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害羞而敏感的個性,讓他在大眾面前容易神經緊張。而因為從小就表現出高度的神經質與想像力,對於週遭的人、事、物有異於常人的感受,他的家庭教師芳妮便曾說他是個「搪瓷娃娃」。而這憂鬱的特質卻成為他日後創作的特色,使得他的音樂更直接地撼動聽者們的心,進而以「悲愴大師」的名號取而代之。
NSO「發現柴可夫斯基」系列
1—致最親密的朋友
9/9 2:30pm 台北國家音樂廳
指揮/呂紹嘉 鋼琴/羅傑.穆拉洛
2—美麗的回憶
9/30 2:30pm 台北國家音樂廳
指揮/漢斯‧洛特曼 鋼琴/波哥雷里奇
3—悲愴絕響
10/14 2:30pm 台北國家音樂廳
指揮/簡文彬 小提琴/李宜錦
4—愛戀迷情
11/18 2:30pm 台北國家音樂廳
指揮/葉詠詩 大提琴/朱利安.洛伊韋伯
5—田園時光
12/9 2:30pm 台北國家音樂廳
指揮/尼可萊.阿雷席夫 定音鼓/連雅文
6—冬日之夢
2008/1/13 2:30pm 台北國家音樂廳
指揮/簡文彬 鋼琴/薇莎拉絲
7—邁向光明
2008/3/9 2:30pm 台北國家音樂廳
指揮/魯道夫.巴夏
8—純真年代
2008/4/20 2:30pm 台北國家音樂廳
指揮/簡文彬 長笛/安德石 豎琴/解瑄
9—揮灑奔騰
2008/5/11 2:30pm 台北國家音樂廳
指揮/亞歷山大.維德尼可夫 小提琴/明茲
10—情.詩.交響
2008/6/15 2:30pm 台北國家音樂廳
指揮/呂紹嘉 大提琴/王健
INFO 02-33939888
十九世紀末期,是一個全歐洲古典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竄升到巔峰與迅速崩盤的時代,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1840-1893)身處的,正好是浪漫主義運動的尾聲與民族主義高漲的這個年代。俄國在從彼得大帝西化政策開始,經過十八世紀的努力,一直到了十九世紀,成果已經相當驚人。在各個領域上,已培養出不少舉世聞名的巨擘,如文學上的普希金(Alexander Sergeyevich Pushkin)、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Mikhailovich Dostoevsky)、托爾斯泰(Lev Nikolayevich Tolstoy)等人,音樂上更是蓬勃發展,如葛令卡(Mikhail Ivanovich Glinka)、林姆斯基-高沙可夫(Nikolay Rimsky-Korsakov)、包羅定(Alexander Borodin)、穆索斯基(Modest Petrovich Mussorgsky)等。在這些人辛勤的耕耘之下,俄國也逐漸成為歐洲文化史中重要的一環。
被譽為俄國樂壇上最偉大的創作者之一,柴可夫斯基從小並未像諸多音樂家一樣顯露才能,因此無論他如何熱中音樂,為了日後的出路著想,只好選擇聖彼得堡的法律學校就讀,畢業之後,還任職過法務部的書記官呢!幸運的是,當時著名的鋼琴家安東.魯賓斯坦(Anton Rubinstein)在一八五九年於聖彼得堡設立俄羅斯音樂協會,開始將西歐音樂的傳統移植到俄羅斯。採自由學習制度的環境,正適合柴可夫斯基,因此直接師事安東.魯賓斯坦的他,隨即改變了之前業餘的藝術觀,展露了過去不太顯眼的音樂才能,逐漸增加自信心。別看他後期站在指揮台上意氣風發的樣子,害羞而敏感的個性,讓他在大眾面前容易神經緊張。而因為從小就表現出高度的神經質與想像力,對於週遭的人、事、物有異於常人的感受,他的家庭教師芳妮便曾說他是個「搪瓷娃娃」。但是這憂鬱的特質卻成為他日後創作的特色,使得他的音樂更直接地撼動聽者們的心,進而以「悲愴大師」的名號取而代之。
敏感多愁的感情世界
柴可夫斯基靦腆的個性也顯現在他的感情世界中。一八六八年他在聖彼得堡邂遘了比利時女歌手德雷希.阿爾托(Désirée Artôt)。她稱讚他的音樂,他也喜歡上較為年長的她,兩人交往到訂婚後,阿爾托卻在週遭的妨礙中,嫁給了一位西班牙歌手,這段戀情也就這麼宣告結束。
與梅克夫人(Badezhda Filaretovna von Meck)的相識,無論在作曲與生活上對柴可夫斯基來講皆影響甚鉅。透過尼可萊.魯賓斯坦(Nikolay Rubinstein)和柯戴克(Josif Kotek)的介紹,對音樂有高度素養的鐵路鉅子遺孀梅克夫人,答應提供柴可夫斯基每年六千盧布的贊助。事實上,長達十三年的資助並非僅止於簡單上的金援,期間頻繁的書信往來與柴可夫斯基的作品題獻,都顯示了其間微妙的關係。但令人費解的是,雖然兩人一生除了一次偶然的機會相遇外,從未有過正式的會面。而一八七七年柴氏使出渾身解數全力創作的f小調第四號交響曲,就是為了呈現給梅克夫人而寫的第一首鉅著。從柴可夫斯基寄給梅克夫人的信中,就可以瞭解這個作曲家的心路歷程。這首被他們兩人暱稱為「我們的」交響曲,在柴可夫斯基的努力之下,不僅使得他終於超越了老師魯賓斯坦和自己過去所寫的三闕交響曲,更開創了俄羅斯交響曲的新領域。然而梅克夫人年金的奧援在一八九○年居然無預警地以宣稱破產為由而中止,信件也隨之斷絕。此時柴可夫斯基雖己是名滿天下,並不需要此款項,但他仍深受打擊。
與梅克夫人往來當中,柴可夫斯基結過一個有如旋風式的婚姻。在他於莫斯科音樂院教書時,一名偏執的女學生安東妮雅.米留可娃(Antonina Miliukova)以大量情書攻勢瘋狂倒追他,揚言非他不嫁,甚至以死要脅。當時柴可夫斯基迷上普希金(Pushkin)的詩作《尤金‧奧涅金》Eugene Onegin,正打算改編成歌劇。由於詩作中的主角尤金年輕時拒絕了塔季揚娜以致後來終生都活在悔恨當中,入戲太深的柴可夫斯基將自己想成尤金,認為自己不應回絕這段感情而結婚。誰知蜜月還沒結束,柴可夫斯基就已經瀕臨崩潰。周遭的朋友們都看得出來他的狀況很不好,但是沒有人知道嚴重性。婚後兩週,他企圖在冰冷的莫斯科河中自殺,也因此染上嚴重的肺炎。精神上完全極度衰弱的柴可夫斯基逃到聖彼得堡,他的弟弟安納托利(Anatoly)將他送到鄰近的旅館,柴可夫斯基在那兒昏迷了整整兩天。精神醫師建議柴可夫斯基徹底改變生活型態,要他不要想嘗試改善自己的婚姻。此後,柴可夫斯基再也沒有見過安東妮雅,並且到死為止兩人的婚姻關係都還保持著。
柴可夫斯基的感情世界撲朔迷離,他的一段短暫的婚姻、與女性們耐人尋味的感情,使得同性戀的傾向無法成立;若以異性戀者套之,那麼與男性過甚的交往與傾心,又使顯過於薄弱。但在安納托利即將結婚時,柴可夫斯基又寫了一封感人的信給他,提到「有時候我真的很希望能夠被一個女人溫柔的觸摸與疼愛。我常幻想被一個慈愛的女人所擁抱,我能夠躺在他的腿上親吻著她……」(註1)但有學者認為這只是他對母親思念的轉嫁,並非愛情。有人說柴可夫斯基是因為摯愛的母親因霍亂去世,不但造成他終生的傷痕,同時也形成他拒絕異性肉體的柏拉圖式女性觀,以致產生所謂「同性戀傾向的指摘」。也有人說他是位精神上嚮往女性的同性戀者,但無論如何,這個答案只有他本人才能揭曉!
湮沒難辨的死亡之謎
柴可夫斯基同性戀的故事紛紛擾擾,傳說的對象中有他法律系的同學、音樂院的學生。但其中最令人矚目的,卻是他與妹妹亞歷桑德拉的兒子佛拉德米爾.大衛朵夫(Vladimir Lvovich Davidov)的不倫之戀。一八八四年,當佛拉德米爾十三歲時,柴可夫斯基第一次注意到小姪子已經長成美少年,他曾經透露:「鮑伯在我生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現在似乎開始衡量我的愛慕。我確實渴慕他,而且愈來愈強烈……」(註2)但那時,同性戀被認為低穢的罪惡,不堪言宣,生性敏感的柴可夫斯基肯定備受壓力。一八九三年柴可夫斯基親手指揮第六號交響曲在聖彼得堡舉行首演。這首屬於他藝術總結的交響曲,各處貫穿的悲觀主義,明顯應該具有某種標題。但作曲者卻僅留下一具暗示的話:「標題是謎,各自推測。」九天後他的驟逝引發外界聯想,官方說法是因當時霍亂流行,柴可夫斯基誤飲生水染病而死,也有一說是因害怕同性戀傾向破壞名聲而被高官逼迫吞食砒霜自殺而死。更有人相信柴可夫斯基題獻給當時才只有十一、二歲姪兒的第六號交響曲「悲愴」像一封沒有文字,卻帶著淚水的遺書。但無論這死亡之疑的謎底為何,柴可夫斯基傳奇性的一生,以及那略帶愁悵的優美弦律,都成為世人關注與咀嚼的焦點。
註
1.見網路維基百科(Wikipedia),「柴可夫斯基」條目。
2.參見《發現浪漫俄羅斯:柴可夫斯基敎你的十一堂課》一書,胡耿銘,第十課〈柴可夫斯基的感情世界〉
老柴遊記 六大景點
莫斯科音樂院
俄羅斯舉世聞名的音樂教育重鎮,是由傑出鋼琴家、指揮家暨音樂推廣者也是安東.魯賓斯坦之弟——尼可萊.魯賓斯坦(Nikolay Rubinstein),於1866年9月1日創立。從創建的第一天起就聘請了剛從聖彼得堡音樂院畢業的柴可夫斯基到這裡教授作曲。為了紀念柴可夫斯基的偉大貢獻,此校後來改名為「紀念柴可夫斯基莫斯科音樂院」。與莫斯科音樂學院有淵源的音樂家包括了:柴可夫斯基、塔涅耶夫、史克里亞賓、拉赫瑪尼諾夫等人。
聖彼得堡音樂院
聖彼德堡音樂學院創建於1862年,它是俄國最古老的音樂學院。由當年著名鋼琴家安東.魯賓斯坦先設立音樂教室,進而發展成為音樂院。1865年從這裡畢業的柴可夫斯基是音樂學院的驕傲。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拉赫瑪尼諾夫、浦羅柯菲夫、蕭斯塔可維奇等人都曾在此就讀。
聖彼得堡法律學院
1835設立,是一所培養貴族階級出身的法律學校,在1850年到1859年之間,柴可夫斯基正是在此就讀。當時聖彼得堡是俄羅斯首都,音樂、芭蕾,歌劇等活動頻繁。柴可夫斯基在校時就熱中於這些活動。並同時追隨一位德國教授學習鋼琴,1859年畢業後,進入法務部就職。
波修瓦劇院
莫斯科的波修瓦歌劇院的建築外觀,由正面看來有八根圓柱,在希臘式的建築上立有青銅鑄的希臘神像。象徵太陽神和藝術的守護神阿波羅,手拿豎琴,正駕馭著四頭二輪馬車凌空飛馳。這幢古典又雄偉的建築物建於1780年,已有150年歷史的老劇場,曾經遭遇過幾次祝融之災,多次整修,早已面臨老舊重建等的問題了。波修瓦劇院的芭蕾舞團是世界著名的,也開創了俄羅斯芭蕾的黃金時代。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劇《天鵝湖》就是在這裡首演。
克林故居
距離聖彼得堡市西北邊八十公里之處,是柴可夫斯基最後居住的地方。當時他為了不願因太多的社交生活而影響創作,因此從莫斯科搬到克林來。克林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城,位於一個高丘之上。在此居住的九年中,柴可夫斯基完成許多作品,如《第五號》與《第六號》交響曲,芭蕾舞劇《睡美人》、《胡桃鉗》,以及歌劇《女巫》等。他的弟弟在他去世之後,將住處買下,捐出他生前的日記、書信、文章、相簿等珍藏品,設立了柴可夫斯基博物館。目前已成為國立柴可夫斯基博物館。
馬林斯基劇院
馬林斯基劇院建於1859年至1860年間,內部的裝潢和歐洲的劇院相同,奢華富貴。初建時,是以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皇后瑪利亞之名命名。經過時代變遷,由聖彼得堡皇家劇院,改名為基洛夫劇院,直到蘇聯解體後又恢復到象徵帝俄輝煌時代的馬林斯基劇院。柴可夫斯基的《黑桃皇后》、《睡美人》、《胡桃鉗》就是在這裡首演的。特別是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劇《睡美人》首演之後,將俄羅斯芭蕾舞團帶入了國際舞台,也開始了俄羅斯歌劇的黃金時代。
參考資料:《發現浪漫俄羅斯:柴可夫斯基敎你的十一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