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吳家恆

發表文章 49 篇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字工作者

    吳家恆書櫃裡的秘密

    01 《The Symphony》 Michael Steinberg╱著,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這是一本舊書,這是一本厚書,作者Michael Steinberg選了近30位作曲家共約百首交響曲,按字母排列,介紹創作背景,分析樂曲內容。資料豐富,下筆深思熟慮。涵蓋了國內許多音樂會的演出曲目,可在音樂會前先行了解、或之後回味複習之用,總會有些收穫。 02 《暴風雨》 莎士比亞╱著,楊牧╱譯,洪範出版,1999 關於接觸外國文學,我接受錢鍾書的看法:要從那個語言的經典之作著手。很多經典都不容易消化,但是耳濡目染,會培養出好的審美品味。既然人人都說莎士比亞是文學大師,既然《暴風雨》是莎翁晚年成熟之作,既然楊牧是著名詩人、學者,把這本洪範出的《暴風雨》放在案頭,總不會錯。這本又是中英對照,時時翻閱,熟悉原著,也欣賞英文之妙、中文之美。 03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 布克哈特╱著,花亦芬╱譯,聯經出版,2007 對文藝復興的認識,是涵養根基的打底,永遠不嫌多。選這本書的原則一如選《暴風雨》:名家,名作,名譯,料好實在,開卷有益。這本書雖厚,但是段落分明,隨意翻讀,也不覺得有壓力。而且,文藝復興是西方文化的重要階段,很多藝術發展都可上溯到這個時代。很多藝術工作者知道這是課本上的結論,但是只知皮毛,體會認識不深,布克哈特的名作,恰可補強這點。

    文字|吳家恆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 吳家恆
    焦點專題 Focus 如果在2030,一間表藝圖書館

    將知識去蕪存菁上傳,讓典藏活化見天光

    一個資料要「上傳」,必須經過整理,經過去蕪存菁。其實在創作製作的階段,蕪雜的訊息已經經過創作者或傳遞者的揀選,才能「上傳」為作品。圖書館也是經過一番揀選,上傳到實體空間,人們可以從揀選的質與量,來判定圖書館的高下。

    文字|吳家恆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 《大指揮家與古典音樂》
    藝@書

    認識指揮這一行

    《大指揮家與古典音樂》作者莫切里雖非眾所周知的一線國際指揮大師,但也是大有來頭,曾指揮過伯恩斯坦作品的首演,灌錄過超過七十張唱片,曾獲得東尼獎、奧立佛獎,以及葛萊美獎、留聲機獎、金音叉獎等。其文筆也頗受肯定,他的這本書不是寫給專業人士的專業書籍,也不是讓讀者看完此書可以習得指揮技巧的手冊,而是讓讀者認識指揮這一行,滿足讀者的好奇。

    文字|吳家恆
    第330期 / 2020年06月號
  • 焦點專題 Focus

    古老傳說的晦暗荒誕 當代社會的非常視角

    若是抱著對傳統芭蕾舞劇《天鵝湖》的預期進劇院,你很可能會大吃一驚!來自愛爾蘭的編舞家麥可.基根-多藍,他的《癲鵝湖》裡沒有優雅的天鵝公主,也沒有柴科夫斯基的音樂,有的是對愛爾蘭當代社會新聞的反思、前基督教時期殘酷的天鵝傳說、對宗教虛偽的嚴厲批判透過「緩雲樂團」音樂所營造的冷冽陰暗聲響世界,觀眾看到的不是童話,而是無奈的人生

    文字|吳家恆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 《華麗舞台的深夜告白──賣座演出製作秘笈》
    藝@書

    探索舞台背後 期待獨特觀點

    由資深表演藝術行政與資深音樂記者所撰寫的《華麗舞台的深夜告白──賣座演出製作秘笈》,透過採訪把一場音樂會的製作歷程,從頭到尾,從搖籃到墳墓都敘述一遍,雖能讓讀者對演出製作得到基本概念,但這樣一本由行內人寫內行事的書,應該有許多趣聞秘辛,追索更深。這不是為了發人隱私,也不是純粹滿足讀者的窺探欲,而是彰顯作者獨特的視角與視點,更好地來闡述這本書的題旨。

    文字|吳家恆
    第305期 / 2018年05月號
  • 小酒館中的法朵表演者。
    跟著音樂去旅行 Travel with music 在葡萄牙遇見「法朵」

    小酒館中的命運之歌 用靈魂歌唱的卡麥尼

    在鄉間小鎮、窄仄巷弄中的昏暗小酒館,年輕女子在一把吉他的伴奏下,唱出雖哀傷、狂野,卻也英氣颯然的歌聲這是葡萄牙的「法朵」,意為「命運」歌手唱出自己對命運的體會。印象中彷彿是專屬於女歌手,但其實在法朵的舞台上,男性歌手的表現也是不遑多讓,其中,將於三月底訪台的卡麥尼更是其中的佼佼者,現年五十歲的他已經唱了四十年之久。他說,重點不在法朵歌手的性別,有沒有放入真正的情感,誠實面對,用靈魂來唱才是關鍵。

    文字|吳家恆
    第291期 / 2017年03月號
  • 《台北祕密音樂場所》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在城市中聆聽的另一種方式

    由社會學者李明璁策劃的這兩本書:《台北祕密音樂場所》與《耳朵的棲息與散步》,「有姿態」地呈現台北這個城市的聲音風景,前者描繪在需求、對音樂的熱情與商業運作之間找到平衡的音樂場所,卻遭商業力量摧毀了它們成就的生活豐富性;後者透過對各界人士的訪談,描繪稍縱即逝、只留存在記憶中的聲音風景。

    文字|吳家恆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 《土地的聲音》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走過、聆聽 從陌生中找回腳下土地

    每個地方的「地景」各不相同,每個地方的「聲景」也不相同;甚至,同一個地方在不同時間的聲景,也會不一樣。《土地的聲音》作者陳百文騎機車走過台灣大小鄉鎮,錄製沿途的聲音,重新與土地、環境發生關聯,透過文字與聲音,讀者可以用另一種陌生的感官經驗「旅遊」,與這方島嶼建立新的認識關係

    文字|吳家恆
    第279期 / 2016年03月號
  • 一八二〇年Stieler所繪的貝多芬在Promenade
    專題

    拍賣會上的奇蹟

    一八二七年貝多芬逝世,夾道送行的人數超過三萬,這個紀錄在音樂史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當年被剪下作紀念的頭髮,一百年後竟成為倫敦富士比拍賣會場上的搶手貨。

    文字|吳家恆
    第117期 / 2002年09月號
  • 《樂之本事》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讓夏蟲知道冰的滋味

    樂評人焦元溥的新書《樂之本事》,嘗試為古典音樂門外漢解答各種「天才」問題,不但讓這些「夏蟲」也能了解「冰」的滋味,還要讓門內人點頭稱是。作者聆賞音樂範圍之廣,親身接觸當代音樂名家之眾,還有對音樂以外的閱讀與知識之博,在字裡行間顯現無遺,讓這本書的「含金量」可說相當驚人。

    文字|吳家恆
    第266期 / 2015年02月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剖析聲音入耳後的奇妙旅程

    我們知道音樂讓人平靜或讓人激昂,但到底音高、音色、節奏、和弦、旋律是如何在人腦中引起連鎖作用,激起奇妙的情感反應?《迷戀音樂的腦》用不同於一般音樂理論書籍的方式,帶領大家認識音樂/聲音進入腦部後的奇妙旅程。

    文字|吳家恆
    第244期 / 2013年04月號
  • 《不同的火車》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希伯來語入樂 啟動身世的共鳴

    身為猶太人的史提夫.萊許,雖然沒有經歷過歐洲的猶太人受迫害悲劇,但仍感同身受地、結合自己的生命經驗與想像,打造了獨特的經典之作《不同的火車》,鋪陳他對猶太民族命運的感懷。而凸顯他猶太血緣的作品,還有將希伯來文的《聖經》詩篇編織入樂的《詩篇》,透過詩句本身音節的重複,也營造了獨特的聲響。

    文字|吳家恆
    第220期 / 2011年04月號
  • 聲韻複調運用精簡的舞台,運用日常用品拍打出強烈的節奏,製造音樂性與戲劇性兼具的效果。(圖為《身聲生.聲》)
    跨界

    煮一道中世紀「新藝術」的聲色料理

    複調聲韻更回到古老的調式音樂或現代的無調性音樂。在這兩個互通的類別中,強烈的節奏往往是鮮明的要素;複調聲韻的演出中,在表達關係緊張或彼此呼應時,援引了中世紀「新藝術」常見的「打嗝」(hochetus)手法,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牧歌中描繪戰爭場面時,以p、b、t、d這類子音快速連綴,模擬鼓號齊鳴的效果。

    文字|吳家恆
    第114期 / 2002年06月號
  • 馬丁.路德本身就是音樂家,後世海涅還稱其作品為「宗教改革的馬賽曲」。
    特別企畫 Feature

    「普世」巴赫,聖者與平凡的新圖像

    一般在談到巴赫的宗教經驗時,經常忽略了「羅馬公教」和所謂「新教」之間的差別;所以把巴赫和韓德爾、莫札特、帕勒斯替納一體看待;彌撒曲、清唱劇、聖詠和聖母讚主曲,亦一只「宗教音樂」的大籃子照單全收。不妨讓我們回到歷史的現場,從宗教改革引發歐洲近五百年波瀾壯闊的歷史大戲開始說起。

    文字|吳家恆
    第96期 / 2000年12月號
  • 音樂

    冷靜無情,駕馭馬勒的「龐然巨物」

    簡文彬處理第六號的幽暗面,刺激而無憐憫之意,冷靜如金屬的色澤,甚至有著撕裂的快感。他帶著這股無情與化繁御簡,即使到了第四樂章,樂團有如進入延長賽的足球隊出現疲態,但他仍維持了樂曲的形貌不至鬆潰,直到定音鼓擊出所謂「命運的打擊」,才得以善終此曲。

    文字|吳家恆
    第117期 / 2002年09月號
  • 音樂

    台風閒散自在,音樂精準有力

    BBS的台風是有點鬆散的,三三兩兩地出場,略顯漫不經心的謝幕,散發出的氣質與其說是舞台演奏家,倒不如說更像學院裡的教授。外在舞台細節雖不修邊幅,但在音樂的表現上卻精準得無以復加,十二名團員好似心意相通,樂句的起承轉合絲絲入扣,不用誇張的動作或游移的眼神來謀求演奏的共識。

    文字|吳家恆
    第112期 / 2002年04月號
  • 音樂

    一把琴弓揮灑南歐的綺麗風景

    楊文信的音色醇厚,修飾精巧,但是鋼琴和大提琴之間似乎並沒太多火花,也沒有「三分生」的刺激。即使大提琴的部分「比較謹慎」,但我們不要忘記,寫這首樂曲的貝多芬還是一個從鄕下來到維也納幾年的不馴年輕人,但在這場音樂會聽來,就是少了那麼點狂顛和冒險的味道。

    文字|吳家恆
    第113期 / 2002年05月號
  • 華格納的言論,加上納粹對其作品的推崇,讓後世把他與反猶劃上等號。
    特別企畫 Feature 華格納傳奇

    華格納,你真的討厭猶太人嗎?

    華格納從來都是一位讓人難以面對的作曲家,集偉大與卑劣的極致於一身。他的反猶言論,加上二十世紀納粹對華格納作品的推崇,以及對華格納後人的拉攏,使得華格納成為表達譴責納粹立場的現成物(ready-made)。但是出人意外的是,照巴倫波英的觀察,華格納的歌劇中壓根沒有一個角色是猶太人,也就是說,華格納並沒有藉著歌劇來詆毀猶太人。 那麼,華格納與反猶之間的等號是怎麼來的?

    文字|吳家恆
    第164期 / 2006年08月號
  • 音樂

    一場不完整的巴赫

    第一號組曲的前奏曲,王健拉得極為清新,他並不力求在這首樂曲裡頭展現音量的強弱,以堆疊出曲末酣暢的高潮,而是以適度的音量,把動能比較平均地分散到作為此曲骨幹的八個音符上頭,樂曲因而保持流暢的律動與情感的節制,既不流於濫情,也沒有過於冰冷理性之虞。

    文字|吳家恆
    第115期 / 2002年07月號
  • 《怒海爭鋒》片中的馬杜林醫師拉的就是大提琴,而奧布瑞船長則是拉小提琴。一個是伴奏,一個拉旋律,這裡頭有船醫與船長的從屬關係。
    看電影聽音樂MOVIE & MUSIC 電影《怒海爭鋒》、《戰地琴人》

    驚奇號上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

    馬杜林醫師:實在太叫人驚訝了,那些鳥是鸕鶿,但卻不能飛!你看那發育不全的翅膀。我發誓,我想這還未見於科學。 小水兵:那些龍好像不會侵擾它們。 馬杜林:我想那是一種鬣蜥,所以是素食動物。 小水兵:你會抓一隻嗎? 馬杜林:我會抓一對吧,那你可以把生下來的鬣蜥呈給皇上。 小水兵:看,有一隻下水游泳! 馬杜林:鬣蜥不游泳的。 小水兵:但這些會游泳! 馬杜林:天殺的,才這一會兒就看到兩個新品種。真是大開眼界!

    文字|吳家恆
    第144期 / 2004年12月號
123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戲劇(曲)

    紙風車《哪吒鬧龍宮》 1月13、14日兩廳院藝文廣場免費觀賞

  • 戲劇

    走進一場噩夢,再一起甦醒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與它們的產地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與生活的忘年之遇

    李秀珣與不受既定想像束縛的「石岡媽媽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