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二月在兩廳院廣場上演出的VGL音樂會,可以看到很早期的電玩畫面。(許斌 攝)
焦點專題 Focus

音樂,本來就是拿來play的!

隨著「VGL電玩音樂會」與「太空戰士音樂會」接連來台,霎時間,台灣的音樂表演似乎充滿了遊戲風,近年來炒得沸沸揚揚的「宅經濟」,似乎也降臨到表演藝術的領域裡。到底在家裡玩game,與到音樂會現場與大批群眾一起體驗聲光俱佳的現場演奏,有什麼差別?為什麼這些宅男宅女願意為音樂會走出家門?

隨著「VGL電玩音樂會」與「太空戰士音樂會」接連來台,霎時間,台灣的音樂表演似乎充滿了遊戲風,近年來炒得沸沸揚揚的「宅經濟」,似乎也降臨到表演藝術的領域裡。到底在家裡玩game,與到音樂會現場與大批群眾一起體驗聲光俱佳的現場演奏,有什麼差別?為什麼這些宅男宅女願意為音樂會走出家門?

當代重要的電影音樂作曲家顏尼歐.莫利克奈(Ennio Morricone)認為:「電影配樂是時代的產物,以及所有音樂的總和。電影配樂是我們時代的一面鏡子,映照出時代的需求、缺陷與美德。這就是電影音樂在今天的意義。」

因此,當二○○五年的七月六日,「電玩音樂會」(Video Games Live,簡稱VGL)在洛杉磯愛樂的演奏下,於好萊塢露天劇場舉辦世界首映時,曾創作二百七十部電玩音樂,花了五年的時間籌備這場音樂會的湯米.塔拉瑞可(Tommy Tallarico),面對台下超過一萬名觀眾的狂熱支持,他心中除了欣慰與興奮,是否也逕自將顏老口中的「電影音樂」,改成「電玩音樂」宣示明志?

被藝術認可的電玩音樂

二○○七年的八月,台灣網友xcloudx號召了近三千人希望VGL來台演出的連署活動,竟然真的如願以償,讓湯米率領著VGL於二○○八年首度來台。自此,電玩音樂成為近年台灣的表演藝術活動中的一個常見的主題。單以二○○九年的大型演出為例,VGL就排定了三次來台演出,其中二月份的台北國際藝術節在兩廳院的戶外演出,不僅被湯米.塔拉瑞可譽為全球人數最多的電玩音樂會,也具有電玩音樂在台灣被認可為「藝術」的象徵意義。而另一個創立時間比VGL更早,其文本的遊戲在台灣的電玩迷中更被視為經典級的「太空戰士音樂會」(Distant Worlds:music from FINAL FANTASY),也在作曲家植松伸夫的率領下於五月登陸台灣。霎時間,台灣的音樂表演似乎充滿了遊戲風,近年來炒得沸沸揚揚的「宅經濟」,似乎也降臨到表演藝術的領域裡。

然而音樂市場中的「宅經濟」,真的是這兩年才冒出頭來的嗎?

有些年紀的朋友們一定還記得,彼時那個著作權法紀觀念淡薄,以及唱片市場鼎盛蓬勃的年代,唱片行一定有一堵牆是屬於「笙X」、「X榮」的專區,那裡有為數眾多的日本盜版唱片,其中更有一系列屬於遊戲與動漫的原聲帶。既然是非法引進,彼時台灣更沒有積極推動相關產業的風氣,俗話說賠本生意沒人做,除非老闆具有真知灼見或是兼負推廣的社會責任,否則這些固定出版的遊戲原聲帶,必定具備一定的市場規模。在社會對於電玩遊戲觀感不佳,同時也缺乏媒體關注的當時,除了BBS中的遊戲族群口耳相傳之外,會對這些唱片感到興趣的也只有音樂或遊戲相關工作者。然而當號稱日本兩大國民RPG(role play game)遊戲「太空戰士」以及「勇者鬥惡龍」,與NHK等交響樂團進行合作之後,少數台灣的唱片發燒友也開始注意到這個有如顏尼歐.莫利克奈口中「所有音樂的總和」的遊戲配樂。

ACG世代的成長情懷

但是這個電玩音樂的族群,發燒友或愛樂人畢竟是少數。對於電玩與音樂具有革命情感的,卻是那些活躍在各大BBS、巴哈姆特等遊戲網站、同人團體及動漫電玩社等「ACG」愛好者。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ACG」這個詞來自台灣著名動漫遊戲相關團體「傻呼嚕同盟」創始元老AIplus的命名,是英文Animation(動畫)、Comic(漫畫)與Game(遊戲)的縮寫總稱。這三個隨著電玩崛起而緊密結合的產業,不僅代表了近廿年的次文化主流之一,更意味著廣大的次文化消費族群。這個廿年的年齡層,從歷經任天堂(Nintendo)紅白機時代如今坐三望四的中年朋友,到把玩最新次世代主機的生猛「三九少年」(張北海語),遊戲音樂對於ACG世代而言,不僅如發燒友那樣「行耳目之娛」,更重要的是它們有如福特萬格勒之於戰後的德國,瓊.拜雅(Joan Baez)與巴布.狄倫(Bob Dylan)之於垮掉的一代,鄧麗君之於鄧小平時代的中國,甚至大同寶寶對於「光陰的故事」一代,那都代表了成長的一部分。

如果認為ACG世代(或是慣常稱呼的阿宅)的現象,是台灣跟隨日本文化的結果,那可真是誤殺忠良。不僅國內外各討論區或部落格動輒上千人(中國更有破萬人的討論區),以電玩音樂會為例,除了前述的VGL、太空戰士音樂會,以及經常演奏電玩配樂的NHK交響樂團之外(事實上日本其他的樂團,也經常與電玩或動漫合作,將配樂列入演出項目甚至灌錄唱片),至少還有五個以上以演奏電玩音樂為主要任務進行演出或錄音的大型管絃樂團。其中堪與VGL分庭抗禮的,並且獲得更多「非ACG基本教義派」青睞的樂團,當屬“Play! A Video Game Symphony”。這個在今年正式發行首張Live CD+DVD的樂團,當年曾經以《超時空之鑰》Chrono Trigger組曲,在Youtube上面造成許多網友的回響。五月隨植松伸夫赴台演奏太空戰士音樂會的Arnie Roth,便是樂團的指揮。Arnie Roth曾經於二○○七年十二月與北市交合作,除了“Play!”之外也擔任伊利諾羅斯蒙劇院的音樂總監,古典功力不在話下。因此“Play!”的音樂會雖然不若VGL的演出具有強烈的聲光效果與互動特色,卻更針對古典音樂的精緻嚴謹的合奏效果,也賦予更多的「音樂」主體性。二○○七年該團曾經登上澳洲的雪梨歌劇院演出電玩音樂,其功力可見一班。

然而樂團演奏電玩音樂,並不是一如古典音樂把譜拿來就能演奏的,原因在於這些電玩音樂都是「版權所有,轉拷必究」!以VGL的創始人湯米為例,為了VGL二○○五年的首次演出,花了將近五年的時間飛赴世界各地,與各遊戲廠商談版權,其他各電玩音樂的樂團自是不在話下。對於廠商而言,慎選合作的樂團自然可以保證演出效果不致破壞遊戲的口碑。但這些涉及商業授權的種種限制,卻也令許多演奏者,尤其是非大型團體的同人愛好者,在興趣交流時往往投鼠忌器。

電玩音樂,該怎麼玩呢?

而台灣的狀況呢?除了近年來幾個大型的演出,以及ACG世代們散落各地的討論區中彼此肝膽相照互通有無之外,電玩音樂是否開始成為大家認真看待的藝術呢?“Play!”這樣走精緻演奏路線的樂團何時能進入兩廳院?何時可以如電影配樂一般,在台灣的唱片通路中買到電玩的原聲帶呢(呃……或許已經沒有人買唱片了)?除了VGL與太空戰士之外,其他的電玩音樂會如Eminence Symphony Orchestra、Games In Concert等何時會在台現身呢?甚至ACG的同好們自己音樂交流,舉辦小型電玩演奏會,是否也會一如翻唱口水歌或是涉及改編,而誤觸法網呢?

或許對於真正的ACG世代們,大型的演出讓他們重溫舊夢,但以下的小故事才是他們夢想實踐的縮影:話說xcloudx發起的VGL來台演出連署活動成功之後,便號召一些同好來舉辦一場ACG樂友的聚會,卻沒想到在景文科技大學的支持下,這個同樂會卻意外成為ACG樂迷音樂演奏會,不僅湧入了四百名的ACG同好們,並在二○○九年再次舉辦了第二屆的音樂會。我們不知道站在ACG Music Live台上的xcloudx,是否與二○○五年站在好萊塢露天劇院的湯米有著同樣的感受。但最終我們將恍然大悟:

原來音樂與遊戲,都是「玩」(Play)出來的。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