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崑劇

相關文章 15 篇
  • 《西樓記》多維持傳統樣貌,以現代眼光進行傳統手工藝。
    戲曲

    西樓夢醒之後

    一場錯夢,確實讓《西樓記》活了過來無論該解讀為戲弄觀眾,或挽救全劇。王嘉明藉情節調轉的變奏,讓傳統與現代美學更顯反差;同時,也回應過往執導崑劇的「夢的脈絡」。我著實驚喜於這樣的結局安排。不過,《西樓記》的新意,卻更是王嘉明的「限制」無法新寫曲文的重組,終究離不開原著的制約與詮釋的囿限。另外,整體節奏與調度不夠順暢,折子的接合也卡死於情節交代而非表演發揮,都考驗對崑劇的理解與進一步創發。

    文字|吳岳霖
    第313期 / 2019年01月號
  • 劇中鄭元和(溫宇航飾)與繡襦化身的李亞仙(劉珈后飾)深情互動。
    焦點專題 Focus

    「崑」與「能」 如夢似幻的回探與創新

    歷時兩年,由國光劇團與橫濱能樂堂雙邊共製的新編作品《繡襦夢》,已在六月份於日本橫濱、新潟、豐田等三地演出,故事以崑劇《繡襦記》為底,以「夢幻能」架構編作,結合了偶戲、日本謠歌等,打造一齣開創性的現代跨國戲曲,於日本古典的能舞台演出。九月份《繡襦夢》將搬上台中與台北的鏡框式舞台,創作團隊將如何因應變化,呈現這難得的跨國奇遇,令人期待。

    文字|陳茂康
    第308期 / 2018年08月號
  • 溫宇航說:「既是跨界就要大膽融合,互相給對方空間表達、彼此滲透,戲才圓滿。」
    焦點專題 Focus

    實驗新編中日絕學 讓傳統勇於探索傳統

    從劇情來看,《繡襦夢》完全顛覆傳統本子大團圓的結局;表演形式上,除了崑曲,還加入日本舞踊、三味線演奏、傳統講唱藝術長唄及現代偶戲;世界首演場地在日本橫濱能樂堂,劇場結構為「橋掛」銜接主舞台,與現代劇場鏡框式舞台不同,禁設布景機關,不能使用字幕輔助觀眾了解劇情。面對這樣一齣不同語言、文化、藝術形式的實驗新編崑劇,溫宇航表示,「我是以慎重、膽大、心細三種態度做這齣戲。」

    文字|陳淑英
    第308期 / 2018年08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即將上場

    浙江京崑藝術劇院

    浙江京崑藝術劇院原名浙江崑蘇劇團,是一九五六年以民間戲班「國風蘇崑劇團」改組的。當時,它是唯一演出崑劇的劇團。劇團骨幹由著名崑劇「傳」字輩藝人周傳瑛、王傳淞、包傳鐸等和蘇劇藝人朱國梁、龔祥甫、張嫻等組成。演出劇目除崑劇外還有蘇劇,後來逐漸轉爲專演崑劇。 一九五六年,浙崑排演了經過整理改編的傳統劇《十五貫》,在大陸各地引起了轟動。《十五貫》引起了周恩來重視,親自主持了該劇座談會,許多文藝界名流,如田漢、梅蘭芳、歐陽予倩等也都紛紛撰文表示讚賞,《人民日報》發表專題社論、稱讚劇團「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此後,大陸各崑劇團體相繼成立,崑劇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自《十五貫》後,該劇團又相繼創作、演出,一九八二年獲得了文化部授與的「繼承革新」奬,一九八六年又獲得浙江省政府的嘉奬。目前該劇團出了老中靑三代:傳、世、盛、秀四輩同堂的局面,「傳」字輩因年事俱高,轉爲擔任藝術指導和敎學工作,世、盛、秀三輩負責演出,著名演員包括汪世瑜、王奉梅、林爲林等。 浙江京崑藝術劇院此次來台將演出《十五貫》、《呂布與貂嬋》、《牡丹亭》、《綉儒記》及折子戲。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76期 / 1999年04月號
  • 《亂紅》中,崑劇小生楊汗如著明代服飾飾演侯方域(左),又請歌仔戲小生李佩穎著清裝留辮飾演鏡中人(右),兩種聲腔相互疊加,如鏡像關係相互詰問。
    企畫特輯 Special

    借一抹桃紅 問濁世何以存身?

    孔尚任所寫的崑劇經典《桃花扇》,以復社文人侯方域與秦淮歌妓李香君的結合與分離,帶出南明的興亡、流離乃至覆滅。此次製作將當代兩種改編並置,一是1/2Q劇場的《亂紅》,讓崑劇與歌仔戲同台,兩種聲腔相互疊加,如鏡像關係相互詰問,突顯內心掙扎,點出文人「自我形象的認同」的主題;另一是江蘇省崑劇院《桃花扇》,將侯方域心歸何處當成主軸,寫他面對情愛節操的抉擇。兩種改編,問的都是文人出處進退的自處之道。

    文字|邢本寧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白先勇青春版崑劇《牡丹亭》

    正當辦公室同事瘋狂地搶購《歌劇魅影》,我卻早早留意到一齣去年因公繁忙而失之交臂的《牡丹亭》。儘管看了不少現代舞台劇,對傳統崑曲仍屬陌生的我,只能算是初窺堂奧,有太多崑曲裡抽象表意的唸、唱、作、打,需要時間好好地仔細琢磨和體會。「看戲」要看的,是「戲」本身的骨肉和演員角色所流露出的韻味。從這一點看來,以簡馭繁的東方崑曲雖不似西方百老匯的音樂歌舞劇,以動輒百人的浩大陣仗,配合華麗多變的舞台佈置與高科技聲光特效,而是講究演員本身的身段與唱腔,在簡樸的空間裡,將中國抒情詩的意境自然呈現在舞台上。 白先勇青春版的《牡丹亭》全本,從二○○四年台北出發,風靡海峽兩岸,如今再度落腳回台北,三天連台九個小時的大戲,劇情高潮迭起,結構峰迴入轉,光是閱讀文本,就足以令人拍案叫絕、驚奇連連,我怎能輕易地再次錯過! 文字|杜信通 兩廳院之友一員,現就職外貿公司

    文字|杜信通
    第155期 / 2005年11月號
  • 湘崑彈性而生活化的表演方式賦予演員極大的發揮空間,張富光(右)詮釋的人物也因此與湖南觀衆特別契合。
    絶活亮相

    文武雙全張富光

    湘崑傳統戲的熱辣火爆和南崑的柔膩優雅看似相互矛盾,張富光演來卻都游刃有餘。

    文字|陳凱莘
    第74期 / 1999年02月號
  • 蔡正仁(右)他所飾演的每一個角色,都能將不同的人物性格與劇中處境表現得熨貼而自然。
    絶活亮相

    官生翹楚蔡正仁

    飾演官生必先得有副好嗓子,這點蔡正仁可謂得天獨厚;他每天早晚二功,像爬樓梯一樣,一個單音,一個單音地練,扎實功底就在這枯燥乏味的過程中日進練就。

    文字|韓昌雲
    第74期 / 1999年02月號
  • 二〇〇二年初秋上海戲曲界為俞振飛舉行了一連串隆重的紀念演出活動,但重新梳理大師的演出成就與歷史定位,比儀式化的紀念活動更重要。
    環球舞台

    沉吟大師的身影

    岳美緹以《獅吼記.跪池》一齣折子戲,表現江南士子陳季常的灑脫與小知識分子的情態,以神帶形、以形寫神的表演風範,幾乎使俞振飛的神韻音容風貌,重現舞台。反之,蔡正仁以新編歷史劇《桃花扇》的侯朝宗一角,儘以俞振飛晚期的發聲與龍鍾老態為本,雖得其形而忘其神;因此人物的表演,不僅做作而且呆板。

    文字|李翠芝
    第118期 / 2002年10月號
  • 藉著在「創作」意識較強的他類劇場表演,以期被當代觀眾看見並受認同,無疑是兩岸年輕戲曲演員一致的需求。圖為國光青年演員支援演出舞蹈空間
    專輯(一)

    戲曲人作主,小劇場有大用

    由戲曲人主導、在小劇場空間中進行的「小劇場戲曲」,在台灣的確是少見。《王有道休妻》在紅樓劇場引起年輕觀眾的熱烈回響,為這種創作模式博得了好頭采,未來,尚待每個劇種、劇團和創作者以各種企圖心的實驗去賦予小劇場戲曲在台灣的現時內涵。

    文字|施如芳
    第133期 / 2004年01月號
  • 俞振飛(右)可說是崑曲表演藝術家中不可不知的一號人物。圖為他與京劇名伶程硯秋合演《春閨夢》劇照。
    戲曲先修班Beginners’ Class

    關於崑曲的天才十問

    「崑曲」為什麼叫「崑曲」?跟「崑劇」不一樣嗎? 「崑劇」與「京劇」,差別又在哪裡? 為什麼崑曲常常都是演折子戲?全本戲為什麼動輒三、五十折,看得累死人? 崑曲是近年最in的表演藝術風潮,沒看過崑曲感覺就「遜」了。這個月剛好上海崑劇團帶來多齣經典戲碼,趁此時機,本刊特邀台灣土產的新生代崑劇小生楊汗如,解答天才十問,帶領不想落人後的你,輕鬆踏進「崑」門!

    文字|楊汗如、廖俊逞
    第162期 / 2006年06月號
  • 浙崑丑角張世錚。
    戲曲 一個丑角救活一個劇種

    「江南名丑」王傳淞百年冥誕 崑壇丑戲匯演

    一九五六年四月,在那段崑曲已漸式微的時代中,崑丑大師王傳淞進京主演崑劇《十五貫》中的婁阿鼠,以神態逼真、技藝精湛而轟動劇壇,創下七萬餘人票房空前紀錄。《人民日報》以「一齣戲救活一個劇種」大力稱讚。今年是王傳淞百年冥誕,「浙江崑劇院」為紀念大師,安排不同風貌的連台丑戲,邀集當代最著名的崑丑名角同台飆戲,,將各種「丑」模「丑」樣酣暢淋漓揮灑。

    文字|廖俊逞
    第156期 / 2005年12月號
  • 由資深演員詮釋的第三本〈圓駕〉整場風格四平八穩,著實發揮了戲曲的唱功部分。
    回想與回響 Echo

    海派風華的世紀末驚夢

    新版《牡丹亭》儘管力求以中國古典審美趣味爲衡量之準則,其中卻面臨了現代演劇觀念重新解讀崑劇藝術演出狀態的謀合過程,應該承認,它是尊重崑劇表演的美學規律的,並通過演出手法的革新,燈光、音響、舞台美術的應用,舞台的演出內涵相應地提高了;但是,也有稍走偏斜之處,舞台的整體風格難歸一統,牡丹的意象和其他寫實部分,似乎在虛實之間搖擺不定。

    文字|李翠芝
    第83期 / 1999年11月號
  • 這次匯演中可明顯地看出若干新人已具大將之風,有接班的架勢。(圖為上崑的《白蛇傳》)
    回想與回響 Echo

    開不完的春柳春花滿畫樓

    正由於老戲的表演形式已經一磨再磨,新戲則一切大都還在摸索嘗試當中,所以觀衆不必吝於給新編戲再次上演的機會,或許可以在某些新編戲中尋找足以發展出折子戲的好段落,加工之後再度上台,這樣才可能會有新的優質元素匯入傳統戲曲表演藝術之中,繼續傳承下去。

    文字|張啓豐
    第99期 / 2001年03月號
  • 崑劇《夜奔》歷時六百多年後,來到榮念曾手上,以當代戲劇來與傳統戲曲進行實驗對話。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林沖為何《夜奔》? 叩問個體的體制出走

    香港導演榮念曾 崑劇中「實驗中國傳統」

    香港導演榮念曾製作實驗戲曲《夜奔》一個選擇從體制出走的人,心中所思所想為何?一個崑劇演員,又如何面對面對個人生涯與藝術傳承的兩難?《夜奔》由三名演員:柯軍、楊陽與來自香港的楊永德,交互演出「林沖」、守在台邊六百年的「檢場」、以至「演員自己」等不同角色,在今年的香港藝術節中首演。

    文字|莊彗彗
    第209期 / 2010年05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香港

    「演戲家族」串連過往原創音樂劇歌曲推出慶祝30歲新作

  • 特別企畫 Feature

    移居前,不如先來地方創生駐村試水溫吧!

  • 澳門

    新興粉專「我不𠝹櫈」讓看戲觀眾大鳴大放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今秋藝術節:回到日常,創造留下來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