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族群體性的歌舞幾乎都集中在「瑪雅士比」的戰祭當中,包括:迎神曲、送神曲、祭歌、勇士頌、亡魂曲等多種旋律優美、和聲豐富的歌曲,配合著穩定而有節奏的舞步,在大家手牽手的緩步移動當中,呈現了一個民族長久歷史積累與精鍊出來的音樂品味,以及和生命直接對話與呼應的藝術形式。
「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就有如阿里山的高知名度一般,這首家喻戶曉的創作歌曲,似乎已經成為了阿里山的招牌歌,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形塑了阿里山的印象。但是對於世居在此一地區的鄒族原住民而言,他們的音樂又是如何?有哪些特色?反而一般人好像不太清楚。
鄒族歌舞幾乎都集中在「瑪雅士比」戰祭中
在神話傳說當中,鄒族是一支起源於玉山的民族,而阿里山則是鄒族的傳統領域,是他們的獵場之一。鄒族以「大社」為中心,形成一種與其他原住民族群不同的部落特性,進而發展了一套獨特的祭典儀式操作方式。也就是說,像小米收穫祭「荷美雅雅」(homeyaya)、戰祭「瑪雅士比」(mayasvi)、播種祭「米阿播」(miapo)等這幾個屬於全部落的重要祭典,分居於「小社」的族人都會回到大社來參與,而不是像其他族群一般可以各部落獨立的舉行。
關於小米收穫祭,鄒族的舉行方式和其他族群有著截然不同的區別,因為鄒族的這個祭典是沒有歌舞的,而且因為小米女神不喜歡吵鬧,所以祭典都是以靜肅為主旨來進行的,這和其他族群大都以盛大的歌舞活動來表現的型態,形成了兩極性的對比。鄒族群體性的歌舞幾乎都集中在「瑪雅士比」的戰祭當中,包括:迎神曲、送神曲、祭歌、勇士頌、亡魂曲等多種旋律優美、和聲豐富的歌曲,配合著穩定而有節奏的舞步,在大家手牽手的緩步移動當中,呈現了一個民族長久歷史積累與精鍊出來的音樂品味,以及和生命直接對話與呼應的藝術形式。
戰祭內容多元而有象徵性意涵
「瑪雅士比」是一個很特殊的祭典,它的舉行與否和作物的豐欠無關,而是和戰事比較有關。在從前各族群之間彼此征戰、出草的時代,如何維持一個部落和族群的穩定和成長,「武力」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但要維持一個族群很好的武力,則必定也同時會牽涉到整個組成氏族之間的和諧,族人的衣食無慮、健康強壯,以及部落組織之間的運作順暢等等相關事務,因此,這個祭典雖然因為主要是祭祀軍神與司命之神而多稱之為「戰祭」,但是在操作的過程上,這個祭典還是將整個鄒族各個不同的信仰、氏族、兩性等等許多社會與文化層面的關係連結起來,形成了一套促使文化能夠順暢運行的統合性機制。
戰祭的內容是非常多元而有象徵性意涵的,從祭典之前的釀酒、砍芒草、採神花、修繕會所。長老、頭目及勇士們登上會所準備服裝和飾物等相關的工作。到祭典開始,聖火從會所當中移至祭場。勇士們圍向神樹,殺豬祭獻、砍神樹迎天神。歌唱迎神曲,進行團結祭、兒童獻禮,以及會所當中的歷史頌。然後再唱迎神曲、送神曲。女性拿火炬進入祭場,將火炬放入火塘之後開始加入歌舞。然後接著路祭和家祭,進行各家族祭屋的祭獻,至此,祭儀的正典部分告一段落。接著,晚上則是通宵達旦的歌舞祭,一直到最後一天的半夜,長老、頭目及勇士們肅穆地集中在會所,恭敬地再唱送神曲之後,整個祭儀才算正式結束。目前舉行時間大約都是三天,但如果遇到部落裡有族人過世,則必須要再繼續進行一個月,以度過這一個具有不祥之兆的月亮,期待另一個充滿希望的新月。
祭歌呈現祥和、寧靜而具內省性的力量
鄒族的「瑪雅士比」祭歌,旋律優美,和聲豐富,平緩穩定的節奏中,呈現了一種祥和、寧靜而具內省性的力量。他們除了經常在國內參與各種型態的演出外,在許多國外的藝術祭或訪問演出中,也都獲得極大的讚賞和肯定。即將於今年四月十五日(星期日)在兩廳院演奏廳所舉行的「民族音樂學堂」節目中,來自阿里山的鄒族,將以特富野大社為主,來藉著實際的展演、解說與多媒體展示,呈現「瑪雅士比」祭典的音樂、舞蹈、詩歌與祭儀內容。如果深度的認知與理解是感動的泉源、是讓感動更加明晰的助力,那麼這樣一種互動性的展演型態,觀眾將會感受到古老文明在現代舞台上依然可能存在的魅力;將會感受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歷史時空種種意象交錯、對比和衝擊所形成的張力和感動。
文字|明立國 南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及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客家八音 豐富庶民生活的繽紛音色
文字 李秋玫 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當代音樂研究碩士
「客家八音」是客家器樂音樂的代表,流傳於桃園、新竹、苗栗等四縣市,是客家庄裡喜慶場合不可或缺的音樂。「八音」在傳統樂器學分類上,是指將樂器以本身材質作為劃分的依據,共有「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種類別。其使用的樂器包涵吹彈拉打,林林種種大約數十種樂器,主要是以鑼鼓為基礎加上主奏樂器嗩吶而形成,所以鼓吹樂是最基本的演奏形式。八音團演奏型態可分為「吹場樂」與「絃索樂」。「吹場樂」包括廟會中的典禮樂、迎神送神樂與民間的婚喪喜慶音樂。而「絃索樂」則包括典禮場合的絲竹合奏與嗩吶為主的器樂合奏。
隨著時代的變遷,客家八音的演奏曲目日益擴增,樂器種類也更多樣化,有時亦與北管、亂彈結合,作為戲劇的後場音樂。而演奏的型態也從單純的器樂演奏,逐漸演變成融入了戲曲唱腔、山歌小調,甚至傳統大曲、歌仔戲演唱等音樂種類的作品。這種多發展性與可塑性,正顯現著客家八音兼容並蓄,又不減損其獨特音樂風格的特質。由於採口傳心授的教學方式,客家八音的樂譜與其他傳統樂種一樣只記載簡單的骨幹音,稱為「骨譜」,而實際演奏時,則可憑藝人本身的才華在這些骨幹的基礎上做加花變奏,展現自己的風格。在聲響效果中,客家八音最重要、最具顯著特色的樂器可說是嗩吶。在八音的吹打中,嗩吶戲劇化的音色及各種的音域可以作不同的變化,如模倣人物的笑聲,花旦、小丑及花臉的唱腔,以及動物:如鳳凰叫聲、鴛鴦戲水等聲音。在演奏時聲音高亢激昂、鑼鼓喧天熱鬧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