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馬戲
-
藝術節
鄉村與城市的文化滋味 新馬戲暗藏深意
由幾位具有傳統馬戲背景、也積極探求新馬戲表現方式的越南創作者們聯手創作的《城鄉河粉》,試圖將北部村莊和南部都市的兩種生活方式相互結合、並陳、碰撞、呈現,以新馬戲的表演形式,呈現越南城鄉之間、新舊文化之間的種種對比和象徵,有著時代變遷之後、經濟發展之後的暗暗省思與回望。
-
企畫特輯 Special 2017松菸Lab新主藝
多元成「戲」 藝術家的創作實驗室
松山文創園區今年的「松菸Lab新主藝」將在十二月初開演,這項計畫迄今邁入第三年,已孕育出不少具有實驗性、前瞻性、和原創性的劇場創作。從甄選、階段性呈現到最後的演出,主辦單位不僅與入選團隊、創作者一同討論場地使用的可能、提供可運用的創作經費外,更力行「創作陪伴顧問」制度,以過程嚴謹、多方協助的豐富資源作為後盾,製作搬演的作品形式也相當多元、多變,今年則分別以「新馬戲」、「南管實驗文學劇場」與「戲劇結合展覽」三種原創製作為主體,實現了松菸Lab新主藝「鼓勵實驗創新作品」的核心理念。
-
焦點專題 Focus 從跨界混搭、新媒材使用到空間景觀
加速年代中 新馬戲演出無界限
標榜人體極限可能的新馬戲,在廿一世紀中,如何持續帶給觀眾能否「哇!」一聲讚嘆的驚奇?這是馬戲工作者的永恆挑戰,於是從融合他類藝術如舞蹈、歌劇,使用新科技媒材、打造舞台奇觀,到與空間互動營造視覺驚奇,新世紀的新馬戲,在不斷滾動變化中,打造表演藝術的無邊奇景!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馬戲再發現
由加拿大太陽劇團掀起的「新馬戲」(Cirque Nouveau)風潮,近來在世界各地炒得火熱。這種強調以「人」為中心,完全摒除動物演出的嶄新表演型態,最早源於一九七○年代法國的另類馬戲運動。那是反戰、學運、同志出櫃、婦女上街頭的反抗年代,其中,動物保育也是關注議題之一。人們開始發現馬戲團訓練動物的方式:鞭子、熱水、踢打、禁食等各種殘酷手段,非常不人道。再加上「華盛頓公約」在一九七五年生效,管制野生動物的國際買賣。新馬戲,便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誕生。 「新馬戲」可以視為傳統馬戲的「文藝復興」,新馬戲之所以「新」,在於它給了「馬戲」新的定義和藝術性。不同於傳統馬戲團單純的動物奇觀和特技表演,新馬戲講究舞台視覺、服裝設計、音樂使用、劇情舖陳與科技多媒體的結合。特技演員不僅耍特技,在節目中還得扮演角色、敘述故事。新馬戲的演出通常由一個具體或抽象的故事線牽引著整場表演,在劇場元素的整合運用下,幾個角色明顯的人物貫穿全場,軟骨功、爬竿、扯鈴、水上芭蕾等特技巧妙融合其中。透過表演形式的開發、探索與挖掘,馬戲的藝術成分提高了,原本逐漸沒落的傳統馬戲,就這樣活了過來。 除了發源地法國,加拿大的魁北克,也是新馬戲發展的另一個重鎮。魁北克的傳統馬戲團多從美國跋涉而來,但因長年冰天雪地,帳篷搭建不易,因此當地的馬戲多以街頭賣藝為主,大家熟知的太陽劇團,便是從街頭發跡。一九八一年,蒙特婁「國立馬戲學校」(National Circus School)成立,開始培養專業馬戲表演人才。學校課程不僅側重技巧訓練,更注重藝術性的創造,甚至串連當地具有開創性的表演團體,如「啦啦啦人類腳步」(La La La Human Steps),共同開發馬戲豐富多變的表演潛力。此外,太陽劇團在國際站穩腳步,足跡遍布世界各地,也讓魁北克成為相較於法國,更為人知曉的新馬戲重鎮。 魁北克的新馬戲特色在於,它汲取兩種文化元素,一方面帶有法國新馬戲較浪漫的詩意,一方面又吸收美國流行文化,兩相交融下,發展出專屬的混合味道。而跨界編導人才的加入,也讓魁北克的新馬戲跳脫窠臼,有了源源不絕的創意。然而,或許是太陽劇團的光芒過於刺眼,許多年輕的新馬戲團隊,不願活在太陽的陰影下,他們在題材上深化
-
特別企畫 Feature
魁北克瘋馬戲 QUEBEC FEDEC CIRCUS
因為舉世聞名的太陽劇團,加拿大的魁北克,儼然已經成為「新馬戲」的代名詞。 魁北克的馬戲傳統發跡於街頭。約莫在七○年代,街頭四處可見雜耍、噴火、踩高蹺的賣藝場景。 一九八○年代,蒙特婁國立馬戲學校成立,培養出無數馬戲人才;更由於太陽馬戲團的成立,企業化跨國經營成為全球文創產業的典範,新馬戲開始成為魁北克表演藝術發展的主流。 魁北克的馬戲特色在於,它結合兩種文化元素,一方面帶有法國新馬戲的浪漫詩意,一方面又吸收鄰居美國流行文化,兩相結合下,創造出專屬的混合味道。 即將在臺北藝術節上演的阿爾馮斯馬戲團,即是魁北克新馬戲的代表團隊之一。趁此機會,我們將深入魁北克,造訪馬戲學校與知名馬戲團,探討新馬戲如何運用於現代劇場,剖析魁北克何以成為世界的新馬戲之都?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圓形空間裡的不斷循環 心靈與驅動力的實驗
中文翻譯成「馬戲」的circus,其實來自拉丁文,意思是circle,指的便是作為馬戲表演的圓形空間及其雜技動作的不斷循環。所以,新馬戲創作者在尋找新出路和藝術性時,多是回歸字源意義,重新思考馬戲和身體的定義。大體來說,新馬戲的美學發展有幾個主要方向:回歸馬戲本質並賦予當代意義、深入探究專一的雜耍身體及其本質、尋找馬戲的文本、跨域混種開創新的藝術性、身體動能的解譯轉化為行為或裝置藝術。
-
特別企畫 Feature
擺盪於奇觀與日常之間
傳統馬戲帶給人們的印象,往往充滿著異國情調:來自遠方的珍奇異獸、五彩繽紛裝飾繁複的服裝、身體技能超越日常的表演者為觀眾打造了一個奇觀的欣賞經驗。但今日的馬戲表演者對此提出質疑,在他們的表演中,甚至刻意暴露肉身的缺陷,或是大量使用科技輔助,消減了令人咋舌的高難度肢體,表演更貼近日常生活。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馬戲學校畢業演出 技藝精湛趣味多樣
集合前國立歐迪翁劇院總監、導演兼燈光設計拉佛東和藝術指導杜瑞及編舞家卡洛塔,為法國香檳區「馬戲藝術高等學校」畢業生設計一場七十分鐘的馬戲舞蹈戲劇表演「第二十場首演」,在巴黎維特公園演出,混合馬戲、舞蹈、音樂、戲劇等表演元素,年輕男女表演者年紀自二十至二十七歲,在戲劇燈光場景氣氛下,展現令人屏息的技巧。
-
特別企畫 Feature
嬉遊新馬戲 NEW CIRCUS
獅子跳火圈,大象跳街舞 驚險空中飛人,小丑耍技逗趣 進入大帳篷的我們,彷彿來到一個與現實隔絕的異想宇宙 傳統馬戲的驚奇歡騰,勾起多少人對野性和極限的超越渴望 這一次,我們將親身經歷真實的界線 新馬戲沒有動物,只有人 但那不是普通的人 人可能充滿愛恨糾葛,正欲來個肢體大爆發 人踩上大型機械動物,在城市廣場靜默舞爪 人畫上油彩濃妝,白球隨著光影幾何遊動 情人男女在高空滑盪鞦韆 分不清是芭蕾舞的甜美,或現代舞的明暗難喻 而音樂與劇本,並未止息 於是我們迷惑了,在虛實交錯的瞬間,在密閉帳篷的意外開啟間 在太陽馬戲團的火山冒險中,更在加拿大七手指的日常生活癲狂中 三島由紀夫給了法國巴羅克顫抖的靈魂 孫子兵法活生生履險於《風.林.火.山》的特技交戰時刻 還有台灣,一切多像是武俠片的變形 看那神氣輝煌的李棠華,弟子摩拳擦掌,正欲再造雜技武林盛世 星夢曲在天際與世間情中遊走 鈴,或者生命,在拉扯之間還可能是什麼? 我們儘可能地作夢,想像,實驗 用滿懷的肢體感官,與超乎常理任何荒謬或膽妄或奇情的心智 嬉遊你的人生,如同笑忘新馬戲 真實就是魔幻,我們只管縱身一躍!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新馬戲縱橫談-馬戲團之謎QA大攻略
嗅到馬味,秀出戲味
「新馬戲」為什麼「新」? 只是因為沒有動物、只有人在表演嗎? 沒有動物的馬戲團,有什麼好看的? 傳統馬戲用動物吸引你,新馬戲除了一樣有雜耍特技與小丑,更用劇場魔幻讓你看得目不轉睛。 想知道哪樣比較好看,趁著十月新舊馬戲匯集台北城,何不來個現場親睹超級比一比!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新馬戲縱橫談-城市行銷當紅炸子雞
新馬戲藝術節 點燃全球街頭熱力!
新馬戲魅力無法檔!不只在帳篷裡或劇場中以魔幻場景讓人目瞪口呆,也奔上街頭以精巧道具、炫麗煙火讓街頭變成神話世界。新馬戲的無敵吸引力,從布拉格、哥本哈根等大城市接續推出新馬戲藝術節,可以看出新馬戲已經成為城市形象的超級代言人。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新馬戲縱橫談-走進時光隧道,看到李棠華的現代魔幻版
台灣雜技馬戲 期待一個有夢的未來
李棠華打造了台灣雜技表演的輝煌年代,也成為校園的傳承主流,但歷經新興娛樂興起、表演場地縮減,而今台灣雜技團體也必須從藝術與經營上去尋找新方向,在為觀眾打造舞台夢幻的同時,也要替自己思索構築一個有夢的未來。
-
特別企畫 Feature 帳篷表演饗宴-藝術創作變色龍 打造台灣新馬戲
杰瑞.斯奈爾 從孫子兵法變出《風.林.火.山》
杰瑞.斯奈爾(Jerry Snell)在劇場裡是導演、演員,編舞者、作曲家、歌者、政治異議分子,簡直就是個藝術變色龍。在嘗試過多種創作形式後,終於在這幾年落腳「新馬戲」,因為新馬戲「為各種可能性打開了大門」。 他除了策劃兩廳院2006的廣場藝術節,同時也將執導開幕秀《風.林.火.山》,打開東方特技與西方特技、西方劇場語言對話的可能性;從孫子兵法得到意象與感覺上的啟發,他要從這個點出發,打造「台灣新馬戲」。
-
特別企畫 Feature 帳篷表演饗宴-安靜!不要笑… 「黑色」馬戲《人間物語》顫慄登場
三島由紀夫為本,貫穿人性底層特技
一九七三年創團的「巴羅克特技劇場」是「新馬戲」的元老,特色是用自己的方式說故事。早年注重肢體實驗,九五年後開始發展文學作品改編,迄今已有改編自三島由紀夫的《人間物語》、瑪麗.雪萊的《科學怪人》、希臘神話的《特洛伊》等。這次來台演出的《人間物語》,充斥著日本符碼,試圖呈現三島小說裡「死亡中難以形容的狂喜滋味」,抱著「娛樂」心情而來的觀眾必然會大受驚駭。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人體美技的現代傳奇
在走紅國際的「新馬戲」風潮中,傳統馬戲場上的動物明星已淡出舞台,改由雜耍特技的藝人全面當家,以其出身街頭的表演魅力,結合戲劇及其他表演藝術的元素,創造了人體特技藝術的新境界。在新馬戲蔚然成風之際,反觀國内自成特殊生態已久的雜技行當,是否已有不同面貌的新發展?而在新馬戲演出的亮麗表現下,又潛藏哪些攸關新世紀表演藝術發展的共同課題?値得我們深思。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人獸競藝
現代馬戲團的成形,以十八世紀英國人艾斯特里成立職業馬戲團為起點。十九世紀起,馬戲節目内容隨著場地變寬而日漸豐富,人體特技表演的任務也逐漸吃重, 如今更在新馬戲藝術的誕生中,扮演了決定性的角色。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新人體表演在紐約
從De La Guarda到新馬戲到特技舞蹈,已不只是純熟技巧的展現,它們向表現本身的高難度挑戰造成的戲劇張力,加上高度專注的精神狀態,使他們的表演者更吸引人。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國寶級的表演藝術
新馬戲的藝人不僅翻新了傳統馬戲的表演元素,更藉此創造豐富的故事性敘述語言,使表演本身有了新的意義,而非僅是技術性的呈現。相較於太陽馬戲團的企業化經營成果,法國新馬戲的藝術榮景是與國家教育、文化政策的全力支持息息相關的。
-
特別企畫 Feature
還有甚麼新把戲?
在演出節目的整體安排上,新馬戲似乎朝向更有「主題性」的發展。然而,新馬戲仍難脫以炫技為主的表演本質,也同時必須面對非語言式的表演其難以敘事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