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與琴─圖說史坦威鋼琴百年傳奇》編排兩百七十頁的篇幅來說,書中的文字量少得驚人——畢竟,這些文字本來是三位史坦威總裁所寫的內部文件。但是,極為豐富的圖片讓人不易察覺文字的文件性質。光是瀏覽這些圖片、閱讀圖說,就可以看出史坦威鋼琴走過什麼年代、家族如何參與融入社會,更重要的是,是哪些鋼琴家使用史坦威鋼琴──
一架由一萬兩千個零件所組成的鋼琴放在舞台上,不論其體積或聲響,都令人側目,「樂器之王」的名號不脛而走,但卻讓人容易忽略一個事實:鋼琴是在歐洲音樂史上歷史最淺的重要樂器。
當提琴家族在十七世紀克雷蒙納的史特拉底瓦里等製琴匠手中臻於完備時,現今公認的第一台鋼琴──克里斯多佛里(Bartolomeo Cristofori di Francesco)「可強可弱的鍵盤樂器」──是在一六九八年才登場。而且鋼琴問世之後,並非馬上脫穎而出,而是再過了半世紀,當歐洲步入工業革命之後,才逐漸造就了今天的地位。
十八世紀後半葉,鋼琴在製造商與鋼琴家的互相激盪下,彼此精益求精。貝多芬就是一個例子。倫敦的鋼琴製造商布羅德伍將新樂器送到維也納給貝多芬,有些樂器經不起摧殘,琴弦俱斷的景象慘不忍睹,令人心驚。這逼使製琴商做出更強固、音量更宏大、音域更寬廣的鋼琴。對音量的要求、音域的延展,這些特點也都反映在貝多芬的作品中。之後的李斯特更是以彈斷琴弦為樂。
總裁寫下的內部文件,成了品牌歷史
但是,在鋼琴初期發展的關鍵階段,並不見史坦威的身影,史坦威要到十九世紀中葉才登場;而當年風光一時的鋼琴商,留存至今者寥寥無幾。那麼,史坦威鋼琴為何能在一件後起之秀的樂器成為後起之秀的品牌,甚至幾乎成為一般人心中頂級鋼琴的代名詞?
《人與琴─圖說史坦威鋼琴百年傳奇》或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雖然這並不是這本書被書寫出來的初衷。一九五三年,史坦威鋼琴慶祝成立百年,公司第四任總裁希爾多.史坦威在黃色的筆記紙上寫下這間公司百年來的歷史──祖父亨利.史坦威在一八五○年從日耳曼移民美國,在紐約落腳,成立公司,並以製琴技術的創新,得以立足。史坦威公司所處的時代,正是南北戰爭結束,美國開始展現經濟力量,中產階級蓬勃發展的階段。史坦威滿足了大眾對鋼琴的需求,並透過積極的行銷手法,廣受鋼琴家歡迎,而成為公開演奏時的首選。
到了二十世紀,史坦威鋼琴捱過經濟大蕭條的衝擊,在二次大戰製造對各種氣候條件耐受力強的野戰鋼琴。對於身為創辦人第三代的希爾多來說,這個百年慶得來不易,有必要形諸文字。
看圖說讀歷史,一覽輝煌歲月
按照書中希爾多之子、第五任總裁亨利.史坦威寫的二、三版序來看,《人與琴》的第二部分「現代觀點」是在希爾多的文件在二○○年公開出版時才加上的,由亨利與在一九八五─二○○七年擔任總裁的布魯斯.史蒂芬斯執筆,主要是就當年希爾多一筆帶過的二戰歲月以及二十世紀後半葉的公司變化加以敘述。(中文版將原書中史蒂芬斯的部分獨立成第三部〈近五十年〉)
以本書編排兩百七十頁的篇幅來說,書中的文字量少得驚人——畢竟,這些文字本來是三位史坦威總裁所寫的內部文件。但是,極為豐富的圖片讓人不易察覺文字的文件性質。光是瀏覽這些圖片、閱讀圖說,就可以看出史坦威鋼琴走過什麼年代、家族如何參與融入社會,更重要的是,是哪些鋼琴家使用史坦威鋼琴──拉赫瑪尼諾夫、霍洛維茲、顧爾德、李雲迪……。這些鋼琴家的名字打造了史坦威的金字招牌,而「史坦威」也成為許多鋼琴家夢寐以求的一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