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自己的方式說故事,一向是「巴羅克特技劇場」的特色。(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嬉遊新馬戲 NEW CIRCUS 帳篷表演饗宴-安靜!不要笑… 「黑色」馬戲《人間物語》顫慄登場

三島由紀夫為本,貫穿人性底層特技

一九七三年創團的「巴羅克特技劇場」是「新馬戲」的元老,特色是用自己的方式說故事。早年注重肢體實驗,九五年後開始發展文學作品改編,迄今已有改編自三島由紀夫的《人間物語》、瑪麗.雪萊的《科學怪人》、希臘神話的《特洛伊》等。這次來台演出的《人間物語》,充斥著日本符碼,試圖呈現三島小說裡「死亡中難以形容的狂喜滋味」,抱著「娛樂」心情而來的觀眾必然會大受驚駭。

一九七三年創團的「巴羅克特技劇場」是「新馬戲」的元老,特色是用自己的方式說故事。早年注重肢體實驗,九五年後開始發展文學作品改編,迄今已有改編自三島由紀夫的《人間物語》、瑪麗.雪萊的《科學怪人》、希臘神話的《特洛伊》等。這次來台演出的《人間物語》,充斥著日本符碼,試圖呈現三島小說裡「死亡中難以形容的狂喜滋味」,抱著「娛樂」心情而來的觀眾必然會大受驚駭。

2006廳院廣場藝術節—巴羅克特技劇場《人間物語》
11/3        7:30 pm

11/4〜5  2:30 pm 

台北兩廳院藝文廣場

INFO  02-33939999

「馬戲」總讓人聯想到空中飛人、動物跳火圈等表演,法國的傳統馬戲本也如此,但在一九五○年代後由於豢養動物、起用明星所費不貲,再加上好的表演場地難尋與新興媒體的影響,逐漸式微 。直到一九七○╱八○ 年代,經由德國隆卡力馬戲團(Cirque de Roncalli)與加拿大太陽馬戲團(Cirque du Soleil)的刺激,部分法國馬戲團學習前者,在過去的基礎上創造新的古典馬戲團,另一些則仿效後者,採用馬戲學校的畢業生,與不同範疇的人合作,尊重彼此間的連結,注意氣氛的營造,編寫排演計畫,產生有別以往的「新馬戲」(nouveau cirque)(註1。一九八五年成立的國立馬戲藝術中心(CNAC)(註2,明確以國家力量支持「新馬戲」的發展,他們不僅要求學生創作馬戲節目,還要求跨領域的能力,創造新形式的馬戲藝術。

「新馬戲」的元老,用自己的方式說故事

一九七三年創團的「巴羅克特技劇場」(Cirque Baroque)是「新馬戲」的元老,長期受到法國文化部補助。該團最初以「影像艙」(La Puits aux Image)為名,以露天表演的型態演出法國十七世紀劇作家莫里哀(Molière)鬧劇與義大利劇作家達里歐.佛(Dario Fo)等人的作品,一九八○年代創作的帳篷表演作品推陳出新,國內外藝術節的邀請陸續增加。一九八七年起自行編劇,推出《怪誕馬戲團》Le Cirque baroque、《巴洛可II》Baroque II、《躍上青天》Trapèze dans l’azur(1990)、《黑色巴洛可》Noir Baroque(1992),此期的作品中有類型化的人物,注重肢體的實驗,以《躍上青天》為例,有精采的歌舞、拋球、走鋼索、音樂演奏,雖然有點異想遄飛,但也有戲劇的表演,明顯的情節,非常接近戲劇作品。

用自己的方式說故事,一向是「巴羅克」的特色,一九九五年「巴羅克」的創辦人塔給(Christian Taguet)與智利「寂靜劇場」(Teatro del Silencio)的創始者塞勒頓(Mauricio Celedon)與 勒特利耶(Agustin Letelier)相遇,兩相激盪,讓「巴羅克」創作正式轉向文學作品的改編。

賽勒頓十六歲開始學習默劇,在法國曾擔任馬歇‧馬叟等人的助理,並參加「陽光劇團」,一九八九年回到智利創立「寂靜劇場」。他導演「巴羅克」的《憨第德》Candides,保留古典馬戲中的表演技巧,既是馬戲又是劇場,戲劇、音樂、默劇與舞蹈的元素都發揮強烈的劇場效果。賽勒頓寧可帶給觀眾驚奇而非美麗畫面,注重敘事的流暢而非特技表演。這個創作並非小說文本的重現,而是以聲音、影像表現對作者與小說人物的嘲諷。(註3)

改編文學創作,創新劇場形式

而後塔給也邀請「寂靜劇場」的勒特利耶導演改編自三島由紀夫作品的《人間物語》Ningen(1998),瑪麗.雪萊(Mary Shelley)的《科學怪人》Frankenstein(1999)與源自希臘神話木馬屠城的《特洛伊》Troie(2001)。

學習舞蹈與文學出身的勒特利耶是戲劇導演與編劇,他在巴黎就讀時曾研究能劇與狂言理論與實踐,其日本戲劇的背景,或許是塔給邀請他導演《人間物語》的主因。和服、方格紙門、神風特攻隊……該劇充斥著日本符碼,試圖呈現三島小說裡「死亡中難以形容的狂喜滋味」,抱著「娛樂」心情而來的觀眾必然會大受驚駭,但也讓我們看到馬戲在取悅大眾外,更有直指人心的可能。而在科幻小說《科學怪人》中,人造怪人的猙獰形貌是舞台上觸目的焦點。《特洛伊》則意圖透過舞台設計、投影效果的幫助,翻新故事的主線與神話人物性格。

二○○一年創作的《三重陷阱》Triple Trap不同於前述文學改編,是特為三位藝術家創作的作品,從兩女一男的辯證關係中,尋找視覺表演新的書寫方法。二○○三年的《影像艙》Le Puits aux Images則讓創辦人塔給自由發揮,演出身處在傳統與現代馬戲間,如何進行種種改革的故事。而後的《七項重大罪惡》Sept Péchés Capitaux,靈感來自十九世紀法國作家尤金.徐(Eugène Sue)的小說, 故事發生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末,由一個家庭的四個人的遭遇開始……七位馬戲藝術家融合手技、雜耍、走繩、拋球等馬戲技巧,表現懶惰、暴躁、好吃、貪欲等七種罪惡。

從「技術」提升到「藝術」層次

在「巴羅克」的作品中,編劇也佔有一席之地,馬戲不再只是招搖小丑、特技的技術呈現,透過縝密的畫面調度,加強表演的結構性與情感的渲染力,一待觀眾融入其間,便不再以針鋒相對的眼光來審視演員,即便演員稍有出錯,仍會繼續給予鼓勵,將馬戲表演從「技術」提升到「藝術」層次,是「新馬戲」不可磨滅的貢獻。

註:

1.Martin Maleval, L’ épopée du nouveau cirque in“Avant-garde, Cirque ! ”(Paris : Editions Autrement, 2001), pp.37-45

2.國立馬戲中心組織國立馬戲學校、流動劇團與資源研究中心三者的活動。為提升表演者對相關技能與器具的使用能力,資源研究中心結合表演與教學、科學與醫學研究下有資源中心、育成實驗室、馬實驗室、研究與動作教學實驗室、技巧研究實驗室。參見http://www.cnac.fr/page_accueil.asp?rec=13。上網日期2006年9月15日。

3.參見http://www.cirque-baroque.com/Historique/Candides_Fr.htm,上網時間2006年9月10日。

相關網址:www.cirque-baroque.com

延伸閱讀《表演藝術》雜誌第103期33頁,簡秀珍〈新馬戲元老的哲思〉,2001年7月

 

文字|簡秀珍 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