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展現女舞著複雜的技巧、俐落的動作及修長的線條,古典芭蕾將浪漫芭蕾形似吊鐘的長紗裙改成展現女舞者腿部線條的蓬鬆短紗裙。圖為《睡美人》中的仙子。(Valentin Baranovsky 攝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兩廳院特別企畫Feature of NTCH/璀璨經典—基洛夫芭蕾

風格恢弘大器 世界所向披靡

從法式浪漫中創造俄式古典 「基洛夫人」影響深遠

現今所謂的「俄式古典芭蕾」可說是狄德羅、塔格里奧尼、裴迪巴、瓦加諾娃等多位在基洛夫芭蕾任職的舞蹈家所創塑成型的,說基洛夫芭蕾舞團是「俄式古典芭蕾的搖籃」應不為過。上述舞蹈家將法式浪漫芭蕾加以融合創造,不僅發展出經典的舞蹈訓練體系,而基洛夫所訓練出的舞星與編舞家,日後也在西方世界,打造出驚人的創作,開創芭蕾新格局。

現今所謂的「俄式古典芭蕾」可說是狄德羅、塔格里奧尼、裴迪巴、瓦加諾娃等多位在基洛夫芭蕾任職的舞蹈家所創塑成型的,說基洛夫芭蕾舞團是「俄式古典芭蕾的搖籃」應不為過。上述舞蹈家將法式浪漫芭蕾加以融合創造,不僅發展出經典的舞蹈訓練體系,而基洛夫所訓練出的舞星與編舞家,日後也在西方世界,打造出驚人的創作,開創芭蕾新格局。

享譽世界的俄國基洛夫芭蕾舞團暨交響樂團三月再度來台演出,帶來古典芭蕾經典舞劇《睡美人》及歷久不墜的《天鵝湖》。說到這個舉世知名的超級天團,其創建源流可以追溯至帝俄時期。

一七三八年,安娜女皇禮聘法國芭蕾教師蘭德(Jean-Baptiste Lande)前往聖彼得堡教授芭蕾,並在「冬宮」設立了「帝國芭蕾舞校」(Imperial Theatre School,現今瓦加諾娃芭蕾學院Vaganova Ballet Academy前身)及「帝國芭蕾舞團」((Imperial Ballet,基洛夫芭蕾舞團前身)。爾後,熱愛藝術的凱薩琳大帝還興建劇院作為舞團駐地。一八○一年,俄國皇室聘請法國舞蹈家狄德羅(Charles-Louis Didelot,1767-1837)前往效力。在狄德羅的帶領下,逐步建立起俄派舞蹈風貌與形式。

從法式浪漫芭蕾到俄式古典芭蕾

十九世紀前期,義大利舞蹈家菲利波.塔格里奧尼(Filippo Taglioni,1778-1871)與他的女兒瑪麗.塔格里奧尼(Marie Taglioni,1804-1884)將「浪漫芭蕾」引薦到俄國,歐洲知名大牌舞星也紛紛應邀前往獻藝。至此,沙皇政府為芭蕾所投注的精神與巨資得到應有回報,不僅提升俄國芭蕾技巧,更因此開啟了芭蕾新紀元。反觀法國,這波以巴黎為中心的浪漫派芭蕾風潮,萌芽於十九世紀初期,至三、四十年代達到巔峰期。然而隨著歌劇逐漸興起,浪漫芭蕾相似的劇情、雷同的技巧內容,使得巴黎觀眾對浪漫芭蕾熱情漸漸冷淡。但在俄國,芭蕾反而正夯,在經過模仿、吸收與發展之後,獨樹一格的表演形式和訓練體系日趨成熟,於是芭蕾的發展中心便由巴黎轉移到聖彼得堡,遂創立出俄式「古典芭蕾」的表演形式。

「古典芭蕾之父」裴迪巴(Marius Petipa,1818-1910)生於法國馬賽,他自一八四七年應聘到馬林斯基劇院後,終其一生留在俄國。他的作品有以下幾個特色:獨舞者技巧高超,群舞動作一致、隊形整齊,舞台畫面構圖豐富,善於以具象舞蹈動作鋪陳出詩意的舞台氛圍。他融合了法國細膩典雅的風格和俄國的精神,編排了諸多舞作,其中最著名的即是《睡美人》、《天鵝湖》一、三幕、《唐吉訶德》以及《黑暗王國》等。今日俄國能在世界芭蕾中佔有一席重要地位,裴迪巴的貢獻居功厥偉。

法式浪漫芭蕾及俄式古典芭蕾的異同

法國是浪漫芭蕾源頭,又是全世界第一個芭蕾舞劇、第一所芭蕾舞校,以及現存歷史最悠久的芭蕾舞團所在地,因此有著深厚的芭蕾根基。法國芭蕾較注重抒情慢板組合,舞者優雅的肢體充滿線條美感。俄國古典芭蕾以瓦加諾娃(Agrippina Vaganova)訓練體系揉合法國的典雅、義大利的戲劇,發展出樂舞合一、動作大器的古典舞風。古典芭蕾的形成與浪漫芭蕾的發展有著密切關係,舉例來說,《天鵝湖》從架構概念、情境鋪陳和情感導引等方面都與《吉賽兒》風格雷同,所以古典芭蕾又稱為「新浪漫芭蕾」。一般而言,古典芭蕾舞劇通常具有較豪華的佈景和服裝,舞蹈場面也比較壯觀宏偉,因此在製作上所費不貲。在音樂方面,舞作結合交響樂團演奏,不僅豐富編創層面,也增添舞蹈磅礡氣勢。在服裝方面,古典芭蕾有時為展現女舞著複雜的技巧、俐落的動作及修長的線條,而將浪漫芭蕾形似吊鐘的長紗裙(Romantic Tutu)改成展現女舞者腿部線條的蓬鬆短紗裙(Classical Tutu-pancake)。

培育耀眼舞星與編舞大師,開創芭蕾新格局

二十世紀初,裴迪巴退休後,舞團對古典芭蕾既定美學墨守成規,轉趨保守,直到米契爾.佛金(Michel Fokine,1880-1942)以新的觀點入舞,方才引領舞團再度創新格局,佛金並成為掀開新古典芭蕾序幕的重要編舞家。他於一九○七年編作膾炙人口的《垂死天鵝》,一九○九年編創了芭蕾史上第一齣無情節的獨幕芭蕾舞劇《仙女們》。

基洛夫芭蕾舞團所散發的璀璨光芒不止於此,目前仍活躍於舞蹈界的巴瑞辛尼可夫、已故舞蹈奇才尼金斯基(V.Nijinsky,1889-1950)、舞星紐瑞耶夫,以及二十世紀編舞巨擘喬治.巴蘭欽(George Balanchine,1904-1983)等人,都曾經效力於基洛夫芭蕾舞團。

巴蘭欽成長於俄國卻在美國大展其編舞長才。一九三三年他應柯斯汀(Lincoln Kirstein,1907-1996)之邀赴美,兩人合辦芭蕾舞校。巴蘭欽移居美國初期,參與各種不同的表演形式,大都會芭蕾舞團、百老匯歌舞劇或舞蹈影片等領域,都可見到他的作品。一九三四年之後,他的舞風漸趨抽象嚴謹、注重技巧,且依據音樂結構編舞,因此被世人稱為「交響芭蕾」。巴蘭欽於一九四八年創立紐約市立芭蕾舞團(New York City Ballet)。

回顧巴蘭欽歷年舞作,他應用各種不同表現技法,彰顯舞蹈的多層面,把傳統芭蕾和當代的美國舞蹈風格融合在一起,創立了獨特風格。因此世人給予「美國風芭蕾」、「新古典芭蕾」或「現代芭蕾」等多樣的芭蕾名稱。由此可見巴蘭欽作品的多元性與豐富性,同時也為美國芭蕾歷史締造新頁。

俄羅斯輝煌藝術的表徵

從俄國皇室設校立團的「帝國芭蕾舞團」開始,經歷共產蘇聯的「國立歌劇與芭蕾舞院」、「基洛夫芭蕾舞團」,到如今的俄羅斯「馬林斯基芭蕾舞團」,基洛夫芭蕾舞團的名稱或因時間與政權體制的不同而有所更易,但是不變的是基洛夫芭蕾舞團持續為舞蹈界培育出為數眾多的優秀芭蕾舞星與編舞大師。基洛夫芭蕾舞團不僅保存、弘揚芭蕾舞藝,更是俄羅斯表演藝術輝煌的象徵。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