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下一波藝術節
下一波藝術節的作品內容和演出形式強調當代,而當代的定義對這個藝術節來說,無遠弗屆卻又不流於空泛。題材探討人性本質、社會時事、舊本新創;呈現方式可以只有單純的音樂、舞蹈、戲劇,也可以加入數位時代的產物如影像、裝置、或即時連線等等元素。現代生活的多元、異動和易變性,都可能直接被反映在下一波藝術節的作品裡。而在藝術視野和經濟資源的雙重考量下,下一波藝術節近年也開始常態性的與其他藝術節合作,共同製作較大型的表演節目。
提到紐約的當代表演藝術,就會想到「下一波藝術節」(Next Wave Festival),這個擁有標的之姿的國際藝術盛事,可以用大氣、實驗、多元和品質來形容。
策劃籌辦大型藝術節是一種趨勢,香港、墨爾本、多倫多、愛丁堡等國際城市,都有定期且具規模的表演藝術節活動,布魯克林音樂學院(Brooklyn Academy of Music,簡稱BAM),自一九八三年起固定在九到十二月期間籌劃下一波藝術節,每個週末輪番上演反映時事或熱潮的名作或新作,今年邁入第廿七屆,來自各地的蓬勃創造力,推陳出新,節目精采可期。
「當代」定義廣泛形式不拘
下一波藝術節的作品內容和演出形式強調當代,而當代的定義對這個藝術節來說,無遠弗屆卻又不流於空泛。題材探討人性本質、社會時事、舊本新創;呈現方式可以只有單純的音樂、舞蹈、戲劇,也可以加入數位時代的產物如影像、裝置、或即時連線等等元素;在舞廳才有的迪斯可音樂和舞動方式,經過整合和編排後,播放音樂的DJ也列位於當代的表演藝術創作者行列中,昇華為當代表演形式。現代生活的多元、異動和易變性,都可能直接被反映在下一波藝術節的作品裡;而現代的生活中許多刻意或不經意保留下來的傳統,如果以「過去的舊是現在的新」這個概念來解讀「當代」一詞,傳統的作品也有機會被延攬在這個藝術節系列中演出;東方與西方文化界限越來越模糊之際,跨文化融合的作品風格也比比皆是。
下一波藝術節中經常可以看到的大師作品如碧娜.鮑許、羅伯.威爾森、威廉.佛塞(Forsyth)、山海塾(Sankai Juku)、菲利普.格拉斯、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模斯.康寧漢、梅芮迪斯.蒙克(Meredith Monk)等人;幾個台灣較不熟悉的團體,如來自澳洲的Chunky Move舞團,以色列的巴舒化(Batsheva)舞團和美國當地的John Jasperse Company等團體的作品也經常出現在這個藝術節當中;經常受邀在這裡發表作品的台灣團體也包括雲門舞集和優人神鼓。
BAM除了邀請大師作品外,也鼓勵並培植當地的新興創作者,近年來音樂家大衛.嵐(David Lang)、丹尼爾.儒曼(Daniel Roumain)、以及導演安.柏卡(Anne Bogart)等人,在這裡成功地呈現之後,也獲得其他表演平台的矚目,得到被邀請到其他國際藝術節中參展的機會;這些新興創作者加入下一波的行列之前,都曾在紐約其他較小型的實驗劇場中,受到評論界與固定觀眾群的認可,爾後才被BAM延攬成為長期培植的對象。
BAM也會在下一波藝術節中舉辦座談會,他們策劃座談會的目的,不單單只是為了讓觀眾與藝術家近距離見面,刺激購票率;也藉由紐約當地資深藝評人的主持、引言及提問,創作者得以發表對該演出的發想、發展或效益,不但觀眾增加對作品與藝術家本人的認識,透過藝術評論者的角度與創作者直接討論已經公開上演的完成品,交換不同思考角度的當下,刺激哲學性的辯證或討論,即席表現當代學者與創作者之間可能存在的認同或隔閡,也替未來留下更多可供對照的參考。
藝術視野奠定藝術風格 合併資源共同製作大戲
筆者觀察,在藝術視野和經濟資源的雙重考量下,下一波藝術節近年開始常態性的與其他藝術節合作,共同製作較大型的表演節目。例如今年一檔長達八個半小時的戲劇節目《對嘴》Lipsynch,製作群跨歐、美、澳三洲共十二個策劃表演節目的單位。加拿大籍導演羅伯.勒帕吉(Robert Lepage),帶領以加拿大機器神(Ex Machina)劇團和英國「無國界」(Théâtre Sans Frontières)劇團為主,再徵召其他來自不同國家的客席演員共同合作,串連或交替著敘述九個各別發生在被戰爭肆虐的維也納、改革前的巴拉圭、以及當代倫敦等地的故事,從中揭露人性錯綜複雜的面貌和迷人的關連。十二個跨國際的單位能夠共同參與同一個製作,對藝術家和製作人都是一大考驗,相對的,成果與效益也足以在當代藝術潮流中翻騰出燦爛的浪花。
下一波藝術節能有如此寬廣的包容力,和藝術總監的理想、實踐與氣魄息息相關。哈維.李區斯坦(Harvey Lichtenstein)創辦了下一波藝術節,以引介並網羅國際和當地前衛且具規模的表演藝術作品為宗旨,策劃一系列的演出活動,囊括音樂、舞蹈、戲劇,甚至電影的藝術類別。
藝術節成立之初,BAM只有一個可以容納兩千餘位觀眾的大型歌劇院,由於劇場的形式固定,適合在這個空間演出的作品,規模通常是使用較大空間的大型製作,當時最著名的製作《海灘上的愛因斯坦》Einstein on the Beach,由菲利普.格拉斯作曲,羅柏.威爾森執導,舞蹈家露辛達.柴爾德(Lucinda Child)設計動作並參與演出。這個作品在BAM的歌劇舞台上演之前,先在法國亞維濃藝術節(Festival d'Avignon)小試啼聲獲得好評,得到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贊助,成功地推上大舞台之後,李區斯坦再度把這個作品放進下一波藝術節當中,進而讓參與共同創作的關鍵藝術家,藉由這個創作奠定美國當代表演藝術界大師地位,同時打響下一波藝術節的名號。
歌劇院鏡框式舞台的表演空間,多少會限制作品呈現的方式和品質,不一定適合所有作品的呈現,李區斯坦為了網羅更多元的當代作品,積極尋訪鄰近的演出場地,一九八七年取得當時已被廢棄的Majestic劇場,在保留大部分建築風格和結構體的前提下進行整修,開張的首部作品,聘請了英籍皇家莎士比亞劇團藝術總監,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執導歷時八小時的印度史詩《摩訶婆羅達》The Mahabharata。爾後,這個劇場以李區斯坦之名,正式更名為哈維劇場(Harvey Theater)。
兩個劇場,兩種表演空間,能夠比較忠實地呈現更種多樣的作品風貌。李區斯坦的接班人,現任藝術總監喬瑟夫.梅利洛(Joseph V. Melillo)自一九九九年上任以來,持續網羅當代優秀的節目、培育新興創作者的計畫之外,秉持「期待不可預期」的開放心態,加上把BAM變成全球文化中心的企圖和野心,大膽而踏實地經營這個藝術節,希望藉由下一波藝術節的策劃,激勵當代藝術家與觀眾的創意與思維,用不同的觀點看待人事物;梅利洛也認為,BAM應該是紐約客們,不出門就可以略知天下藝術概況的地方。
藝術節口碑遠颺 對社區產生正面影響
下一波藝術節長年貫徹而卓越的營運理念和口碑,重新奠定BAM在布魯克林區的重要性,以及當代表演藝術在紐約的不可或缺性,透過藝術作品引起觀眾共鳴,帶動觀眾參與率,對鄰近社區的生活品質產生正面的連鎖反應,布魯克林區曾經被視為陰晦的邊陲區域,而這個國際表演藝術盛事,改變布魯克林區過去給人的印象,提昇社區環境帶動該區繁榮發展。
「下一波藝術節」有如大海般的度量,擁抱來自各地的創作思維,一波接著一波的浪潮,永無停歇。
下一波藝術節 近期焦點
文字 顧心怡
丹尼爾.儒曼(Daniel Roumain)
小提琴家、音樂創作人;生於佛羅里達的儒曼,流著海地裔的血統,成長階段深受兩種文化的薰陶,自然融入在創作樂曲中,音樂風格跨古典、搖滾、爵士和電音等多種曲式,經常以獨奏或室內樂的型式出席劇場演出。劇場的演出之外,也為電影、舞蹈、和戲劇作品創作音樂,美國流行樂界當紅的女神卡卡(Lady Gaga),也找上儒曼共同出現在美國偶像選秀節目“American Idle”當中小露一手。
巴舒化舞團(Batsheva)
歷久彌新的以色列現代舞團,七○年代間由美國現代舞先驅,葛蘭姆女士與Batsheva在特拉維夫市合力創辦,現任藝術總監歐哈.那林(Ohad Naharin)歷任該職近廿年間,創作無數膾炙人口的作品,也發展一套獨特的肢體訓練方式“Gaga”,適合職業舞者也適合一般人士,打響了舞團聲譽,吸引世界各地優秀舞者爭取進團的機會。除了獨特的舞蹈方式,作品中也不乏戲劇成分的鋪陳,抽象符號的串連,讓不同文化的觀眾也可以自由的聯想。
Chunky Move舞團
澳洲墨爾本現代舞團,藝術總監Gideon Obarzanek;偏好也擅於結合舞蹈、多媒體以及舞台裝置,藉用多媒體和裝置營造視覺空間,輔助舞蹈,強化意境和氛圍。該舞團在墨爾本當地,除了在劇場發表作品之外,也經常進入商業空間,結合既有的建築或裝置進行舞蹈演出;除了「下一波藝術節」的邀約之外,也是紐約下城的舞蹈劇場工作坊(Dance Theater Workshop)和喬伊斯劇場(Joyce Theater)的常客。