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窗—德國系列」的開幕演出擔綱節目科隆古樂團,這回雖是首次訪台卻也是最後一次。因為團長戈貝爾健康因素而即將解散的科隆古樂團,三十三年來鑽研古樂,不只忠實地以音樂表達回歸傳統的渴望,也為後世整理留下豐富的樂譜史料。
科隆古樂團
10/17 7:30pm
台北國家音樂廳
INFO 02-33939888
沒有大型的樂團編制,也沒有炫人耳目的現代手法來詮釋古樂作品,科隆古樂團(Musica Antiqua Köln,MAK)忠實地以音樂表達回歸傳統的渴望,卻在今日古典樂界佔有重要地位,幾乎有古樂的地方,就少不了科隆古樂團的演奏。然而,他們獲得成功的故事得從當年創團者賴哈德.戈貝爾(Reinhard Goebel),以及志同道合的一群同學被科隆音樂院轟出去的那段往事說起。
不准在學校練習,卻走出自己的路
一九七三年,還是科隆音樂院學生的戈貝爾和同學合組古樂團,專門鑽研巴羅克時期與維瓦第、巴赫之前的音樂家,同時在學校擔任直笛測驗的伴奏。後來因為一名非學生身分的古大提琴手加入行列,被校方發現,從此禁止他們在校內練習。表面上,學校似乎扼殺了這群學生的音樂前途,但事實並非如此,戈貝爾已經發現愛樂者對巴羅克室內樂及教會音樂的需求量甚為可觀;此外,先前多次音樂會所獲得的回響,也讓他毅然率領科隆古樂團決定走出自己的路,十年後他們更發展成管絃樂合奏團體。
科隆古樂團自行灌錄的第一套錄音很快就吸引了DG的Archiv Produktion在一九七八年與他們簽下合約。當時擔任該公司總裁兼製作人的安德瑞斯.霍舒奈德(Andreas Holschneider)經常從廢紙堆中讓曲子重現天日,並精準研判是否適於錄音。除了市場的敏銳度,戈貝爾對傳統的信念和對音樂的一絲不茍,也讓科隆古樂團成為古樂的代名詞,這點從他們對嚴格要求錄音的聲音品質看得出來,戈貝爾表示:「這和我們演出時座位的排列方式有關,在十八世紀留下的文獻中如此記載『大鍵琴要擺在中央的位置,它的琴蓋要整個拿開,然後我們其他人繞著它排列』。不知道今天為何會變成一支小提琴在大鍵琴左前方,另一支小提琴在大鍵琴右前方,其他樂器則全部擠在後面的排法?」有時為了創造出一種清楚、悅耳並在節奏上層次分明的聲音,來凸顯出吟唱、充滿活力及抑揚起伏的旋律線,戈貝爾還會四處尋覓適合的古樂器。
為樂壇留下珍貴的史料
音樂學者劉岠渭在德國求學時期,就非常嚮往柯隆古樂團的音樂,「所有的國家都有他們的古樂團,可是到現在為止我還是最喜歡科隆古樂團的演出,不只因為他們的樂器,還有他們對音樂的詮釋,非常細膩、精緻,但是又不失深刻。」即使因為戈貝爾個人的健康因素,科隆古樂團即將解散,但是他們的錄音,以及團員們親自謄寫,如今已累積成令人嘆為觀止的四十五冊皮製書背包裝、燙金字編號的樂譜,卻已經為樂壇留下珍貴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