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馬戲魅力無法檔!不只在帳篷裡或劇場中以魔幻場景讓人目瞪口呆,也奔上街頭以精巧道具、炫麗煙火讓街頭變成神話世界。新馬戲的無敵吸引力,從布拉格、哥本哈根等大城市接續推出新馬戲藝術節,可以看出新馬戲已經成為城市形象的超級代言人。
近年來新馬戲勢力銳不可當,還成為各大城市創意文化行銷的一部分。例如今年在歐洲就有三個新馬戲的藝術節,分別在布拉格、哥本哈根與赫爾辛基舉行。這些演出不但活絡了城市氣氛(這是馬戲作為庶民藝術的特質),也頻頻跨界與劇場、舞蹈等表演藝術結合(這是新馬戲發展的另一項傾向)。
布拉格新馬戲藝術節,巨型螳螂讓氣氛超HIGH
布拉格的新馬戲藝術節,於八月二十一至九月三號在Letná Sady公園登場。這個公園位於市區北邊的一塊丘陵上,長期以來,此處就是武士格鬥、騎馬比賽等市民節慶活動的舉行地點。一九九八年,曾獲法國國家馬戲大獎(Grand Prix Nationale du Cirque)的Johann Le Guillerm,受到他老師、捷克默劇大師圖爾巴(Ctibor Turba)的邀請,來到Letna Sady演出,也讓此地逐漸成為新馬戲的最佳紮營處。Johann Le Guillerm所帶領的「這裡馬戲團」(Cirque Ici),是一個單人馬戲團,除了他獨挑大樑外,還有四個爵士樂手負責伴奏。「這裡馬戲團」如同我們所知道的新馬戲,現場沒有任何動物,只有類似珍奇異獸的機器裝置,例如無動力裝置卻會自動行走的腳踏車等(這可算是馴化未來動物吧)。
此番布拉格新馬戲節邀請來的團體,包括西班牙的Escarlata Circus,三個來自法國的團體Cirque Trottola、 Malabar與Cahin Caha - Gurko,以及幾個捷克本地的新馬戲團。法國Malabar劇團八月二十四號現身在布拉格舊城廣場,可說掀起一片高潮,因為現場一個高六公尺的巨型螳螂,加上現場踩高蹺與煙火秀,把廣場氣氛帶到最高潮。
這種結合機器與人力操縱的大型偶,可說是近年新馬戲的特色之一。像今年五月初,倫敦市中心出現了十公尺以上的蘇丹大象(造型與尺寸看起來有點與電影《魔戒 III》裡差不多),還有高達五公尺的傀儡女孩。他們的出現,讓看到此景的倫敦市民與觀光客都High到不行。負責此次演出的團體,是來自法國的Company Royal de Luxe。
來自街頭的新馬戲,在街頭揮灑創意
其實街頭表演作為新馬戲的變相呈現,主要是新馬戲的許多元素也從街頭表演擷取(像拋球、踩高蹺、吞劍等都是馬戲與街頭藝術共享的演出內容)。想當年,太陽馬戲團幾位創始人也是從蒙特婁的廣場崛起,而成立於一九八八年,英國全女子的「剝貓皮馬戲團」(Skinning the Cat),最擅長的就是戶外高空飛人與爬繩索的演出。
靜下心來想想,其實circus這個字的本意,是指圓形廣場,用法源自Circus Maxiums(羅馬競技場)。至於為何會翻成馬戲,是因為十八世紀下半馬戲團在英國崛起時,馬術演出是主要噱頭。當這些團體到中國演出時,人們就將他們稱之為馬戲,所以一八六六年就有文字記錄道:「夜馳觀馬戲,女郎十五六人,演各戰陣,均能於馬上跳躍馳驟,巧捷異常。」
如果說,不用動物是新馬戲的共通特質,那麼演出結合劇場觀念,動作融入編舞元素,則是新馬戲可以進入現代表演藝術領域的關鍵。像太陽馬戲團去年耗資一點六五億美元的KA,就找來今年台北電影節備受矚目的劇場導演羅伯•勒帕吉(Robert Lepage)執導,並用一對兄妹分散的原型故事將整場馬戲演出串起來。
哥本哈根新馬戲節,國際與在地團體大顯身手
此外,六月二十三號到七月十六號在哥本哈根舉行的新馬戲節,則由哥本哈根國際劇院(Københavns Internationale Teater)所舉辦。這個單位自一九七八年成立以來就致力於丹麥表演藝術與國際接軌,並於一九八七年起舉辦新馬戲的活動。當年請來的團體都是一時之選,像一九八九到九一年連續邀請法國擅長摩托車特技的Archaos、九四年澳洲帶有搖滾樂歡樂色彩的Circus Oz等,也可見新馬戲被主流劇場界所接受,成為現代表演藝術一員的現象。
哥本哈根的活動,也與布拉格類似,國際與在地團體都要大顯身手,例如Escarlata Circus,在去布拉格前就已先在北歐亮相。這個兩人團隊演出的Ludmila and Alfonso,以兩個小人物投身馬戲事業的故事,透過特技橋段演出,將人生對理想追求的隱喻具體化。基本上,觀眾已很難區分這到底是劇場還是馬戲演出。因此,現在不止有古典馬戲、新馬戲,還有綜合馬戲(hybrid circus),後者就代表了這種遊走於劇場與舞蹈的馬戲演出。哥本哈根的活動,除了表演外,還有相關研討會、紀錄片影展等活動,像前面提到的Johann Le Guillerm、法國新馬戲(Nouveau Cirque)始祖「羽毛馬戲團」(Cirque Plume)與法國國立馬戲學校(CNAC)等照片,都在攝影展之列,也讓民眾可以瀏覽新馬戲的代表人物與歷史。
赫爾辛基當代馬戲節,探索最新的馬戲藝術
至於正要上場的好戲,則是十月十八到二十九號,在赫爾辛基舉辦的當代馬戲節(Contemporary Circus Festival)。這個活動是由「新馬戲中心」(Centre for New Circus)所主辦,它是由芬蘭教育部、外交部與赫爾辛基市文化局,於二○○二年所共同支持成立的單位。用「當代」兩個字,表示不只要強調新馬戲,還希望能探索最新的馬戲藝術觀念。例如這次請來的法國雜耍團體Les Objets Volants,他們要演出的《對位》Contrepoint,讓傳統的拋球技巧,在電腦程式運算的協助下,可以計算物體於空中的停留的時間與軌道,從而可以結合燈光、投影,設計整體演出,也將雜耍藝術邁向另一新高峰。
看來新馬戲真的是前途無限,尤其是這些演員都習有特技,使得他們可以在總體劇場(total theatre)中發揮總體演員(total actor)的功能。不過有了演員,導演的需求也呼之欲出,因此新馬戲的發展也開始將焦點擺在導演的培育身上。從二○○○年開始在英國進行的Circelation計畫,就代表了這種趨勢。此計畫不但鼓勵跨界合作,還特別為馬戲導演開設課程。許多知名導演、演員、策展人、作家都加入這項計畫,為馬戲藝術的未來施展渾身解數。Circelation今年在里茲舉辦工作坊的標題,是「什麼是故事」(What is the Story),即透露出新馬戲的趨勢。
走出帳篷走進劇場的新馬戲
既然演出向劇場靠攏,連馬戲得在帳篷演出的傳統觀念,也開始動搖。今年耶誕節,馬德里的Price馬戲劇院(Teatro Circo Price)即將開幕。這個多功能馬戲文化中心佔地一萬七千平方公尺,內有餐廳、展覽場、商店與排練場,以及最重要的,可容納兩千兩百五十四個座位演出專業馬戲場。雖然第一季的節目尚未排定,但根據主辦單位的說法:「將不會有獅子與大象。」
不過,無論有再多新觀念,再多創意,再多後現代式的拼貼,若沒有紮實的技巧,馬戲藝術是難以成立的。馬戲中的雜耍、特技等,之前得經歷長期的累積實踐,才得開出今日的璀燦花朵。這也是為何新馬戲還是常得在舊把戲上推陳出新的原因。
文字|耿一偉 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