇校,蘭陽戲劇團的蔣建元導演原習豫劇,後曾向朱陸豪、王冠強請益京劇。兩岸知名的李小平導演,原為小陸光京劇武淨,在國光劇團執導十餘部新戲,獲得國家文藝獎,而他的學習經歷還包括師從王小棣、李國修,因此遊走京崑、現代劇場、歌仔戲、音樂劇,無不優游自在。著名京劇武生朱陸豪與小生名家曹復永,也曾受邀擔任歌仔戲導演,創出重要作品。與客家劇團長期合作迭創佳績的導演彭俊綱,原為京劇武淨,更是國光導演。國光崑曲名家温宇航,應一心戲劇團之邀,指導孫家二姊妹身段並設計表演已有十餘年,還曾擔任客家戲導演。 「導演」原本就不限於單一劇種,但從小受京劇四功五法嚴謹訓練,執導其他劇種,尤其是包容力強的歌仔戲時,京劇表演體系必然是豐厚充沛的資料庫。 教育體系內,不能不提趙振華。國立臺灣戲曲學院聘請這位京劇名武生擔任歌仔戲專業技術教師超過20年,原本觀眾疑惑何以跨劇種教學,但後來證明影響更深遠。最鮮明的例子是李家德,原本是歌仔戲科學生,趙振華老師不僅以嚴謹京劇武功練其筋骨,
-
說戲
藝術總監做什麼?
「每場演出妳都要來啊?」 國光演出時,觀眾這樣問我,還有許多好心的關注:「同一部戲演3場,妳不需要3天都到吧?」 很感謝觀眾體貼,但也很洩氣。 到國光擔任藝術總監22年,大大小小每一場戲都像自己孩子的人生大事,無論是幼稚園園遊會、中學段考、大學學測或博士口試,身為奶媽保母,怎捨得不緊張地全程盯著?甚至國光對外的每一段文字,我都覺得是自己的責任,當然也包括演出字幕的校對。雖然負責字幕的同仁非常認真,我仍忍不住雞婆再校3遍。 藝術總監的大節更在方向的掌握,22年前我提出「現代化、文學性」,這兩項都有針對性,甚至階段性。 傳統一定要扣緊時代脈搏,我不願以博物館櫥窗為定位,現代化勢在必行,更強調京劇是現在進行式甚至未來式。「文學性」是針對崑曲。我愛崑曲,我曾說京劇是娘胎元配,崑曲是中年外遇,我不想還君明珠雙淚垂,也不會恨不相逢未嫁時,只想左擁右抱。而我的兩個愛人有衝突,京劇還好,視崑曲為母體源頭,也是京劇大家族成員之一(註1),曾被京劇打敗的崑曲,重生之後卻難免有點吃味,總批評京劇沒文學性。 我對雅俗沒有高下之分,卻要再三強調文學不是詞采典故,生動就是文學。 第一部戲我選了《王熙鳳大鬧寧國府》,大家都以為要借《紅樓夢》昭告文學性,其實不是,我要以這劇本生動通俗的語言,讓觀眾體會未必「朝飛暮捲、雨絲風片」才叫文學。 王熙鳳處理丈夫外遇的經驗豐富,三下兩下就能搞定,而這回卻不一樣,這次的小三竟是賈家親戚,丈夫堂嫂的妹妹 :「新賤人 並不是 平常雜性」,新字妙到極點;又聽說新小三竟已懷孕,我王熙鳳的罩門不就在不能生兒子嗎?這叫「捏住我 鼻尖兒 不吃不成」!這樣的唱詞是俗,卻生動,這就是文學。 小說裡王熙鳳沒有文學素養,劇本讓她跑到小三面前示好:我不能生兒子,早就想為老公娶二房,誰知他手快先找到了妳,但「上上下下裡裡外外把我瞞得個水泄不通」,觀眾看到「水泄不通」無不發笑,不是笑編劇錯用成語,而是讚嘆劇本厲害,讓鳳辣子口吻聲息活靈活現。 總監要「出戲,出人」,眼下放著魏海敏國寶,只演老戲怕只有同溫層能賞味,我想出王熙鳳讓魏老師極大化。海敏一聽,眼睛一亮:「這戲有料!」一開始遵循前輩童芷苓
-
戲曲
西樓夢醒之後
一場錯夢,確實讓《西樓記》活了過來無論該解讀為戲弄觀眾,或挽救全劇。王嘉明藉情節調轉的變奏,讓傳統與現代美學更顯反差;同時,也回應過往執導崑劇的「夢的脈絡」。我著實驚喜於這樣的結局安排。不過,《西樓記》的新意,卻更是王嘉明的「限制」無法新寫曲文的重組,終究離不開原著的制約與詮釋的囿限。另外,整體節奏與調度不夠順暢,折子的接合也卡死於情節交代而非表演發揮,都考驗對崑劇的理解與進一步創發。
-
焦點專題 Focus
「崑」與「能」 如夢似幻的回探與創新
歷時兩年,由國光劇團與橫濱能樂堂雙邊共製的新編作品《繡襦夢》,已在六月份於日本橫濱、新潟、豐田等三地演出,故事以崑劇《繡襦記》為底,以「夢幻能」架構編作,結合了偶戲、日本謠歌等,打造一齣開創性的現代跨國戲曲,於日本古典的能舞台演出。九月份《繡襦夢》將搬上台中與台北的鏡框式舞台,創作團隊將如何因應變化,呈現這難得的跨國奇遇,令人期待。
-
焦點專題 Focus
實驗新編中日絕學 讓傳統勇於探索傳統
從劇情來看,《繡襦夢》完全顛覆傳統本子大團圓的結局;表演形式上,除了崑曲,還加入日本舞踊、三味線演奏、傳統講唱藝術長唄及現代偶戲;世界首演場地在日本橫濱能樂堂,劇場結構為「橋掛」銜接主舞台,與現代劇場鏡框式舞台不同,禁設布景機關,不能使用字幕輔助觀眾了解劇情。面對這樣一齣不同語言、文化、藝術形式的實驗新編崑劇,溫宇航表示,「我是以慎重、膽大、心細三種態度做這齣戲。」
-
企畫特輯 Special
借一抹桃紅 問濁世何以存身?
孔尚任所寫的崑劇經典《桃花扇》,以復社文人侯方域與秦淮歌妓李香君的結合與分離,帶出南明的興亡、流離乃至覆滅。此次製作將當代兩種改編並置,一是1/2Q劇場的《亂紅》,讓崑劇與歌仔戲同台,兩種聲腔相互疊加,如鏡像關係相互詰問,突顯內心掙扎,點出文人「自我形象的認同」的主題;另一是江蘇省崑劇院《桃花扇》,將侯方域心歸何處當成主軸,寫他面對情愛節操的抉擇。兩種改編,問的都是文人出處進退的自處之道。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林沖為何《夜奔》? 叩問個體的體制出走
香港導演榮念曾 崑劇中「實驗中國傳統」
香港導演榮念曾製作實驗戲曲《夜奔》一個選擇從體制出走的人,心中所思所想為何?一個崑劇演員,又如何面對面對個人生涯與藝術傳承的兩難?《夜奔》由三名演員:柯軍、楊陽與來自香港的楊永德,交互演出「林沖」、守在台邊六百年的「檢場」、以至「演員自己」等不同角色,在今年的香港藝術節中首演。
-
戲曲先修班Beginners’ Class
關於崑曲的天才十問
「崑曲」為什麼叫「崑曲」?跟「崑劇」不一樣嗎? 「崑劇」與「京劇」,差別又在哪裡? 為什麼崑曲常常都是演折子戲?全本戲為什麼動輒三、五十折,看得累死人? 崑曲是近年最in的表演藝術風潮,沒看過崑曲感覺就「遜」了。這個月剛好上海崑劇團帶來多齣經典戲碼,趁此時機,本刊特邀台灣土產的新生代崑劇小生楊汗如,解答天才十問,帶領不想落人後的你,輕鬆踏進「崑」門!
-
戲曲 一個丑角救活一個劇種
「江南名丑」王傳淞百年冥誕 崑壇丑戲匯演
一九五六年四月,在那段崑曲已漸式微的時代中,崑丑大師王傳淞進京主演崑劇《十五貫》中的婁阿鼠,以神態逼真、技藝精湛而轟動劇壇,創下七萬餘人票房空前紀錄。《人民日報》以「一齣戲救活一個劇種」大力稱讚。今年是王傳淞百年冥誕,「浙江崑劇院」為紀念大師,安排不同風貌的連台丑戲,邀集當代最著名的崑丑名角同台飆戲,,將各種「丑」模「丑」樣酣暢淋漓揮灑。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白先勇青春版崑劇《牡丹亭》
正當辦公室同事瘋狂地搶購《歌劇魅影》,我卻早早留意到一齣去年因公繁忙而失之交臂的《牡丹亭》。儘管看了不少現代舞台劇,對傳統崑曲仍屬陌生的我,只能算是初窺堂奧,有太多崑曲裡抽象表意的唸、唱、作、打,需要時間好好地仔細琢磨和體會。「看戲」要看的,是「戲」本身的骨肉和演員角色所流露出的韻味。從這一點看來,以簡馭繁的東方崑曲雖不似西方百老匯的音樂歌舞劇,以動輒百人的浩大陣仗,配合華麗多變的舞台佈置與高科技聲光特效,而是講究演員本身的身段與唱腔,在簡樸的空間裡,將中國抒情詩的意境自然呈現在舞台上。 白先勇青春版的《牡丹亭》全本,從二○○四年台北出發,風靡海峽兩岸,如今再度落腳回台北,三天連台九個小時的大戲,劇情高潮迭起,結構峰迴入轉,光是閱讀文本,就足以令人拍案叫絕、驚奇連連,我怎能輕易地再次錯過! 文字|杜信通 兩廳院之友一員,現就職外貿公司
-
專輯(一)
戲曲人作主,小劇場有大用
由戲曲人主導、在小劇場空間中進行的「小劇場戲曲」,在台灣的確是少見。《王有道休妻》在紅樓劇場引起年輕觀眾的熱烈回響,為這種創作模式博得了好頭采,未來,尚待每個劇種、劇團和創作者以各種企圖心的實驗去賦予小劇場戲曲在台灣的現時內涵。
-
環球舞台
沉吟大師的身影
岳美緹以《獅吼記.跪池》一齣折子戲,表現江南士子陳季常的灑脫與小知識分子的情態,以神帶形、以形寫神的表演風範,幾乎使俞振飛的神韻音容風貌,重現舞台。反之,蔡正仁以新編歷史劇《桃花扇》的侯朝宗一角,儘以俞振飛晚期的發聲與龍鍾老態為本,雖得其形而忘其神;因此人物的表演,不僅做作而且呆板。
-
回想與回響 Echo
開不完的春柳春花滿畫樓
正由於老戲的表演形式已經一磨再磨,新戲則一切大都還在摸索嘗試當中,所以觀衆不必吝於給新編戲再次上演的機會,或許可以在某些新編戲中尋找足以發展出折子戲的好段落,加工之後再度上台,這樣才可能會有新的優質元素匯入傳統戲曲表演藝術之中,繼續傳承下去。
-
回想與回響 Echo
海派風華的世紀末驚夢
新版《牡丹亭》儘管力求以中國古典審美趣味爲衡量之準則,其中卻面臨了現代演劇觀念重新解讀崑劇藝術演出狀態的謀合過程,應該承認,它是尊重崑劇表演的美學規律的,並通過演出手法的革新,燈光、音響、舞台美術的應用,舞台的演出內涵相應地提高了;但是,也有稍走偏斜之處,舞台的整體風格難歸一統,牡丹的意象和其他寫實部分,似乎在虛實之間搖擺不定。
-
即將上場
浙江京崑藝術劇院
浙江京崑藝術劇院原名浙江崑蘇劇團,是一九五六年以民間戲班「國風蘇崑劇團」改組的。當時,它是唯一演出崑劇的劇團。劇團骨幹由著名崑劇「傳」字輩藝人周傳瑛、王傳淞、包傳鐸等和蘇劇藝人朱國梁、龔祥甫、張嫻等組成。演出劇目除崑劇外還有蘇劇,後來逐漸轉爲專演崑劇。 一九五六年,浙崑排演了經過整理改編的傳統劇《十五貫》,在大陸各地引起了轟動。《十五貫》引起了周恩來重視,親自主持了該劇座談會,許多文藝界名流,如田漢、梅蘭芳、歐陽予倩等也都紛紛撰文表示讚賞,《人民日報》發表專題社論、稱讚劇團「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此後,大陸各崑劇團體相繼成立,崑劇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自《十五貫》後,該劇團又相繼創作、演出,一九八二年獲得了文化部授與的「繼承革新」奬,一九八六年又獲得浙江省政府的嘉奬。目前該劇團出了老中靑三代:傳、世、盛、秀四輩同堂的局面,「傳」字輩因年事俱高,轉爲擔任藝術指導和敎學工作,世、盛、秀三輩負責演出,著名演員包括汪世瑜、王奉梅、林爲林等。 浙江京崑藝術劇院此次來台將演出《十五貫》、《呂布與貂嬋》、《牡丹亭》、《綉儒記》及折子戲。
-
絶活亮相
文武雙全張富光
湘崑傳統戲的熱辣火爆和南崑的柔膩優雅看似相互矛盾,張富光演來卻都游刃有餘。
-
絶活亮相
官生翹楚蔡正仁
飾演官生必先得有副好嗓子,這點蔡正仁可謂得天獨厚;他每天早晚二功,像爬樓梯一樣,一個單音,一個單音地練,扎實功底就在這枯燥乏味的過程中日進練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