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號稱一年要開五千堂課的徐莉玲,相信美學可以挽救台灣經濟。(陳建仲 攝)
一本藝術經

用美學挽救台灣經濟! 徐莉玲 文化台灣造夢人

從前,徐莉玲是台灣表演藝術最好的支持者,常常有演出,就買下大把的門票,請員工去看戲;中興百貨的櫥窗,總是有一塊是留給表演藝術的。她說:「以前我當觀眾在台下看戲,總會有股衝動,希望為台灣的表演藝術做些什麼事。」如今,學學文創成立後,徐莉玲要為表演藝術找更多的觀眾,開拓更大的市場,把Made in Taiwan這個品牌,推向國際舞台。

從前,徐莉玲是台灣表演藝術最好的支持者,常常有演出,就買下大把的門票,請員工去看戲;中興百貨的櫥窗,總是有一塊是留給表演藝術的。她說:「以前我當觀眾在台下看戲,總會有股衝動,希望為台灣的表演藝術做些什麼事。」如今,學學文創成立後,徐莉玲要為表演藝術找更多的觀眾,開拓更大的市場,把Made in Taiwan這個品牌,推向國際舞台。

「教育局官員懂得分辨文化創意產業管理顧問與研究發展業和補習班的差別。台北名列全球美術館密度最高的城市。桃園國際機場比設計博物館更具設計感。捷運公司的城市情報比VOGUE 還CHIC。台灣小說家的作品被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Made in Taiwan比 Made in Italy 或 Made in France更名牌。」這是意識形態執行創意總監許舜英為「學學文創」撰寫的招生廣告文案,也道出徐莉玲對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願景。

教育,讓文化創意成為產業!

徐莉玲,昔日將中興百貨打造為強勢品牌,成功推展國內許多本土設計師的女強人,一九九三年嫁入豪門,成為台玻常務董事林伯實的夫人。重新復出,不是看見新的商機,而為了一圓做了十三年的文化大夢。徐莉玲號召文化界精英,成立「學學文創」,三大學門、二十一學院,號稱一年要開五千堂課的徐莉玲,相信美學可以挽救台灣經濟;教育的力量,總有一天,能讓文化創意能真正成為一個產業。

走進學學文創位於內湖、堤頂大道上的大樓,一片可以遠眺基隆河灣畔,101大樓的大片落地窗,白色與原木色相間的極簡辦公空間,寬敞舒適的工作環境,讓人印象深刻。剛結束完與無印良品創辦人的會面,徐莉玲以一身輕便裝束,脂粉未施地向我們迎來。

「其實我在經營一個創意社群,一個talent hub(人才聚集地)。」面對前陣子某媒體指稱學學文創在工業區開設補習班,徐莉玲不像印象中的女強人,感覺更像一位急切的母親,一開口便滔滔不絕地闡述她的想法。「帶領台灣經濟起飛的第一代,慣以管理手法降低成本,到身為富裕第二代的我,選擇念文化大學美術系時,仍被社會眼光視為叛逆的。六、七年級這批第三代,則是想要學什麼就學什麼,迎合未來創意產業所需要的人才。但我憂心的是,第二代屆齡退休後,都跑到大陸找生涯第二春,第三代學成也投身大陸工作,台灣第四代,誰來關注?」

總是為表演藝術留一面百貨櫥窗

「創意,是二十一世紀的蒸氣機或是石油。」就像老戰友許舜英所說的,徐莉玲相信「台灣要從代工經濟轉型成創意經濟,『美學教育』絕對是關鍵。」徐莉玲談到她為何要辦學校的想法,因為她發現,過去台灣單向、直線型的教育方式,已經影響到台灣未來的競爭力;「沒有跨界學習與體驗生活的能力,就沒有洞察全球生活型態與未來需求的能力,就沒有創意產業的競爭力!」
    從前,徐莉玲是台灣表演藝術最好的支持者,常常有演出,就買下大把的門票,請員工去看戲;中興百貨的櫥窗,總是有一塊是留給表演藝術的。她說:「以前我當觀眾在台下看戲,總會有股衝動,希望為台灣的表演藝術做些什麼事。」如今,學學文創成立後,徐莉玲要為表演藝術找更多的觀眾,開拓更大的市場,把Made in Taiwan這個品牌,推向國際舞台。徐莉玲對台灣文化前景的焦慮和執著付出,感動了不少文化人,包括表演工作坊藝術總監賴聲川和行政總監丁乃竺、當代傳奇劇場總監吳興國、聲樂家陳建華、紙風車劇團執行長李永豐,都加入學學文創的講師行列。

「人」永遠是台灣文化藝術最重要的資本

然而,面對大陸以龐大資金投注文化創意事業,台灣的表演藝術如何保持競爭優勢?徐莉玲深信「人」永遠是台灣文化藝術最重要的資本。「今天沒有辦法教一個人速成,讓他立刻變得有創意、有美學品味。」她認為,大陸的表演藝術市場有資本,卻缺乏消費端,時機還沒有成熟;相同地,台灣若不持續深耕,就可能落後。「也不能因為沒得速成,所以就不蹲下來撒種!如果不撒種,就永遠也不要想收割!」

對一般觀眾而言,如何延伸自己的美感觸角?徐莉玲說:「老師下課後,都可以是另一間教室的學生,學生也可能變成某一堂課的老師。唯有跨界交流、教學相長,才能發動文化創意產業的大學習潮。」

當劇場遇上魔術,打開故事的可能廣告圖片
秋天藝術節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