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百種回家的方法》整體的演出,其實就是一段段的同志生活剪影。(三缺一劇團 提供)
戲劇

溫柔小品,讓現實之苦留在劇場之外

評三缺一劇團《一百種回家的方法》

我們在創作者跟「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的朋友們,進行訪談之後所轉換出來的劇場世界裡,看到一些困難,看到一些疑問。但是,我們看到最多的,卻是一種願意面對困境的溫柔。這種溫柔,讓我們對於未來可以更美好,懷抱著簡單的想像。

我們在創作者跟「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的朋友們,進行訪談之後所轉換出來的劇場世界裡,看到一些困難,看到一些疑問。但是,我們看到最多的,卻是一種願意面對困境的溫柔。這種溫柔,讓我們對於未來可以更美好,懷抱著簡單的想像。

三缺一劇團《一百種回家的方法》

9/13~16 台北皇冠小劇場

「出櫃」與否的掙扎、穩定關係的嚮往、以及性的渴求,是三個經常出現在同志議題創作的主題。

這三個議題所引發的衝突,經常可能因為觀眾「我不是你們」,或者「你們好像在演我」的態度,衍生出認知不同的觀賞經驗。「三缺一劇團」推出陳亮君編導的《一百種回家的方法》,卻在小劇場裡另闢蹊徑。

她把主軸放在同志如何面對第三者——小孩的問題上:同志生小孩之後,這個來到世界的第三者,該如何被扶養?以及同志跟異性伴侶離婚之後,如何與愛人一起面對,已經在世界上的第三者問題上。

看到一種願意面對困境的溫柔

莉莉有個唸國中的女兒,有個不愛她的先生,跟愛她的女同事大樹。大樹陪她談心,陪她吃飯,教她的女兒打籃球。她送她吃好吃的提拉米蘇,還準備將到期的保險金,用來買房子當作她們共同的家。

佳慧跟成功兩人相親相愛,她們準備用「滴管受孕」的方式生小孩。她們持續模擬可能發生的狀況,她們想像推小孩到公園會遇到的質疑。她們越來越期待那個要被二個女人扶養長大的小孩。但是,她們不知道那個小孩該怎麼稱呼拉子(女同志)媽媽:是媽媽?阿姨?還是爸爸?叔叔?

《一百種回家的方法》,讓這兩對同志戀人的生活場景交錯出現。舞台上有道牆,有座門,有個籃球框,有個圓沙發。沙發是準備生小孩的同志的模擬情境所在,其他三個空間則是苦澀相戀的同志生活圈。牆邊是女兒看到媽媽跟大樹阿姨擁抱的地方,後面也曾透過燈光呈現出媽媽履行夫妻義務後的惆悵表情。從來不曾出現的爸爸,在門上的對講機裡,勸過大樹要勸他的太太回到家裡照顧小孩。

我們在創作者跟「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的朋友們,進行訪談之後所轉換出來的劇場世界裡,看到一些困難,看到一些疑問。但是,我們看到最多的,卻是一種願意面對困境的溫柔。這種溫柔,讓我們對於未來可以更美好,懷抱著簡單的想像。

擔任演出的五個女演員,她們有想像中的女同志造型,她們的吶喊或掙扎,都很節制。整體的演出,其實就是一段段的同志生活剪影。九十分鐘的演出,因為演出和創作者的誠懇,讓我們渡過一個溫柔的夜晚。

把同志生活裡的苦,留給了現實生活

我們在劇場感受到的,是一種很節制而又很安全的生活。製作人魏雋展在節目單裡說,導演「對自身議題的堅持和清澈」,讓他覺得十分難能可貴。然而,我們同時也很希望創作者可以繼續堅持下去,讓我們在生活場景的展示之外,也可以看到生活背後的那一面。

因為,坐在觀眾多到蔓延到舞台上的小劇場裡,看到那麼多年輕臉龐的專注表情,看到幾段同志身分所引發的幽默對話。整個劇場洋溢的不是媒體所描述的「女同志在劇場訴苦」,也沒有出現「如果能讓法務部衛生署跳腳,就更成功了」的創作者期望。

顯然,創作者在經過田野調查之後,把同志生活裡的苦,留給了現實生活。我們在所有人物身上看到的,大多數的情緒跟感受,都是淡淡的,淡淡的。也許,受訪的拉子跟拉子媽媽們,在想到自己處境的同時,也還是只有自己「歡喜做,甘願受」的態度吧。又或者,其實這個議題的訪談與調查,還需要更細膩地深入進行呢!

 

文字|李立亨 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理事長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