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千年傳統樂器與天籟般的歌聲相結合的烏克蘭班多拉美聲樂團即將訪台演出,帶來的正是烏克蘭獨有、最古老的一種傳統彈撥樂器「班多拉」,這種樂器的造型特別,屬於魯特琴類,但擁有六十三根弦,可以表現的曲目十分寬廣。
烏克蘭班多拉美聲樂團
5/21 19:30 中壢藝術館音樂廳
5/23 19:30 新竹市文化局演藝廳
5/24 19:30 台北國家音樂廳
5/25 14:30 新莊文化藝術中心演藝廳
5/26 19:30 台南市立文化中心演藝廳
5/27 19:30 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
5/28 19:30 彰化縣員林演藝廳
5/29 19:30 台中市中山堂
INFO 02-27715676
有一種純淨的歌聲,敘述著未知的言語,卻吸引著眾人的目光;有一種美麗的樂器,懷抱在樂師的胸口,跟隨歌聲的旋律起伏,嫻靜地伴奏。
烏克蘭獨有樂器,歷史超過千年
將千年傳統樂器與天籟般的歌聲相結合的烏克蘭班多拉美聲樂團,便是以這優美的演出形式受各地喜愛。由伊莉娜.索多莫拉(Iryna Sodomora)於一九七三年創立,自一九九○年奪得烏克蘭極具指標意義的葛洛馬達(Gromada)國際音樂節的首獎後即聲名大噪,同年更在世界醫學會議中演出而引起國際媒體關注,接著受邀在美加及歐洲各地巡演,在美國的演出也獲得《紐約時報》給予高度的評價。二○○○年七月,該團更被選中在教宗造訪烏克蘭時,特別為教宗獻唱。而二○○三年首度赴法國演出同樣造成轟動,大受好評,之後幾乎每年都受邀到法國巡演。
樂團的主要樂器「班多拉」(Bandura)其實是烏克蘭獨有、最古老的一種傳統彈撥樂器,歷史超過千年,最早可以追溯到六、七世紀。最初僅是傳統舞蹈的伴奏樂器,流行於十五至十八世紀,後用來作為敘事詩、民歌或歌舞伴奏,樂師們一邊彈奏班多拉,一邊演唱讚頌烏克蘭哥薩克人的歌曲。隨著時間的演變及烏克蘭民族意識的抬頭,為因應使用上的需求,樂器本身的形制與也做了調整。金屬琴弦漸漸取代原本的腸線,弦數和琴的體積也因應演出需要而增加,今日的班多拉琴共有六十三弦,音階完整且可以輕易轉調。外型與琵琶一樣,同為水滴狀背板,屬於魯特琴的種類,但琴弦的數量上則明顯有所差異。左手在樂器頸部可做部分按弦外,在面板上還有為數不少的琴弦可供右手撥奏和弦,因此這項樂器可說是擷取魯特琴與豎琴的特長所製。音色上,纖細的程度就像大鍵琴,所發出的清亮聲響也有揚琴的味道,所以可表現的曲目寬廣。班多拉這項樂器最大的轉變在與哥薩克人結合之後,發展出許多特別的曲目,哥薩克人甚至設置學校來訓練班多拉琴師,而哥薩克人所建立的史詩傳唱甚至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初。
曲目廣闊,演出形式多元
舞台上,班多拉美聲樂團的樂師身著鮮明的哥薩克浪漫主義時期的傳統服飾,邊彈邊唱,演出曲目涵蓋古典、現代及烏克蘭傳統歌謠。除了合唱伴奏、自彈自唱之外,樂器發展的純熟度,也讓班多拉可以作為一種獨奏樂器。此外,樂團也時常在歌唱與班多拉演出形式上加入傳統吹管樂器,甚至西洋長笛等。
悅耳動聽的琴聲、流傳千年的古樂器加上多采多姿的傳統服飾,烏克蘭班多拉美聲樂團帶來的,將是一場聽覺與視覺兼具的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