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備十年、耗資六千萬人民幣的中國原創大型音樂劇《蝶》,八月份移師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上演,作為對外巡迴演出的首站。《蝶》劇演出前後媒體上都不乏讚美之聲,但也因為主辦單位之故,過程顯得政治味濃厚。從此反觀香港本身的音樂劇發展,顯然需要更多商業投資以更上層樓。
號稱達世界級水準、改篇自《梁山伯與祝英台》的中國原創大型音樂劇《蝶》,繼在中國大陸十多個城市演出過百場後,於八月份移師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上演,作為對外巡迴演出的首站,之後將前往澳門、日本和歐美等地巡迴演出。《蝶》籌備十年、耗資六千萬人民幣(約二億八千八百萬新台幣)、邀請了曾導演百老匯音樂劇《鐘樓怪人》的外國導演及編舞擔大旗,文本、音樂及演員都是華人班底,前後台動員約一百五十人,海外演出佈景需用七個四十呎的貨櫃運送,五十個工人日夜趕工四天才能將舞台搭建,可說是近代中國規模最龐大的音樂劇製作。
瞄準國際視野製作,訪港演出政治味濃
《蝶》由北京松雷文化集團投資,按集團網頁所列其業務範疇包含地產、大型百貨、金融、酒店、運輸、教育、文化傳媒及網際網路等領域。由於屬高投資製作,於二○○七年在大陸首演時已引起熱烈討論,有將之跟百老匯的音樂劇比較,華文評論則拿《雪狼湖》來比。《蝶》開演以來,已獲中國國家文化部頒發「文化產業示範基地項目」,國家郵政局更出版紀念郵票,祝賀《蝶》成功公演,二○○八年七月參加韓國大邱國際音樂劇節,亦在十多個國家當中脫穎而出,獲全場最高榮譽特別大獎。
挾著種種榮譽與佳績來港,理應廣受文藝界關注。不過香港的策劃人及主辦單位都來自娛樂演藝界,協辦單位是香港普遍被認為具「親中」背景的政黨之一「民建聯」,其中一場更為該政黨的籌款專場,行政長官曾蔭權先生及中聯辦主任彭清華先生亦出席了《蝶》酒會作主禮嘉賓。結果,音樂劇演出被政治意識全然淡化。
事實上,演出前後媒體上都不乏讚美之聲,香港的策劃人直言期望讓香港人對現今中國頂尖音樂劇有一次深入了解和認識,專責文化事務的民政局局長更特別撰文讚揚《蝶》的成功,跟「製作起點高,從一開始就瞄準『國際水平』,著眼於世界市場分不開的,創作班子因而是國際化的一流班子。」又指「如果只著眼於香港本地市場,一定炮製不出這樣的音樂劇來。但《蝶》的破繭而出,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內地電影市場開放後,香港電影製作上了一個台階,儘管有成有敗,電影人的視野、抱負已不一樣。香港的音樂劇創作是否也可以上新台階?」
香港音樂劇早有發展,需要投資以更上層樓
事實上,早於九○年代初,香港便已積極投入音樂劇創作,例如香港話劇團、香港中樂團及香港舞蹈團合辦的《城寨風情》及《酸酸甜甜香港地》,更有以創作音樂劇為本位的劇團「演戲家族」,這個由香港演藝學院畢業生創立的劇團曾製作的音樂劇包括《遇上一九四一的女孩》、《邊城》、《四川好人》等,今年十月,他們亦會有新作上演;至於較廣為人知的《雪狼湖》,則屬娛樂公司投資製作。而香港近年的舞台演出,亦多加入濃厚的音樂元素,如PIP劇場的《萬世歌王》。
局長的文章,道出了香港(也許亦是全球)近年普遍的演藝製作取向,即面向大中華市場,在中國大陸城市巡演亦成為製作人的策劃目標。要製作如此大型的演出,資金是首要關鍵。香港的演藝團體以受政府資助為主,若要製作較大型的演出,每多像《城寨風情》一類,集不同表演團隊的專長與製作班子,聯合製作;至於企業投資,大都投放到娛樂公司製作,以祈更佳商業回報。
香港的表演藝術專才,無論在藝術美學、舞台技術、創作及表演等都累積了豐厚經驗,亦達國際水準;政府如何發展本土藝術,如何讓優質的演藝土壤跟商業投資接軌,令香港的創作人有更佳發揮,而不再停留在欣賞或購入舶來品的思維,該是每一個地方政府所要重視的文化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