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洛夫芭蕾的最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一《天鵝湖》(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兩廳院特別企畫Feature of NTCH/璀璨經典—基洛夫芭蕾

恆久閃耀的俄國之光

基洛夫芭蕾舞團的故事

從帝俄到蘇聯解體,「基洛夫芭蕾舞團」多次走過不同的歷史政治轉折,雖然如今神秘面紗已經褪除,基洛夫芭蕾的神話依舊動人,近二百五十年歷史背景及難以細數的人事物,舞團極力維繫著「俄國古典芭蕾之最」的榮光,在芭蕾舞史上永不消失。

從帝俄到蘇聯解體,「基洛夫芭蕾舞團」多次走過不同的歷史政治轉折,雖然如今神秘面紗已經褪除,基洛夫芭蕾的神話依舊動人,近二百五十年歷史背景及難以細數的人事物,舞團極力維繫著「俄國古典芭蕾之最」的榮光,在芭蕾舞史上永不消失。

馬林斯基劇院基洛夫芭蕾舞團暨交響樂團

《睡美人》

3/27~28  19:30 

3/29  14:30 

《天鵝湖》

3/30~4/1  19:30 

台北國家戲劇院

INFO  02-33939717

綜觀國際著名芭蕾舞團發展過程,法國、丹麥、英國、義大利等都有悠遠流長的光榮歷史檔案,卻以俄羅斯「基洛夫芭蕾舞團」名氣最為響亮,究其原因,實乃「基洛夫芭蕾」既是歷史、活文化財,也是共產政治體制的文化產物。

基洛夫芭蕾承繼了輝煌的光榮歷史傳統,也在極權下接受最嚴苛的訓練,紀律嚴明,挑戰體能極限,舞團得以維持最精湛的水準。

從帝俄到蘇聯解體,「基洛夫芭蕾舞團」多次走過不同的歷史政治轉折,雖然如今神秘面紗已經褪除,基洛夫芭蕾的神話依舊動人,近二百五十年歷史背景及難以細數的人事物,舞團極力維繫著「俄國古典芭蕾之最」的榮光,在芭蕾舞史上永不消失。

從「帝國芭蕾舞團」到「基洛夫芭蕾舞團」

回溯「基洛夫芭蕾舞團」的歷史脈絡,源頭始於十七世紀法國宮廷芭蕾發展鼎盛,這股熱潮隨後傳到了俄國,芭蕾表演在王室及上流社會蔚為風潮,學習人口也逐漸擴及平民百姓,進而促使了聖彼得堡「基洛夫」、莫斯科「波修瓦」兩大芭蕾舞團之誕生。

一七三八年彼得大帝的姪女——安娜女皇邀請法國舞蹈家蘭德(Lande)赴聖彼得堡教芭蕾,並在「冬宮」設立「帝國芭蕾舞校」(又稱「皇家芭蕾舞校」),學生均是沙皇王室侍從及僕人的小孩,還組成了「帝國芭蕾舞團」。熱愛藝術的凱薩琳大帝(凱薩琳二世)更是眼光獨到,她禮聘義大利舞蹈家勒畢克、安吉里翁尼到聖彼得堡推廣芭蕾,隨後主政的沙皇保羅二世又重金邀請法國舞蹈家狄德羅(Charles Didelot)效力。

有了王室推波助瀾,芭蕾成為俄國引以為傲的表演藝術資產。一八三六年「帝國芭蕾舞校」搬遷至「戲劇街」,在沙皇提供金錢資助下,許多貧苦人家把有跳舞天分的孩子送往舞校習藝,入學標準極為嚴苛,成為日後俄國芭蕾得以揚名國際的最佳本錢。

一八六○年建築師阿伯特卡沃斯設計的「馬林斯基劇院」在聖彼得堡落成啟用,芭蕾舞團是劇院附屬團體之一。一九三五年,蘇聯政府為了紀念遭刺殺的共黨第一書記基洛夫,下令「馬林斯基」改名為「基洛夫」,舞團遂改稱「基洛夫芭蕾舞團」,直至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後才恢復舊名「馬林斯基」。不爭的事實卻是,「基洛夫舞團」約自廿世紀初才開始接觸西方國家觀眾,名氣直線竄升,大家心目中只認定「基洛夫芭蕾」這個名稱,致使現今「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赴外國演出時,沿用「基洛夫」名號似乎更具方便性及票房號召力。

打造今日閃閃光環的三位重要人物

「基洛夫芭蕾」能有今日的光環,公認有三位居功厥偉的人物。第一位是十九世紀上半葉受邀前往聖彼得堡教舞的狄德羅,他為俄國芭蕾建立了風格形式;另兩位則是法國編舞家裴迪巴(M. Petipa)與俄國芭蕾教育家瓦加諾娃(A. Vaganova)。

裴迪巴於一八四七年赴聖彼得堡教芭蕾,在馬林斯基劇院工作長達四十一年。一八六九年裴迪巴在「帝國芭蕾舞團」擔任首席芭蕾教師,帶領舞團邁入第一個黃金年代。

裴迪巴被後人尊稱「古典芭蕾之父」,他建立了芭蕾男女雙人舞的三段式標準模式(男女雙人舞、獨舞到雙人舞),還力倡芭蕾與大型管絃樂結合的表演形式,講求場面壯觀,動用交響樂團伴奏,這些變革讓芭蕾舞劇有了獨立的地位,不再淪為歌劇表演的陪襯。

「帝國芭蕾舞團」因裴迪巴而發展至顛峰,裴迪巴也大展鴻圖,生前共編了五十四齣經典芭蕾舞劇,包括《天鵝湖》Swan Lake、《唐吉訶德》Don Quixote、《雷夢達》Raymonda、《胡桃鉗》The Nutcracker、《睡美人》The Sleeping Beauty、《黑暗王國》La Bayadére等。

瓦加諾娃則是最受後人推崇的芭蕾教育家,她所建立的芭蕾教學系統,從廿世紀初影響至今。瓦加諾娃出生於一八七九年,一九五一年辭世舞蹈生涯橫跨帝俄和蘇維埃時代,她先在「帝國芭蕾舞校」習舞,畢業後加入「帝國芭蕾舞團」,後來卻對教學產生極大興趣,致力於蒐整法國、義大利等芭蕾強國的教學資料,擷取所長,再融入俄國芭蕾原有的優點,逐步研發出一套獨特的芭蕾教學系統。廿世紀上半葉數得出來的基洛夫芭蕾巨星,均出自瓦加諾娃門下。

瓦加諾娃芭蕾教學對動作、肌肉運用均有精準分析,從「帝國芭蕾舞校」到「馬林斯基劇院附屬芭蕾舞校」,學生愈來愈多,她樹立了芭蕾教學體系的權威地位,個人聲望甚高,一九三一至三七年出任「國立歌劇芭蕾學院」、「基洛夫芭蕾舞團」藝術總監,蘇聯政府感念其對芭蕾教育的貢獻,後來還把基洛夫芭蕾舞校改冠上「瓦加諾娃」的名字。

培育留名舞蹈史的「基洛夫人」

由於俄國芭蕾源起是向法國、義大利取經,致使初期一直採禮聘義大利等外國著名舞星擔綱主跳的方式,直至十九世紀末才開始有自己培養舞星的能力,廿世紀誕生了多位芭蕾巨星,他們快速在西方國家成為家戶曉的人物,也印證了基洛夫是培育芭蕾人才搖籃的美譽,從舞星尼金斯基、帕芙洛娃、紐瑞耶夫、巴瑞辛尼可夫、瑪卡洛娃……到編舞巨擘佛金、巴蘭欽等人,都出身自基洛夫芭蕾舞團,這一連串的閃亮名單,讓基洛夫芭蕾更加實至名歸。

以編舞家來說,許多人喜歡把「現代芭蕾之父」佛金(Michel Fokine)和基洛夫芭蕾淵源多做聯想,其實不盡然。佛金於一八八○年出生,帝國芭蕾舞校畢業後加入馬林斯基劇院舞團,雖然佛金和帕芙洛娃搭檔表演被傳為佳話,他的舞者生涯卻很短暫,廿五歲開始醉心於編舞,在馬林斯基劇院期間編過《亞希斯與卡拉迪亞》、《蕭邦組曲》(後來增編為「仙女們」)等作品,還有最廣被世人熟悉、一九○七年專為帕芙洛娃編的獨舞《垂死天鵝》。

佛金生前共編逾七十支舞作,他在馬林斯基劇院有志難伸,直至一九○九年在巴黎投效狄亞基烈夫領導的「俄國芭蕾舞團」,五、六年工作期間是佛金編舞最輝煌的歲月,作品包括《火鳥》、《彼楚虛卡》、《玫瑰花魂》等。

廿世紀初狄亞基烈夫率領「俄國芭蕾舞團」在巴黎闖出一片天,也可視為幫基洛夫在海外延續另一脈香火。有了狄亞格列夫極度熱情的登高一呼,尼金斯基、帕芙洛娃、佛金、巴蘭欽等「基洛夫人」紛紛投效;此外,一九六一年代起紐瑞耶夫、瑪卡洛娃、巴瑞辛尼可夫等基洛夫巨星先後在歐洲投奔自由,「基洛夫芭蕾」名氣穿破鐵幕飄向西方民主世界,全球舞迷均引頸期盼,基洛夫芭蕾舞團所到之處均是票房保證。

敞開大門踏隨時代新腳步

由於受限於共產體制,「基洛夫芭蕾舞團」曾經極度封閉保守,一九二○年代初期舞團潛伏過一段時間,後來才恢復排練古典芭蕾舞劇,並演出了《西班牙隨想曲》、《天方夜譚》等新編舞碼;到了一九三○年代,舞團受到西方戲劇影響而產生不少新類型舞作;隨著蘇維埃國家民族主義意識高漲,一九三二年伐伊諾能編的《巴黎火焰》是標準時代產物,至於後來瓦加諾娃編的《羅密歐與茱麗葉》,主題正確,因為愛情題材和政治色彩沾不上邊;一九六○年代葛里戈羅維奇創作的《石中花》、《愛情神話》等作品,編舞手法高明,向來被舞團列為珍貴資產。

先人所留下的許多經典芭蕾舞劇,已是基洛夫芭蕾永遠吃不完的老本;不過,隨著世界潮流演變,基洛夫也從封閉走向開放,早年舞團因政治因素迫使許多編舞人才流亡海外,現今基洛夫以他們為傲,佛金《玫瑰花魂》、《火鳥》、《垂死天鵝》、《彼楚虛卡》已成為舞團必備舞碼,一九八九年還公演巴蘭欽舞作《四種氣質」、《主題與變奏》、《華爾滋》。此外,基洛夫芭蕾也深知拓展新舞碼的重要性,一九七○年代末期,布農維爾編作的《仙女》重現馬林斯基劇院舞台,爾後,法國編舞名家貝嘉、羅南布弟等人也應邀效力,劇院並製作公演馬克米連《曼儂》,及約翰.紐梅耶《現在與以後》、《春天及秋天》、《空白頁之歌》等舞作。另也演出尼金斯卡《婚禮》、尼金斯基《春之祭》及威廉.佛塞等現代舞作,在在證明了基洛夫芭蕾朝全方位發展的企圖心。

不再固守傳統,與世界舞台接軌,二○○○年起基洛夫芭蕾舉辦「馬林斯基國際芭蕾節」,主旨要在於發揚傳統古典芭蕾之餘,開創更廣闊的舞蹈天空,力邀許多外國舞星與基洛夫芭蕾同台表演,這項盛會為基洛夫在國際舞壇贏得極佳的文化形象。

屈指算來,蘇聯解體已經十八年了。「馬林斯基」也好,「基洛夫」也罷,「俄國芭蕾」永遠是舞迷心中最動人的神話。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